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 瓦库茶艺馆

心灵的驰骋

来自: 心灵的驰骋(最近好迷乳酪蛋糕~~)
2009-11-17 20:22:23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已注销]

    [已注销] 2009-11-17 20:31:49

    [内容不可见]

  • 15

    15 (河水从身下流过,伴我入眠) 2009-11-17 21:02:09

    一般,还好,我只喜欢他那个天台

  • calvin

    calvin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2009-11-20 13:07:27

    打牌包间费300元~

  • 爱茶舍

    爱茶舍 2009-11-22 11:20:43

    自带茶茶位费25元每位,在那点茶的话从几十到几百的都有,小包最低消费160,也可以买茶存到每次付茶位费就可以了

  • 爱写影评的少白

    爱写影评的少白 (痴情反被无情乱) 2009-11-22 12:12:39

    还可以自带茶……

  • 设计机构

    设计机构 (CIID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 2010-04-30 21:09:58

    茶艺馆的名号并不难起,在社会泛动着各式文化概念的今天,和茶文化相关的人物典故、诗词曲赋、雅俗行跡、古今往事,比比皆是,要命名个字号,可说是唾手可得。但名曰“瓦库”,可真是有点出乎意料. 瓦石之库,和茶道之间,有何联系? 然而,然也。 “瓦库” 器以致用。砖瓦和茶叶,都是中国的物质文化遗产。 器以载道。问瓦之道和问茶之道,又都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看来,茶艺馆以“瓦库”命名,绝非偶然拈来的雅意。 现在的社会,人们的环境意识和审美品味,毕竟提高了。那种暴发户式的奢华风和慈禧式的欧化风,已经渐渐收敛。可它竟毕像一场台风一样,势头虽稍减其锐,但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却同样是十分严重的:即城市特色的危机、自然的退隐、中国质朴诗性的消亡。 这一场风,刮了有十几年之久。但设计师对今后有可能袭来的,另一场别的什么风,有没有防范意识呢?抗灾和防御能力又如何呢?有多少设计师会像“瓦库”的设计者那样,真正从中国文化的积聚中提炼;又善于从各种文化的积淀中去识别、筛选、整合呢?让我们尽快从工业文明给我们带来的喜悦和浮燥中,冷静下来思考吧。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也许正是余平及许许多多优秀的负责任的设计师,在这世纪之初的十字路口之心态的写照吧。 ******** 时下,流行“轻装修,重装饰”的理念. 此话好像是对物质主义思潮影响下的过份的“装修”,进行了否定;又好像是对后现代思潮鼓励下的着意的“装饰”,给予了肯定。但若仔细一加考量,则有失偏颇,值得注意。这类口号,且容易对社会产生误导。我们周围环境中许许多多布景式的或平庸的室内设计作品,就是这样产生的。 《亚洲地区室内设计师2002'西安宣言》曾经说过:“室内环境的创造不但与时代特征、社会经济、科学技术、造型风格等物质和文化因素有关,并且会对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模式、行为方式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应使之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和健康心理的培养,从而提高人们的文化意识和文明水准。 因此,只把环境理解为外壳是极大的误解,室内环境不能以孤立的功能要求或单纯的形式表现为唯一目标:它既不是单纯物质化的装修,也不是纯粹视觉化的装饰。室内设计是一种以科学的功能需要为基础,以文化的物态表现为形式的环境创造活动。” 当然,以室内设计而言,其物质技术的层面有很多,单靠“装修”的概念,是无法涵盖其全部内容的,实质上应该把它看作系统工程才能说明问题;而其文化的意义就更不用说,文化一直贯彻于人的生活方式之中,文化就是生活方式,室内设计的本质意义就是为人设计生活方式。“装饰”语言只是人文精神在建筑空间中得到物质化表现的手段之一,同样无法涵盖人性化的全部意义。可现在有许多室内设计师只偏重于物质技术,或只偏重于视觉表现,片面强调装修或装饰,都无法传达室内设计的真蒂,这恐怕还是要从对室内设计文化的正确理解上加以提高和调控,才能得到纠正。 但社会上对室内设计和工程的理解,就是“装修”或“装饰”,而且也约定俗成地照此称呼。可作为室内设计师,假如也如此这般地认识,那可就失之千里了。 在室内空间环境的营造中,各种元素共同整合。形成不同空间的空间场。装修和装饰无疑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和手法之一。但装修和装饰侧重点不同,发挥的作用也不同。而且,不同空间对此的要求更不尽然相同,亦势必会有轻重之分。但总的来说,两者都很重要。 古话说: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反问一句“毛之不存,皮将焉复”?皮和毛、内容和形式,应是互为表里,互为经纬的关系。这是手心手背的关系,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 这两者的关系,虽有表里的不同,但却都有各自的审美功能。从审美角度,倒可以借鉴古人说的文和质的关系。古人把这一对审美概念定义为质和文的观念。而且从古至今,不乏研究者。 质,指事物之本。是“物”的概念之延伸,也含有实用价值的意义。古人对质的审视,也赋予它自身的审美意识。如美质。“装修”的概念,可以类比。 文, 指文华,文采. 古代的“文”通“纹”,是“错画也”之意。即线交错,物相杂,构成文。“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易》)。文,也指事物的表徴,形态,观念。“装饰”的概念,无疑和“文”有密切联系;或谓“文”内涵盖其意。 孔子说过: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胜而文不足,则仅有淳朴粗砺之态;文胜而质不实,则有虚华伪饰之嫌。唯有内质与外美融合适均,文质并重,质盛而文茂,才是君子之道。 装修和装饰的关系,从审美角度来看,的确可以用文质的辯証关系来理解。 尽管人们在审美倾向性方面千差万别。也鼓励百花齐放。但就西安的地域性特色而言、就现代的环境美学而言,大多数人的审美观是认可简洁大气之美的。 《老子.十九章》说“见素抱朴”,这个观点很值得注意。“朴”按《说文》:“朴,木素也”。未经雕琢纹饰之木,为朴。朴是老子对质美的最高评价。 《韩非子》也有一段话:“夫瓦器至贱也,不漏,可以盛酒。虽有乎千金之玉卮,至贵,而无当,漏,不可盛水,则人孰注浆哉?”按重质尚用的观点,千金之玉卮贵而无当;瓦器至贱而可实用。 汉.刘向在《说苑》中引孔子的话说:“吾思夫质素,白正当白,黑正当黑,夫质又何也?吾亦闻之,丹漆不文,白玉不雕,宝珠不饰,何也?质有余者不受饰也。”本质美的东西,不需要人为地去加以修饰,一如丹漆,白玉,宝珠。美质的东西就不要过多的人为文(纹)饰。 中国的文人历来是尚用,审美并重的。 如用三国时的学者刘邰的话来形容“瓦库”是很贴切的,曰:“质而不缦,文而不缋”。亦即:质地素洁似无文采,实际上是文采斐然而不炫耀。 “瓦库”是余平先生的手笔,他不是只把它当作一件刻意雕琢的“作品”而已。人常说文如其人,画如其人,看余平策划设计的室内空间,也有此感,亦如其人。质朴、优雅、低调而又文质彬彬。 我在“瓦库”问茶,诗情茶艺,使人陶醉。然而,“醉”翁之意不在茶,竟在古城瓦石之间!

