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戏剧

拉蒙人
来自: 拉蒙人 (San Francisco Bay Area) 2020-11-15 07:14:23创建   2020-11-20 08:38:57更新
来自:豆瓣日记
拉蒙人 0人喜欢
木偶戏,汉族传统艺术之一,古代又称 ”傀儡戏 “,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表演时,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木偶, 提线木偶, 杖头木偶, 铁线木偶等。历史悠久,普遍观点是 " 源于汉, 兴于唐 “。2006年,泉州提线木偶戏, 晋江布袋木偶戏, 漳州布袋木偶戏, 辽西木偶戏, 邵阳木偶戏, 高州木偶戏, 潮州铁杖木偶戏, 郃阳提线木偶戏, 泰顺药发木偶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拉蒙人 1人喜欢
皮影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流行范围广泛,乡土气息浓郁,因各地所演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2006年,唐山皮影戏, 冀南皮影戏, 复州皮影戏, 海宁皮影戏, 江汉平原皮影戏, 陆丰皮影戏, 华县皮影戏, 华阴老腔, 阿宫腔, 弦板腔, 环县道情皮影戏, 凌源皮影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皮影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8年,上海戏剧学院被定为皮影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拉蒙人 0人喜欢
安顺地戏,贵州省安顺市地方传统戏剧,流行于贵州安顺, 平坝, 惠水等市县的戏曲剧种。据传,地戏源自明清时进入贵州的军队中。每一地戏班专长于演唱一部整本大戏,如《杨家将》,《岳传》等。音乐粗犷,伴奏简单,适应在旷野演出,演员面戴脸壳。现安顺地戏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拉蒙人 1人喜欢
傩戏,又称鬼戏,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 驱稳避疫, 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傩戏,是历史, 民俗, 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广泛流传于安徽, 江西, 湖北, 湖南, 四川, 贵州 ,陕西 ,河北等省。傩戏以面具为艺术造型的重要手段,内容多与宗教鬼神有关。2006年,傩戏(武安傩戏, 池州傩戏, 侗族傩戏, 沅陵辰州傩戏, 德江傩堂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拉蒙人 0人喜欢
锣鼓杂戏,山西省, 河南省的地方传统戏剧。山西省临猗县龙岩寺唐代石碑记载,有龙岩寺就有杂戏,故锣鼓杂戏也有 ” 龙岩杂戏 “ 之称。锣鼓杂戏的唱腔音乐体制为吟诵体,以吟为主,间以散文念白。没有弦乐,以大锣大鼓为主。表演上有许多固定的程式动作,多源于武术而适当虚化。2006年,锣鼓杂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拉蒙人 0人喜欢
目连戏是以宗教故事 ” 目莲救母 “ 为题材保存于民俗活动中的古老剧种,是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剧目,被誉为中国戏曲的 ” 戏祖 “。清代,目连戏的演出遍及全国,并进入宫廷。其中以安徽省徽州目连戏 湖南省辰河目连戏和河南省南乐目连戏为代表。目连戏是个复杂的文艺现象,是各种思想的历史沉淀,涵盖多元思想,包容多种艺术,对研究中国戏曲的形成和发展衍变有很高价值。现目连戏(徽州目连戏 辰河目连戏 南乐目连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拉蒙人 0人喜欢
傣剧,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方传统戏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和佛经讲唱,吸收滇剧, 皮影戏的艺术营养,逐步形成较完整的戏曲形式。傣剧演出着傣装,表演动作融入傣族民间舞蹈步态,伴奏有葫芦丝, 二胡, 象脚鼓,民族风格浓郁。2006年,傣剧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拉蒙人 0人喜欢
撮泰吉,彝文译音,意为 ” 变人戏 “ 或 ” 人类变化的戏 “,源于何时,尚无定论,是仅存于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裸嘎寨的一种古老的戏剧形态,总体演出风格是懑憨, 稚拙, 怪诞, 夸张,现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拉蒙人 0人喜欢
布依戏,贵州省册亨县地方传统戏剧,在布依语中俗称 ” 谷艺 “,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南部和西南部布依族聚居的册亨, 安龙, 兴义等县,是受汉, 壮, 苗族戏曲的影响,用布依语演唱布依族乐曲,在八音坐弹, 板凳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布依戏中有生, 旦, 丑及大王, 大将等分工,各脚色的舞台调度都是三步或五步一转身,演唱过程中对面穿梭,形式活泼,风格质朴。现布依戏也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拉蒙人 0人喜欢
