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瑜伽的路上
-
Racha™ (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 楼主 2016-07-25 05:43:34
2016.7.24
Frank's Class@[已注销] Shala
对于任何新的老师,我开始相信第一次上课的第一感觉是很重要的了。记得之前某次Frank给Edward代课就觉得这个Latino的老师上课节奏,指令都很清楚。我不知道他是不是英语母语的人,但我越来越开始相信很多时候英语非母语的人讲话反而直达要领和清晰。
今天他又给好基友Edward代课了。之前David说每到夏天上课的人就会很少,果然,今天上他课的一共只有4个同学。连隔壁Barbara的课也只有10个左右。
今天上课被纠正Parsvottanasana时让我把脚掌内侧踩下去,这个细节因为老师有注意到,所以我下课去问了他关于脚踝的问题。感觉今年天一热,老毛病又来了,每次夏天好像特别容易出问题,去年就是莫名的脚踝伤了,今年我走路提高了觉醒,从西海岸回来后这里就开始热,然后觉得脚踝特别松,感觉不太好,容易受伤。然后和老师讨论后觉得需要注意脚掌内侧下压,因为很可能是我脚踝两侧韧带拉伸程度不同,生活中和练习中就会不知觉间做错。
他给的建议是,练习时候的垫子要有支撑,不能是太软的PVC,那种对于脚踝没有支撑。所以我现在用的是ok的,当然直接在木地板上最好。另外鞋子我现在穿flat,和冬天穿的包裹脚面的鞋不一样,缺乏支撑,这个倒是和去年医生说的一样。 -
Racha™ (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 楼主 2016-07-29 12:36:56
2016.7.27
Frank's Basics@[已注销] Shala
那天和上海的瑜友聊,然后顺手查了Frank的介绍,说是擅长教授basics。拣日不如撞日,在我脑子坏掉记错日子白跑了一趟足科医生诊所后,果然决定去上他的basics。提早一个多小时到附近,找个cafe喝个茶上个网顺便把这个星期edx上的课上完了。
去上课,今天有几点体会。
- 幻椅式:骨盆会自然前倾,上身要与地面垂直的话就会后弯。允许上身低一些不要后弯,保护后腰。在不知道如何保护腰部情况下可能瞎后弯是有伤害的,尤其幻椅式是在vinyasa课中会经常被重复的体式。因为跟着David上课有一段时间,所以我会脑子里自动浮现他讲的alignment口令,在幻椅式里会特别注意让自己上身与地面垂直。听Frank说完后,感觉他在说我做得不对一样,很心虚。结果看到教室里第一次上课的同学一脸茫然,然后Frank对他说一开始听了不知所云很正常。于是我就不知道老师到底在讲谁。所以还是Jason以前说的对,你知道今天做这个体式的目的是什么,你就知道你的选项是什么了。当然我也记得曾经有个老师说,不管今天是谁上课,既然走进了那个老师的课堂,就要从零开始尊重那个老师。在对身体没有伤害的情况下,去照着不同的方式体会。
- 三角式:自从上次和Frank提到脚踝问题后,他说他以后上课会记得多看我脚踝力量有没有放平均。结果今天上课,我觉得只要看到他往我的方向走,我就变成一种自动提醒自己的压力。出乎意料地只在三角式里被纠正大脚球下压。因为我是用手抓大脚趾进入三角式的,被纠正后发现前大腿内侧的激活。并且第一次感觉得到这个动作真的是就算大脚趾下面有两根手指,依然是可以下压的。
- 桥式:不久前上了一次普拉提,这个动作在普拉提里和瑜伽不同。我当时记得被普拉提老师纠正说胸口抬起太多。所以最近做的时候把注意力比较多放在大腿内侧夹瑜伽砖的感觉:这点是不少老师会说,并且有些时候真的会让大家夹砖去做的。久而久之,我似乎养成了一种纯粹地割裂地仅从大腿内侧肌肉内旋用力的状况。今天我做桥式时就尝试:我可以不可以也保持脚掌内外侧的平均?我提醒自己有意识的大脚球比平时下压一下,这时我发现了大腿内侧也被激活了,并且是从脚趾到小腿到大腿全部内侧被激活了。(在旧金山的时候练瑜伽的状态跌倒历史最低点,觉得没办法找到合适的老师,上谁的课都不满意,通过自己上课思考和尝试,我突然发现也许到了现在这个份上,我可以做的事就是自己去探索体式不同的approach,比较身体细微的差异)