  • 柒柒

    柒柒 (梅花落满了南山) 2011-01-25 11:48:57

    mark

  • 樂只君子

    樂只君子 (唵嘛呢叭咪吽) 2011-05-16 20:00:39

    图片在哪里?

  • Flowery

    Flowery 2013-10-17 11:21:03

    我们经常去那做活动,真尴尬。。。

  • Mr.boxing

    Mr.boxing 2014-11-20 09:46:27

    茶艺馆的名号并不难起,在社会泛动着各式文化概念的今天,和茶文化相关的人物典故、诗词曲赋、雅 茶艺馆的名号并不难起,在社会泛动着各式文化概念的今天,和茶文化相关的人物典故、诗词曲赋、雅俗行跡、古今往事,比比皆是,要命名个字号,可说是唾手可得。但名曰“瓦库”,可真是有点出乎意料. 瓦石之库,和茶道之间,有何联系? 然而,然也。 “瓦库” 器以致用。砖瓦和茶叶,都是中国的物质文化遗产。 器以载道。问瓦之道和问茶之道,又都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看来,茶艺馆以“瓦库”命名,绝非偶然拈来的雅意。 现在的社会,人们的环境意识和审美品味,毕竟提高了。那种暴发户式的奢华风和慈禧式的欧化风,已经渐渐收敛。可它竟毕像一场台风一样,势头虽稍减其锐,但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却同样是十分严重的:即城市特色的危机、自然的退隐、中国质朴诗性的消亡。 这一场风,刮了有十几年之久。但设计师对今后有可能袭来的,另一场别的什么风,有没有防范意识呢?抗灾和防御能力又如何呢?有多少设计师会像“瓦库”的设计者那样,真正从中国文化的积聚中提炼;又善于从各种文化的积淀中去识别、筛选、整合呢?让我们尽快从工业文明给我们带来的喜悦和浮燥中,冷静下来思考吧。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也许正是余平及许许多多优秀的负责任的设计师,在这世纪之初的十字路口之心态的写照吧。 ******** 时下,流行“轻装修,重装饰”的理念. 此话好像是对物质主义思潮影响下的过份的“装修”,进行了否定;又好像是对后现代思潮鼓励下的着意的“装饰”,给予了肯定。但若仔细一加考量,则有失偏颇,值得注意。这类口号,且容易对社会产生误导。我们周围环境中许许多多布景式的或平庸的室内设计作品,就是这样产生的。 《亚洲地区室内设计师2002'西安宣言》曾经说过:“室内环境的创造不但与时代特征、社会经济、科学技术、造型风格等物质和文化因素有关,并且会对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模式、行为方式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应使之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和健康心理的培养,从而提高人们的文化意识和文明水准。 因此,只把环境理解为外壳是极大的误解,室内环境不能以孤立的功能要求或单纯的形式表现为唯一目标:它既不是单纯物质化的装修,也不是纯粹视觉化的装饰。室内设计是一种以科学的功能需要为基础,以文化的物态表现为形式的环境创造活动。” 当然,以室内设计而言,其物质技术的层面有很多,单靠“装修”的概念,是无法涵盖其全部内容的,实质上应该把它看作系统工程才能说明问题;而其文化的意义就更不用说,文化一直贯彻于人的生活方式之中,文化就是生活方式,室内设计的本质意义就是为人设计生活方式。“装饰”语言只是人文精神在建筑空间中得到物质化表现的手段之一,同样无法涵盖人性化的全部意义。可现在有许多室内设计师只偏重于物质技术,或只偏重于视觉表现,片面强调装修或装饰,都无法传达室内设计的真蒂,这恐怕还是要从对室内设计文化的正确理解上加以提高和调控,才能得到纠正。 但社会上对室内设计和工程的理解,就是“装修”或“装饰”,而且也约定俗成地照此称呼。可作为室内设计师,假如也如此这般地认识,那可就失之千里了。 在室内空间环境的营造中,各种元素共同整合。形成不同空间的空间场。装修和装饰无疑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和手法之一。