侗戏,贵州省黎平县, 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地方传统戏剧。产生于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由黎平县腊洞村侗族歌师吴文彩始创。侗戏全部用侗语对白演唱,语言生动,比喻形象,与音乐紧紧吻合,有浓郁的侗族特色,声情并茂,歌舞结合,为侗族群众喜闻乐见。2006年,贵州省黎平县申报,侗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由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申报,侗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编号 IV—83 《侗戏》)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拉蒙人 0人喜欢
壮剧,也叫壮戏,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传统戏剧。旧时壮族自称 “布托 ”,意思 “土著人 ” “ 本地人 ”,称壮戏为 ” 昌托 “ ,即 “ 土戏 “ 之意。壮剧是在壮族民间文学, 歌舞和说唱技艺基础上发展而成,用壮族方言演出,唱腔曲调丰富。现壮剧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拉蒙人 0人喜欢
山南门巴戏,西藏山南地区错那县勒布区传统戏剧。山南门巴戏直接采用藏戏的藏文剧本,故民间称为 “ 门巴阿吉拉姆 ”,即门巴藏戏。演出时,戴面具演出者在锣钹伴奏下,说, 唱, 舞错落穿插,交替配合,常会产生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现山南门巴戏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拉蒙人 0人喜欢
藏戏,藏语名叫 ” 阿吉拉姆 ',意思是 “ 仙女姐妹 ”。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藏戏,起源于八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十七世纪,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 诵, 舞, 表, 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2006年,藏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拉蒙人 0人喜欢
一勾勾,山东省临沂地方传统戏剧,是由山东省高唐一带的鼓子戏衍化而成的汉族戏曲剧种,创于清朝初年,发源于山东禹城, 高唐一带,兴于清末及民国时期。其唱腔在每个上下句结束时,总要以假声颤一下,通常出现七度, 八度的大跳,因而被称为 “ 一勾勾 ”,也因其主弦四弦胡琴而称为“ 四根弦 ” “四音 " 。今 ” 一勾勾 “ 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拉蒙人 0人喜欢
花灯戏,是广泛流传于汉民族中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其突出特征是手不离扇, 帕,载歌载舞,唱与做紧密结合。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清末民初形成地方戏曲,在流行过程中受当地方言, 民歌 ,习俗影响而形成不同演唱和表演风格。花灯戏是贵州和云南的主要地方剧种。2006年,由贵州省思南县申报思南花灯戏, 云南省玉溪市申报玉溪花灯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拉蒙人 0人喜欢
灯戏,重庆和四川地区极富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小戏,是川剧的重要声腔之一,源于四川川东北,因演出多与春节, 灯节, 社火, 庆坛等民俗活动结合一起,形成小戏多, 喜戏多, 闹戏多的特点。2006年,由重庆市梁平县 四川省南充市申报,灯戏(梁山灯戏 川北灯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拉蒙人 0人喜欢
彩调,俗称调子, 彩调剧, 彩灯等,广西地方传统戏剧,属灯戏系统,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 说唱衍化而成的 “ 对子调 ”,起源于广西北部农村,流传甚广,名称不一。1955年后,统称为“ 彩调剧 ”。剧目多以劳动, 爱情, 家庭生活等为主题,有大量的口传和手抄本在民间流传。表演时采用桂柳方言,以小生, 小旦 ,小丑(三小)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为主,其中旦角和丑角的步法, 转身, 亮相, 扇花, 手花富有特色。2006年,彩调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拉蒙人 0人喜欢
花朝戏,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地方传统戏剧,源于紫金县乡村的 ” 神朝 “ 祭祀仪式,用客家话演唱,流行于广东省东部客家地区。明清以来,紫金县 ” 神朝 “ 乐舞深受乡民喜爱,神朝艺人为取悦观众,常在仪式后以小曲演唱轶闻趣事,久而久之,形成花朝戏。花朝戏是民间音乐语言和民间文学语言的有机结合,唱腔朴素健朗,通俗易唱的唱词和道白常用诙谐, 隽永的双关语, 歇后语,生动形象,真实反映了紫金县客家人的喜怒哀乐, 理想追求和精神个性。现花朝戏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拉蒙人 0人喜欢
