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
http://www.douban.com/note/349915104/?start=100#comments
http://www.douban.com/note/349915104/?start=200#comments
一
根据《Lonely Planet Iran》的说法,如果你只会根据你的朋友和亲戚的建议来决定旅行目的地的话,那么你可能永远也不会选择来伊朗。
看到这句话时我想的是,如果我以前只会根据我妈的建议来选择去哪儿玩的话,我大概一辈子都不会出国了。刚开始出国门的时候,和家里一说起要去个泰国或者菲律宾,她都得紧张得半死。后来给爸妈买了机票去泰国,又拉着他们去了一趟马来西亚之后,我妈这才觉得国外原来也不怎么危险啊。
之前大冬天去俄罗斯,买完机票办好签证,例行和家里打个招呼。我妈说哦,好,给你织双毛线袜子,外面买的不保暖。
上个月临时决定去伊朗,五一前和家里一说,我妈问,不危险啊?
我说不啊。给你带点特产?
我妈回房间上网搜了搜,好,带点藏红花。
你们看,连我妈都不觉得伊朗危险,你们又有什么好怕的。
二
作为一名不时以自虐为乐的穷游者,我本来的打算是第一天早上到达德黑兰后,背包在市区逛一天,晚上夜车去伊斯法罕。第二天背包逛一天,晚上再接着夜车去亚兹德。
多自虐的行程啊,想想都刺激。
出了德黑兰机场一问,去市区要20美元,嫌贵,连忙在机场大厅找中国人面孔拼车,顺利被要去卡尚的一男二女捡走。到了德黑兰南部汽车站,和售票小哥简直无法沟通。我用蹩脚的英文说:“Bus, Esfahan, at night.”售票小哥兴奋地指着车上的时钟说:“Yeah! Bus, Esfahan, at nine! Go!”
Go毛线啊Go,这说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吧。
和售票小哥互相对牛弹琴了几分钟后的结果是,我被拼车的一男二女劝着拉去卡尚了。这地方本来不在我的目的地之内,只记得按照旅行指南和攻略上的说法,卡尚的关键词是玫瑰和波斯花园。听起来很文艺吧,简直和拜县一样小清新。
事实呢,完全不。
整座小城一点儿也没有花园城市的气息,路途所感受到的只有干燥的气候和大片的尘土。据说这会儿是当地的玫瑰节,一问,下星期才开始,而且还得去小城周边的田野村落才能看见当地居民制作玫瑰香水和精油的情景。心想罢了,去看看波斯花园也不错。
所谓卡尚的波斯花园,其实就是以前波斯富商的私宅,现在公开收门票供游客参观。随意地看了几处宅子,只觉得院内风景一般,倒是有家名为Khan-e Boroujerdi的私宅里雕刻精美的穹顶让我仔细地观察了好一阵子。看了看旅行指南,这附近还有家传统浴室,似乎挺值得一去。不巧的是,当我们找到这家浴室时,发现它的门是紧锁着的。
我们绕到旁边一瞧,发现这家浴室的屋顶别有特色。同行的男生见爬上屋顶的栏杆不高,便决定翻过去。忘了说了,这位把我捡走的男生居然是我的小学师弟。另外两位则都是来自福兰,哦不,来自湖南的妹子。
据小学师弟事后回忆,当时他翻过栏杆,脚刚落地,便听到了“啪”的清脆声响,只觉膝盖一疼,随即无法控制地一屁股坐在了地上。他说,这是打篮球的旧伤复发了,具体病情很复杂,大概的意思就是膝盖废掉,一只脚完全不能接触地面。
然后,我就把这位体重比我重了一半的师弟给抬回了酒店。他表情很痛苦,说大概休息两天就能走路了,差的话估计得一个星期,说完之后,以幽怨的眼神看了看我。根据我的解读,这眼神的大概是“你不会抛下我吧你狠心吗你一定不会的吧”的意思。
师弟啊,你把师兄从机场捡回来就是为了这样坑师兄吗?这不对啊师弟,太阴险了。
三
第二天,师弟的脚伤居然奇迹般地复原了。四人包车前往伊斯法罕。
话说回来,由于在机场汇率太坑,在卡尚又找不到好的兑换点,直到到了伊斯法罕,我们也没换上多少本地货币。交完包车费后,大家的钱包已经捉襟见肘了。问了问旅馆老板,按照他的说法,出门过了十字路口右转,第一个十字路口再左转就能看到换钱的地方了。我正要细问换钱的店铺名字,老板正在忙着接电话,说你去了就知道了。
结果这一去走了半小时,也没看见换钱的店铺,路旁尽是些廉价商品店。
所谓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就是,当你走了半小时也没找到换钱的地方几近绝望的时候,突然有一个穿着朴实的伊朗大叔两只手拿着厚厚的几叠本地货币从马路旁边的花坛里跳将出来,大吼一声:“Change!!!”
