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收藏

一只羊.
来自: 一只羊. (昆明) 2018-06-21 01:35:17创建   2024-06-10 15:17:17更新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Deng Hanbin 0人喜欢
书中206页提到这个问题,举例是非洲雕塑,说它们were seen through Cubist eyes as intensely expressive geometric "sculpture",但它们其实是a part of religious practice and a belief system quite different from ours。 然而,书中并没有真的讨论这个问题。艺术家毕竟还是着眼于自己的创作环境来发言,所以才会斩钉截铁地为avant-garde lifelike art立言,说It is inseparable from real life.(第204页)并且在205-206...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木容日生 0人喜欢
导言 在艾伦·卡普罗的大部分职业生涯中,他一直致力于将艺术的场域从专业化的艺术领域转向日常生活的特定场所和时刻。对他来说,现代主义的艺术实践不仅仅是艺术作品的制作;它还包括艺术家严谨地努力观察、参与和解释生活的过程,这些过程本身与大多数艺术一样有意义,当然也更立足于普世的经验。 由于卡普罗认为大多数艺术都是一种惯例,或者说是一系列的惯例,经验的意义就是通过这套惯例被框定、强化和诠释的,因此作为艺...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Moly! 12人喜欢
在《前卫的原创性和其它现代主义的神话》(The Originality of the Avant-garde and Other Modernist Myths) 一书的介绍中,Rosalind Krauss开篇就提问到:是否可以说批判性写作的全部兴趣几乎在于它的方法?是否可以认为诸如“这是好的、重要的”或是“这是不好的、微不足道”的评价性陈述的内容并非任何严肃的批评真正所该解读的?对于Krauss来说,前者的答案是肯定的,而后者,与其说这种严肃的批评该通过它的论点来被解读,...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稚叔 6人喜欢
死亡 确切地说,死亡是在7亿年前出现的,从那以前的40亿年里,生命仅仅是单细胞而已。在单细胞的形式下,生命是不会死亡的,因为它能够无穷无尽地进行相同的自我复制。今天,我们仍然能够从珊瑚上看到这种不死的单细胞体系的一些痕迹。 然而,有一天,两个细胞相遇了,谈起话来,并决定一块互补地运作。多细胞生命形式由此产生。同时,死亡也出现了。这两种现象有什么关系呢? 当两个细胞希望结合在一块时,它们就必须进行交流,而它们的交流促使它们进行了分工,以便更有效率。例如,它们将会决定不必双双去努力消化食物,而是一个去消化,另一个则去寻找食物。这样,细胞聚合得越多,分工就越细。它们的分工越细,每个细胞就越脆弱。而这种脆弱不断加重,细胞就失去了原来的不死特征。 死亡由此而来。在现代,我们所见的动物,整体是由极其专门、并进行永久对话的无数细胞集合组成的。我们眼睛里的细胞跟我们肝里的细胞完全不一样,前者会赶快做出信号...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Kirill Y 2人喜欢
我们从现实角度来看,事物和事物之间是互相有障碍的。不管说是一种机械主义或者是一种虚无主义,其实最终都是将人对于真相的把捉所掩盖了。笛卡尔所谓的我思故我在只是一种方法论。加深了我们对于那个假我的执着。随着科学的发展,虚无主义的诞生,我们逐渐对于人的存在开始产生了疑问。上帝已死,我们的存在究竟是何意义? 而西谷启治对于现在人所谓的虚无主义,提出了一种空的理念。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主客对立的二元关系是无...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辄馨 69人喜欢
拉图尔的书竟然没一本是人类学的人翻译的,所以读起来很吃力,加上中国搞哲学的人文笔和理解力又都差得要命,读得人要死要死的。(相信搞哲学或者搞ssk的人读起来也一样) 其实读过《实验室生活》这本书,再来看这本,其实意思基本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为了更好地辅助阅读,先quote两段: Pp.114-115马克.奥盖与科特迪瓦泻湖居民生活一起时,他试图通过巫术去理解整个社会的现象。其边缘身份并没有影响他对Alladian文化的整个...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糖醋排骨 3人喜欢
作者:盈盈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6308316/answer/122556096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 地性 (Localization)说简单一点就是在全球化的视野中思考强调地方特性。 在地性的转向是全球化中开始涌现的反全球化新浪潮。在地性是一种全新的全球化观念。这种全球化的观念更注重全球化中地点差异所带来的身份和文化差异,强调多元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的价值。正如对全球化的反思中对文化的反思,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夹杂着文化向度的全球化,西方文化成为了强势文化,影响了许多地方的文化发展。在地性正是地方文化、地方性知识如何应对全球化的一种反向传输的理念。 学术的探讨的话,可以从在地性的词源进行考据。从英文到中文翻译的考据,这个汉语词最早是沿用的台湾学术文章中翻译。从学术层面看...
