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乐风华】(十三)珠落玉盘——琵琶(更新专辑六张)
来自:如梦
巨坑楼主再度现身。这次的主角是非常著名的弹拨乐器——琵琶~
整个系列的链接: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12735264/
琵琶是东亚传统拨弦类弦鸣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出现,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汉语里对所有鲁特琴族(又称琉特属)弹拨乐器的总称。唐代时期,中国琵琶更传到东亚其他地区,发展成现时的日本琵琶、朝鲜琵琶和越南琵琶。

历史上的所谓琵琶,并不仅指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而是多种弹拨乐器。“琵琶”二字中的“珏”意为“二玉相碰,发出悦耳碰击声”,表示这是一种以弹碰琴弦的方式发声的乐器。其名“琵”、“琶”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的,也就是说琵和琶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挑。所以说当时的“琵琶”形状类似,大小有别。琵琶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主要弹拨乐器,经历代演奏者的改进,至今形制已经趋于统一,成为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琵琶音域广,演奏技巧为民族器乐之首,表现力更是民乐中最为丰富的乐器。演奏时左手各指按弦于相应品位处,右手戴赛璐珞(或玳瑁)等材料制成的假指甲弦发音。
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意即批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做把;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在古代,敲、击、弹、奏都称为鼓。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在魏晋时期,“琵琶”之称正式进入宫廷。
琵琶由历史上的直项琵琶及曲项琵琶演变而来,据史料记载,直项琵琶在中国出现得较早,秦、汉时期的“秦汉子”,是直柄圆形共鸣箱的直项琵琶(共鸣箱两面蒙皮),它是由秦末的弦鼗发展而来的。南北朝时,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曲项琵琶由波斯经今新疆传入中国。曲项琵琶为四弦、四相(无柱)梨形,横抱用拨子弹奏。它盛行于北朝,并在公元6世纪上半叶传到南方长江流域一带。到了公元五、六世纪随着中国与西域民族商业和文化交流的加强, 从中亚地区传入一种曲项琵琶, 当时称作 "胡琵琶"。 其形状为曲颈, 梨形音箱, 有四柱四弦,很像在阿拉伯国家常见的乌特琴(Oud 或 Ud)或古波斯的巴尔巴特琴(Barbat),现代的琵琶就是由这种曲项琵琶演变发展而来的。

从北齐到唐代,是琵琶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当时上至宫廷乐队, 下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 随成为当时非常盛行的乐器, 而且在乐队处于领奏地位。原籍曹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东北一带)的曹氏琵琶家族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如北齐至隋代的曹妙达,因善琵琶在北齐时即被封王,入隋后又被任为宫中乐官,于太乐教习琵琶技艺。在隋唐九、十部乐中,曲项琵琶已成为主要乐器,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敦煌壁画和云冈石刻中,仍能见到它在当时乐队中的地位。唐代后期琵琶从演奏技法到制作构造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演奏技法上最突出的改革是由横抱演奏变为竖抱演奏, 由手指直接演奏取代了用拨子演奏。琵琶构造方面最明显的改变是由四个音位增至十六个(即四相十二品)。同时它的颈部加宽,下部共鸣箱由宽变窄, 便于左手按下部音位。由于以上这俩项改革,琵琶演奏技法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琵琶在结构上是由“头”与“身”构成,头部包括弦槽、弦轴、山口等。身部包括相位、品位、音箱、覆手等部分。琵琶的头部, 由“弦槽”、四只“轸子(弦轴)”、“山口”等组成。琵琶的身部,上端又称“颈”部,即“相位”之处,颈的上端叠出部称“枕”,中与中下部是“品位”, 相与品古代都称作“柱”,是一种音位装置。 身部的中下部分呈上狭下阔,底呈半圆,中空,即音箱。身部背面,称作“琵琶背”,背的上端与头相接,背的中下部与面板相粘接, 腹内另有二条横档和几个音柱,安置在一定的部位处; 背料用紫檀、黑料、老红木、花梨木、香红木等制成的是上品,用白木制成的是普及品,因为紫檀、红木等木料善于在弹奏中发出自然泛音来。
琵琶由六个相、二十四个品构成了音域宽广的十二平均律。其一弦为钢丝,二三、四弦为钢绳尼龙缠弦。琵琶发声十分特殊,它的泛音在古今中外的各类乐器中居首位,不但音量大,而且音质清脆明亮。这种泛音能使琴声在传播中衰减小,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在平静的空旷地弹奏时,用它演奏重强音时的琴声能传到二、三里地以外。优质琵琶声音穿透力强,高音区明亮而富有刚性,中音区柔和而有润音,低音区音质淳厚。白居易《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已是当代琵琶名副其实的演奏效果。
除常见的四弦普及琵琶(在日本被称为乐琵琶)之外,琵琶还分有许多种类。

