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受掌控的事物|一周新书风向标

新京报书评周刊
来自: 新京报书评周刊 (北京) 2022-08-24 16:03:49创建   2022-08-24 16:07:29更新
本周的“一周新书风向标”又与读者见面了。在这个栏目中,我们将不单单把好书列出来写一段推荐语,我们还会尽可能地在自己阅读效率允许的范围内,对读者们关注的或刚刚出版的书籍给出自己的看法。如果一本新书的内容非常精彩,我们会不遗余力地给出推荐,如果一本书的内容与其关注度不符,我们也将会在参考意见中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为了更直观地看到我们对某本书的态度,我们还会增加一个“推荐指数”,类似豆瓣评分。

当然,任何阅读的判断都是个人的,我们的意见未必正确,甚至有可能是偏见,但它们一定是真诚的。我们只是提供一个参考意见,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份阅读指南(毕竟,这个事情可能还要冒着得罪出版社的风险)。如果你有比较犹豫的、想要知道我们态度的新书,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也将尽快给出自己的看法。
5 人关注
来自:豆瓣读书
8.5 (2397人评价)
作者: 汪民安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2-7
评语:(推荐指数:★★★★☆)《风俗与历史观》是日本历史学者岸本美绪关于明清时代的一部论文集。在这部涵盖了她基本研究方向与旨趣的作品中,体现了岸本美绪一以贯之的问题意识——第一,作为历史研究者,如何滤去后天的现代知识所赋予的“先见之明”,进入历史中人的生活世界?第二,在世界史的比较视野中,反思古典与现代这组概念的二元对立,超越线性史观的思维方式,以另一种想象去理解不同文明之间近代化之路的异同。 战后日本历史学界曾经对中国历史的分期与性质进行过一场严肃的讨论,这场讨论的核心其实在于日本学界对于二十世纪中国革命的理解以及中日两国社会差异的界定。岸本美绪思考的背景与起点,与这场具有思想史意义的争论息息相关。明清以来的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压抑的现代性浪潮与传统王朝兴替的对撞,岸本美绪敏锐地发现出这场危机的重要意义:站在明清中国的延长线上,以此辐射东亚世界,在世界史的角度理解中国现代化种种尝试的起伏历程。 在《风俗与历史观》所收录的论文中,我们不难看见这种思考的角度贯穿全书。无论是以礼教、契约文书来探讨明清时代的“情、理、法”与现代法治观念的差异,还是将明清时代的中国放置于“后16世纪”的宏观全球史视野,将明清中国面对早期全球化种种挑战的尝试与同时期的日本幕府、奥斯曼帝国进行对比,以及在文章书式的抬头格式发现的明清时代士大夫阶层的“中国意识”的苏醒。都浸润着岸本美绪长期以来对中国史研究习以为常的概念的反思,以及对不同文明之间努力走向现代化的尝试的“理解之同情”。因此,从本书中,我们也可以看见在岸本美绪经典的“地域社会论”和“身份感觉”的概念之中,所真正蕴含的价值关怀和现实感。 在《中国史研究中的actuality和reality》一文中,岸本美绪把历史学家的工作,定义为一种自我感知的逐步向外扩散:“现在的常识通过与过去世界的常识相互对照,得以历史性地相对化。”历史学家的论断和著述固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回响,但是在岸本美绪看来,历史学真正的魅力在于怀抱着好奇心与同理心,不断进入他者生活的世界去尝试理解与交流,以此连接过去与现在。(推荐人:青青子)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7.4 (74人评价)
作者: 〔法〕阿兰·科班(Alain Corbin)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2-6-1
评语:(推荐指数:★★★★☆)法国历史学家阿兰·科班是当今从事感官史、心态史研究的大家,他的《大地的钟声》《青草图书馆》等作品都已经译成中文,给看厌传统历史研究的读者们带去过很多新奇的体验。科班受法国年鉴学派影响很深,重视历史细节,尤其关注特定时代精微的社会心态。在《青草图书馆》中,科班大量研究了各类文艺作品对青草的赞美,试图从中挖掘出青草所代表的情感与观念。在这一点上,这本《风的历史》有异曲同工之妙。 《风的历史》研究了从18世纪至今人类对风的认识、利用和描绘。相比于青草,风是更加捉摸不定的研究对象。客观来说,这本小书并没有基于对风的研究提炼太多理论化的洞见,可能作者也并不意在于此,但阅读这本书的体验一定是有趣的。科班的魅力在于让这些难以琢磨的研究对象,及人类面对其产生的复杂而拙于表达的情感被清晰地呈现出来。 比如他解读“沙尘暴”的意象,伴随狂风掀起的漫天沙尘,“在形而上学的视角下,这被阐释为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欲望的释放”,“飓风的爆发和巨大的垂直云带来的直观感受,会令旅行者体验到一种难以置信、无以言表的快感”——这会让人联想到沙漠在影视作品中屡屡扮演的“制造崇高”的情感角色。科班同样也提到了电影,他极具想象力地提出了电影是一种“风的媒介”,在现实层面,二者有并置出现的历史:19世纪时,欧洲的每家剧院都被要求安装一台制造风效的机器。而在观念层面,“电影就是风,两者的共同点,就是它们都是绝对运动,它们推动自己周围的物体,触摸,并穿过它”。这可能也是一个历史学家提出的电影哲学。 (推荐人:刘亚光)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8.4 (453人评价)
