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顶”碧霞元君庙兴衰存废都有故事
来自:静升(戒为无上菩提本 长养一切诸善根)
在北京,供奉道教的女神——碧霞元君的庙宇称为“顶”,又称“娘娘庙”。碧霞元君庙在北京的寺庙中建造数量是最多的,有名的“五顶”环绕在北京城外:东顶、西顶、南顶、北顶、中顶。五顶中,东顶、南顶都已经难觅痕迹,只有西顶、北顶、中顶尚存部分庙宇建筑。目前,五顶中保存最为完好的西顶正在修缮、重建过程中—— 在北京,有很多庙宇,即使早已损毁,名存实亡,但如果这座庙宇名仍被用作街道名或者作为公交车站名使用时,它依然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享有很高的社会知名度。最典型的,如定慧寺。如今,定慧寺早已是僧去楼空,变成了一个干休所,但提起定慧寺,知晓的人还真不少,原因就在于,它依然以高频率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因定慧寺而得名的定慧桥,由此而衍生的公交车站名称“定慧桥”、“定慧桥南”、“定慧桥北”、“定慧桥西”、“定慧桥东”,还有“定慧寺南、定慧寺东”等。但如果这座庙宇没有成为一个地标,它的知名度就要低得多了。在北京,问“西顶”,会有多少人知道呢?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去到新建的海淀区世纪金源时代购物中心,在购物中心的背后,鳞次栉比的高楼之间,发现有一片低矮的红墙绿琉璃瓦庙宇,格外引人注目。庙宇正在修缮,不能进去参观,然而站在庙宇前,购物中心带给人的物质欲望和压抑感一扫而空,心突然变得澄明、宁静起来。过往的人群,大部分和我一样,并不知道这座近在咫尺的庙宇叫什么名字,有什么来历。后来才知道,这里,就是被称为北京“五顶”之一的“西顶”,是一座碧霞元君庙。在过去,“五顶”都很有名,而现在,已经需要在大楼之间细细寻觅了。 碧霞元君庙 西顶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是由明神宗的生母孝定皇后和明神宗捐钱修建的,明神宗赐名为“洪慈宫”。当时,西顶所在的位置,即在今天的世纪金源购物中心一带,称为“蓝靛厂”。蓝靛厂位于海淀区的腹地,北邻颐和园,东临昆玉河(旧称“长河”),西面是巍峨的西山群峰,是一块风水宝地。慈禧太后每年从万寿寺乘船去颐和园消夏都要经过这里。 “西顶”主要供奉道教的女神——碧霞元君(俗称“送子娘娘”)。碧霞元君是道教传说中的人物,其来历说法不一。有人说她是泰山东岳大帝之女,宋真宗朝泰山时,受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有人说她是玉皇大帝所遣七仙女之一。还有人认为,她是由“泰山神女”的传说故事演变而来。 在传说中,碧霞元君能够护国佑民,因而被加以崇祀。据《搜神记》载:周文王时,“以太公望为灌坛令。期年,风不鸣调。文王梦一妇人,甚丽,当道而哭。问其故,曰‘吾泰山之女,嫁为东海妇,欲归,今为灌坛令,当道有德,废我行。我行必有大风疾雨。大风疾雨是毁其德也。’文王觉,召太公问之。是日果有疾雨暴风,从大公邑外而过。”明代时期,碧霞元君信仰尤为兴盛,碧霞元君庙遍布京城。 西顶以庙会而闻名。相传农历四月十八为碧霞元君诞辰,西顶庙在每年旧历四月初一至十八,办有庙会。