大叔你简直是救星啊大叔,这一声“Change!!!”的气势简直堪比自摸绝张十三幺啊。怪不得老板说去了就知道了,原来换钱店是流动的蹲在路边花坛等人的啊。换钱的时候,大叔还让我们帮忙拿了几叠钞票以方便他找零。对于我等穷逼而言,这种手握大量现金的感觉大概只有去应聘银行职员才能享受到吧。嗯救星大叔你真的不怕我们拿着你的钱就跑了吗?
事实证明我们被救星坑了,换完钱心情正舒畅的时候,眼前出现了一堆伊朗人。定睛一看,个个都是手握重金的救星大叔啊,而且汇率比刚才的还要好诶……
在伊斯法罕的重要活动之一当然是到伊玛目广场看周边的清真寺。这么一轮看下来,虽然有些审美疲劳,但颈椎病似乎治好了不少。(请戳: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131013453/)
只是,虽然伊斯法罕坐拥伊玛目广场和众多清真寺,还有在伊朗首屈一指的大巴扎,但我们在伊斯法罕的主要活动内容其实还有以下几项:
和伊朗人民大战叠叠乐,背后大概有四五十名观众吧。
中伊友谊排球赛。其实我也分不清他们到底在玩排球还是足球,因为玩着玩着大家就手脚并用了。这场比赛最后以球被打爆漏气而结束。
还有就是,给伊朗的小萝莉们签名。我也不知道这些小学生拿着本子找一个素不相识的外国人签名是为了什么,签就签呗。只是你们拿着本子来也就算了,拿着卫生纸来要签名是怎么回事?有拿一块小抹布的,还有拿着作业本来的,在严肃的家庭作业后面出现一个老师看不懂的外国人名字这样真的好吗?
当然,我们干的最多的事情,还是和各种伊朗路人合影。普通伊朗人对待外国人的态度似乎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人有些相似,纯朴中带些好奇,语言不通却又想表示友好和欢迎。在伊玛目广场上,一个走路颤颤巍巍的小萝莉上来对我说:“Can I talk to you?”我说当然,结果小萝莉歪着脑袋想了半天,终于憋出一句:“How are you?”啊简直心都要萌化了。
旅行指南上说,如果有野餐比赛的话,伊朗人大概会夺得第一名。在伊玛目广场上,随处可见带着地毯和小煤气炉在草地上野餐的人们。另一处人们聚集聊天的地方是三十三孔桥,师弟和湖南妹子乐得在桥上被来往的伊朗路人邀请拍照,我则坐在一旁仰望星空。唯一的一次主动拍照是和四个伊朗男生,理由是他们邀请我拍照的时候掏出了一碗伊朗甜品……嗯别烦我让我吃完这碗再说。
四
这一路上我们并没有预订任何旅店,当我们到达亚兹德著名的Silk Road Hotel时正值五一节前,被告知客满也就不足为奇了。要知道,日本的Golden Week也是这时候。
按照不少攻略上的推荐,Silk Road Hotel的餐厅似乎值得一试。当天这儿准备的是自助餐,我们便到冰柜里随意拿了几种饮料逐一尝试。
首先开刀的是没有酒精的伪大麦啤酒,口味和正常啤酒开瓶放过夜后如出一辙,弃之。