- 瑜伽里有个很经典的动作:双手背后合十(reverse prayer),大臂内旋后会容易进入动作,几乎每个老师说。一般而言,我把手放在背后的后续条件反射跟进的是,把肩膀往后打开展开胸口,内收肋骨。今天Frank说的是肩膀前轻轻上提一下然后再往后。今天错过了我下次再体会一下。然后这个动作有演化成另一个常见动作,双手一上一下背后交扣(就是牛面式背后手的样子),为了做这个动作Frank让大家先双手上举在头顶合十,然后向后弯曲手肘,一般来说我会注意腋窝的拉伸和肋骨的内收。但是Frank说的sequence应该是弯曲手肘的限度并不是说手指碰到脖子后方才是对的,参考标准应该是你是不是为了弯曲手肘把头低下去了?一旦发现要低头,就应该停止弯曲手肘。然不是把头低下去然后再硬生生抬起来。只有手位置放对的前提下再去调整肩膀什么位置。如果通过一个错的sequence,就算最终看上去效果如教科书,但approach是有问题的。牛面式后手的动作就是一上一下这两个分解动作的合体,做不到就转瑜伽带。
- seated spinal twist。我天生的弱项,所以他说的重点我暂时用不上也体会不深。大意是进入扭转不是把手抱着膝盖转,而应该把膝盖往身体方向靠近。
- revolved side angle。这个动作是我最近上课中自己在体会的一个动作。之前一直也是觉得做来做去没进步,所谓的没进步就是我看到有任何加深的迹象。最近看到Justin在他FB上提到这个动作,说要主要后背肩胛骨往两侧伸展,然后两腿像剪刀一样。“像剪刀一样”对我来说是一个很不好理解的比喻,因为我不知道说的力到底是剪纸时候的感觉吗?如果剪纸就是前腿往后,后腿往前,也就是说不是双腿往内集中的意思。鬼知道到底什么意思?所以我之前觉得David的讲解手与膝盖的相互对推是更好理解。如果他说“对推”我可能会把这个instruction从大脑中自动过滤掉,因为对推有一种相互抵消的感觉,A推B,20牛顿的力,B推A也是20N。那么A推B是5N的力,B推A势必也是5N,于是就会觉得我怎么推来推来都是都抵消,受力平衡了吗?(受力分析学太好的坏处!)但是David的讲法对我来说是比较受用的,他把A,B分开说了,先让你膝盖往外,这个时候脑子就会忘记手肘,然后当你要逝去平衡时他接下一句口令完让你手肘往膝盖推。至少David的这个讲法每次都让我的扭转会加深一些些。然而,我不止一次被David纠正上半身,所以我有点搞不清上半身到底应该怎么自己调整。所以看到Justin发FB就先学习体会一下再说。 -
Racha™ (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 楼主 2016-08-19 11:04:28
2016.8.18 Elena Brower@楚泓 Park
第一年Bryant Park Yoga就去了一次。去年没去。今年在快结束时关心了一下,就发现了Elena的课,因为看到她也曾师从Katonah,变打算一去。本来今天下班赶去PT完觉得身心疲惫只想回家,后来想想和David师出同门就打算看看去。
这种几百人的户外的免费课就不指望再有Roney Yee那样负责安排众多助教的负责任的老师。
一切靠自己体会好了。比较有体会的是她今天说到的体会fluency。这个单词还真不好简单翻译成语言流利的意思。她说你能想的是语言吗?我其实第一反应是想到音乐。最近重新练琴,觉得据木头啊,确实提示自己关心放松右手拇指会好很多,同时左手指其实位置基本是对的,需要自信,同时如果担心影响室友会更容易出错。
瑜伽练习中的流畅你怎么感受呢?她说Without resistancy, feel like home, connection, relaxed。这几点对最近练琴特有感觉。 -
Racha™ (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 楼主 2016-08-30 11:44:46
2016.8.28 Edward's Open level@[已注销] Shala
上周末参加了truma yoga services的培训,很刷新三观,回头记录。前记录昨天上课的做的一个很舒服很安全很深入的开髋。
