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凯的新兴古典产权理论

王荣欣

来自:王荣欣(低端人口之后无社会学。)
2007-07-07 20:21:02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王荣欣

    王荣欣 (低端人口之后无社会学。) 楼主 2007-07-07 20:23:09

    余斌在〈经济科学与经济学的划分>一文(此文已收进〈微观经济学批判>,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4)引了几页马克思的文章后说,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Coase (1937)关于企业的性质的下列说法也是完全违背历史逻辑的:企业存在的理由在于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以及存在政府的监督和管制等等。”

  • 王荣欣

    王荣欣 (低端人口之后无社会学。) 楼主 2007-07-07 20:24:04

    杨小凯和黄有光(1995)用两个数学模型将科斯和张五常的理论精细化了。   〈新兴古典经济学> 第五章〈新兴古典企业理论〉   5.4 新兴古典企业理论的故事1:企业的出现   5.5 新兴古典企业理论的故事2:谁当老板   〈经济学原理〉第五章〈劳动市场和企业制度〉,后面还有道思考题“分析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对自由企业制度发挥其功能的影响”。研究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学者们看到这个问题,估计都会被吓得脸变绿。      还证明了,当企业出现时,谁当老板这类企业剩余权结构问题对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当生产中间产品的劳动交易效率低于生产最终产品的劳动交易效率,中间产品专家是企业的老板。反之,最终产品专家是老板。企业的非对称剩余控制权(或称权威的不对称,即对如何使用雇员的劳动,雇主有最后决定权)和收益权,可用来将最低交易效率的活动卷入分工,同时又避免对这类活动的产出和投入直接定价,而剩余收益就是这类活动的间接价格。      如企业家的活动就很难进行直接交易,其交易效率低。企业组织就是一种十分巧妙的方式,它将企业家活动卷入分工,却不直接买卖这类活动的投入和产出。卖“点子”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组织企业,按照自己的“点子”组织生产或服务,在付给雇员工资和其他成本后,剩余的收益就是“点子”的间接价格。如果是一个好“点子”,其间接价格就高。如果是个馊主意,那就只有亏本的份了。这是间接价格理论,由杨小凯和黄有光(Yang,1988,Yang and Ng, 1995)发展。      Yang,X.(1988),A Microeconomic Approach to Modeling the Division of Labor Based on Increasing Returns to Specialization,Ph.D.Dissertation, Dept.of Economics,Princeton University      Yang,X.and Ng,Y-K.(1995),Theory of the Firm and Structure of Residual Rights,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26,p107-128

  • 王荣欣

    王荣欣 (低端人口之后无社会学。) 楼主 2007-07-07 20:25:42

    〈新兴古典经济学> 9.2 交易中的不确定性与产权经济学   〈经济学原理〉14.1 标题同上   专业化分工水平越高,对其他专业的依赖性就越强,需要与之协调的人也就越多。一旦其中某个环节出了问题,整个网络就会瘫痪。      在中国一些交通比较发达的农村,有些农民靠大面积专业种植某种蔬菜,迅速提高了收入。其他农村地区其实也完全可以效仿,比如专业种植西红柿,但由于专业化分工涉及很多环节,如长途运输、同买主谈判、议定并执行合约等,还要同工商、税收等部门打交道。这其中只要任意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带来交易的失败。因此,农民有理由担心,如果全部土地用来种西红柿,最后却卖不出去或被商人欺骗,一年的辛苦劳动就会付诸东流。还不如老老实实地按照传统种植模式自给自足更保险,尽管收入得不到提高,但也不会有交易失败的风险。 交易协调的这种风险,实质上就是一种交易费用。      苏联虽然没有发达的市场经济,但自1930年起它依靠计划经济的办法,模仿资本主义自由市场创造的复杂分工结构,发展出了一个分工水平相当高的投入产出网络。这个网络也有很高的协调失灵风险。      苏联解体后,过去的行政协调系统在各加盟共和国之间或某个专业部门失灵,则整个高度分工的互相依赖的经济网络完全瘫痪。因此苏联20世纪90年代遇到的经济困难,很大程度也与高分工水平造成的高的协调失灵风险有关,并不完全是改革本身的问题。

  • 王荣欣

    王荣欣 (低端人口之后无社会学。) 楼主 2007-07-07 20:26:22

    减少交易协调的这种风险,有三种方法。      方法一、发展保险业。      〈新兴古典经济学> 9.3 〈保险与分工的发展〉      〈经济学原理〉 第十五章〈保险业与分工〉15.4 局部保险促进减少内生交易费用的作用      保险公司监测被保险人的努力程度,会产生内生交易费用,这阻碍了分工的发展,也使保险促进分工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这就是有内生交易费用经验与分工的好处及保险的好处之间的两难冲突。而市场和自由契约制度的功能之一,就是根据复杂的制度环境和技术环境,找到这种两难冲突的最优折中。      如果硬要追求没有内生交易费用、分工又高、又有完全保险的境界,则往往会付出很高的内生交易费用。这正是苏联、中国“大锅饭”、“铁饭碗”制度的教训。      苏联式计划经济下,企业和个人都不愿意专业化,而要大而全、小而全,做到“万   事不求人”。很多企业甚至变成一个小社会,自已办饮食业、托儿所和学校等一切杜会服务设施。      但这种机制实际上是一种为分工保险的机制,在改革中若轻易废除这种机制(苏联将国有企业私有化),又完全没有市场的保险业来代替,则高度发达的分工可能因缺乏保险而产生极高的协调失灵风险。因此生产力出现大滑坡。      占中国人口80%的中国农民没有“铁饭碗”,这也使中国的制度比苏联更容易实现渐进改革。农村体制改革也比城市改革容易且顺利得多。      中国在渐进改革过程中,总是采用“脚踏两只船”的办法来为自己保险。例如国营单位的不少人用停薪留职等办法下海经商,或者丈夫下海经商而完全无保险,妻子在国营单位获取住房和医疗等方面的保险。      所以发展保险业才是最后能使改革成功的办法。