自明代起,北京人即有赴西顶进土的风俗。据明末刘若愚《酌中志》载,“(西顶)其地素洼下,时都中有狂人倡为进土之说。凡男女不论贵贱,筐担车运,或囊盛马驮,络绎如织。甚而室女艳妇,藉此机会以恣游观,坐二人小轿,而怀中抱土一袋,随进香纸以徼福焉”。清宫内务府亦派大臣前去拈香,这是其它4顶不曾享受的殊荣。 魏忠贤、康熙曾为之修缮 在历史上,西顶就曾多次修缮。关于每次修缮的记载,见于事后的碑记,成为今天考证西顶历史的重要依据。 根据《敕赐护国洪慈宫碑记》记载,明天启年间,司礼监太监魏忠贤还曾捐钱为西顶修缮。明天启二年(1622年),魏忠贤到蓝靛厂视察厂务,顺便到西顶瞻拜,发现西顶已经废弛,“喟然长叹”。于是与司礼监的太监王体乾等人商议重修,得到了司礼监及乾清宫内许多太监的资助,大规模修缮扩建娘娘庙。此次修缮历时两年,于明朝天启四年(1624年)完工。经过修缮,西顶娘娘庙初具规模,新增了山门、钟楼、鼓楼、藏经阁、法坛等,还在寺庙的西侧修建了几十间精舍,作为皇帝派到这里来的宦官的住所。 清朝年间,西顶又得到了康熙皇帝的眷顾。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康熙皇帝到西顶进香,目睹西顶的残败,下旨重修。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皇帝再次到西顶进香时,御赐西顶为“广仁宫”,并御赐珠冠、袍幡、御书天仙玉女经卷,还立了一块《御制西顶广仁宫碑记》,盛赞碧霞元君的灵验,歌颂元君在御灾捍患方面的功德:“元君初号大妃,宋朝宣和年间始著灵异,厥后御再捍患,奇迹屡彰。下迄元明,代加封号,明成化弘治之后,祀观尤盛,郊廊之间五顶环列,西顶其一也”。 根据文字记载,明清时期的西顶规模宏大,殿宇众多。庙宇坐北朝南,四合布局,模仿了宋朝的法式。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是戏楼、牌楼、山门、山门殿、正殿、后殿、垂花门和藏经楼。山门后为山门殿,供奉马、赵、温、刘四神将,“神气如生,狰狞可畏,座下八怪,尤觉骇人。凡携小儿者,多掩其目而过之”。 正殿平面呈“工”字,前为正殿,后为寝宫,中以长廊相连接。这种建筑形式在北京的诸多寺庙宫观中较为罕见。正殿内供奉有9位圣母娘娘,已知8位是:正中为天仙娘娘、子孙娘娘、眼光娘娘,左龛为催生娘娘、送生娘娘、乳母娘娘,右龛则是癍疹娘娘、痘疹娘娘。还有一尊娘娘像,法身较小,面向内,据当时的文字记载,“锈蚀斑剥,其苍翠欲滴较其他各神为尤甚”,但已无从考证其名姓。这些塑像均为青铜所铸,可以想见当时西顶娘娘庙的富庶。 清朝光绪初年,西顶庙毁于火灾,只剩下菜圃。光绪二十年(1894)光绪皇帝重修行宫。西顶至民国时仍基本保存完整,但已甚为衰败。新中国成立后,庙址曾被疗养院和福利工厂占用。50年过去后,这里除戏台和牌楼已毁外,尚保存完整。 或存或废,都要付出代价 随着北京城的不断发展扩大,原本偏远的蓝靛厂也逐渐成为房地产开发商关注的焦点。世纪金源购物中心落户蓝靛厂以后,这里的土地价格蒸蒸日上。西顶庙所在的五金厂与世纪金源购物中心协议,同意于2004年2月迁出。世纪金源购物中心规划在这里修建一个地下停车场,西顶面临被拆掉的命运。 2003年,海淀区人大代表王越去蓝靛厂听取选民意见时,意外获知这一消息。王越经调查后发现,西顶庙在布局上沿用了宋代格局,前殿与中殿有廊庑相通,呈“工”字形,这种建筑形式目前在北京庙宇中已经十分少见。