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研究法》的原文摘录

  • 第一讲 如何研究通史 p2 年年月月,大家都是千篇一律过日子,没有什么变动,此等日常人生便写不进历史。历史之必具变异性,正如其必具特殊性。我们再把此二者,即特殊性和变异性加在一起,就成为历史之传统性。我们研究历史,首先就当知道历史的三种特性。 p3 我们只能说,西方历史的变动比较显而在外,使人易见。中国历史的变动,却隐而在内,使人不易察觉。我常说,西洋历史如一本剧,中国历史像一首诗。诗之衔接,一句句地连续下去,中间并非没有变,但一首诗总是浑涵一气,和戏剧有不同。 p10 故此,我们若真要研究历史,仍不如从头到尾作通体的研究。首先便是通史,略知通史大体,再深入分着时期去研究一部断代史。对一部断代史有研究,再回头来接着重治通史,又继而再另研究一断代。如此循环不息地研究下去,才是可远可大,才能真明白历史上的时代之变,才能贯通上下古今,而获得历史之大全。 p11 治史要能纵览全局,又要能深入机微。初看好像说故事,到家却须大见解。 p12 中国人向来讲史学,常说要有史才史识与史德。 一、史才:贵能分析,又贵能综合。须能将一件事解剖开来,从各方面去看。 二、史识:须能见其全,能见其大,能见其远,能见其深,能见人所不见处。历史是一全体性的,并非真个有一件一件事孤立分离而存在。只是我们分来作一事一事看。如一块石的坚与白,并不能分,只是我们自己的看法与把捉法把它分了。 三、史徳:所谓徳,也只是一种心智修养,即从上面所讲之才与识来。要能不抱偏见,不作武断,不凭主观,不求速达。 p13 古人对历史诚然有许多研究,但有些我们已用不着。我们需要的,古人未必用心到。我们须得自己有新研究,把研究所得来撰写新历史,来贡献于我们自己这个新社会。这是我们所需要的史学。 p14 写历史有两种分别。一种是随时增新地写。另一种是旧史新写。 第二讲 如何研究政治史 p18 政治与政事不同。如秦始皇帝... (查看原文)
    nian年。 8赞 2013-10-19 22:31:21
    —— 引自章节:全文摘录
  • 但话虽如此,当我讲此番话时,我心上却觉得十分难过。姑就我一人的生活言,自十岁开始有知识起,这六十多年来的中国社会,一回溯,全上心头,真可谓世变日亟,人事全非。中国社会在此六十年中,惊波骇浪,层翻叠起。使人置身其间,大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感。这社会变化委实太大了。在抗战后期,我避难后方,得遍经华南及西南地区,如湖南、广州、贵州、云南、四川各省,凡所到,觉得那里的社会尚保存着很多传统的古老风情,尚如我幼年时在江浙所见。但抗战时的江浙,早已不是那情形。尤甚的,如今天大陆上的变化,想来将更是急剧而巨大。倘我们仍想根据今日眼前所见,来追究以往,在此研究中国社会史一大题目上,这项功夫真是大大不易。昔孔子作《春秋》,曾分为所见、所闻、所传闻之三世。我们此刻,需要好问多闻,越过此所见、所闻、所传闻之一百年,才能把我们眼前这一本无字天书,向上衔接到前代人的有字人书上去。然将仍嫌文献不足。这是一个文化脱节的时代。若我们将来返回大陆,那时的中国大陆社会,将更是面目全非,社会上根本一切都变了。苟非有大智慧、大学问,即使要做此一番连贯研究的工作,也甚是不易呀! (查看原文)
    杜夏 2赞 2015-12-24 09:06:21
    —— 引自第51页
  • 若我们必要比照西洋史分法,则中国的上古史当断在战国末年。秦以下,郡县政治大一统局面开始,便该是中国的中古史了。但这与西方的中古时期不同。大体说来,西方中古时期是一段黑暗时期。 (查看原文)
    FACT 1赞 2019-01-18 00:02:23
    —— 引自第5页
  • 故此,我们若真要研究历史,仍不如从头到尾作通体的研究。首先便是通史,略知通史大体,再深入分着时期去研究一部断代史。对一部断代史有研究,再回头来接着重治通史,又继而再另研究一断代。如此循环不息地研究下去,才是可远可大,才能真明白历史上的时代之变,オ能贯通上下古今,而获得历史之大全。 (查看原文)
    FACT 1赞 2019-01-18 00:04:39
    —— 引自第10页
