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杨无锐-德鲁克的底层逻辑书单

读立莹
来自: 读立莹 (南京) 2022-02-24 17:49:15创建   2022-02-25 21:18:30更新
1 人关注
1
来自:豆瓣读书
8.6 (96人评价)
作者: [德] 歌德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出版年: 2007-12-01
评语:它讲的是一个人只要带着渴欲去上路,虽然不知道命运会把他拖到哪,可是事后再回首看,这一生好像每一步都是有意义的,是生活本身、命运本身把他的渴欲塑造成一个形状,他说那个塑造就叫做学习。
回复
2
来自:豆瓣读书
9.5 (1512人评价)
作者: [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18-6
评语:德鲁克1909年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1909年的维也纳是什么样子的?最好的一位导游就是茨威格先生。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遇刺前的维也纳,处处充满着沾沾自喜的安全,而在那之后,人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断裂。断裂感是茨威格想在生命结束之前留个下一代人的。德鲁克正是茨威格的下一代人。断裂感和安全感是完全不同的两极。一个人带着安全感来规划生活,大概是从容不迫的;可是一个人带着断裂感去规划生活,审视世界,那种感受完全不一样。断裂感贯穿了德鲁克的一生。
回复
3
来自:豆瓣读书
8.3 (102人评价)
作者: [美]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 2018-11
评语:德鲁克为什么会有断裂感?是因为他既经历过、了解旧时代的样子,又亲身体验到了新世界的样子。我们要想知道德鲁克是怎么样跟旧日的维也纳世界、德语文化相连的,最好的一本书就是这本《旁观者》。
回复
4
来自:豆瓣读书
(9人评价)
作者: [美]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 2018-11
评语:对德鲁克而言,断裂感有很多层次的意义。其中最关键的是德鲁克发现旧世界和新世界的人不一样了。那些个讲老理儿的、有良知的、又有现实感和手段的人逐渐没有了。德鲁克在这本小说里,借由老奶奶回忆自己的哥哥所说的话,慨叹了这一断裂。
回复
5
来自:豆瓣读书
9.2 (1063人评价)
作者: [德]马克斯·韦伯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19-4
评语:德鲁克在《旁观者》中提到的“不作为的大学教授”,让他在48小时内离开了德国。德鲁克意识到不仅是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人性的结构也发生的改变。德鲁克对人性改变的观察,大概就印证了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结尾的那句著名预言:未来的20世纪,如果不出我所料的话,应该是由两种人来统治这个时代,叫做无灵魂的专家和无心的享乐人。
回复
6
来自:豆瓣读书
9.1 (1074人评价)
作者: [美] 彼得·德鲁克 / 彼得·德鲁克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15-8
评语:《经济人的末日》是德鲁克对20世纪初社会巨变的第一层溯源:经济人寄希望于某种经济制度,但随着经济危机的一次又一次来临,他们开始绝望;绝望的人们不是什么都不信,而是什么都相信。20世纪的人们,是大量从有良知和现实手段的“贵族”塌陷为“经济人”的人们。
回复
7
来自:豆瓣读书
8.7 (1001人评价)
作者: [德] 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06-10
评语:一个典型的经济人是把物质世界的盈亏当成生活的核心领域。他未必是商人,却把商人般的计算理性当成指导生活的方法论。这样的人、这样的生活方式当然不是19世纪才产生的新事物,只不过是要到这个时候他们才前所未有地显得理所当然。这个时候人们期待的平等就只是经济上的平等,人们想象的自由就只是一个经济人能想的那样:获取“面包和马戏”所需要的各种权利。“面包和马戏”是我抄来的词,来自德国思想家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一书的核心比喻。
回复
8
来自:豆瓣读书
(5人评价)
作者: [美]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 2018-11
评语:《工业人的未来》是德鲁克对20世纪初社会巨变的第二层溯源。书名可能误导大家以为是一本有关经济的著作,但德鲁克谈得极其深刻的是思想史,特别是“从卢梭到希特勒”这一章。卢梭和希特勒之间有一条秘密通道,共享了一个底层逻辑:人具有绝对理性。哲人卢梭开始的“人的绝对理性”的伦理激活力,在希特勒那里被实践。卢梭最著名的《社会契约论》其实只是那个时期社会契约论中的一种,还有包括霍布斯的《利维坦》、洛克的《政府论》、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等等。其本质是有人宣称发现了人类命运的终极密码,并提供了他们各自的终极解决方案。
回复
9
来自:豆瓣读书
(10人评价)
作者: [美]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 2019-1-1
评语:《已经发生的未来》(过去译为《明日地标》),特别是其中开篇第一章“新世界观”,是德鲁克对20世纪初社会巨变的第三层溯源,他追溯到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世界是一台钟表,可以被拆解、可以被所谓的“钟表匠”操控。这个隐喻来自于笛卡尔式世界观,它不是不对,而是不够。它可以解释科学的问题,但不能解决人的问题。笛卡尔的世界观不是来自笛卡尔,而是来自笛卡尔生活的那个尚有风俗教养的时代。进入20世纪直到现在,由于“伦理激活力”的作用,笛卡尔式的世界观无法继续发挥它的作用,指导人们的经验生活。德鲁克像是一个顽皮的孩子,告诉我们那个不行,却没有告诉我们新世界观是什么。这恰恰因为德鲁克不想成为过去前辈那样的绝对理性主义者。德鲁克(以及怀特海)告诉我们的是,投身过程、负起责任。
回复

什么是书单  · · · · · ·

书单是收集图书的工具,创建书单后,在豆瓣看到符合书单主题的图书时可以将它放入书单,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看看其他人的收集,关注你感兴趣的书单。

这个书单的标签  · · · · · ·

读立莹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