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奇怪怪

Mr.ri
来自: Mr.ri (大连) 2022-05-23 14:40:36创建   2024-06-05 21:10:22更新
1 人关注
来自:豆瓣广播

果麦文化的广播: 大老师: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He Qi 戚何的广播: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He Qi 戚何的广播: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圈圈儿的广播: 今天有点悟,女生被恋爱脑折磨不仅因为社会经济地位和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还因为她们不能嫖娼。这么一来便也能把未被满足的性欲投射成爱。

回复
来自:豆瓣小组
一只快乐的鱼 19人喜欢
近来秋天吹空调,第二天鼻子干燥,必然会过敏打喷嚏,流鼻涕。 用了风...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He Qi 戚何的广播:

回复
来自:豆瓣小组
小雨 36人喜欢
每天都要坐的地铁站入口突然换上了巨幅吴京头像,有点被吓到!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陈哈的广播: 一言难尽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He Qi 戚何的广播: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yuan的广播: 这样的台词,掷地有金石声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小当家的广播: 逐渐意识到和父母之间的沟壑,是一种无可回避的痛苦与茫然。 我们几乎是毫无选择地进入到城市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中,拥有了和父母完全不同的经历,也吸纳着完全不同的智慧与语言。 我以前不满父母总是不会表达关心与爱意,以至于我成年后也不知道怎么表达。后来才意识到,我所认可的“表达”只是一种文字/口语的表达。那些通过无声的照顾与耐心的一餐一饭所表达的爱意,完全无法适应于远程通讯的时代。当不能直接陪伴时,很多话就失去了分量。谈过异地恋的人知道,好好休息注意安全之类的话有多无力。而父母能讲的就剩下这些话了。 我的父母跟他们的父母,在日常相处中学习爱的语言,而我实际上是这项艺术的失传者。 他们在日常相处中学习面对人生大事,比如亲友故去,婴孩诞生。经验创造知识,知识凝结智慧,在上一代人中以无言的方式传递,而我则远离故土,无从得知他们的故事,也就无法从他们那里获得这些关于生命体验的知识。我的父母目睹他们的父母如何生活,如何面对大大小小的困难,而我则没有可以借鉴的未来的样子。 阶级跨越伴随着父母权威的丧失。这看起来是一场新生。但同样丧失的还有来自年岁的经验知识。他们积累的认知对我们而言几乎失效,就像数码相机发明后少有人再学习暗房技术,这些无法用言语表达,无法写成书的教导像拍好的胶卷一样,因为无法冲印,我们也无从得知其中的图景。 人为什么要去复刻失传的菜,为什么要找回失传的技术,为什么还要拍胶卷相片。肯定不是历史是不是螺旋形的这种无聊的解答。 被遗弃的、遗忘的人会有怎样的经验,他们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为什么他们看起来如此无言。 我不想再把自己想象成什么受过启蒙/教育的人,好证明自己跟父母有多么不同。我想更平等地看待他们的生活,经验与智慧。这也不是一种异文化的交锋吗,这不也让人必须面对自己的狭隘吗?难道要去原始部落寻找智慧,却将上一代人视为愚昧?也不想再参与什么宏大的历史,不想见证历史,当下的生活才是想要深入的当代史。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Jim's Bean的广播: 最近在看一些《|tv:36358109|再见爱人 第三季|》中傅首尔和老刘的cut时,不禁联想到和一个女性同事闲谈时聊到家庭内劳动的话题,在对家务和育儿烦恼的牢骚之后,我们一起感叹家庭内劳动实在是一份“垃圾工作”:没有报偿、没有休假、没有升职、没有客观的质效计量、更得不到社会评价体系的承认,故而被理所当然地鄙薄和忽视。 在传统性别分工中女性更多的承担了家务、育儿、照护和情绪劳动这些家庭内劳动,并辅以一套社会规训让女性更容易从其中获得价值感。但当男性更多地负担家庭内劳动时,似乎很难从其中获得价值感,而他们的女性伴侣反而会为丈夫价值感缺失的焦虑感到愧疚。我记得也上过《奇葩说》的张踩铃曾出一个视频说自己因为工作太忙,而对在家全职育儿的英国丈夫打来的电话感到烦躁而语气不善,事后觉得后悔,而傅首尔也多次表示过自己因为追求事业的发展而忽视了老刘的需求与感受,但那些在家庭中做甩手掌柜的丈夫却甚少对承担更多家庭内劳动的妻子抱有歉意。不过归根究底,还是因为家庭内劳动仍是一份“垃圾工作”,没有人能在完成社会工作的同时真的“完成好”这份“垃圾工作”,只是在社会规训的默许下男性甚少需要面对这份选择而已。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陈哈的广播: 除了赌博,这些习惯都不叫个事儿,终身贫穷不是因为这些习惯,重点是缺个好爹。 以及,这些一大半习惯,都是能让平常生活快乐一下的事。戒个毛。

回复
来自:豆瓣小组
. 1人喜欢
工作是医院编外人员 挣得不多3000-4000 事情也不少 有双休也很少加班早...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yuan的广播: 哈哈哈哈好荒诞啊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辽京的广播: 前两天看见余华的采访,很会接年轻人的梗,很放松,就想起书里面伊纹给思琪看电影《活着》,谈文学,爱文学的,被文学吞掉的, 一排排一列列的人,都是幻影。有人平顺过一生,有人墓木已拱。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陈哈的广播: 向内求,精神层面的建设一直很重要,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的日子(以年为单位),尤其,更加重要。 因为在物质层面,以及大众(不好意思,只能拿大众背锅)制造的那些“精神”食粮,几乎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情况下。只有自己去找精神上的矿,向内求,才会让你不至于彻底崩溃。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的广播: 可我认为,大部分中国人过于压抑自己,以至于他们不是无法用语言表达情绪,而是根本无法识别(recognize)自己的情绪。情绪识别是需要反馈学习的,大多数中国人从小没有这个机会。

回复
来自:豆瓣小组
好运来 0人喜欢
lz楼下邻居天天6点40开始使用破壁机,声音贼大每天早上都能把我吵醒。偶...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D Geek挑战奇迹的广播: 不转不是中国人

回复
来自:豆瓣小组
Lumen 631人喜欢
首先。。。娄烨唯爱贾宏声。。。。 贾宏声,娄烨第一部短片的主演,也...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He Qi 戚何的广播: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He Qi 戚何的广播:

回复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豆瓣上看到喜欢的内容,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这个豆列的标签  · · · · · ·

Mr.ri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