作者: [日本] 岸本美绪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2-6
评语:(推荐指数:★★★★☆)《风俗与历史观》是日本历史学者岸本美绪关于明清时代的一部论文集。在这部涵盖了她基本研究方向与旨趣的作品中,体现了岸本美绪一以贯之的问题意识——第一,作为历史研究者,如何滤去后天的现代知识所赋予的“先见之明”,进入历史中人的生活世界?第二,在世界史的比较视野中,反思古典与现代这组概念的二元对立,超越线性史观的思维方式,以另一种想象去理解不同文明之间近代化之路的异同。 战后日本历史学界曾经对中国历史的分期与性质进行过一场严肃的讨论,这场讨论的核心其实在于日本学界对于二十世纪中国革命的理解以及中日两国社会差异的界定。岸本美绪思考的背景与起点,与这场具有思想史意义的争论息息相关。明清以来的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压抑的现代性浪潮与传统王朝兴替的对撞,岸本美绪敏锐地发现出这场危机的重要意义:站在明清中国的延长线上,以此辐射东亚世界,在世界史的角度理解中国现代化种种尝试的起伏历程。 在《风俗与历史观》所收录的论文中,我们不难看见这种思考的角度贯穿全书。无论是以礼教、契约文书来探讨明清时代的“情、理、法”与现代法治观念的差异,还是将明清时代的中国放置于“后16世纪”的宏观全球史视野,将明清中国面对早期全球化种种挑战的尝试与同时期的日本幕府、奥斯曼帝国进行对比,以及在文章书式的抬头格式发现的明清时代士大夫阶层的“中国意识”的苏醒。都浸润着岸本美绪长期以来对中国史研究习以为常的概念的反思,以及对不同文明之间努力走向现代化的尝试的“理解之同情”。因此,从本书中,我们也可以看见在岸本美绪经典的“地域社会论”和“身份感觉”的概念之中,所真正蕴含的价值关怀和现实感。 在《中国史研究中的actuality和reality》一文中,岸本美绪把历史学家的工作,定义为一种自我感知的逐步向外扩散:“现在的常识通过与过去世界的常识相互对照,得以历史性地相对化。”历史学家的论断和著述固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回响,但是在岸本美绪看来,历史学真正的魅力在于怀抱着好奇心与同理心,不断进入他者生活的世界去尝试理解与交流,以此连接过去与现在。(推荐人:袁春希)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8.0 (327人评价)
作者: [德] 哈特穆特·罗萨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22-7
评语:(推荐指数:★★★★☆)罗萨带着他的新书回来了,这一次依然是面向公众的讲述。正如他的上一部作品《新异化的诞生》是大部头学术专著《加速:现代时间结构的改变》的“读者友好版”一样,这本《不受掌控》也是他的代表作《共鸣:世界关系社会学》的简明读本。而且,令人惊喜的是,《新异化的诞生》译者、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作彧先生继续参与了罗萨这本新作的翻译工作,熟悉的译文风格或许会让读者的阅读过渡更加“丝滑”。 《新异化的诞生》中,罗萨曾详尽地阐述了他对晚期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自我异化”的观察与思考,并在书的结尾处将救赎的希望寄托于“共鸣”,随即戛然而止,未再对此多做阐释,这也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有待开掘的一片空地。就其个人的研究脉络而言,这本《不受掌控》是他对上部作品中那个遗留问题的后续思考。而横向来看,该书也是对同为批判理论第四代学者耶姬的学术回应。“异化”同样是耶姬学术关切的出发点。不过,为了避免“异化”,耶姬倾向于“化用”,在“学习”的基础上吸收内化外部世界,重建自我与世界的关系,进而重获“掌控感”。 在罗萨看来,现代社会的“异化”是因为“共鸣”的缺失,而这背后其实是内心深处无限膨胀的掌控欲。但世界并非总是顺从我们的掌控,这意味着“化用”本身可能会造成“异化”。正是基于此,罗萨将这本书命名为《不受掌控》,以期与耶姬进行辩论。将两人的研究对照来看会有一种极强的对话感,这些早已不仅仅是学术圈内的思想争鸣,亦是对整个现代社会前路方向的探讨。 在前言中,罗萨提到,当他在2018年撰写这本书时,他将最后一章题为“不受掌控的事物,变成怪物回来了”。没想到成书后不久,这个“怪物”就以新冠病毒的形式回来了。疫情的频繁出现再次提醒世界各地的人们,生活其实从来没有完全被我们所掌控。如今看来,更是耐人寻味。 不过,大概正是因为这本书是学术研究的简明读本,在论述的逻辑上依然多有跳跃之感,大量隐喻穿插,不乏对生活细节的调侃式观察,还有标志性的罗萨式幽默,这些都意味着这本书的启发性要大于严谨性。如果意犹未尽,不妨再找来完整版加个餐。(推荐人:申璐)
回复

什么是书单  · · · · · ·

书单是收集图书的工具,创建书单后,在豆瓣看到符合书单主题的图书时可以将它放入书单,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看看其他人的收集,关注你感兴趣的书单。

这个书单的标签  · · · · · ·

读书

新京报书评周刊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