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一书|2022年第16周

岂能无怪哉
来自: 岂能无怪哉 (北京) 2022-04-22 19:51:37创建   2022-04-22 20:21:32更新
来自:豆瓣读书
9.1 (406人评价)
作者: [日] 须磨久善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出版年: 2019-3
评语:内容与感想:这本书这个系列里我很喜欢的一本。虽然这本书的内容是说写给想成为医生的人,但是它适用于任何行业。通过作者讲述医生的快乐与心酸,责任与使命,了解到医生这一行业。也给青少年述说了如何寻找自己想做的事,哪怕不是当医生,也可以参考他所说的内容。 提交人:郭yue&yue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7.2 (34人评价)
作者: 陆波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19-6
评语:内容与感想:《北京的隐秘角落》的姊妹篇,履途和选题不再隐秘,更多选取了众所周知的文化地标,点亮以探微。以城内城外而分,确有必要,深有同感,因为老北京几乎等同于北京城,这不止是地域限定,更是关于城墙和古代城市文化的界定,与上海深圳等现代都市是迥异的。 提交人:文森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8.3 (3528人评价)
作者: [美] 迈克尔·麦尔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13-4
评语:内容与感想:老梅是真在纪实,原文实景就在眼前,有的还十分熟悉。相比江城(何伟)等远方,本作就在当下。类似《甲骨文》的素描画法,层层叠叠,乃得全貌与真味。面目再复杂,表情却只有一种,与之相悖的情绪都已掩埋。2008奥运以前,这种沉积和掩埋空前加速,以大栅栏、鲜鱼口为代表的南城老街道们,各有相似的具体命运,其中本地外地居民想要独得其乐也是万难。一切盛事、大典,不管是否将个体作为牺牲对象,都将至少夺去其光彩。因此频繁盛事的盛世,也定将是英雄隐没、个体暗淡的时代。原文似应是“老北京最后的日子”。同为“最后的时光”,洛阳等故城几经全毁,而今只能追古,北京却是在时光中层层沉积,每一个时代都在叠加血肉,而今庞然却也茫然。 提交人:文森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9.2 (2635人评价)
作者: [奥地利]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9-8
评语:内容:诗人里尔克写给年轻的卡普斯的10封回信。里尔克用真挚的语言,与其说是回应卡普斯关于诗作的问题,不如说是回应一个热爱艺术的青年的困惑。 感想:爱是重要的。对于艺术、诗歌的热爱,不是一种流于形式的卖弄和炫耀,而必然是面向自我内心的严厉拷问。要亲身去生活,在问题中用生活来自我打磨,自然地生活并从中汲取生命向上的力。去感受生机勃勃的美,去为寂寞和疏离而欢喜,去享受每一个悲哀的时刻。 里尔克的语言是真挚而热情的。总结成这样干巴巴的警句反而失去了语言中闪耀着光辉的韵律和起伏。当读者为他的语言所安慰时,自己也同样开展了一场伟大而幸福的对话。 提交人:陶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7.8 (11人评价)
作者: John Ruskin
出版社: Penguin Books
出版年: 2015
评语:Being radical and bold, John Ruskin delivered this paper to the audience who invited him to praise their project. He approached to the aesthetics of architecture from a somewhat totality-like point of view in that he objected the separation of disciplines, tried to examine the value of architecture under the framework of nature and aesthetics and many more categories, and legitimized his theory of his time by the history of religion. His ideas are witty, but also arbitrary. 提交人:工工工工
回复
评语:内容与感想:一本儿童心理卫生、行为习惯培养绘本。由3个故事环节组成,用孩子的语言有针对性的解决困扰妈妈的难题。觉得挺好的,可以寓教于乐的和孩子一起成长。 提交人:宋紫依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7.4 (9013人评价)
作者: [韩] 金兰都
出版社: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年: 2012-2
