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中被遗忘的中国人|一周新书风向标

新京报书评周刊
来自: 新京报书评周刊 (北京) 2022-10-31 11:55:46创建   2022-10-31 12:00:32更新
本周的“一周新书风向标”又与读者见面了。在这个栏目中,我们将不单单把好书列出来写一段推荐语,我们还会尽可能地在自己阅读效率允许的范围内,对读者们关注的或刚刚出版的书籍给出自己的看法。如果一本新书的内容非常精彩,我们会不遗余力地给出推荐,如果一本书的内容与其关注度不符,我们也将会在参考意见中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为了更直观地看到我们对某本书的态度,我们还会增加一个“推荐指数”,类似豆瓣评分。

当然,任何阅读的判断都是个人的,我们的意见未必正确,甚至有可能是偏见,但它们一定是真诚的。我们只是提供一个参考意见,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份阅读指南(毕竟,这个事情可能还要冒着得罪出版社的风险)。如果你有比较犹豫的、想要知道我们态度的新书,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也将尽快给出自己的看法。
1
来自:豆瓣读书
6.1 (74人评价)
作者: [英] 克莱夫·哈维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出版年: 2022-8
评语:(推荐指数:★★★★☆)这是一个有关于山东男人“杨”的故事,也是一段可能已经被遗忘的历史。该书的创作灵感源自于真实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约14万中国男性被征召前往英国和法国担任战线劳工,这便是历史上的“中国劳工旅”。他们在战场上负责搬运货物、挖掘战壕、维修机器等工作,做着最苦最累的差事,更有人遭到敌军袭击,命丧异乡。正由于中国劳工旅的存在,为英法军队前线作战提供了缓冲和帮助,而战争结束后,因为种种原因,沉默的他们却成了被历史遗忘的对象。即便是在《战争万神殿》这幅被收藏于巴黎某纪念馆内的巨大的绘画之中,也被抹去了中国劳工的身影。 2014年,英国音乐家克莱夫·哈维从一位战争史学家那里听说了中国劳工旅的故事,他注意到,当时整个欧洲有将近60000座关于“一战”的纪念碑,却没有一个提到中国人。为此,深受触动的哈维决定为这群被遗忘的中国人写一部历史小说,记录下他们的故事。作为一名非专业写作者,哈维敏锐地关注到这一被遗忘群体的历史价值,他试图通过“杨”,这个遭逢历史流转和命运操弄的普通人在异乡的悲欢离合,重述这段本不应该被遗忘的历史过往。该书是哈维历时两年创作的第一本书,以表达他对中国劳工旅的敬意与纪念。限于笔力和专业性等原因,这也许并非一个完美的故事,但哈维对这一题材的开创性发掘,值得推荐。(推荐人:安也)
回复
2
来自:豆瓣读书
7.9 (2691人评价)
作者: (美) 许倬云 / 冯俊文
出版社: 北京日报出版社
出版年: 2022-9
评语:(推荐指数:★★★★☆)想让自己真正安顿下来,有安定感、笃定感,在不可测的变化中不茫然、不跟随、不焦虑、不恐惧,是必须返回自身,往内里走的,无法外求。这也是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的智慧的共通处。孔孟自不必说,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有首诗也说,“房子、财产、大堆的金银财宝,/治不了你身上的疾病,/退不掉你体内的高烧,去不了心头的烦恼”,讲的是类似的看法。许倬云先生《往里走,安顿自己》的书名,所要点明的也是这一路径。本书分为五章,第一、二章的题目分别是“疫情之下,这个世界会好吗?”“快速转变的时代,我们该如何面对迷惘?”从中可以知道很多人正面临的问题是什么,而许倬云则是想通过他的文章或者说谈话,尽量帮助身处此种境遇的年轻人,看看有哪些出路可寻。 深研中国文化几十年,许倬云从中国文化里汲取智慧,以其自身的人生经验与实践为基底,得出自己观看、觉察、思考世界的方式。在书的序言中他说,“往里走”的“里”,就是我们常说的“心”;往里走,就是向内心探求,面对外界种种缭乱的现象和局面,应该避免浮光掠影式的应付,而要切实把自己的“观察、感受投射到内心最深处,进行认真的思考”,进而把观察、反思的结果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只有观念自然不够,还要时时用观念观照自己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切实地实践,以提升个人的能力和人格。