接着是一瓶伊朗本地酸奶,没开封时是半浑浊的混合物,得摇匀了再喝。这货的味道简直如同洗衣粉加水加盐,难喝得让人喝完还想来一口,想弄明白它怎么就能这么难喝。
最后打开的是此前在卡尚尝过的无酒精果味啤酒,其实就是碳酸果味汽水。开瓶后先闻了闻,又舔了舔,确保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和旅行心情后一饮而尽,果然还是这种像雪碧芬达之类的味道比较保险。
说起伊朗的食物,常见的便是大饼和烤肉。老实地说,我并不太喜欢伊朗的食物。这里的大饼味道不如印度的naan和roti,烤肉又总是烤得太干。即使是甜品,由于伊朗人嗜爱甜食,也不免有过甜过腻之嫌。于是,我们几人常常对着路边摊的食物陷入思考,到底是吃这个屎味的巧克力还是吃这个巧克力味的屎呢,真难抉择啊。
比如这家店以下的三种食物,为了吃得放心,我们请出师弟出马逐一尝试,你们猜我们最后选了哪种?
答案是隔壁店的烤肉。
当然,伊朗也碰见过一些不错的食物。比如设拉子Anvari Street上的一家快餐店里的披萨,大概会是很多背包客的心头大好,还有附近一家进门得先收门票的波斯庭院餐馆里的烤羊肉也让人回味不已。按照湖南妹子的说法就是,能把羊肉做出狗肉的香味,太不容易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伊朗许多高档餐馆的价格并不高。《Lonely Planet Iran》中推荐的最高价位的餐馆,每顿人均花费折合人民币也只是一百元左右。按照我们几个普通食客的标准,人均五十元已经可以享受到牛羊鸡肉和假啤酒都有的大餐了。
在亚兹德那天的晚上,我们按照Silk Road Hotel老板的推荐,找到了当地一家不错的水烟馆。一行人坐下点好单后,掏出了扑克牌开始斗地主……天啊说好的一个人的孤独的旅行呢?在这座古老的沙漠之城里斗地主是怎么回事?还赌钱?
鏖战至半夜一点后,我觉得,在伊朗斗地主输了一千多块钱,这简直是我旅游史上最大的耻辱。
嗯更大的耻辱是输了之后没给钱。
五
比起我的想象,现实中的设拉子还是有些落差。略显乏味的街道,缺少卖点的巴扎。路上还有些小青年跟在我们背后反复大喊“chin chiang chiong”(伊朗人对汉语发音难的调侃)。
设拉子附近的波斯波利斯虽名气大又有历史价值,在普通观者眼里却只是废墟一片,瞧不出太多门道。城内的光明王之墓并没有传说中让人闪瞎眼的感觉,粉红清真寺则总是挤满了各种在斑斓光线下俯首弄姿拍照的男女。最让人惊喜的是天堂花园,可惜那幢主体建筑只能在外观看,无法入内。
在设拉子的最后一天,和师弟还有湖南妹子分别,一个人坐上前往德黑兰的夜车。真不想再在回程的航班上见到你们啊,欠的一千多块钱还不起啊。
发车前,乘务员开始派送盒饭和饮料。掀开一看,鸡肉米饭,卖相不佳,便还给了乘务员。一旁的伊朗夫妇见状,拿出一个小饭盒说:“Homemade, please.”番茄和酸黄瓜,配着大饼汽水,倒也足够消磨漫漫长夜了。到德黑兰下了车,发现车站似乎不是我预想中到达的那个。问了问一个伊朗大学生,他说顺路,便领着我去车站,又顺便帮我买了汽车票。
