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

我爱线装书

来自: 我爱线装书 组长
2013-04-02 23:01:19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我爱线装书

    我爱线装书 组长 楼主 2013-04-03 10:32:01

    以下摘自其他地方 ———————————————————————————— 從孔子「割雞焉用牛刀」説起 《論語》主要記載孔子的言論,其中不少是孔子與學生的對話。〈陽貨篇〉有以下一段記載: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言偃,字子游,春秋吳國人,小孔子四十五歲,是孔子的學生,以文學著稱(即熟悉古代文獻)。他在魯國武城擔任邑宰(地方首長),用禮樂教化百姓。有一天,孔子到了武城,聽到一片彈琴瑟唱詩歌的聲音,便微微笑著,說道:「殺雞,何必用宰牛的刀?」子游便回答說:「從前我聽老師說過:『做官的學道(即禮樂教化),就會愛恤人民;百姓學道,就容易接受指揮,聽使喚。』」孔子連忙向同行的學生說:「偃的話是正確的。我剛才那句話不過同他開玩笑吧了。」 表層意思   在上述情景中,孔子「割雞焉用牛刀」這句話的意思是甚麼?表面看來,這句話是用反問的語氣——「殺雞何必用牛刀」,來表達「殺雞不必用牛刀」的意思,借此比喻治理武城這個小地方(殺雞),毋須大費周章地動用禮樂教化(焉用牛刀),即是不用小題大作。故此,這句話可理解為語帶批評。子游聽完這話後,立刻搬出從前老師所教的道理——官員和百姓都要學習禮樂,故武城雖小也必用禮樂教化,以反駁小題大作的講法,這反映了他以為孔子是批評他的。孔子看到子游的反應,連忙在同行的學生面前肯定子游所言甚是,並澄清剛才的話只不過是戲言吧了。 真正用意   如果「割雞焉用牛刀」是戲言,那麼孔子說這話的真正用意何在?要理解這話的真正意思,關鍵在於孔子對子游以禮樂教化武城百姓的做法是否滿意,朱熹《四書集註》提供了有用的注腳:「莞爾,小笑貌,蓋喜之也。」他認為孔子是高興的,孔子因何而高興呢?「治有大小,而其治之必用禮樂,則其為道一也。但眾人多不能用,而子游獨行之,故夫子驟聞而深喜之,因反其言以戲之。」禮樂教化,眾人多不能用,只有子游堅持,故深受孔子欣賞。但由於孔子不是從正面肯定子游,卻說反話來幽他一默,故引致誤解。子游一本正經地申辯,孔子知道他有所誤解,因此要正面嘉許子游,並澄清剛才的話不過是戲言,一來以疏導子游的情緒,二來消除子游和其他學生的疑惑,以免他們誤解「割雞焉用牛刀」是貶抑子游之辭。 慎說反話   說反話是一種曲折而含蓄的表達手法,需要聆聽者有較高的領悟力,才能掌握說話者的弦外之音,但當反話的表面意思是批評或貶抑的負面信息,聆聽者容易因防衛心理而囿於負面信息,未能辨識信息的深層意思。像孔子在眾學生面前用反話的方式跟子游開玩笑,賢如入室弟子的子游驟耳聽來,也不免誤解「割雞焉用牛刀」是批評的話,掌握不到孔子那「正言若反」、「其言若有憾,其心實喜之」的幽默而含蓄的表達方式,而予以反駁。由此看來,說反話一定要謹慎,否則,反話會變成反目的導火線了。 郭素娥 12/4/2006

你的回应

回应请先 , 或 注册

570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最新讨论  ( 更多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