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乡村社会

北极光
来自: 北极光 (广州) 2019-09-04 19:36:15创建   2019-09-10 08:29:29更新
3 人关注
来自:豆瓣读书
7.5 (14人评价)
作者: 华智亚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3-4
评语:《龙牌会:一个冀中南村落中的民间宗教》作者深入当地农村,实证考察了中国河北地区重新兴起的民间宗教:龙牌会,即龙信仰。详细调查和分析了这一教会的各种仪式、活动、信仰观念和文化遗存。试图找到这一宗教与国家,知识分子和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规律性关系。该书研究了中国独特的民间宗教现象,初步探讨了中国民间宗教对社会的影响及其相关政策的合理方式,是一部有独创性的学术著作,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7.9 (237人评价)
作者: 杨懋春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01-08-01
评语:《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是关于中国最古老农业区一个典型村庄全面而详尽的研究。这个村庄是作者的家乡,凭着对那里人们生活的熟悉和公正,作者写出了这本书。家庭生活、村内冲突、庄稼种植和孩子游戏只是他所描写的乡村生活诸多内容中的几个方面。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8.3 (2249人评价)
作者: [美] 杜赞奇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03-8
评语:《文化、权力与国家》是以乡村的文化网络为基本结构并考察其功能,这一点和作者第二本书《从国族中拯救历史》(中译本即出)的结构形态似乎相差不少,但他所关注的主题却在继续延伸:现代国家如何构造新的文化,以及民间团体如何“抵抗”从上面来的“攻击”,是第二本书所讨论的一个主要问题。 最重要的一点是,作者在他的著述里贯穿了一种方法论:在考虑话语—主体—制度这三者对历史的建构时应该加入许多外来事物和偶然因素,因为参与主体和主体性构成的不仅有话语,还有外来事物;而由主体构建的制度还应包括制度本身的逻辑和偶然性。因此,所谓“拯救历史”其实是一个方法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带有实体的目的。作者认为当民族国家成为现代性之下的历史主体时,其它历史就没有了,因为写历史的不同方法带有不同的目的性——以民族国家为对象的历史自然会排除掉其他可能的历史。所以,他从民族国家中要拯救的不是某种实体,而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表明,我们本来就应该有许多种历史,它们是交织在一起的。对杜赞奇这样的研究者来讲,他最关注的就是在民族国家之外的历史是如何被压下去的,乡村仍然是他的立场。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9.4 (22人评价)
作者: 从翰香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 1995-10-1
评语:本书是一部研究近代河北、山东、河南三省乡村社会的专著,共分五个部分,即乡与村的社会结构、市镇的勃兴、农业自然资源和粮食生产、手工业与乡村经济、田赋和徭役,运用档案、方志、中外文研究成果及大量社会调查等丰富资料,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了近代冀鲁豫乡村社会,在理论上形成了一种研究有中国特色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农村经济的模式,具有独创意义。不仅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认识国情、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8.0 (158人评价)
作者: [美] 李怀印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年: 2008-8
评语:本书利用河北省获鹿县的历史档案,探讨了19世纪晚期以及20世纪早期中国的乡村治理,细致地描述了村民们在治理村社及与国家打交道时的日常实践。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8.9 (1066人评价)
作者: 黄宗智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年: 2000-06-01
评语:本书根据多种档案材料和实地考察,并结合社会学诸多方面,探讨了华北小农经济长期未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的原因,并系统总结了西方和日本学者在此问题上的各种观点,内容丰富充实。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8.1 (21人评价)
作者: 张思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 2006-8
评语:《近代华北村落共同体的变迁:农耕结合习惯的历史人类学考察》集中考察了近代华北农村在农耕生产上的各种结合关系,特别是在当时极为流行的搭套、合具、换工、帮忙、役畜借用等农耕结合习惯,并尝试通过对这些农耕习惯的“近代特征”的阐释来说明处在变迁中的中国农村社会的时代性质,意在揭示:农民的日常的细小行为乃扎根于一片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上;平凡而普通的农耕习惯背后隐藏着乡村社会基本性格。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8.5 (13人评价)
作者: 刁统菊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6-6
回复

什么是书单  · · · · · ·

书单是收集图书的工具,创建书单后,在豆瓣看到符合书单主题的图书时可以将它放入书单,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看看其他人的收集,关注你感兴趣的书单。

这个书单的标签  · · · · · ·

北极光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