出于对古文物的关心,王越向有关部门呼吁加强对西顶古庙的保护,避免因周边地区的拆迁受到损坏。2004年,他将古庙的有关资料带进了海淀区第十三届人大代表团,建议保护“西顶”。他的建议得到了人大代表的赞同,西顶得以保存下来。 一个周五的下午,我穿越巨大的世纪金源购物中心,寻找昔日盛名远扬的“西顶娘娘庙”。现在,西顶正在紧张地修复中,从现场可以看到,西顶的山门、山门殿、正殿、后殿和藏经楼保存完好。现场的施工人员介绍说,除东侧一个配殿是重建外,其它殿宇都是“老古董”。目前,大殿的修缮已经基本完成,正在架线通电。 但山门和山门殿的修缮尚未提上日程,因为这里的搬迁工作还没有完成。从外表看,山门和山门殿古朴、凝重,灰色的屋顶长满了野草,比之新修葺的殿宇,更有几分历史的厚重和沧桑。山门殿正面开了一家小吃店,青砖被油烟熏得发黑。 越过小吃店,狭窄逼仄的山门殿内住满了外来打工者。他们都在饭馆里做厨师和服务员,饭店老板为他们租下了山门殿作为宿舍。除了打工人员以外,据说这里住着几户盲人家庭,但我没有亲见。西顶庙原来被一个五金福利厂占用,推测他们应该是福利厂的工人。 而在西顶庙的东侧,有几栋即将拆迁的五金厂的宿舍,房子接近废弃,门窗都已经敲掉,但还没有拆毁。现在,大部分窗户又已用砖砌上,不少外来人员就在这里居住,我敲开一户人家,想要从楼上拍摄一张西顶庙的全景,被告知“家里没有窗户”。听了这句话,我无端地感到一种悲凉。一座庙宇的存或者废,都要付出代价,二者之间的平衡把握,着实不易。即将离开时,回头看西顶庙山门上蒙着灰尘的野草,在风中摇曳。 ■ 相关链接 北京的“五顶” 东顶:在东直门外,因庙侧有一株数百年的老榆树,顺义、通州一带人又称之为孤榆树庙,现已无存。 南顶:分大南顶和小南顶,“小南顶”名灵通庙,在永定门外南苑大红门,建于明代,清朝曾两次奉敕重修。有殿宇三层,前殿供奉碧霞元君;中殿供奉东岳大帝;后殿供奉斗姥娘娘。门外有二坊,左边题额“广生”、“长养”,右边题额为“群育”、“滋蕃”,皆乾隆帝御书。 大南顶在左安门外东南马驹桥,建于明成化年间。入门为功曹殿,后即圣母殿,东岳殿即天齐殿,最后为玉皇阁,供太乙救苦天尊。 西顶:亦称广仁宫碧霞元君庙,俗称娘娘庙,位于海淀区蓝靛厂。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民国时曾为舍粥厂,1949年后曾为疗养院,上世纪70年代辟为北京橡胶五金厂。现存山门、大殿、配殿及古柏,现在修缮中。 北顶:位于北四环路奥运场馆主会场“鸟巢”的西南约500米处,在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正南200米处。清乾隆年间整修,1976年后殿因地震坍塌,后被翻盖为北顶小学校。为了原地完整地保护北顶娘娘庙及其遗址,国家游泳中心在建设前向北移动了100余米。而“水立方”在设计之初,设计师们也通过精心设计的景观,将北顶娘娘庙和国家游泳中心结合起来。北顶娘娘庙原有四进五层殿,庙前有大戏台,早年每逢庙会必唱几日大戏。民国时期逐渐衰败,只遗存山门、二进殿和钟楼三座古建。 中顶:在右安门外5公里处的草桥,清乾隆三十五年重修,民国时又重修。现存山门、大殿以及石狮、张玉书篆额、史夔撰文石碑等。 http://www.mzb.com.cn/zgmzb/html/2007-10/24/content_208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