瑜伽绳扣成一个大圈,套住左脚和右大腿根。仰卧,左腿伸直在地上,右腿抬起。右腿先弯曲做happy baby,几个呼吸。然后伸直右腿,不要硬够脚,而用另一个瑜伽带放松呼吸。然后瑜伽毯放在髋部外侧(不要塞到臀部下),右腿往外侧打开大腿是很舒服的置于瑜伽毯上。然后改变瑜伽毯垫一点点在尾骨下方继续往外侧伸展。最后是右腿往左,上身也转至俯卧,是很轻松的放松动作。然后换边进行。 -
Racha™ (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 楼主 2016-09-05 06:58:49
2016.9.4 Frank's Open Level@[已注销] Shala
Labor Day长周末Barbara和Edward的课都是被代课,Ed的课又是好基友Frank代课。于是我还是选择了一个指导我脚踝最近有问题的老师的课上一下比较安全。
今天的课是open level,重点是gravity(重力)。说到当我们顺应重力作用时做功是最不费力的,因为没有其他方向上的分力(这点我很认同,之前谁说到脊椎时也是这一,脊椎骨每一节都整齐排列堆放时是稳定的)。然后讲到罗马时期的拱门建筑(arch)的称重远离,貌似我在某个课上听过,但是我忘记了。回家想上网查关于arch的资料,无意中搜到足弓。谁这两个东西在英语里都是arch。也刚好脚踝不好,就开始看这篇文章,文章很长先看个开头,存着慢慢看:http://tworiverstreads.com/the-world-is-flat-if-you-are-a-foot-2/
继续写课堂笔记,然后说到bakasana,我100%赞同Frank说的bakasana并不是一个需要多少力量和核心的动作。这动作需要一定的strength,但是如他所说不是我们认为的瑜伽中高阶动作中很强大的strength,一般的,decent strength足矣。我学会这个动作是因为这个动作比起其他倒立什么需要克服的恐怖小多了,同时至今记得Stanley说的你要给我摔下来也是应该从前面摔,而不是往后摔。所以就说清了一个往平衡态去的动态过程中的走向。力量的建立是需要的,Frank说所有arm balance几乎无一例外都有赖于一定的核心:而这里核心更多指的是帮助身体缩小。因此在今天做bakasana之前的预热是一个类似动态船式和蝴蝶式的结合——从手杖式(dandasana)开始,双手在臀部两侧虚点地,双腿伸直悬空一些,然后弯曲双腿往腹部回收但双膝分开。反复几次注意腿始终离地,这个动态过程中回收的时候就是类似bakasana时腹部的感觉。对于我来说甚至船式反而是一个更累的动作,我一旦在bakasana中找到平衡点后几乎不需要费太大力,就好像Frank说的,利用的只是重力这条线上的合力而已。我似乎对于可以脑补画面的动作或者要点可以很容易抓到点。然后想到昨天看到视频,虽然是和练琴有关的,但里面也提到具象化(visulize:随便翻译成具象化,想象,观想什么都可以)的重要性。
今天翻链接时无意中又了全片视频。是Maxim Vengerov指导黄蒙拉同学的视频,然后看到一个视频蛮有意思。优酷链接在此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M3NDI5MzU2.html?beta&from=s1.8-1-1.2&spm=0.0.0.0.Q7HX7A
花了1个多小时看了全片。
22分这里开始说到gravity,说到演奏家要去掂量每个音的重量,决定怎么开始和结束。好比你去拿和放一个手表,中间你可以去随便的的articulate,但是拿和放的瞬间是专注观众的关键。你拿放一只手表和一个装满水的瓶子或者一个很重的钢琴凳显然是不同的。26‘30“这里说的简直是通用的法则,Vengrove说小黄同学有非常的技术,发挥可以随他来,可以将一个instrumental的东西表现的更expressive,随着音乐呼吸,表现出一种人声的歌唱性(不是声音的轻响,而是一种起伏和情感投入)。不过我很有体会的是关于instrumental的这段说法,因为小提琴是一个乐器,乐器本身不会说话,是人的演奏赋予了它喜怒哀乐。人的身体也是一样,骨骼肌肉怎么用,有没有用到脑子和呼吸决定了是一种mindful movement还只是kinetic movement。妈呀,大师!