“往里走”不止这一层面,还有更高的智慧层面,超越自我/小我,发慈悲之心,与“天地之正气”相通。概言之,许倬云先生所说的“往里走”,涉及一个人的能力、德行和智慧,是对一个人整体性的高期望、高要求。 大概由于各种原因,书中部分文章比较短小,读来感觉像是没来得及展开,但可贵的是许倬云先生面对年轻人时的真诚态度。“真诚”说起来十分简单,做到的少之又少。这样的态度,也许正可以应对书中谈及的一些问题,比如“冷漠年代,如何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什么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精神》这篇短文里,许倬云说:“中国儒家最要紧的价值观‘仁’,它的要义是‘忠恕而已’。‘忠’,就是我心中最深处、最真挚、最诚恳的部分。”这一部分就在自己心中,却又是最难得的。(推荐人:张进)
回复
3
来自:豆瓣读书
8.4 (1254人评价)
作者: [日]上野千鹤子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2-9
评语:(推荐指数:★★★★★)近年来,上野千鹤子有不少著作被译介出版。这段时间,就有两本,一本是《始于极限》,还有一本是今天要推荐的《女性的思想》。尽管两本书的文体不一样,但读完之后就会意识到,这两本书都是对话,前者是上野和铃木凉子关于自身困惑的对话,后者则是上野和影响过她、锻造过她的前辈以及他们作品之间的对话。 《女性的思想》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选取了五位日本女性思想家的作品,分别是森崎和江、石牟礼道子、田中美津、富冈多惠子和水田宗子。第二部分则介绍并导读了五位读者更为熟悉的西方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爱德华·萨义德、伊芙·科索夫斯基赛吉维克、琼·瓦拉赫·斯科特以及朱迪斯·巴特勒。 在这些思想家中,上野千鹤子曾多次表达过森崎和江对她的重要影响。在今年6月出版的森崎和江所著的《唐行小姐》推荐中,上野曾写下:“我想找到一种由女性叙述女性经历的、只属于女性的语言。向我袭来的便是森崎的话语……这个人对我的影响有多大?太难估计了。”而同样的话也出现在《女性的思想》中:“我选取了我阅读过的、从中获得了力量的、构成我血与肉的书籍,并对它们进行了解读……换言之,本书是我的理解,我的‘创造’。”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野千鹤子与这些思想家的对话中,也穿插介绍了他们对于日本社会学、女性学/性别研究、女性解放运动的影响之处。语言和思想,当然并非凭空创造,上野接过了前辈的语言与思想,现在我们从她的手中接过了这本书。(推荐人:青青子)
回复
4
来自:豆瓣读书
8.3 (54人评价)
作者: 刘洁
出版社: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出版年: 2022-6-1
评语:(推荐指数:★★★★☆)我们一直有着独特的乐文化。从“礼乐教化”及至“礼乐之邦”,“乐”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而音乐与图像之间的关系则一直是需要深入细致研究的领域。《画外有清音》正是一本音乐图像学著作,这一点,或许从本书的副标题“中国画里的音乐史”当中能够看得更加分明。 青年学者刘洁选取了自上古至清末的三十余种中国古代绘画作品,深度解构文物中的意象,挖掘其中的音乐元素,阐释其背后的音乐思想史价值。青铜绘饰、画像石、画像砖、墓葬壁画、石窟壁画、文人绘画等都成为画作研究的对象,而图像中的音乐元素则涉及了从哨、笛、埙、磬到乐舞百戏、经变、杂剧、元曲等等。通过以图像史料为主轴,串联起乐史发展,直观而翔实。可以说,在音乐图像学这样一个细分具体的领域,本书从选题到写作都有着值得关注的价值,是了解这个深耕细作的领域的一个扎实入口。(推荐人:张婷)
回复

什么是书单  · · · · · ·

书单是收集图书的工具,创建书单后,在豆瓣看到符合书单主题的图书时可以将它放入书单,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看看其他人的收集,关注你感兴趣的书单。

这个书单的标签  · · · · · ·

读书

新京报书评周刊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