在我有限的旅行经历中,一次短途出行受过这么多人的好意和帮助,这还是第一次。
当然,对于普通旅行者来说,紧张的气氛在这个国度也不是不存在的。坐夜车时,会有军警让乘客下车,并带着军犬上车逐一闻行李;租车前往伊斯法罕时,旅伴试图举起相机拍窗外风景却被司机阻止了,随后,窗外掠过了几座高射炮和碉堡的影子;在德黑兰原美国大使馆门口的著名涂鸦前,我总觉得周围有股莫名的紧张气息,按照《Lonely Planet Iran》上的说法,虽然这儿没有明显的“禁止拍照”的标识,但也存在着被盘问和拘留的危险。
只是,我倾向于把一个国家政府的形象和当地人民的形象区分开来。一个国家对外形象再差,它的国民也不会尽是好勇斗狠的恶人或阴险狡诈的骗子。像伊朗这样被某些西方媒体抹黑的国家,其国内治安倒比许多所谓形象正面的国家还好得多。在伊朗的短短九天里,我听到最多的话除了“Hello”和“Welcome”之外,就是“The Iran people are different from the Iran government”。
其实我们之间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啊,人心并不会被一层薄薄的黑袍隔开。
在德黑兰艺术之家里看到的一张海报,用来做这次伊朗行的结语,应该是再好不过了吧。
http://www.douban.com/note/349915104/?start=200#comments
一
根据《Lonely Planet Iran》的说法,如果你只会根据你的朋友和亲戚的建议来决定旅行目的地的话,那么你可能永远也不会选择来伊朗。
看到这句话时我想的是,如果我以前只会根据我妈的建议来选择去哪儿玩的话,我大概一辈子都不会出国了。刚开始出国门的时候,和家里一说起要去个泰国或者菲律宾,她都得紧张得半死。后来给爸妈买了机票去泰国,又拉着他们去了一趟马来西亚之后,我妈这才觉得国外原来也不怎么危险啊。
之前大冬天去俄罗斯,买完机票办好签证,例行和家里打个招呼。我妈说哦,好,给你织双毛线袜子,外面买的不保暖。
上个月临时决定去伊朗,五一前和家里一说,我妈问,不危险啊?
我说不啊。给你带点特产?
我妈回房间上网搜了搜,好,带点藏红花。
你们看,连我妈都不觉得伊朗危险,你们又有什么好怕的。
二
作为一名不时以自虐为乐的穷游者,我本来的打算是第一天早上到达德黑兰后,背包在市区逛一天,晚上夜车去伊斯法罕。第二天背包逛一天,晚上再接着夜车去亚兹德。
多自虐的行程啊,想想都刺激。
出了德黑兰机场一问,去市区要20美元,嫌贵,连忙在机场大厅找中国人面孔拼车,顺利被要去卡尚的一男二女捡走。到了德黑兰南部汽车站,和售票小哥简直无法沟通。我用蹩脚的英文说:“Bus, Esfahan, at night.”售票小哥兴奋地指着车上的时钟说:“Yeah! Bus, Esfahan, at nine! Go!”
