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诗歌共同体各位诗友的一封信
来自:古亦新
诗歌,我们可以说它们是独立存在的,也可以说它们是互为一体的,但当诗歌作为一种力量,把众多的心灵聚在一起时,那个被称为诗人的部落就是一个共同体。
所以,请允许我在这里将你纳入诗歌共同体的行列。
当然,共同体本身就是一种倾向于精神性的存在,不像行政区域那样有明确的界限,所以,不管你是否写诗,只要诗歌对你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那么,你同样属于这个范畴。
诗歌共同体范畴的松散并不意味着它在组织结构上的松散,这就好比遍布全球的宗教信徒都会有各自真实存在的圣地和明确的教义。所以,诗人以及那些诗歌爱好者们聚在某个特定的地方,或者在某个特定的平台发布、评论优秀的诗作,就是一件既自然,又必要,也不乏神圣感的事情。
今天的这封信,便是出于邀请大家一起建立一个诗歌共同体的目的。
或许有人会问,如今有关诗歌探讨、交流的平台已经很多,为何还要再多出一个?
这个问题很好,但不够严谨。今天,各种诗歌类的平台确实不少,但是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它的多只是相对的。其次,有过诗歌投稿经历的朋友应该体会过不少稿件寄出犹如石沉大海的体验。这可能和你的诗作水平有关,但在这方面的揣测应该点到为止,因为据我所知,像《诗刊社》这样的大社每天的审稿量有时候大的超乎我们的想象。优秀的诗歌就像红酒一样,应当细品,才能有味,但在高压审稿的状态下,埋没精品是不得已的代价。既然顶级平台无法精挑,那么我们另起炉灶,给大家一个细选、细看的契机,又何乐而不为呢?
还有一个现象是我们无法忽视的,那就是今天的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的形形色色的诗人以及平庸诗作。自媒体的便利化当然是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但如果缺乏相应的机制去过滤它们,一方面会刺激平庸,促使其膨胀,另一方面会压制经典,因为大量的平庸作品会让优秀诗人产生一种现代诗歌急速堕落的感觉(这种感觉自有合理之处,但显然是被夸大了的)。
所以,我觉得在既有的诗歌平台之外,再开拓出一块领地,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将这个平台以公众号的形式呈现,名字叫“古新社”,你正在看的这封信即出自该公号。这里的“古”和“新”是一种泛称,但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古体诗”和“现代诗”。公众号会从周一到周五每天发布一篇原创诗作(古体诗与现代诗每周一循环,未来视情况而定),读者可以结合自己的感受,看完后用点赞的形式投票。我们会根据投票结果,选出周最佳、月度之星以及年度桂冠。
如果说“古新社”与其他平台有什么区别的话,那么“打擂”便是其中之一。未来,还会就打擂的细则进行优化。既然是擂台,公平自然是第一位的,所以这里不会出现无病呻吟的作态诗歌。当然,鉴于起步阶段,在诗歌质量把控方面会相对宽松,所以也希望适度保持一定的耐心。
平台质量与擂台效果,最核心的因素就是诗歌水平。所以,我们在这里向广大诗友发出诚挚邀请。如果你有好的作品,欢迎投稿到邮箱:guxinshe2019@163.com。因为后续可能涉及到周最佳、月度之星的评选,到时候有诗人展示环节,所以投稿时请附带个人个性化简介。这里需要澄清一点的是,目前投稿尚未启动稿费机制。不过,对于所有能够在平台展示以及经投票胜出的诗人、诗作,我们都会备份。日后,这些资本会决定你在我们这个共同体的等级和话语权。
古新社,是一个公众平台,也是一个诗歌共同体的前沿阵地,但我们还有另外一个期望,就是将它打造成一个公共品。这个平台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群体的,而是所有参与者的。所以,在古新社运营期间,大家有任何想意见、建议(包括内容、板式以及相关评选机制等),都可以通过邮件、留言等方式提出。
期待大家的作品和意见,欢迎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