评语:内容与感想:打开这本书,完全是因为“青春”两个字眼,或许是因为青春已逝,留下了太多遗憾,所以想从书里看看,它为青春做了何种定义。不过很遗憾,这本鸡汤太无味,味同嚼蜡。 有读者如此评价,自己的人生自己走,道理谁都懂可是需要自己摸索才能去做,何苦作为救世主一样的人生导师啰哩啰唆.... 我承认,我们看书是出于各种想法,需要在书中获得某种指引和建议,但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用作者的生活方式去对所有青春的人做指导,原谅我无法认可。 匆忙翻完书,和另外一位读者有同感【任何一本心灵鸡汤都逃脱不了看完目录就知道内容的命运】 番外:书架上堆满了书,都是先生以前买的,他是一位极喜欢买书的人,但却很少看。而我,正相反,喜欢读书,却很少买。 本以为两者结合,刚好。却慢慢发现,我们爱好的书单完全不同。 最近收拾东西,看到了学生时代的日记本,整整六本,从初中到高中,到大学。只简单翻开了一角就无法读下去,那些文字,太矫情。我知道我将在未来三十年都无法去面对那些文字,日记本里的孤寂、痛苦、压抑真的是表演式的矫情。 青春虽无大错,但我无法直面回顾。 青春,有一个人,这辈子许是无法面对,等这一生若干年后走完,若临终可相见,想说一句“对不起”。 提交人:宋紫依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9.0 (14943人评价)
作者: 埃利奥特·阿伦森Elliot Aronson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07-12
评语:内容:社会心理学的经典入门读物。 感想:这本书前后读了有两三周,对于没有系统接触过社会心理学的我而言,无疑是能量密度很高的一本书了(当然,印刷排版也满满当当)。基本上每一两页都有值得标注划线的语句。很有启发性,尤其是讲认知失调导致的自我辩护那一两章,恍然大悟为什么受害者总要被攻击,被家暴的人为何常常离不开施暴者。人们因为对理性的追求和需要,总是导致非理性的恶行不断上演。值得每隔一段时间重读一次,理解人世间荒诞背后的合理性,也是自省利器。 提交人:焦重氢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9.2 (3508人评价)
作者: 张新颖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4-6-1
评语:内容:沈从文1948年至1988年的传记。 感想:近来自觉世事荒诞,舆论氛围难以苟同,这种情景下看这本传记内心涌起很多复杂感受。一是为个人在时代中的渺小轻微痛心,如同浮沫沉滓,稍不谨慎,即成粉碎。二是纠正了我的误解——以为沈从文先生后半生研究文物、织品是为了躲避现实。实则不然,原来是他深爱这些研究,不停地主动探索、创作、钻研。书中所引用的大量书信原文,有种奇怪魔力,让我多次涕泪横流,感受到了作者小心翼翼保护真实、挖掘丰富性的良苦用意。 提交人:焦重氢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3人评价)
作者: 承德地区民研分会 编
出版社: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1984-8
评语:内容和感想:这是一本1984年的书,我在合肥爱知书店淘到的,难以想象豆瓣还能找到链接!这本书有关于我老家承德许多地方的传说,非常有意思。另外最让人快乐的还是淘书乐! 提交人:小菲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7.5 (866人评价)
作者: 《新周刊》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 2014-1
评语:内容:《新周刊》牵头进行的一场关于1980年代的写作。从八十年代的大事件、教育、文化启蒙、艺术、商业发展和日常生活几个方面,进行了数十篇整理与采访。 感想:改革、民主、热情、探索、理想、活力、自由,在这本书里关于80年代的论述基本围绕着这些感触展开。从文艺界到商界,从名人到学生,各行各业所有的人都热情高涨地关心国家未来的走向。按照书里的采访者们的回忆,那是一个“大”的时代,是一个“高尚”的时代。整本书都或多或少充斥着怀旧和向往的气氛,不过有趣的是,受访的商界人比起文化界人来说,心态要更开阔一些,更肯定当下和未来一些。可能那对于文化人来说那更是一个值得怀念的黄金岁月。在这些零碎、充满了自我感动的文字中间,我或多或少对1980年代有了一些触碰和了解,可以作为一个小的线索资料库取用。 提交人:陶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7.1 (15185人评价)
作者: [日] 东野圭吾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年: 2016-8
评语:内容:饭店即将发生凶案,警察潜伏在饭店,男主化妆为前台,和饭店前台负责人共同侦破案件,还产生了感情。 感想: 既是连环凶杀案,又不是连环凶杀案。曾经还甚至怀疑女主。因为一点小事,你可能都不记得,就会给别人很大的伤害。 提交人:luna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7.2 (4917人评价)
作者: [日]道尾秀介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21-7
评语:内容:几个故事盘根错节,相互暗示,相互伏笔,每个故事都是一个谜题,来回反转,围绕着自杀胜地展开。 感想: 各种细思极恐,摸不透的谜太多了,又看了半天大家的剧透,才姑且明白一些! 提交人:luna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9.6 (62人评价)
