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刷回来再说说感受,对不起就是佳作,没有硬伤
墨箫
我从来喝不惯酒的味道,也没有品茶的习惯。但我从不会因此就主观的认为懂酒和茶的人都在装逼。
上一贴我说姜子牙是有硬伤的佳作,但在二刷后,我觉得应该自信一点,收回“硬伤”这样过度的措辞。或许它尚有很大提升空间,但目前呈现的删减版,从剧情上来说完全是完整的,逻辑自洽的,且精神内核表达得体的。
并非如一些人说的,需要什么脑补。
如果还硬要说哪里做的不够,仅仅是它作为一部商业片没能抓住更多的受众。
剪辑的每个镜头都是承前启后的,没有不连贯,人物动机和转变都能找到答案,不存在剧情不及格一说。
姜子牙的剧情是做了减法的,环环相扣,节奏紧凑。一些人宣称看懂了但不喜欢,觉得感情渲染的不够浓墨重彩,不合口味。只不过是于这些人而言味道偏淡罢了。这些人简单的认为咸就是比淡好的上级味道。
我喜欢这种清淡,其实它更是偏苦的,含蓄和克制完全符合这类主题的气质,一句“斩善”将宏观与的个人的情感对立交待的点到即止,却也恰到好处。不必用大白话把什么都说的明明白白,恰恰是这种表达的高级之处,它就像中国画里的留白。动画本就是视觉主导的艺术,把引人深思的东西藏在精美布置的画面中,就是一种独树一帜的风格。
一些人沉醉于金庸笔下酣畅淋漓的江湖义气儿女情长,翻开一本陌生的书,却读到古龙惜字如金般写残阳如血,人在天涯。
金庸和古龙本无高下之分。
可若是阅读习惯泥于金庸,初读古龙,云里雾里,“烂作”二字脱口而出。
这纯粹是一种源自直觉的原始朴素的偏见。
尽管审美取向偏小众,但这绝对不是剧情的缺点,充其量只是商业上的缺憾。这种缺憾是一种时代的局限,不是不合乎市场,而是超前于市场。
如今的国漫市场,远没有被足够多的的通俗作品喂饱,没有丰富的选择给到想吃刺激口味的观众。所以才有了这种以口味期望来判断作品优劣的现象。
小众,是可以逐渐转化为主流的。许多现今的流行,都曾是过去的小众。这是时代大浪淘沙自然而然的过程。
有些人或许确实看懂了剧情,只是审美趣味没对上。
但对于那些说剧情有问题的,我想说,或许你真的处于一些人说的“没看懂”的阶段。这里并没有贬低任何人的意思,只是一种中立的表述。姜子牙的精神内核的确是偏成人的。
我绝不苟同一些擅自代表“大多数人”的非黑即白一元论。
姜子牙是佳作。绝不因为受众不够广就是烂片。我只说它是佳作,其实有些克制我对它的喜爱。在我眼里的它和大圣,和哪吒一样,都是初现雄姿的雏鹰,羽翼丰满后还将有更大作为。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中国观众韭菜其实很好割 (anghostel)
- 姜子牙的配音就是一坨 (旧时光)
- 盼 (快乐每一天)
- 编剧太弱了 (优雅豹)
- 给满分不是因为无脑吹 (牧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