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尔·贝娄文集
来自:苹果书店当家(greenwichbooks.taobao.com)
“虽然我一辈子都只是业余的历史、政治学生。我开始明白,对于颓废低落的城市,从未有人在作品中加以想象。所有的方式都是从技术、经济、政治官僚的角度出发,没有人考虑过这些人生活的意义。” ——索尔·贝娄 索尔·贝娄文集 《奥吉·马奇历险记》 《雨王亨德森》 《赫索格》 《洪堡的礼物》 作者简介: 索尔·贝娄(1915年~2005年),1915年出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父母都是从俄国来的犹太商人。1924年,移居芝加哥,在这个城市度过了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贝娄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和西北大学,获得社会学和人类学学士学位。 贝娄一生的经历丰富,除了在大学任教之外,他还当过编辑和记者,并于二战期间在海上服过役。去世之前,贝娄在芝加哥大学担任教授和社会思想委员会主席。 从1941年到1987年的40余年间,贝娄共出版了9部长篇小说。早期创作有结构优美的《晃来晃去的人》(1944),《受害者》(1947),颇为评论界注目。《奥吉·玛琪历险记》(1953)的出版,使他一举成名,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其后,陆续出版了《雨王汉德逊》(1959)、《赫索格》(1964)、《赛姆勒先生的行星》(1970)、《洪堡的礼物》(1975)、《系主任的十二月》(1981)、《而今更见伤心死》(1987)、《偷窃》(1989)等。这些作品袒露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闷,从侧面反映了美国当代“丰裕社会”的精神危机。其中《赫索格》成为美国轰动一时的畅销书。此外,贝娄还出版过中短篇小说集《且惜今朝》(1956)和《莫斯比的回忆》(1968),剧本《最后的分析》(1965)以及游记《耶路撒冷去来》(1976)、散文集《集腋成裘》(1994)等。 书名:《奥吉·马奇历险记》 译者:宋兆霖 版次:2006-12-1 ISBN:7-5327-4095-1 定价:45.00元(平) 贝娄完成了自海明威和福克纳风格以来美国散文小说中第一个主要的新风格,将知识分子过度的虚张声势与辛辣猛烈的犹太街道风格混为一体……而且,有一种嘲笑的声音贯穿其著作始终,既有自我内省又有自我揭露。 ——美国评论家欧文·豪 《奥吉·马奇历险记》是贝娄的成名作,也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这部20世纪的“流浪汉小说”画面广阔、人物众多,叙述了主人公奥吉从20年代到40年代的人生道路,对当时美国社会状况和时代风貌作了淋漓尽致的艺术再现。奥吉出生芝加哥这个工业大都会的最底层,却执着地寻找自己的本质和自由,但坎坷半世、历尽沧桑之后仍未能找到自己的“本质”。尽管如此,在这场自我本质与生存环境的搏斗中,他仍是个失败的英雄,诚如结尾所言,哥伦布虽然被戴上镣铐押解回国,但这并不证明没有美洲。 本书不仅阐释了自我本质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这一美国当代小说的重要主题,而且在叙事艺术上也有重大的突破和创新,独步天下的“贝娄风格”由此形成。 书名:《洪堡的礼物》 译者:蒲隆 版次:2006-12-1 ISBN:7-5327-4119-2 定价:35.00元(平) 20世纪美国文学的支柱是由两位小说家构成的:威廉·福克纳和索尔·贝娄,他们是20世纪的麦尔维尔和马克·吐温。 ——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 《洪堡的礼物》是贝娄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两代作家命运的描写,揭露了物质世界对精神文明的压迫和摧残以及当代社会的精神危机。曾两获普利策奖并获封法国骑士勋章的中年作家查里·西特林一切都在走下坡路,前妻要刮尽他的财产、流氓砸烂了他的奔驰车、现有的情妇是个敛财娘,最重要的是他什么创造性的东西都写不出来了。他对潦倒而死的前辈诗人兼导师和挚友的洪堡一直心怀歉疚,洪堡曾教他认识艺术的力量,要他忠于自己的创造性精神,而他在洪堡贫病交加时却并未伸出援手。最后在面临物质和精神双重破产的情况下,西特林终于借助洪堡留给他的一个剧本提纲摆脱了物质危机,同时也深深体会到洪堡当年的精神苦痛。 书名:《赫索格》 译者:宋兆霖 版次:2006-12-1 ISBN:7-5327-4131-1 定价:27.00元(平) 如果文学的灵魂应该是最纯真、最清澈、最繁忙也是最深远的,那么贝娄的贡献就在于修复了美国文学的灵魂。 ——美国女作家辛西亚·奥齐克 《赫索格》是贝娄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是作为“高级趣味”而轰动一时的畅销书,在作家整个创作历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主人公赫索格是一位大学教授,为人敏感、善良,但是现实生活给予他一连串的打击,家庭的婚变,社会的摒弃,使他对世界的现状极端沮丧,精神濒临崩溃的边缘。他只能写许多不寄出的信以发泄内心的积郁,诉说个人的见解。他苦闷的中心是在他生活的这个混乱的世界上,找不到赖以生存的立足之地。小说真实地表现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中的苦闷与迷惘,追求与探索。这也是他涉及社会问题最多的一部小说,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分析精妙,手法多样,是贝娄小说艺术的典范之作。 书名:《雨王亨德森》 译者:蓝仁哲 版次:2006-12-1 ISBN:7-5327-4133-8 定价:21.00元(平) 贝娄的名望、文学修养、出众的智力和高尚的道德品质,造就了他的伟大作品。 ——英国作家、评论家马尔科姆·布雷德里 《雨王亨德森》是索尔·贝娄的代表作之一。百万富翁亨德森由于精神极度空虚,陷入前所未有的精神危机,为了摆脱危机,寻求心灵的安宁,探索人生的价值,他深入非洲内陆的原始部落,开始了自我探索的心路历程。在历尽种种艰辛和危难之后,终于领悟到人类向善的本性,认识了自我,决心洗心革面,开始新的生活。 小说把现实主义叙述方式与现代主义表现手法完美地结合起来,既有严谨的结构、引人入胜的情节、别开生面的非洲原始习俗的描绘,又有传奇的、神秘的色彩和独到的象征;既有轻松的幽默自嘲,又有深沉的自我解剖;既有坦率自然的感情流露,又有抽象艰深的哲学思辨。 索尔·贝娄论索尔·贝娄 □角谷美智子(《纽约时报》书评人)采写 □彭伦 节译 ○ “我有时喜欢说,每个人的一生都可能有十个左右奇妙的笑话。我最喜欢的一个笑话说的是一位美国歌唱家在斯卡拉歌剧院举行首演。他演唱的第一曲咏叹调就赢得了热烈鼓掌。听众们都喊,‘再来一个,再来一个!’于是他又唱了一遍,他们又要求加唱。接着他唱了第三遍,第四遍……最后,他筋疲力尽、气喘吁吁地说,‘这首咏叹调我要唱几遍?’有人就告诉他,‘直到你唱对为止。’我的情况就是如此———我总是觉得自己唱得还不太对,所以一直唱。” ○ “小说家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历史学家,能够比社会科学家更逼近当代的事实真相。”“描写公共大事和个人琐事一样容易———需要的只是更多的自信和勇气。” “虽然我一辈子都只是业余的历史、政治学生。我开始明白,对于颓废低落的城市,从未有人在作品中加以想象。所有的方式都是从技术、经济、政治官僚的角度出发,没有人考虑过这些人生活的意义。” ○ “给你贴标签的人都是做胶水的。