  • 今天我们要研究中国制度史,必须注意两点: 一:研究制度,不该专从制度本身看,而该会通着与此制度相关之一切史实来研究。这有两点原因,一因制度必针对当时实际政治而设立而运用。单研究制度本身而不贯通之于当时之史事,便看不出该项制度在当时之实际影响。一因每一制度自其开始到其终了,在其过程中也不断有变动,有修改。历史上记载制度,往往只举此一制度之标准的一段落来作主,其实每一制度永远在变动中,不配合当时的史事,便易于将每一制度之变动性忽略了,而误认为每一制度常是凝滞僵化,成不变地存在。 二:研究制度,必须明白在此制度之背后实有一套思想与一套理论之存在。在西方历史上,所谓政治思想家,他们未必亲身参预实际政治,往往只凭著书立说来发挥其对于政治上之理想与抱负。如古代希腊之柏拉图,如近代欧洲之卢骚、孟德斯鸠等人皆是。但中国自秦以下即为一种士人政府,许多学者极少著书纯讲政治理论。这并非中国人没有政治理想,乃因他们早多亲身参预了实际政治,他们所抱负的多少可在实际政治上舒展。当知中国历代所制定所实行的一切制度,其背后都隐伏着一套思想理论之存在。既已见之行事,即不再托之空宣。中国自以下历代伟大学人,多半是亲身登上了政治舞台,表现为一个实践的政治家。 (查看原文)
    FACT 1赞 2019-01-18 00:21:17
    —— 引自第33页
  • 中国史即是中国人之来历与其真实性之表现。西洋史亦即是西洋人之来历与其真实性之表现。因此,历史个性不同,亦即是其民族精神之不同,也可说是文化传统的不同。一个民族及其文化之有无前途,其前途何在,都可从此处即历史往迹去看。这是研究历史之大意义大价值所在。 (查看原文)
    孤独者 1赞 2021-10-29 07:10:45
    —— 引自章节:第一讲如何研究中国通史
  • 故此,我们若真要研究历史,仍不如从头到尾作通体的研究。首先便是通史,略知通史大体,再深入分着时期去研究一部断代史。对一部断代史有研究,再回头来接着重治通史,又继而再另研究一断代。如此循环不息地研究下去,是可远可大,能真明白历史上的时代之变,オ能贯通上下古今,而获得历史之大全。 (查看原文)
    孤独者 1赞 2021-10-29 07:10:45
    —— 引自章节:第一讲如何研究中国通史
  • 研究历史,所最应注意者,乃为在此历史背后所蕴藏而完成之文化。“历史”乃其外表,“文化”则是其内容。 (查看原文)
    OakHeart 2013-07-22 15:55:41
    —— 引自第1页
  • 要能不抱偏见,不作武断,不凭主观,不求速达。这些心里修养便成了“史德”。 (查看原文)
    OakHeart 2013-07-22 16:20:44
    —— 引自第12页
  • 中国历史自有其与其他国家民族不同之特殊性,而最显见者却在政治上。 (查看原文)
    OakHeart 2013-07-28 16:44:21
    —— 引自第18页
  • 经济对于人生自属必需,但此项必需亦有一限度。亦可说,就人生对经济之需要言,并不是无限的。经济之必需既有一限度,我姑称此限度谓之是经济之水准。倘经济水准超出了此必须限度,对人生可谓属于不必需。此不必需之经济,我姑称之谓是一种超水准之经济。它既已超过了人生必需的限度,这便是无限度,亦即是无水准可言了。   低水准的必需经济,对人生是有其积极价值的,可是不必须的超水准经济,却对人生并无积极价值。不仅如此,甚至可成为无作用,无价值,更甚则可产生一些反作用与反价值。此种经济,只提高了人的欲望,但并不即是提高了人生。照人生理想言,经济无限向上,并不即是人生的无限向上。抑且领导人生向上者,应非经济,而实别有所在。 (查看原文)
    blyth 2013-08-19 15:41:15
    —— 引自第57页
  • 在中国历史上,能特创新制度,来解决当时代之种种问题的大政治家、大经济学家,故以代有辈出。但今天我们则失却此自信,种种聪明,都奔凑到抄袭与模仿上,自己不能创造,也不敢创造。为此厥为中国今日最大最深之一病。 (查看原文)
    blyth 2013-08-19 15:44:21
    —— 引自第73页
  • 治史而言系统,固非易事。然若谓历史只是一件件零碎事情之积叠,别无系统可求,则尤属非是。或谓国史尚在逐步整理中,遽言系统,未免过早。今日急务,端当致力于新材料之搜罗,与旧材料之考订,至于理论系统,暂可置为缓图。此说亦可商。历史范围过广,苟非先立一研寻之目标,以为探讨之准绳,则史料尽如一堆流水账,将见其搜之不胜搜,将终无系统可言。此如清儒治经,初谓训诂明而后义理明,其论亦非不是。而极其所至,训诂小学日明,经学大义日晦。 (查看原文)
    blyth 2013-08-19 15:47:32
    —— 引自第152页
