基于自我相似面孔的亲缘选择与配偶选择行为
来自:老阿姨要磕爱豆
关键词:自我相似面孔;配偶选择;亲缘选择 近年来,进化心理学从生物进化的功能取向开展对面孔知觉的研究,如对面孔吸引力、面孔熟悉性、自我相似面孔的研究表明:个体对面孔线索的知觉可以影响他们的社会判断及社会行为,如“利他行为”、“配偶选择行为”。“自我相似面孔”即是通过Morph技术将被试的面孔照片与“平均脸”(由16张同性别、同种族、年龄相当的面部照片合成)想合成的新的“合成脸”。 1、“自我相似面孔”与亲缘利他行为的研究 DeBruine运用“信任游戏”范式、Krupp等人运用“公共财产游戏”进行实验,都表明“自我相似面孔”可以增强人际信任、群体合作等行为,增加正性评价,其底层机制是亲缘利他和广义适合度。而由fMRI的结果表明,无论男性或女性被试都对那些与自己面孔相似的儿童表现出更高的激活水平。不论如何,迄今的基于“自我相似面孔”开展的一系列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基于自我相似面孔产生的亲缘利他行为是亲缘选择的结果。 2、“自我相似面孔”与配偶择偶行为的研究 基于调查、测量等数据的研究者们认为,人类择偶行为中存在“同类人婚姻”现象,即择偶行为中存在对自我相似面孔的偏好。这类数据主要来自对“夫妻相”以及“性印刻”两个现象的研究。“夫妻相”是指夫妻双方拥有相似特征,尤其是相似的面孔特征。目前存在两种解释:“趋同观”(spousal convergence)认为,由于夫妻双方的长期相处、共同经历等等,使得他们的面部表情、神情等在自觉和不自觉的相互模仿中趋向一致,由此产生“夫妻相”,有研究表明,婚姻存续时间与“夫妻相”存在正相关。“选择观”认为,“夫妻相”是配偶选择的结果。因为“潜在配偶”之间的“相似性”会对彼此产生“吸引”,“吸引”引导“选择”,所以“夫妻相”先于“实际夫妻”而存在。“性印刻”主要是指青年男女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异性父母相似的个体作为配偶。即男性选择与自己的母亲相似的女性为配偶,女性选择类似于自己父亲的男性为配偶。无论“夫妻相”的研究还是“性印刻”的研究,均表明“自我相似面孔”与“择偶偏好”之间存在正相关。如果根据前述研究,“自我相似面孔”传递的血缘信息的话,那么一个隐含在进化论中的“矛盾”现象就出现了:个体在择偶的过程中既偏好亲缘,又避免近亲结婚!个体在择偶过程中面对“自我相似面孔”肯定存在一种折衷或权衡策略,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3、基于自我相似面孔加工过程的神经机制分析 根据Winston等人的研究表明无论配偶选择,还是亲缘选择,都可以激活大脑的奖赏区域。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仍需弄清以下几个问题:自我相似面孔在亲缘选择和配偶选择中的具体地位与作用;除了现有的一些对信任度、合作等的研究外,自我相似面孔还会对人类的哪些社会行为产生影响?配偶选择行为对亲缘关系的依赖或排斥程度有多大? 信息来源:心理科学进展 日期:2011.9.15 信息提供者:陈立青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人为何会有灵验的梦 (看天下)
- 是不是每个人都和我一样害怕离别 (竹海)
- 在房贷快还清的时候,我的工作动力下滑了…..五一期间思考了... (Daydream)
- 科普|焦虑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的相爱相杀 (溯念)
- 活动|心理咨询来访长期有效 (落字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