28'30这里Vengerov指导去visualize曲子。他要求小黄去想象这一段曲子里的歌唱性,因为对于一个技术已经很熟练的小提琴手来说,换弦指法分分钟是很简单的事。但是作为老师,Vengerov跟小黄说“你看看这两个音在钢琴上的距离是离开很远的”,所以表达出费点力的样子是make sense的,作为在小提琴上要控制换弦时的那种随意性,要控制,要表现出“费力”的感觉。Vengerov接着又说如果你是去唱歌,要花更大力气,因为横膈膜需要也被大力地用起来,而不是手指头轻飘飘地按在另一个位置上。他说你要一种prepare to climb/descend的感觉,而不是平铺直符地da da da da da da。然后耳朵很厉害的Vengerov更小黄同学说了几次比喻后,他突然就掌握了从低音到高音的技巧,然后Vengerov说你还得学着走下坡路。
38'00"这里又说到accidental了,有点理解很多人吐槽说某迪的钢琴演出是车祸现场,哈哈。因为accident不就是这个意思吗?50'这里又不断说到控制,其实这个控制,是我前几段时间在写书法时突然发现练琴对写小字时手的控制的帮助时发现的。他说到landing是特别需要注意手的控制。
看完后我觉得音乐老师和瑜伽老师一个道理,不同人对同一个曲子会有自己的理解,会有自己觉得好的演绎方式,根本没有对错。作为学生要做的事就是尊重那个自己选择的老师,然后用自己的脑子选择make sense的方法。
无轨电车今天开出去开不回到瑜伽课堂了,不过看了这个片还是真的很好,虽然对谱还读得很慢,指法还没记清,姿势还不对的人来说直接练琴的帮助大。但我喜欢学一个东西既了解基本的东西,也能了解一些看似高深却推而广之普世的东西 -
Racha™ (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 楼主 2016-10-13 04:10:39
2016.10.9 Barbara's class @ the Shala 课前Barbara讲了一段瑜伽经里的内容,说到hold。hold是有意识的收紧,但也不是死绷肌肉。其实蛮有意思的,作为一个Ashtanga的老师,Barbara的mysore我不去的,但她平时上一般flow的课时从来不会在课堂上提到任何收紧bandha的口令。今天说到hold时,她也是将bandha一笔带过。在shala的很多阿汤背景的老师平时课上都不会提示收bandha,甚至是收紧核心这样的口令。这倒是很有意思的,我因此这两年多几乎已经忘记收bandha这么一句口令了。
最近练琴比较勤快,老师经常说肌肉需要放松,顺应最自然状态下的肌肉走向和状态,不要试图做想法的收缩/放松/扭转,因为拉琴时如果长时间保持与自然相反的肌肉状态是会所害身体的。于是我想到很早之前偶然在健身馆里接触瑜伽时,从没有人强调alignment,结果就是我所有的动作是按自己身体状态去做,从来没有受伤过。后来听这个那个老师讲不同的alignment,激活这个那个肌肉,期间总有小伤不断状态。前一阵听了一个针对老年人,或者是LGBT人群,或是一些心智有些问题的人群,利用瑜伽去帮助他们的培训讲座。培训老师一直强调的是,不要考虑任何的alignment,请放心这样反而安全他们不会受伤的。所以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另外那位老师还说很多人平时生活紧张导致不会放松。想到David之前纠正我双角式里双手要放松,我感觉自己放松了就朝他笑,他说你居然已经放松了?他已经感觉很神奇肌肉这么紧张的学生还自认为放松了吧。
这两年多,首先我练习频率降低了,其次老师的口令中少了过分的对肌肉或者意识控制的口令,我几乎很少出现因为瑜伽受伤的情况。而我最近想更多的则是到底哪里应该更好的放松?我突然就想到以前Chops一直说心的后面放轻松,我一直觉得那里是不是就是背部中间,那里放松了有什么用呢?最近我希望自己做扭转侧角式可以有提高,上课时会关注不同老师的口令。Frank总会提到要把很放心得往后靠,David更夸张说这个是可以想象成一个后弯。我突然想如果很紧张的不敢靠的时候一定会像猫一样把背拱起来的。所以我每次做这个动作时感觉背部会有些拱起,一定是其实没有放松。于是最近我就开始想到底怎么样做,是不是就是所谓的心的后面放柔软?打算有空慢慢体会和尝试咯~
-
Racha™ (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 楼主 2017-03-04 12:46:36