  • 序:乃为在此历史背后所蕴藏而完成之文化。历史乃其外表,文化则是其内容。 第一讲: 历史有其特殊性、变异性与传统性。 现在再讲中国史和西洋史有何不同。据我个人意见,至少西洋史是可分割的,可以把历史上每一个时期划断。 而中国史则是先后相承不可分割的,五千年一贯下来,永远是一部中国史,通体是一部中国史。战国以后有秦汉,决不能和西方之希腊以后有罗马相比。这显然见得双方历史互有不同,此即是我上面所指述的历史之特殊性。 西洋史可分割,中国史不可分割,却不能说中国历史没有变动性。我们只能说,西方历史的变动比较显而在外,使人易见。中国历史的变动,却隐而在内,使人不易觉察。 我常说,西洋历史如一本剧,中国历史像一首诗。诗之衔接,一句句地连续下去,中间并非没有变,但一首诗总是浑涵一气,和戏剧有不同。 诸位研究历史,首当注意变。 治史所以明变。简言之,这一时期的历史和前一时期不同,其前后之相异处即是变。因此乃有所谓历史时代。历史时代之划分,即划分在其变上。如果没有变,便无时代可分。我们当知,并非先有了各个时代,才有这各个时代的历史。乃是先有了这一段历史,才照此历史来划分为各时代。 西洋史总分上古、中古和近代三时期。上古史指的是希腊和罗马时期,中古史指的是封建时期,近代史指的是现代国家兴起以后。 若我们必要比照西洋史分法,则中国的上古史当断在战国末年。秦以下,郡县政治大一统局面开始,便该是中国的中古史了。 我们也可将秦代起至清末止,两千年来一气相承,称之为中国历史之中古期,不当在中间再加划分。若定要划分,亦可分做两期。五代以前为一期,我们不妨称五代以前为中国的中古史,这一段历史,因离我们比较远,由我们现代人读来,有许多事情也比较地难了解难明白。宋以下的历史,和我们时代相接近,读来较易了解易明白。我们也可说,中国的近代史,自宋代即开始了。 如此便发生了一问题,即中国史为何似比西方历史先进,这是... (查看原文)
    [已注销] 2014-03-13 20:24:41
    —— 引自章节:序,第一讲
  • 政治与政事不同。如秦始皇帝统一,汉高祖得天下,以及其他一切内政、外交、军事等,都该属于政事,归入通史范围。若讲政治,则重要在制度,属专门史。 亦可说中国历史价值,即在其能涵有传统的政治制度,并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有所谓“三通”,唐代杜佑《通典》、南宋郑樵《通志》与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 此等朝代更迭,即成中国历史上之时代划分,此在第一讲已讲过。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则自古迄今,却另有其一种内在的一贯性。 我们研读中国史,普通是先读编年史,再分期转治断代史,然后再来研究制度方面的通史。 清代阮元曾说过,一个人不读二通,即不得谓之通人与通学。彼所谓二通者,一指《通鉴》,即编年通史。另一部指《文献通考》,即指讲政治制度方面的专门史。这亦是说,要学历史,不可不通制度之意。 我们讲到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大体可划分为两段落。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封建政治结束,即为中国古代史之结束。此一分法,显然又与西方历史不同。在西方历史上,并无此两种政治制度之分别与存在。而中国的政治制度则显见有此大划分。中国历史自有其与其他国家民族不同之特殊性,而最显见者却在政治上。亦可说中国民族性擅长政治,故能以政治活动为其胜场。 中国历史,二千年前是封建政治,后二千年是郡县政治。从前的中国人,人人俱知,但到现在的中国人,对此分别,却有些不明白了。近人好说封建社会,其实今天所谓的封建社会,乃是西方历史上的产物,只因中国人拿自己固有的“封建”二字,来翻译西方历史,遂有此一名词,以至中西双方混淆不明,这实在是不妥的。 只是经周公一番创作,而更臻完美。此一套制度,其实即是把全国政制纳归于统一的制度。自天子分封诸侯,再由诸侯各自分封其国内之卿大夫,而共戴一天子,这已是自上而下一个大一统的局面。我们该称此时期为封建之统一。在西洋历史上的封建社会,则是在下面,不属上层的。... (查看原文)
    [已注销] 2014-03-13 21:19:14
    —— 引自章节:第二讲 如何研究政治史