作者: [日]中屋美和
出版社: 读者出版社
出版年: 2019-10
评语:内容与感想:蚕豆大哥一直觉得自己的床很大很厉害,但豇豆却不以为然,于是他们开始了各种赛,一定要赢的心态,现实却让蚕豆大哥屡屡受挫,最后在对方遇到困难它挺身相助也让人感动的。很常见的故事套路放到豆类来表达,显的稍有新意,多用孩子的语言,增加孩子对这些豆类的认知和兴趣,这也是绘本的教育意义吧。 提交者:蓝莲花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9.2 (164人评价)
作者: [日] 福泽由美子 文/图
出版社: 启发童书馆 | 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 2019-11
评语:内容与感想:森林里浣熊一家,在大树上开了一家旅馆,先后来了蛇,熊,猫头鹰和小鸟,浣熊爷爷都给他们安排了适合的房间,并且提供了非常优质的服务。这个绘本画风优美,故事有趣,非常有爱。 提交者:蓝莲花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8.4 (2211人评价)
作者: 廖伟棠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年: 2022-2
评语:内容与感想:30节现代诗歌课。作者廖伟棠是现代诗人,是诗歌研究者,也是诗歌讲述者。他通晓诗歌创作的路径,也因为大量的阅读和翔实的研究,而能把古今中外诗歌融会贯通,有逻辑有美感有力道地叙述出来。前10节课,是回应人们对现代诗的疑问,试图消除人们对现代诗的误解,并进而阐释现代诗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后面20节,以“诗意”为题,讲述了现代诗的不同维度的诗意,如时间的诗意、空间的诗意、丑的诗意、废墟的诗意、世俗的诗意等。每一节的体例都很完整,提出自己的观点、引入诗歌、在阐释诗歌中回应自己的观点,最后作结。每一个观点都很有说服力,同时语言极具文学感。跟着作者了解了很多诗人,尤其是港台诗人,读了很多诗,算是一场重识诗歌之旅。另外多说一句,相比于读廖伟棠自己创作的诗,我更喜欢他把一首诗的始末内涵娓娓讲述出来,他的讲述功力确实了得。 提交人:西柚Sheep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7.7 (2607人评价)
作者: [意] 保罗·乔尔达诺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13-4
评语:内容与感想:在读完《逆光之夏》后,这本书就在待读书单里。如果两本书可以比较的话,我觉得新书《逆光之夏》更具震撼力,在写作上更成熟。但作为处女作,《质数的孤独》的锋芒更锐利,有一种年轻气盛不可阻挡的势头。这本书把数学中质数的概念引入文学创作,看似讲爱情,但归根结底是讲个体的孤独、童年的不可愈合的创伤。这种孤独到达极点,就是质数的孤独,尤其是孪生质数的孤独。孪生质数中间永远隔着一个偶数,看似距离很近,其实永远隔物相望,永远无法真正来到彼此面前。故事始于1983年,结束于2007年,这是两个人24年的成长,24年的挣扎,他们试过相互拯救,也有过片刻的安慰,但最终谁也没有拉谁一把,因为在本质上,他们都是病人。最开始翻页时,以为是本残书,因为页码不是按顺序排列的,后来明白过来,页码全由质数标记。还要说一下版本,因为新书《逆光之夏》的出版,《质数的孤独》也出了十周年纪念版,但我还是爱旧版,两张脸在同一片叶子上,相交却背离。 提交人:西柚Sheep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9.1 (40582人评价)
作者: 莫言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22-1
评语:内容和感想:五十年间西门闹经历六次转世,一世为驴,二世为牛,三世为猪,四世为狗,五世为猴,最终降生为人。莫言的文字风格突出,嬉笑怒骂间展现世代变迁与悲欢离合,魔幻又真实。 提交人:一包蛋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8.3 (3769人评价)
作者: 村上春树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09-8
评语:内容和感想:村上春树1991―1996年间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可以说是集鬼怪幽灵神奇动物事物人物于一体的合集,也是关于孤独的各种形态的合集。村上的短篇真的很棒,推荐阅读。 提交人:一包蛋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7.4 (4134人评价)
作者: 法医秦明 / 秦明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年: 2020-7
评语:这本书看完,对颅内伤案件与化粪池案件最为印象深刻。有些情节的描写断然让我对一些食物再无兴趣,也自然可见作者的写实手法绝非一般。这本书牵扯到了警员之间的感情变化,牵扯到了警员从小丧母的案情浮出水面,以及男尊女卑的没落社会现象让人深恶痛绝。读了这本,感觉学到了点判案常识,依然感觉到警察连翻出警,熬夜连轴转的辛苦,与歹徒搏斗的惊险。由衷感激人民的公仆——警察! 提交人:Carmen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7.3 (5732人评价)