但装修和装饰侧重点不同,发挥的作用也不同。而且,不同空间对此的要求更不尽然相同,亦势必会有轻重之分。但总的来说,两者都很重要。 古话说: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反问一句“毛之不存,皮将焉复”?皮和毛、内容和形式,应是互为表里,互为经纬的关系。这是手心手背的关系,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 这两者的关系,虽有表里的不同,但却都有各自的审美功能。从审美角度,倒可以借鉴古人说的文和质的关系。古人把这一对审美概念定义为质和文的观念。而且从古至今,不乏研究者。 质,指事物之本。是“物”的概念之延伸,也含有实用价值的意义。古人对质的审视,也赋予它自身的审美意识。如美质。“装修”的概念,可以类比。 文, 指文华,文采. 古代的“文”通“纹”,是“错画也”之意。即线交错,物相杂,构成文。“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易》)。文,也指事物的表徴,形态,观念。“装饰”的概念,无疑和“文”有密切联系;或谓“文”内涵盖其意。 孔子说过: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胜而文不足,则仅有淳朴粗砺之态;文胜而质不实,则有虚华伪饰之嫌。唯有内质与外美融合适均,文质并重,质盛而文茂,才是君子之道。 装修和装饰的关系,从审美角度来看,的确可以用文质的辯証关系来理解。 尽管人们在审美倾向性方面千差万别。也鼓励百花齐放。但就西安的地域性特色而言、就现代的环境美学而言,大多数人的审美观是认可简洁大气之美的。 《老子.十九章》说“见素抱朴”,这个观点很值得注意。“朴”按《说文》:“朴,木素也”。未经雕琢纹饰之木,为朴。朴是老子对质美的最高评价。 《韩非子》也有一段话:“夫瓦器至贱也,不漏,可以盛酒。虽有乎千金之玉卮,至贵,而无当,漏,不可盛水,则人孰注浆哉?”按重质尚用的观点,千金之玉卮贵而无当;瓦器至贱而可实用。 汉.刘向在《说苑》中引孔子的话说:“吾思夫质素,白正当白,黑正当黑,夫质又何也?吾亦闻之,丹漆不文,白玉不雕,宝珠不饰,何也?质有余者不受饰也。”本质美的东西,不需要人为地去加以修饰,一如丹漆,白玉,宝珠。美质的东西就不要过多的人为文(纹)饰。 中国的文人历来是尚用,审美并重的。 如用三国时的学者刘邰的话来形容“瓦库”是很贴切的,曰:“质而不缦,文而不缋”。亦即:质地素洁似无文采,实际上是文采斐然而不炫耀。 “瓦库”是余平先生的手笔,他不是只把它当作一件刻意雕琢的“作品”而已。人常说文如其人,画如其人,看余平策划设计的室内空间,也有此感,亦如其人。质朴、优雅、低调而又文质彬彬。 我在“瓦库”问茶,诗情茶艺,使人陶醉。然而,“醉”翁之意不在茶,竟在古城瓦石之间! ... 设计机构

    很有感觉!郑州还有什么不错的茶艺馆么

  • 东尼

    东尼 2014-11-20 10:01:00

    92年熟茶480一份最低的

  • snail

    snail 2014-11-20 13:27:08

    思念果岭店的风景不是更好。

  • Steve

    Steve 2014-11-20 16:45:01

    我一般去哪里吃饭,两个吃一百多,必点烩菜

  • 桑菲娜

    桑菲娜 (Endless Party.) 真正的组长 2014-11-20 22:05:17

    我去吃饭带喝茶的人均一百多吧

  • 拉二真好听

    拉二真好听 (人生百年常在醉 算来三万六千场) 2014-11-21 00:21:55

    贵。。

  • 疯疯

    疯疯 2014-11-21 09:51:18

    俺这有个瓦间,貌似是连锁的吧,私房菜

  • 芒果

    芒果 2014-11-21 11:23:36

    在平台上还挺有意思的,不过这天也太冷了~价钱有点小贵吧~几个人喝喝茶聊聊天挺不错的~

你的回应

回应请先 , 或 注册

65946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