回复
来自:豆瓣小组
波尔多 230人喜欢
故事逐步走向尾声,《漂流少年》的诸多细节和疑问没有固定的答案,就连...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夏虫语冰 69人喜欢
时间对运动的从属关系翻转过来,时间不再是正常运动的度量(measure),它越来越自为地呈现出来并创造悖论性的运动。 《时间-影像》英译本序[1] 吉尔·德勒兹 /文 夏虫语冰 /试译 ———————————————————— 从古希腊到康德(Kant)的千百年中,哲学发生了一次革命:时间对运动的从属关系翻转过来,时间不再是正常运动的度量(measure),它越来越自为地呈现出来并创造悖论性的运动。时间脱节了(out of joint):哈姆雷特的名言意味着时间不再从属于运动,而是相反,运动从属...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AJI.9 26人喜欢
能真正看懂这部动画的符号、象征意义、数字的人之前也应该看过不少形而上的书了。我会对剧里重点的象征符号来做分析,之前发在推特上的都是英语写的,现尽量用中文表达清楚,内容不少,阅读时间会很长,文中链接有可能需要🪜,若有表述不清请多包涵。 写在前面:这...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 5人喜欢
【第一节】文学与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你此时此刻坚信的东西叫做谎言 国家机器:公共 暴力 可见 2】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功能:自然化 合法化 3】意识形态运作方式 1、把个体询换为主体 2、主体对主体的臣服 3、主体之间互认 4】意识形态是一个“镜像序列“ 拉康:镜像阶段 症候阅读:挖掘文本背后深层的意识形态 【第二节 女性主义文论】 1、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激进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化主义女性主...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omom 47人喜欢
花了效率很低的3天姑且学了一遍,感受是,不太痛快:跟我对它的期望比起来,它显然没那么好用。不过由衷感到前两月学了几本现代性/后现代性的书用处真的很大。这本理论教程的脉络其实不太清晰,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划分我觉得很鸡肋,还不如反启蒙的这条思想主流最好用。这部书是若干位老师一起编写的,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在于,一部分章节浅尝辄止,很多关键概念都没提,提了的也几乎都没讲清楚;另一部分章节长篇累牍写了半天...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61人喜欢
——它在欧洲所有的花园中都被种植,如此广为人知,所以不需要进一步描述。 ——它在乡下广为人知,没必要再说,没啥新鲜的。 ——几乎每个家庭主妇都认识它,我再多说就是浪费唇舌。 很难想象这些“描述”出自一本植物图谱,对吧?在我们的预设里,植物图谱似乎应该以一种一致而客观的方式去描述性状,让人们能够辨认出对象的特征,从而能将物种A区别于物种B,并将这些属于植物的专名和它们的所指一一对应。然而,17世纪英国本草学者Nicholas Culpeper(1616-1654)的《药草全录与英国医师增订版(TH...
回复
来自:豆瓣小组
迷途书生 55人喜欢
【当代艺术类外文网站】 国外: 1.历届卡塞尔文献展 http://www.docu...
回复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68 69 后页>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豆瓣上看到喜欢的内容,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这个豆列的标签  · · · · · ·

一只羊.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