白字戏,广东省汕尾市地方传统戏剧,是用汕尾市海陆丰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元末明初从闽南流入汕尾等粤东地区,后来吸纳竹马, 钱鼓, 渔歌和潮州音乐等民间艺术,改用当地方言演唱,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白字戏唱腔结构以曲牌联套体为主,音乐优美,有联曲, 滚唱, 一唱众和等形式与特点。现白字戏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拉蒙人 0人喜欢
“ 二人台 “,俗称 ” 双玩意儿 “, ” 二人班 “,起源于山西,成长于内蒙古,是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和山西, 陕西, 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因为其剧目大多采用一丑一旦二人演唱的形式,故称 ” 二人台 “。各地的二人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以内蒙古呼和浩特为界,分为东西两路。2006年,由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山西省河曲县 河北省保康县申报,二人台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陕西省府谷县申报,二人台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编号 ...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拉蒙人 0人喜欢
哈哈腔,又称为 “ 柳子调 ”, “ 喝喝腔 ”,产生于河北民间的地方剧种,由冀东南和鲁西北一带流行的民间弦索小曲演变而形成,在清末民初达到鼎盛,在不同地方语言和民间艺术影响下,哈哈腔逐渐形成具有不同艺术风格和音乐特点的 “ 中路 ”, ” 东路 “, ” 西路 “ 三路流派。2006年,由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和青县申报,哈哈腔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拉蒙人 0人喜欢
道情戏,我国黄河流域流行的一种民间小戏,起源于唐代道士所唱的 “ 经韵 ”,宋代发展为唱白相间的曲艺形式道情鼓子词。清代乾隆年间,流传于晋北的说唱道情搬上戏曲舞台,成为当地民众喜爱的一个戏曲品种。接着,流行于晋西的临县道情也登上了戏曲舞台。清末民初,河南太康及周边地区的太康道情达到成熟。新中国成立后,流行于山西晋南的河东道情和河南周口道情, 山东的蓝关戏等道情戏也相继发展为舞台剧。陇剧,是甘肃独有地方戏曲,原名陇东道情。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地方成立了道情专业剧团,使道情舞台艺术得到完善 提升,然自...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拉蒙人 0人喜欢
秧歌戏,我国广泛流行的一种传统戏曲艺术,主要流布于山西, 河北, 陕西及内蒙古, 山东等地。起源于古代劳动人民在田间,,地头劳动时所唱的歌曲,后与民间舞蹈, 杂技, 武术等表演艺术相结合,在每年正月社火时演唱带有故事情节的节目,逐步形成戏曲形式。清代中叶,梆子腔剧种兴盛以后,山西, 河北, 陕西的秧歌戏在不同程度上借鉴和吸收了当地梆子戏的剧目, 音乐和表演艺术,逐步发展为舞台演出,向地方大戏演变。2006年,秧歌戏(隆尧秧歌戏, 定州秧歌戏, 朔州秧歌戏, 繁峙秧歌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拉蒙人 0人喜欢
曲子戏,甘肃省敦煌市, 白银市, 华亭县传统戏剧,源于明清时期的传统民间俗曲。清末民初在各地形成具有不同风格的地方小戏,如敦煌曲子戏, 华亭曲子戏, 新疆曲子戏, 宁夏曲子戏等,具有元杂剧的风格特点,唱腔属联腔体。2006年,由甘肃省敦煌市 华亭县申报,曲子戏(敦煌曲子戏, 华亭曲子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申报,曲子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编号 IV—69 《曲子戏》)。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拉蒙人 0人喜欢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戏曲剧种,又名河南曲子戏, 高台曲,起源于河南汝州,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中杂牌小调与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发展,成为戏曲剧种。曲调易学,用本嗓演唱,表演接近生活。现河南曲剧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回复
<前页 1 2 3 4 后页>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豆瓣上看到喜欢的内容,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这个豆列的标签  · · · · · ·

拉蒙人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