2017.3.3 我又有好久没有写了,其实练习有保持,每周1-2次的频次,同时1月底起也恢复了zumba,基本也是一周1-2次。因为觉得充斥着乌烟瘴气把Keep卸载后发现了Fit,其实课都差不多,但是去除了social功能的fit更得我意,所以用Fit主要练习手臂和核心。简单概括起来就是: 瑜伽,一周1-2次 zumba,一周1-2次,强化心肺 Fit,一周1-2次,手臂负重或徒手强化/核心练习
瑜伽近阶段上Edward和Frank的课比较多。他们两个本来就是一个派别出来的,授课的一致性比较高,1,2月一直在强调开髋和呼吸。其实不上David的课之后,我还是会时常在做动作时想起他的一些alignment的口令,他说的那些基于解剖学的理论被说抽象为几何式,建筑式的。
这阵子特别又想学一些建筑技术方面的东西,还没找到合适的课。今天先在edx上选了个建筑入门。蛮有趣的是提到想象力,是一种能力,是基本声色味触法和理解之间的桥梁,一种用脑子把事物图像化/具象化的手段。
David的口令就是让学生感觉到一种画面感,然后去尽量做到自己脑海中想象的样子。当然最难的是每个人想象的东西的不同。今天的建筑课里说到的是: 想象力是temporal的,理解力是universal的; 想象力是多multiple的,理解力是singular的; 想象力是active的,理解力是passive的(接受想象的input)
撇开身体因素,这也就是为什么瑜伽老师的一个口令会演变成学生各种不同的“变体”。
-
Racha™ (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 楼主 2017-04-03 08:55:40
2017.4.2 最近感觉我把重点放在腰部保护上面了,去gym除了练心肺,手臂之外就是间隔着单练核心。然后这两周的周日去上了Edward的课。
上周是说了扭转,扭转是指稳定骨盆状态下脊椎的扭转。扭转可以简单的分为两种,坐姿扭转和站姿扭转。坐姿状态下的扭转因为骨盆多少受到了限制,脊椎的转动空间会少了一些,好处是脊椎底部被固定,坏处是容易使用颈椎代偿或者做成后弯。站姿下的后弯骨盆活动空间变大,扭转变得相对容易,但容易出现没有真正扭转脊椎,或者为了做到动作过度扭转/代偿。
我一直觉得没什么进步的Parivrtta Parsvakonasana(revolved side angle pose),不同的老师似乎有很不同的instruction,比如David的口令是很清楚的告诉你手肘和膝盖的互推来稳定腿部根基,上半身是尽量往后靠感觉在做后弯,因为给到的口令是后弯,所以这个动作我就会认为是胸骨向前并上提的感觉。然后Ed的说法扭转本身就是扭转,和前驱后弯是没有关系的,当然有些人进入扭转体式时会习惯性前驱,所以有些老师的口令会让学生counter balance回来。所以还是一句话,要理解那个动作到底为什么而做,口令要听,一段时间后需要思考一下老师为什么给这句口令。最近周日基本会上Ed的课,算起来花了很多时间才逐步发现他的课中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他的课像是美国学校里氛围,就是课前会有询问需求,课堂中有有大概3-5分钟时间给大家提问。一开始不是特别熟悉他和他的课的时候,我从来也不会问问题(事实是好像我也没什么问题),最近我发现我还是有问题的,这样即时的答疑是很有效的,及时把问题搞清楚,有些时候一问才发现其他人也针对那个动作类似或相关的问题,这个时候其实是一个加深对体式了解的过程
比如今天的课有做到新月式和半月式。 半月式,本身没有疑问。疑问来自于半月+手抓脚踝打开的变体。首先这个动作是怎么进入的?见过很多很柔软厉害的女老师都是从半月直接弯曲后腿,手就自然够到了。同时以前田多多的课上教的是先收缩身体前侧做一个小的弓背前驱,抓到脚踝后再往后拉到弓式。于是今天在答疑缓解就问了,因为不做前驱,我就需要做到一定的后弯才可以抓到脚。这样做,对我的好处是提高稳定性,因为在单腿站立时上身腾空做一定的后弯需要很强的稳定性。但有时候会抓不到。然后抓到后会有一种急切的后弯打开到弓式的冲动。然后Ed的解释时,有些人因为手臂长度,或者灵活度是无法直接抓,必须前驱再抓,比如他自己。有些人是可以直接抓到的,抓到后打开,他觉得如果保持髋部和膝盖在一个高度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这就等于把弓式换了个维度,打开的是后腿前侧。