在汉魏之交,五弦琵琶由西域乐人经“丝绸之路”由印度传入中国,最早的记载见于《隋书音乐志》。公元五六世纪时盛行于中原。后来又流传到中国的南方。自南北朝至隋唐的500年间,五弦琵琶盛传不衰,并成为隋唐九、十部乐中西凉、龟兹、天竺、疏勒、安国和高丽诸乐的主要乐器。五弦琵琶的构造和古老的四弦曲项琵琶大致相同,到了宋代教坊已经不见使用,而被四弦琵琶所取代。在唐代,中国有多种乐器传入日本,其中在公元756年,传入日本的螺钿紫檀琵琶,藏于日本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中,这张用紫檀木制成的五弦琵琶,工艺精细,通体施有螺钿装饰,腹面上还嵌有一骑驼人抚琵琶的画面,它己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稀世珍品。20世纪30年代,上海大同乐会曾制成一张五弦琵琶,3个琴轸在琴头右侧,两个在左侧,改子弦同音为加添一条低音弦。由于战乱及其他原因,这张五弦琵琶已失散无存。现代在琵琶改革方面出现了在四弦琵琶上缩小弦距,增加一条低音弦为五弦琵琶的探索。为保持琵琶的传统造型,新增的低音D(或E)弦、系于琴头处(弦槽上方中央)的琴轸上。这种五弦琵琶,扩展了低音区,使音色更加丰富,并提高了演奏技巧,也为琵琶乐曲创作和演奏开拓新的前景。方锦龙先生就善于演奏五弦琵琶。
南音是泉州地区最具有文化气息的传统文化,是世界非物质文化传承的代表,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保存中国古代音乐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南音琵琶便是因演奏民间音乐“南音”而得名。琵琶自唐代发展为竖抱,但福建南音一直保持古老的横抱姿势,因而又有“横抱琵琶”之称。南音琵琶流行于闽南和台湾一带。是演奏南音的主要乐器之一,在乐队中起着指挥作用。常和南音洞箫配在一起,共同演奏乐曲的旋律,使清淡、委婉的福建南音,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南琶的构造和琵琶完全相同,但腹部较宽阔。南琶的演奏风格古朴、独特,音韵有敲击钟磬之风味。弹奏技巧主要有弹、挑、摙指(快速弹挑)、点指、挞指、去倒、半跳、按音、甲指(相当于竖抱琵琶的“扣”)、快落指和慢落指等。