  • 王荣欣

    王荣欣 (低端人口之后无社会学。) 楼主 2007-07-07 20:27:13

    方法二、界定产权      〈新兴古典经济学> 9.4 产权界定效率对交易费用和分工的影响   〈经济学原理〉14.3 标题同上      杨小凯-威尔斯模型证明,当法律制度所决定的界定每个交易中的合约及有关产权的效率上升时,分工水平和入均收人会上升,而竞争程度会下降。但是当产权界定效率提高时,它对每个交易的内生交易费用水平及总内生交易费用的影响却可能有两类。      Yang,X and Wills,I(1990),A Model Formalizing the Theroy of Property Right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4:p177-198      一类人们可以用省下来的界定产权的费来发展高分工,   另一类是,将省下来的费用仍用在界定产权中,从而使每个交易的可靠性上升,每项合约的精确性上升。      这两种方法有一定的替代性。如果前一种方法的净效果超过后一种,则当界定产权的效率改进后,在分工发展的同时,每项交易的合约可能反而合更模糊,可靠性下降。每个交易以及所有交易中的内生交易贾用则会上升。      如果前一种方法不如后一种,则界定产权效率的上升就会使每个交易中的交易费用下降并有可能(但不一定会〕减少所有交易中的总交易费用。因为分工水平的提高会使交易次数上升,即使每个交易的内生交易费用下降,总内生交易费用却有可能上升。      它说明,一句简单的明晰产权的口号并不能保证有效地处理与产权界定有关的复杂问题。这种简单的口号也不能解释为什么随着分工的发展,计时工资和其他一些较模糊的定价制度(如公共汽车月票制)越来越经常地取代计件工费和其他较精确的定价制度。      很多中国学者认为,产权界定越明确越好,但新兴古典产权理论模型却证明由于各种两难冲突的存在,产权并不是越明确越好。有时候产权的模糊设定往往比清晰地界定产权更有效率。因此关键是法律制度应该保证人们有自由选择合约的权力。这样有效率的界定产权模糊度就会通过自由的产权买卖而自发形成。(此段见9.7新兴古典产权理伦的应用分析)

  • 王荣欣

    王荣欣 (低端人口之后无社会学。) 楼主 2007-07-07 20:28:03

    方法三、加强同行竞争来减少交易中的不确定性      〈新兴古典经济学> 9.5 精确界定产权与同行竞争的替代性   〈经济学原理〉14.3 标题同上      杨小凯和黄有光发展了一个模型。   Yang,X and Ng,Y-K (1993),Specialization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a New classical Microeconomic Framework,Amesterda,North-Holland.   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 第11章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牡,1999.      他们设定两种界定产权的费用,一种是加深现有关系的费用系数s,它代表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交易可靠性所需的交易费用。这个费用系数越低,说明设定和执行一个交易中的合约效率越高,与这个交易有关的产权越易得到保护。      另一种是拓广潜在贸易关系的费用系数c,它代表每发展和保持与一个潜在贸易伙伴的关系所需的公共关系费用。在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由于自由求职、辞职不可能,则c就是无穷大。农民进城自由求职时,如果受到住房配给制和户口制度的限制,则他虽可自由进城,但却因找不到与所付工资适应的租房条件或不能获得永久户口,他的c值也会比喊里人大得多。      这个模型证明,这两类交易费用系数的下降都会促进分工(商业化)和生产率的进步 。若s比c下降快得多,则随着分工的发展,市场上的合约关系会是威廉森(Williamson,1975)所说的特殊关系合约,即人们并不非常依赖潜在同行竞争者对现有伙伴施压影响,而是更依赖与现有伙伴加深关系。这有点像日本经济中常见的特殊关系合约。中国很多公司平时也十分注重加强这种联系。      若c比s下降快得多,则随着分工的发展,市场的合约关系更依赖同行竞争的压力而每个合约的条件可能并不是界定得一清二楚,这就像美国经济的特点。交易的可靠性主要靠市场上同行互相替代的压力来增加。      若s和c都以同等速度迅速下降,则我们会看到市场上的合约关系既会对现有的每个合约关系界定明晰的产权,也会非常依赖潜在同行的竞争压力。在这种条件下,分工和市场的发育就会非常迅速。         〈经济学原理〉12.3新兴古典产权理论的经验证据   10年间,中国农村由自给自足经济迅速向商品经济转化。如1957-1978年间,中国农村贸易品占总产出的比例低到31.5%(即改革前农民70%的消费是自给自足的)。而改革后商品化程度已达80%,政府的家计调查对此有详细的记录。      “(农村)改革后商品化程度已达80%”?对此我并不相信。         2005.6.14整理完

  • 王荣欣

    王荣欣 (低端人口之后无社会学。) 楼主 2007-07-07 20:29:40

    『关天茶舍』杨小凯的新兴古典产权理论

    作者:王荣欣 提交日期:2005-6-14 21:10:00

    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writer=1478058&key=0&idArticle=162936&strItem=no01&flag=1#Bottom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4873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