Go毛线啊Go,这说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吧。
和售票小哥互相对牛弹琴了几分钟后的结果是,我被拼车的一男二女劝着拉去卡尚了。这地方本来不在我的目的地之内,只记得按照旅行指南和攻略上的说法,卡尚的关键词是玫瑰和波斯花园。听起来很文艺吧,简直和拜县一样小清新。
事实呢,完全不。
整座小城一点儿也没有花园城市的气息,路途所感受到的只有干燥的气候和大片的尘土。据说这会儿是当地的玫瑰节,一问,下星期才开始,而且还得去小城周边的田野村落才能看见当地居民制作玫瑰香水和精油的情景。心想罢了,去看看波斯花园也不错。
所谓卡尚的波斯花园,其实就是以前波斯富商的私宅,现在公开收门票供游客参观。随意地看了几处宅子,只觉得院内风景一般,倒是有家名为Khan-e Boroujerdi的私宅里雕刻精美的穹顶让我仔细地观察了好一阵子。看了看旅行指南,这附近还有家传统浴室,似乎挺值得一去。不巧的是,当我们找到这家浴室时,发现它的门是紧锁着的。
我们绕到旁边一瞧,发现这家浴室的屋顶别有特色。同行的男生见爬上屋顶的栏杆不高,便决定翻过去。忘了说了,这位把我捡走的男生居然是我的小学师弟。另外两位则都是来自福兰,哦不,来自湖南的妹子。
据小学师弟事后回忆,当时他翻过栏杆,脚刚落地,便听到了“啪”的清脆声响,只觉膝盖一疼,随即无法控制地一屁股坐在了地上。他说,这是打篮球的旧伤复发了,具体病情很复杂,大概的意思就是膝盖废掉,一只脚完全不能接触地面。
然后,我就把这位体重比我重了一半的师弟给抬回了酒店。他表情很痛苦,说大概休息两天就能走路了,差的话估计得一个星期,说完之后,以幽怨的眼神看了看我。根据我的解读,这眼神的大概是“你不会抛下我吧你狠心吗你一定不会的吧”的意思。
师弟啊,你把师兄从机场捡回来就是为了这样坑师兄吗?这不对啊师弟,太阴险了。
![]() |
卡尚的波斯庭园 |
![]() |
波斯公共浴室的屋顶 |
三
第二天,师弟的脚伤居然奇迹般地复原了。四人包车前往伊斯法罕。
话说回来,由于在机场汇率太坑,在卡尚又找不到好的兑换点,直到到了伊斯法罕,我们也没换上多少本地货币。交完包车费后,大家的钱包已经捉襟见肘了。问了问旅馆老板,按照他的说法,出门过了十字路口右转,第一个十字路口再左转就能看到换钱的地方了。我正要细问换钱的店铺名字,老板正在忙着接电话,说你去了就知道了。
结果这一去走了半小时,也没看见换钱的店铺,路旁尽是些廉价商品店。
所谓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就是,当你走了半小时也没找到换钱的地方几近绝望的时候,突然有一个穿着朴实的伊朗大叔两只手拿着厚厚的几叠本地货币从马路旁边的花坛里跳将出来,大吼一声:“Change!!!”
大叔你简直是救星啊大叔,这一声“Change!!!”的气势简直堪比自摸绝张十三幺啊。怪不得老板说去了就知道了,原来换钱店是流动的蹲在路边花坛等人的啊。换钱的时候,大叔还让我们帮忙拿了几叠钞票以方便他找零。对于我等穷逼而言,这种手握大量现金的感觉大概只有去应聘银行职员才能享受到吧。嗯救星大叔你真的不怕我们拿着你的钱就跑了吗?
事实证明我们被救星坑了,换完钱心情正舒畅的时候,眼前出现了一堆伊朗人。定睛一看,个个都是手握重金的救星大叔啊,而且汇率比刚才的还要好诶……
在伊斯法罕的重要活动之一当然是到伊玛目广场看周边的清真寺。这么一轮看下来,虽然有些审美疲劳,但颈椎病似乎治好了不少。(请戳: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131013453/)
![]() |
只是,虽然伊斯法罕坐拥伊玛目广场和众多清真寺,还有在伊朗首屈一指的大巴扎,但我们在伊斯法罕的主要活动内容其实还有以下几项:
和伊朗人民大战叠叠乐,背后大概有四五十名观众吧。
![]() |
中伊友谊排球赛。其实我也分不清他们到底在玩排球还是足球,因为玩着玩着大家就手脚并用了。这场比赛最后以球被打爆漏气而结束。
![]() |
还有就是,给伊朗的小萝莉们签名。我也不知道这些小学生拿着本子找一个素不相识的外国人签名是为了什么,签就签呗。只是你们拿着本子来也就算了,拿着卫生纸来要签名是怎么回事?有拿一块小抹布的,还有拿着作业本来的,在严肃的家庭作业后面出现一个老师看不懂的外国人名字这样真的好吗?