新月式,Anjaneyasana,我一直知道自己其实做到那种很深的后弯,在YTTP II上被Yoshio强行要求用瑜伽带辅助做过,说实话做的时候腰不是很舒服,这是我对他的课深感恐惧的地方,如果无害或者怎样,总得事先有个说明哪些疼痛是正常的,哪些不正常要停下来。说回来新月式,今天有人做这个动作过程中说感到腰不舒服,Ed让她将骨盆移回来一些,我当时也做个试验,尝试了一下想看看腰部是否压力会减少,结果我把骨盆移动回来一些后后弯确实程度降低一些,但这个更多是因为保持骨盆与脊椎,头部在一条线上的平衡而发生的,我同时下意识地做了一个不好的反应就是向下卷尾部并收缩臀部肌肉,仿佛这样可以给腰部创造出空间。我在课堂上没有再追问这个问题。课后我和那些同学又问了他一次。他的解释是如果骨盆过于往下有些人会出现骨盆前倾,往后是让骨盆尽量回到中立位置避免挤压腰部。我尝试了下前后移动骨盆,并没有感觉到我的骨盆有前倾或者回正。(一定是太紧了。。。囧)我说我反而会下意识去下卷尾骨和收臀部肌肉去“制造”下背部空间,但潜意识感觉这似乎是不对的。他说你下次不要想收臀部,而想到的是大腿内收。我试了下,顿时感觉不一样了,身体有些感觉变轻,而不是重重压地的感觉了,核心被激活了。保护下背肯定是需要核心的,所以我先之后试一下这个做法。
PS,上周在瑜伽柠檬上看了一个说腰椎间盘突出理疗思路的视频。里面提到做桥式的思路是膝盖往前腿,然后可以考虑脚掌下放一个瑜伽球,在外环境不稳定时,深层次的小肌肉是会被调动起来。很有道理,下次去gym时可以试试看。
-
Racha™ (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 楼主 2017-04-23 10:57:07
2017.4.22 Yoga Journal年度conference,下午上了Rodney & Colleen Yee的专门讲twists的课。根据他们的说法,扭转是建立在稳定根基上的。有了根基,扭转是自然而来的(naturally flow)。做拧转的好处在于找到中正,从气脉角度说是帮助找到中脉。从力学角度说,好比拧毛巾会有趋中心那样。
课程安排是从坐姿开始,dandasana,然后弯曲一条腿,分别抬手臂,另一手撑地。这是帮助找侧身在开放/封闭扭转中的感觉。然后是一系列坐姿拧转,每个扭转间的过度是dandasana和baddha konasana。baddha konasana做的时候重要的是大小腿的紧密贴合,比膝盖落地与否更加重要。
做扭转还有一个关键是,停下来等待呼吸再转。等待呼吸以前chops的课会一直说,但我觉得我呼吸不急促,没有疲惫的感觉,并不需要等待呼吸接一口气的感觉。然后今天在做从pyramid过度到到半扭转三角式时(不抬上侧手臂),就觉得手掌落地与前脚掌外侧后,确实身体有一种潜意识告诉我停下来呼吸呼吸,Rodney当时一直在说着alignment,我就在那里利用呼吸加深扭转的感觉(并没有在外在上看起来转很多),到几个呼吸后,身体会自然地感觉要扭转要打开,恰巧此时口令也到了扭转。
可能整节课都在做正确的口令下做扭转,身体准备比较充分,以前在鸽子式里扭转手从后背绕去抓脚趾的动作,我从来抓不到脚趾,今天一侧居然抓到了。
扭转侧角式,从膝盖落地开始,注意是把外腋窝绕到膝盖外顶住,这样手掌可以容易一些落地。外腋窝这个细节在很多扭转中可以用到,虽然只是口令语言不同的侧重,对我好像打开了新世界大门。
这节课把常见的一些扭转都涵盖了,最后是一些列两侧平衡的体式,包括蝗虫,上犬,sphinx,轮式,抱头轮式(这个是今天早上Jason的课上学的),下午在Yee的课上又被要求做,试了一下,已经感觉比上午第一次做感觉舒服很多了。
-
Racha™ (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 楼主 2017-04-29 10:29:31
这次上了Jason的四个课,从一到四,我跟下来觉得是非常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考虑到内容很多,我觉得分4次也写不完,我也就不贪心,慢慢分段写。 2017.4.22(1) Yoga for desk dwellers: shoulders and hips 2017.4.22(2) Finding ease at your edge: lotus, split, arm balance and backbend 2017.4.23(3) Teaching arm balances and inversions safely and skillfully 2017.4.24(4) Strong + stable + safe shoulders