清代初叶,琵琶分南、北两派。南派,即浙江派,以陈牧夫为代表,用下出轮。擅长的乐曲有《海青》、《卸甲》、《月儿高》、《普庵咒》、《将军令》、《水军操演》、《陈隋》、《武林逸韵》等。北派,即直隶派,以王君锡为代表,用上出轮。擅长的乐曲有《十面埋伏》、《夕阳箫鼓》、《小普庵咒》、《燕乐正声》等,无锡华秋萍、华子同两人向南北两派学习,编著《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三卷,是中国最早印行的琵琶谱。由华氏传授的流派遂被称作无锡派。琵琶《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前后出版三次,对后世学者的影响较大,对研究琵琶古谱,提供了宝贵资料。因此,无锡派在清代中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琵琶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平湖派以李芳园为代表,李家为琵琶世家,五代操琴,李芳园在家庭的熏陶下,自誉“琵琶癖”,不仅技艺超群,且编撰《南北派大曲琵琶新谱》,清光绪二十一年出版发行,后人称之为《李氏谱》。由李氏传授的流派称作平湖派,流传有《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怡怡室琵琶谱》、《朱英琵琶谱》等。平湖派的演奏有文有武,文曲细腻,常配以虚拟舒缓动作加强余音袅袅之感。武曲讲究气势,以下出轮为主(《将军令》用的是上出轮)。平湖派琵琶对当今琵琶的各种风格的形成有相当的影响。
浦东派浦乐派传自鞠士林,流传有《鞠士林琵琶谱》、《陈子敬琵琶谱》、《养正轩琵琶谱》等。鞠士林有“江南第一手”之誊。据说,鞠有一次坐船至苏州浒墅关,由于时晚城门已经关闭,鞠遂操琵琶消遣,守关官兵为其琴声所动,喜而开关放行,故有“弹开浒墅关”之美传。鞠士林留有《闲叙幽音》手抄琵琶谱,此谱于1983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题名为《鞠士林琵琶谱》。浦东派琵琶的特点是:武曲气势雄伟,擅用大琵琶,开弓饱满、力度强烈,文曲沉静细腻。
崇明地处上海东北角,以《瀛洲古调》琵琶谱师承传授的,由于发源于崇明岛,后人就称崇明派,以隽永、秀丽的文曲风格闻名于世。崇明派琵琶可追溯到三百余年的清康熙年间,1916年沈肇州编《瀛洲古调》的出版及徐立荪重编后改称《梅庵琵琶谱》出版,遂使崇明派琵琶得以发扬光大。崇明派琵琶轮指以“下出轮”见长,故而音响细腻柔和,善于表现文静、幽雅的情感,具有闲适、纤巧的情趣。同时,“重夹轻轮”,偏爱单音与夹弹,认为“轮指虽易人耳,然多则犯低而失雅”。因此,其曲目多为文板小曲,其中著名的《飞花点翠》、《昭君怨》等慢板、文板乐曲,典雅、端正;《鱼儿戏水》等小曲,则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汪派也叫上海派,是20世纪以来,中国音乐发展史上的重要琵琶流派,也是唯一以个人命名的流派。上海派的形成,掀起了中国琵琶发展历史上第三次高潮。当时一般南派琵琶以下出轮为多,而汪氏却创造性地运用上出轮,从而奠定了琵琶运用上出轮的基础。其次,他不拘泥于传统奏法,对古谱加以精心修改,使之更为精练,取得了比以往更好的效果。汪派琵琶的演奏刚劲有力,感人颇深。

一些名曲:
《塞上曲》 、 《夕阳箫鼓》 、 《十面埋伏》 、 《霸王卸甲》 、 《大浪淘沙》 、 《昭君出塞》 、 《阳春白雪》 、 《草原小姐妹》 、 《彝族舞曲》 、 《海青拿天鹅》(现今所知,流传年代最早的一首琵琶曲。 元代杨允孚《滦京杂咏》中有诗云:“为爱琵琶调有情,月高未放酒杯停。新腔翻得凉州曲,弹出天鹅避海青。” )
下面又是链接们(琵琶曲子找起来挺容易的所以我就贴了几个有特色一些的):
更新一波资源:
专辑:《中国音乐大全·琵琶卷》(六张专辑全齐了): https://music.163.com/#/search/m/?s=%E4%B8%AD%E5%9B%BD%E9%9F%B3%E4%B9%90%E5%A4%A7%E5%85%A8%E7%90%B5%E7%90%B6%E5%8D%B7&type=10
网易云:
专辑《临安遗恨·中国琵琶协奏曲》 方锦龙老师: https://music.163.com/#/album?id=2639238
专辑《琵琶》 杨瑾老师: https://music.163.com/#/album?id=3154673
歌单:【China 国风电音】之琵琶与古筝的荡气回肠:https://music.163.com/#/playlist?id=2112576346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已更新REPO)我抽到了长腿叔叔签售啊啊啊啊啊啊 (Mori)
- 报!📣|团综都活了,我们组还不复活吗 (全都是我墙头)
- 被触动了一些潮湿的记忆 (微澜poppy)
- 微博资料对比&互相关注情况 (风絮)
- 偶遇高杨和黄子 repo (废话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