  • 一、游士时期:此为春秋末贵族阶级崩溃,士人新兴之一转型期。 二、郎吏时期:此一段时期指两汉言。 三、九品中正时期:此为魏晋南北朝时。此时期也可称为“门第社会”。 四、科举时期:唐代科举制度产生,而门第社会逐次崩溃,又为社会一转型期。下及宋代,魏晋以来相传大门第,几乎全部消失。近人梁任公曾说:“中国历史没有革命,只有造反。” 五、进士时期:科举进士,唐代已有。但绝大多数由白衣上进,则自宋代始。我们虽可一并称呼自唐以下之中国社会为“科举社会”,但划分宋以下特称之为“白衣举子之社会”,即“进士社会”,则更为贴切。我们亦可称唐代社会为“前期科举社会”,宋以后为“后期科举社会”。 (查看原文)
    [已注销] 2014-03-14 19:52:03
    —— 引自章节:第三讲 如何研究社会史
  • 中国政治传统,只是防止商人专为牟利而妨害了社会,却并不允许政府专为牟利而妨害了商人。可知贱商之说亦不公允。 中国历史上,工商业在古代已甚发达,如南朝以下之广州,唐代以后之扬州,此等城市,其商业繁荣之情况,屡见于历史记载,多有超出吾人所能想像之外者。即如宋人所着《太平广记》一书,其中所载琐事轶闻,大可想见在当时中国各地之商业情况,足可打破我们所想像中国永远留在农村社会之一假想。我们尽可说,中国工商业一直在发展情况下繁荣不衰,惟遇到达社会经济物质条件足以满足国民需要时,中国人常能自加警惕,便在此限度上止步,而希望转换方向,将人力物力走上人生更高境界去。故中国历代工商业生产,大体都注意在人生日常需要之衣、食、住、行上,此诸项目发展到一个相当限度时,即转而跑向人生意义较高的目标,即人生之美化,使日用工业品能予以高度之艺术化。远的如古代商、周之钟鼎、彝器,乃至后代之陶瓷、器皿,丝织、刺绣,莫不精益求精,不在牟利上打算,只在美化上用心。即如我们所谓文房四宝,笔精墨良,美纸佳砚,此类属于文人之日常用品,其品质之精美,制作之纤巧,无不远超乎普通一般实用水准之上,而臻于最高的艺术境界。凡此只求美化人生,决非由牟利动机在后作操纵。又如中国人的家屋与园亭建筑,以及其屋内陈设,园中布置,乃及道路桥梁等,处处可见中国经济向上多消化在美育观点上,而不放纵牟利上。我们治中国经济史,须不忘其乃在全部文化体系中来此表现。若专从经济看经济,则至少不足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史。 说到工业,中国历史上有几项着名的大工程,如秦以后的万里长城,又如隋代与元代所开浚之运河。此种大工程,亦莫不与国防民生实用有关。总而言之,中国人只注意经济之必需。如此而有裕,即着意在人生美化上。虽中国民族亦具有伟大的制造工艺才能,但亦都不从牟利上着眼。故经济之向上发展,虽同属于一种物质方面的,而西方则偏在科学机械方面,中国则偏在艺术陶冶方面。... (查看原文)
    [已注销] 2014-03-18 22:57:18
    —— 引自章节:第四讲 如何研究经济史
  •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则自古迄今,却另有其一种内在的一贯性。在此一贯中,有因,有革。其所变革处虽不少,但亦多因袭前代仍旧不改的。直到今天,亦仍还有历史上的传统制度保留着。这证明,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有许多有其巨大的魄力,可以维持久远而不弊,因此遂为后世所传袭。此即中国历史传统一种不可推翻的力量与价值之具体表现。 (查看原文)
    丸子妹 2014-10-20 19:49:41
    —— 引自第17页
  • 在孙先生同时,乃至目前,一般人只知有西方,而抹杀了中国自己。总认为只要抄袭西方一套政制,便可尽治国平天下之大任。把中国自己固有优良传统制度全抛弃了。 (查看原文)
    丸子妹 2014-10-20 19:53:35
    —— 引自第24页
  • 又如中国社会上之宗教信仰,向来是十分自由的。而政府则有一套制度,对此民众信仰,有颇为开明的管制与调节。因此在中国历史上,政教分离,又是自古已然,并亦极少有因民间信仰冲突而酿成宗教战争的。……我想在中国历史传统中,“宗教”与“政府”与“社会”三方面如何配合,于自由开放之中,有其节制调整之用心的种种制度,在今日依然值得注意。 (查看原文)
    丸子妹 2014-10-20 19:56:16
    —— 引自第28页
<前页 1 2 3 4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