这些标签有什么用?它们几乎没有意义,尤其是贴标签的人从大学生时代以来就没什么新想法,现在又掌管着某个给希望受到震颤的牙医和会计师上课的文学机构。我认为他们是文学机构里的卑鄙小人,正在铲除中生代最后的浪漫主义草坪。在这方面美国人很守旧:他们很愿意接受陈腐的欧洲观念——他们该到第十大道去,过去的进口商都在那里。” ○ “我认为我不是一个很复杂的人。芝加哥不是一座产生思想复杂之人的城市,但是在芝加哥,我这个犹太移民的孩子产生了成为美国作家的信念,他必须设法证明自己不是幻想,他能用英文写作,他能吸引一两个读者。当时,除非你建立了声誉,盎格鲁-萨克逊美国人的机构不会理你。——这种人现在都有。” “我视自己为一个有犹太传统的美国人,当大多数人称某人是‘犹太作家’时,是表示把你放在一边。他们不会谈论写了《旧约》的‘犹太作家’;他们说,要写小说,你需要知道什么是礼貌,你必须在南方长大才会知道这种东西。我感觉(1950年代到1960年代之间)许多作家在不可饶恕的犹太人大浩劫之后,都用不可原谅的低劣的反犹主义态度,看待他们的犹太人同行。” ○ “有许多年,莫扎特是我的偶像,这种欢歌对我来说永远都在悲哀、忧郁、失落、心碎的边缘,但也永远都准备爆发出最动听音乐。我发现莫扎特与我气质如此相投。我不是说在才华上相当,但是他经常让我感到亲切。” ○ “在大学,而且只有在大学里,美国人才能有一种更高层次的生活……教授们如此急迫地想过别人那样的社会生活,这使得他们在精神、心智层面并不像他们应当的那样严格”。 ○ “诺贝尔奖从不同的方面改变了事情。有一点,你觉得你更权威,如果瑞典学院把奖错发给你,你就要尽全力恢复你的正常平衡,不要因为这个荣誉的重量而感觉压抑。我不想让这个沉甸甸的金属桂冠把我压沉,谢谢你,我很成功地踏水而行。我知道有些人如约翰·斯坦贝克认为它是死亡之吻,但我决定选择我自己的死亡之吻。没有人能强加于我。” 中国作家眼中的索尔·贝娄 索尔·贝娄对我们而言是唤起性的,也是示范型的作家。他的写作表面看,用我们的话就是掉书袋子,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但他其实在用知识质疑知识本身。他不是一个能进入公众视野的作家,不是容易流行的作家,他不像马尔克斯、昆德拉那样被中国的读者所熟知。他的不能流行可能跟他西方式知识分子的经验有关系,可能还跟中国的都市经验的匮乏有关系。他表达的精神的异化和困境,能体会到的人是一个很少的人群。他所表达的人的危机在我们这里还没有被关注到,或者还没有被提升出来。 索尔·贝娄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作家。对其他作家来说他的写作是一个典范。他的写作为中国作家提供的经验正好跟海明威是相反的。海明威我也很喜欢,但是你要从感性和知性来说更倾向于索尔·贝娄。读索尔·贝娄的时候刚刚开始有意识的写作。我觉得他为我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的角度,内心的、内省式的角度。他的小说是第一人称,即使不是第一人称,也还是隐含着内省的成分。一种全盘的占有,同时对这种知识拥有的质疑,处理得非常微妙。他提供了一种非常特殊的知识分子在大都市遭遇困境的这样一个范本。 ———孙甘露 索尔·贝娄是知识分子作家,他可以把古往今来哲学的、文化的、历史的、社会的知识放到他的小说里,但他的小说又很生活化,很多下流话、色情描写在他的小说里随处可见。但是他还不像我们的《金瓶梅》、《废都》,他不是为了写色情而写色情,而是这些色情就是他小说生活的一部分,很自然的就出现。什么是知识分子作家,就是他写的小说是给知识分子读的,读他的小说要有知识的背景,有学问才能胜任,否则你就没办法读他的小说,处处会碰到障碍。还有就是要有知识分子的眼光,他的目光跟我们平常是不一样的。他们有强烈的使命感,探讨人类的各种问题。平常的小说不是这样,平常的小说是市民化小说,就是给你讲一个生活的故事,人人都懂,不需要什么知识的准备。 ———陈村 他的书在中国出版比较多。