![]() |
伊朗小学生向偶像索要签名时的欣喜笑容 |
![]() |
围追堵截要签名 |
当然,我们干的最多的事情,还是和各种伊朗路人合影。普通伊朗人对待外国人的态度似乎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人有些相似,纯朴中带些好奇,语言不通却又想表示友好和欢迎。在伊玛目广场上,一个走路颤颤巍巍的小萝莉上来对我说:“Can I talk to you?”我说当然,结果小萝莉歪着脑袋想了半天,终于憋出一句:“How are you?”啊简直心都要萌化了。
旅行指南上说,如果有野餐比赛的话,伊朗人大概会夺得第一名。在伊玛目广场上,随处可见带着地毯和小煤气炉在草地上野餐的人们。另一处人们聚集聊天的地方是三十三孔桥,师弟和湖南妹子乐得在桥上被来往的伊朗路人邀请拍照,我则坐在一旁仰望星空。唯一的一次主动拍照是和四个伊朗男生,理由是他们邀请我拍照的时候掏出了一碗伊朗甜品……嗯别烦我让我吃完这碗再说。
![]() |
伊斯法罕某水烟馆 |
![]() |
用甜品引诱我的四个好基友 |
![]() |
三十三孔桥 |
四
这一路上我们并没有预订任何旅店,当我们到达亚兹德著名的Silk Road Hotel时正值五一节前,被告知客满也就不足为奇了。要知道,日本的Golden Week也是这时候。
按照不少攻略上的推荐,Silk Road Hotel的餐厅似乎值得一试。当天这儿准备的是自助餐,我们便到冰柜里随意拿了几种饮料逐一尝试。
首先开刀的是没有酒精的伪大麦啤酒,口味和正常啤酒开瓶放过夜后如出一辙,弃之。
接着是一瓶伊朗本地酸奶,没开封时是半浑浊的混合物,得摇匀了再喝。这货的味道简直如同洗衣粉加水加盐,难喝得让人喝完还想来一口,想弄明白它怎么就能这么难喝。
![]() |
最后打开的是此前在卡尚尝过的无酒精果味啤酒,其实就是碳酸果味汽水。开瓶后先闻了闻,又舔了舔,确保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和旅行心情后一饮而尽,果然还是这种像雪碧芬达之类的味道比较保险。
说起伊朗的食物,常见的便是大饼和烤肉。老实地说,我并不太喜欢伊朗的食物。这里的大饼味道不如印度的naan和roti,烤肉又总是烤得太干。即使是甜品,由于伊朗人嗜爱甜食,也不免有过甜过腻之嫌。于是,我们几人常常对着路边摊的食物陷入思考,到底是吃这个屎味的巧克力还是吃这个巧克力味的屎呢,真难抉择啊。
比如这家店以下的三种食物,为了吃得放心,我们请出师弟出马逐一尝试,你们猜我们最后选了哪种?
![]() |
答案是隔壁店的烤肉。
![]() |
当然,伊朗也碰见过一些不错的食物。比如设拉子Anvari Street上的一家快餐店里的披萨,大概会是很多背包客的心头大好,还有附近一家进门得先收门票的波斯庭院餐馆里的烤羊肉也让人回味不已。按照湖南妹子的说法就是,能把羊肉做出狗肉的香味,太不容易了!