作者: 法医秦明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18-11
评语:《法医秦明》火了这么久,这本却是我看他的第一本。从书名我们可以猜测到它是会涉及到主持正义的使者要出现,读了这本书,发现案发现场也不是那么的让人恐怖,停尸房与解剖现场也能让我有点切入现场感的去看下去而不是那么的抗拒。一次次的侦破,一次次的感慨,发觉那些造成丧命杀人后果的现实原来也是身边一件件普通的小事。 人性真是让人难以想象,有时一念之差真的就是天壤之别。感谢那些年轻的公安人员,那些与所有艰难困苦并存的警察们,是他们的日以继夜的付出,才能为人世间的每一条生命求取最真实的案情本真,让每一条流逝的生命与冤屈的灵魂得到释怀! 提交人:Carmen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9.1 (1190人评价)
作者: [瑞典] 高本汉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 2010-12
评语:瑞典汉学家高本汉为西方的汉语初学者撰写的入门材料,系统整理了汉语作为典型孤立语的特点。他的研究方法高度依赖音韵学,特别是上古、中古拟音,一方面肯定对那些以拼音文字为母语的初学者大有裨益,另一方面也多少带有拼音语言使用者不自觉的偏见。我想,这种偏见又有两个方面,一是高本汉可能对自己依赖的拟音体系过于自信了,二是基于这种自信,他明显地倾向把汉语历史渊源流变中的许多问题都划归为语音问题,甚至认为汉语曾一度也是屈折语。这些结论可能已经走得太远,但如果我们接受它们,那么谁也不能否认高本汉的天才。它甚至对我这种汉语母语者也有很大启发,试举两例:一是“在”“有”等汉字作动词时,往往起到的是类似不定式的功能(所以它们的意义不如纯粹的动词清晰,我在改稿时也往往寻找正牌动词替代这些字);二是汉语对比喻的使用和西方语言大相径庭——这是个人尽皆知的结论,但书中的一个例子震惊了我:“我穿衣服”,“穿”字的本意是“破、透、通过”(第七版现汉上依然是这样解释的),然而引申为“穿衣服”时,这里隐喻的动作是“人(像针一样)刺破/通过衣服”,哇,真的,闻所未闻的精彩。 提交人:工工工工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9.1 (509人评价)
作者: 冀可平 / 卡佩勒 (Guy Capelle) / 莫南 (Robert Menand)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年: 2012-9-1
评语:内容与感想:是在学习了《简明法语教程》老师让我把教材更换成了《你好,法语》,说真的,真的好像顺产打无痛,爽翻了;简明真的是老一套思路,说出来的话中规中矩,并且不包含一些法国的习俗,总的来说不够日常和通俗,所以老师说是他们专业用书。通过简明来学你好,法语1,真的很快,一年完成。不过语言这东西,不反复使用,真的会忘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7.4 (94人评价)
作者: [日]矶渊猛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出版年: 2014-5-1
评语:内容与感想:这本书的内容真真很扣题书名,作者从红茶的起源———中国,到红茶如何走向世界(引起欧洲人的喜爱,引起贸易顺差导致鸦片战争;继而英国人在印度种植茶树,到转运美洲引发“倾茶事件”导致独立战争);不得不说让我耳目一新,很多引发事件,事件我了解,但是没有想到事件的起源竟然源于红茶。 另外对于红茶的形成,是因为海上航程过长导致发酵而出现的红茶这一说法也让我耳目一新,不得不说,如果《亲手泡杯好红茶》是对于制作红茶饮的初级著作,那么这本真是浅显了解红茶的绝好普及书籍。值得想要了解红茶的朋友一看。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8.3 (536人评价)
作者: 欧阳子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4-9
评语:内容:对《台北人》逐个故事的批评分析。 感想:这本书对白在每个故事中用到的手法技巧一一做了细致的解析,看完分析再回到小说文本,感受又深了一层,也更加能以创作者和批评者的角度去体会这本小说集好在何处。作者是白的好友,对《台北人》的精神气质,以及承载这种精神气质的文字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虽然有一些地方总让我怀疑有过度解读的嫌疑,但整体而言仍然是让我受益良多的小说阅读/写作指南。 提交人:何盼
回复
<前页 1 2 3 后页>

什么是书单  · · · · · ·

书单是收集图书的工具,创建书单后,在豆瓣看到符合书单主题的图书时可以将它放入书单,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看看其他人的收集,关注你感兴趣的书单。

这个书单的标签  · · · · · ·

岂能无怪哉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