我最喜欢的有《洪堡的礼物》和《赫索格》。我一直感到奇怪的是,当代作家很少议论这位了不起的作家。我几乎没有读过比他更幽默更机智的作家了,他用幽默和机智遮掩着心底深切的悲凉和怜悯。他的这方面的巨大才能,使得其他专事调侃、用嘲弄的笔风描述当代生活的作家顿失光彩。他让人想到这方面的其他作家都是轻量级的。贝娄和他的主人公们相仿,对他周围充满了兴趣,是一个如饥似渴的观察家,人性中最曲折最隐秘的部分也难以逃脱他的眼睛,这是一双万里挑一的眼睛,穿透力、视角、目光的性质,一切方面都是那样卓越。 贝娄的作品因为仅仅止于悲凉的心情、无望的冷嘲,缺少某种坚定性,所以也稍稍缺少了一种伟大感。 ———张炜 中国只有我这样的少数人在搞个人化实验。那个时候我看到了《赫索格》,感觉是找到了同类。我觉得说索尔·贝娄表达人的精神的异化、内心困境是套话,他其实是表达了他自己。作家的写作不是为了表达这个表达那个,他就是为了表达自己,拯救自己的灵魂。他的写作具有的深度是我欣赏的,触及了人性的本质。 索尔·贝娄的写作有些地方触及到了人的本质,有些地方也还不是。他还不是彻底的革命者。《赫索格》是比较深入的,但是深入也是相对的。彻底的实验就是从潜意识出发做出的实验。深入是指深入人的灵魂,人的潜意识。自动写作,不要构思,把观念撇到一边。索尔·贝娄不是。美国文学就是这么一个样子,表面化,能够沉得下去的很少很少。在我看来美国并没有伟大的作家,海明威、福克纳也并没有什么了不起。我去美国接触过一些作家,不是特别好。美国作家我只喜欢品钦,品钦还没有死,他只是隐居了。 ——残雪 我对索尔·贝娄的接受跟我自己也在学院有关系。我看过中国知识分子的作品,也看到过西方的知识分子的作品。我看到过加缪的,还有卡内蒂的《迷惘》、辛格的《市场街的斯宾诺沙》都是这样的作品。但我觉得我们的知识分子写作特别单薄。大家要求知识分子写作要么是政治化的,要么是道德化的,在我们的文学里,知识分子写作是缺席的,王朔、刘震云的小说也不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小说,他们有对知识分子的嘲讽,他们笔下的人物也多是知识分子,但是那些人物并不是生活在学院里,不是生活在典型意义的知识分子环境中。 为什么索尔·贝娄在中国不能流行呢?这跟知识分子写作在中国的单薄有关系。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还是一个农业社会,是一个历史传统比较悠久的社会,我们更关注的可能是乡村经验、历史经验,知识分子这个系统从来不是主流。第二,索尔·贝娄所关注的问题是严肃的问题,是文化的问题,他关注的是一个社会最根本的危机。这些危机通过他笔下的人物表现出来。作为一个小说家,索尔·贝娄是在表达人的全部的精神困境,表现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在我们的文化中,我们更多的作品是把知识分子天然地确定为文化代言人的角色。一个道德和社会义务的承担者。知识分子作为一个人更需要被关注,他的情感,他的精神的困境,他的欲望,他的小毛病。索尔·贝娄的写作是完全把知识分子放到具体的人的立场去描述,他对知识分子的认识和他表达这种认识的丰富性和尖锐性,经常会让我震惊。像索尔·贝娄这样关心知识分子个人的情感、精神和内心,把他们放在一个文化的境遇里思考,在世界作家群里,索尔·贝娄是很独特的,没有谁比索尔·贝娄更能捕捉当代人类心灵的战栗。 ———格非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为什么现在大家都喜欢读简史? (李小姐在北京)
- 安替:我摆脱王小波影响的十年 (苹果书店当家)
- 重庆出版社重现经典系列 (苹果书店当家)
- 《iOS软件开发揭密: iPhoone & iPad企业应用和游戏开发》,... (李李5024)
- 我有旧书数百册,不知是否愿意上门购买 (POIUY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