![]() |
伊斯法罕某餐馆内景 |
![]() |
进去得先收门票的波斯花园餐馆,还可以买到酒精饮料哟 |
值得一提的是,在伊朗许多高档餐馆的价格并不高。《Lonely Planet Iran》中推荐的最高价位的餐馆,每顿人均花费折合人民币也只是一百元左右。按照我们几个普通食客的标准,人均五十元已经可以享受到牛羊鸡肉和假啤酒都有的大餐了。
在亚兹德那天的晚上,我们按照Silk Road Hotel老板的推荐,找到了当地一家不错的水烟馆。一行人坐下点好单后,掏出了扑克牌开始斗地主……天啊说好的一个人的孤独的旅行呢?在这座古老的沙漠之城里斗地主是怎么回事?还赌钱?
鏖战至半夜一点后,我觉得,在伊朗斗地主输了一千多块钱,这简直是我旅游史上最大的耻辱。
嗯更大的耻辱是输了之后没给钱。
五
比起我的想象,现实中的设拉子还是有些落差。略显乏味的街道,缺少卖点的巴扎。路上还有些小青年跟在我们背后反复大喊“chin chiang chiong”(伊朗人对汉语发音难的调侃)。
设拉子附近的波斯波利斯虽名气大又有历史价值,在普通观者眼里却只是废墟一片,瞧不出太多门道。城内的光明王之墓并没有传说中让人闪瞎眼的感觉,粉红清真寺则总是挤满了各种在斑斓光线下俯首弄姿拍照的男女。最让人惊喜的是天堂花园,可惜那幢主体建筑只能在外观看,无法入内。
![]() |
波斯波利斯 |
![]() |
天堂花园 |
![]() |
粉红清真寺 |
在设拉子的最后一天,和师弟还有湖南妹子分别,一个人坐上前往德黑兰的夜车。真不想再在回程的航班上见到你们啊,欠的一千多块钱还不起啊。
发车前,乘务员开始派送盒饭和饮料。掀开一看,鸡肉米饭,卖相不佳,便还给了乘务员。一旁的伊朗夫妇见状,拿出一个小饭盒说:“Homemade, please.”番茄和酸黄瓜,配着大饼汽水,倒也足够消磨漫漫长夜了。到德黑兰下了车,发现车站似乎不是我预想中到达的那个。问了问一个伊朗大学生,他说顺路,便领着我去车站,又顺便帮我买了汽车票。
在我有限的旅行经历中,一次短途出行受过这么多人的好意和帮助,这还是第一次。
当然,对于普通旅行者来说,紧张的气氛在这个国度也不是不存在的。坐夜车时,会有军警让乘客下车,并带着军犬上车逐一闻行李;租车前往伊斯法罕时,旅伴试图举起相机拍窗外风景却被司机阻止了,随后,窗外掠过了几座高射炮和碉堡的影子;在德黑兰原美国大使馆门口的著名涂鸦前,我总觉得周围有股莫名的紧张气息,按照《Lonely Planet Iran》上的说法,虽然这儿没有明显的“禁止拍照”的标识,但也存在着被盘问和拘留的危险。
![]() |
德黑兰原美国大使馆 |
只是,我倾向于把一个国家政府的形象和当地人民的形象区分开来。一个国家对外形象再差,它的国民也不会尽是好勇斗狠的恶人或阴险狡诈的骗子。像伊朗这样被某些西方媒体抹黑的国家,其国内治安倒比许多所谓形象正面的国家还好得多。在伊朗的短短九天里,我听到最多的话除了“Hello”和“Welcome”之外,就是“The Iran people are different from the Iran government”。
其实我们之间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啊,人心并不会被一层薄薄的黑袍隔开。
在德黑兰艺术之家里看到的一张海报,用来做这次伊朗行的结语,应该是再好不过了吧。
![]() |
2koo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这是我见过最有助于家庭团结的一道菜 (84人喜欢)
- 还在看餐厅官网做攻略的人,已经不多了 (20人喜欢)
- 广州 | 夜宵好去处不只粤菜排档,还有本地烧烤 (19人喜欢)
- 广州 | 这四家地方菜馆,真是把味道做垂直了 (32人喜欢)
- 精致餐饮的新花样,还得看这里 (1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