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又怎么了?
来自:蓝调共和(我是玉娇龙的龙)
一直想写一篇文章,为PS正名,扭转某些人头脑中的顽固偏见。正巧,今天在新浪驴友同行论坛看见梭镖党的跟贴,说到这个话题,心中大快,节录如下: “后期制作我一直是不怎么喜欢的,但是加工处理是另一回事。通常我把加工处理掌握在这么个程度上:不是制作,而是为了忠实地再现我在现场看到的和感到的。忠实于摄影者在现场的感受,比忠实于摄影设备重要的多,因为我们绝大多数人去摄影不是带着为厂家试用测评新产品的任务,而是为了捕捉感动自己的影像,然后和别人分享,这里包括摄取资料。 有一点必须明确:摄影器材记录下来的未必“真实”。镜头、胶片、电磁记录介质所记录下来的影像,肯定远不是现场自然界的光谱、明暗层次那么丰富,也就是说,多数情况下它们的“宽容度”不足以记录真实的自然界,所以摄影设备对真实是做了取舍的,所谓取舍,你也不妨说是失真。 不同的摄影器材在记录影像时所做的取舍(失真),形成了它们各自的性能特点,所以这个相机和那个相机、这种胶片和那种胶片的特性不同,适用范围不同。早期摄影用玻璃做记录介质,后来用胶片,现在用电磁介质,各时期的照片肯定不同。几年前我还很鄙视数码相机,主要是我认为电磁介质不能表现胶片特有的那么一种光感,就是所谓“透”,其实今天这个缺点依然存在,但是数码相机带来了其他很多很多很多好处,利弊比较,我还是叛变了,完全不用胶片已经一年。就好如玻璃介质也许仍然在某个特殊角落被使用着,将来胶片也会在一定用途范围内被长期使用,但是摄影的主流记录介质一定是转到电磁,将来还会有什么就天知道了。 我想说的是我们没必要虐待自己,非要忠实于摄影器材不可,因为它是我的奴隶,而我不是它的,我只做我感受的奴隶。何况摄影设备本身就不忠实。过去,一个稍微专业一点的摄影师身上的摄影背心干吗有那么多大小袋袋,就是装一大堆的胶片、滤色镜啊这些老什子的。短短几年工夫,灯光型、日光型胶片,各种编号(色温)的滤色片,大多已经被数码相机的白平衡功能给代替了。色彩饱和、超饱和胶片,也被数码相机的饱和度设定代替。这些代替是不是完全等同功效的代替?不会是的,也没必要,就好像胶片没有全盘拷贝玻璃记录介质的特性一样,电磁记录介质的数码相机也没必要、不可能全盘拷贝以胶片为记录介质的传统相机的功能。不同时期的摄影设备,会有不同的特性取向,你说是进步也好,退步也好,反正是发展了,而且对于大多数摄影者来说是越来越方便了。 咳扯远了,还是说回来:摄影器材本身并无所谓忠实记录自然界。所以,有些忠实摄影法西斯分子说照片照成什么样就应该给人看什么样,我不大同意,因为我更重视于当场我的感受。 说点实在的吧。比如天地之间的氤氲蓝雾,如果你观察,可以发现到处常见。只是我们的眼睛适应了,往往可以忽视它,去感知欣赏远处的美景,就好像往往我们可以忽略背景噪音而专注于某段谈话。这是智慧的大脑的功能。但是摄影器材没这个智慧。另一种情况是我们的眼睛本身也是有宽容度的,而这个宽容度和摄影器材的宽容度不重合,可能我们没看见的摄影器材看见了,就好像有的音频我们听不见但是狗能听见,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照片上会出现我们在现场并没感知到的光线或者颜色。 那么怎么办?我们希望照片呈现出我们在现场看到的并且为之感动的影像,这就是PS要做的事情。实用摄影的角度,照片还有清晰传达特定信息的任务。美国宇航局公开提供的卫星或者飞船宇航员拍摄的照片,绝大多数都经过了后期处理,因为要是不处理的话,我们看不到那么美丽的好如大理石般的地球和那么晶莹美丽的海洋、岛链、植被、雪山。NASA网站上有课程教怎么处理卫星照片。处理之前的照片令你失望困惑,灰蒙蒙的,而且角度歪斜,处理后的美丽迷人,透视也修正的符合我们的观看和辨读习惯。这还是光学摄影呢,要是雷达、红外影像,就更必得处理才能给人看了。 其实数码相机对影像已经作了处理,那些白平衡、饱和度、颗粒之类设定都是处理;再往前说,不同镜头的效果不一样,就是说镜头的片组也对影像做了处理。后期PS处理只是补它们之遗罢了。除非你领了任务为摄影器材厂家作测评报告,否则,何必拘泥于它的功能呢? 忠实分享感受,这是我掌握的后期加工处理的尺度,也是我PS技巧不精的一个原因。我知道真正高手是拿PS搞制作的,那不是这里要议论的摄影了。” ------------------------------------------------------------------------ 自己的补充看法: 我特别反感某些人(这部分人常常对摄影似懂非懂的,却有些莫名其妙的讲究),一看到漂亮照片劈头就问“有没有PS过?”一听说有,就摆出一副“原来如此”的模样。兔子曾经说过,没有处理过的照片就放到网上,就好象光着身子跑到大街上一样。深以为是。 无论是数码照片缩小处理,还是传统胶片的扫描,放到网络上画面质量都会受到损失,已经不可能是原来的模样了,PS做的更多的是还原工作,恢复图片/风景本来面目。主要目的是完善,并不是创造。能让一张片子锦上添花,无法雪中送碳,关键是按下快门前的片子质量有一定水准,否则烂片还是烂片。 况且,我们对相机、镜头、胶卷、光线、取景、构图、暴光组合,包括数码时代之前的暗房技术的讲究,无一不是在不同程度的PS。摄影就是一种主观创作活动(就连新闻摄影,都有主观的立场),“客观”真实并不是目的,表现出你“感受”的真实才是目的。 不管3721动辄叫嚣什么“真实”,对PS全盘否定,非常孩子气。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成都约拍。长期有效 (风痕)
- 互勉深圳 (photo-棟戈)
- 京都来过4次,每次都被惊艳 (tosying)
- 佛罗伦萨 (我是个气球)
- 银河=光+电脑屏蒙尘 (mo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