2017.4.22 (1-1) Desk dwellers翻译成中文就是伏案工作者。你以为的全职瑜伽老师,也其实有非常多时间是坐着工作。哪怕多注意保持良好的坐姿,长时间坐着这件事本身就是有害的。很多人往往是坐了一天下班后去瑜伽,更有悲催的瑜伽结束还得再回去加班(我当年在三蕃就是看到这些四五点“下班”准时能瑜伽的人觉得这日子好过啊。谁知道过了4.5年才知道真相,真是眼泪掉下来)。说回瑜伽,Jason说他多数大课都是傍晚下班时段的,他的学生就是这些忙碌的硅谷追梦人,所以他就想说,现代瑜伽不是脱离实际的,授课需要结合大多数人实际情况。所以他根据观察觉得课的前半段需要重点关注三大内容: 1、打开身体前侧(lengthen) 2、加强背部(strengthen) 3、中段核心激活(engage)
当坐下来的时候,身体的前侧是缩短的,不信?当场做了试验,把两个手指分别放在hip flexor上下端坐下起身可以明显看到长度变化。这是不需要什么高深解剖学理论就可以看到的现象。而还有我们容易忽视的办公人群的压力,或者其它坐着时的压力。这些压力无一例外会造成secondary reaction基本都是over reaction,这会导致肌肉进一步缩短。比如久坐在航班上,突然遇到气流,你会很紧张。
因此瑜伽课的序列安排应该要帮助久坐人群。根据他的观察,很多时候的瑜伽练习是忽视后背的,大部分人后背很弱,缺乏锻炼。在vinyasa flow的课堂中,一遍遍的拜日串联中的站姿前驱,哪怕只是把手放在胫骨身体和大腿成90度就已经是和坐姿一样了。前侧的核心被过分强调,同时大量的前屈拉伸造成了屡见不鲜的过度拉伸受伤,比如hamstring,下背。flow的盛行造成了很多人做了过多的后侧拉伸体式,而缺乏contraction poses(收缩肌肉的体式)
至于核心,他说大部分的人是disconnected to the center的。核心不是腹肌,核心是一圈,前后左右。他会在他的课开始阶段安排拉伸大腿前侧和强化背部的动作。而不是做很多的chaturanga&upper dog,代之的是sphinx roll up,从sphinx开始,依次抬起rib, ab, hip, front thigh。这个过程是激活interior ab muscle,做得正确的话,这不是一个很轻松的动作。
说完髋部,可以才讨论肩膀,肩膀很重要。但它是建立在髋部脊椎基础上的。任何与核心有关的坏习惯都会造成肩膀的坏习惯。他的个人关注点是肩膀内侧和pack的打开。因为伏案时肩夹骨往往往前往下,体式安排的目的是缓解压力。同时对于比较弱的部分进行加强。【主要是让肩夹骨略微往中间集中,同时让trapezius略往下。这个我不是很确定笔记是否正确】比较幸运的是这些体式和髋部动作是配合良好的。
理论讲解告一段落,之后再记录体式要点。
-
Racha™ (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 楼主 2017-05-01 09:35:02
今天我在Lynda上看一个关于设计的课,我想看的其实是针对建筑的设计课,因为这个课被分类在CAD下。然后一看结果是说通用的设计法则,倒是还挺有意思。
有一个视频讲的是flow,https://www.lynda.com/Higher-Education-tutorials/Flow/193717/514904-4.html
讲的是当人可以沉浸一件事中甚至不想吃饭和忘记过了多少时间时,人就进入了一种flow的状态。因此回想一下到底什么时候在所谓的flow的瑜伽课中会有这样的状态?当然作为实用性的课程自然是给出了设计方案,那就是第一要营造一种任务难度与技能水平吻合的氛围,两者匹配且在有那么一点挑战的时候人最容易进入这种flow的状态,第二要设定阶段性目标直到大boss(这是许多成功的电脑游戏的设计法宝),第三是提供清晰和及时的反馈。这样的设计理念确实不仅适应于电脑游戏的,也适用于学校课堂教育或者瑜伽课堂的。有就解释了为什么传道授业解惑性质的授课在课程过程中鼓励提问会比最后的集中提问效果好,也解释了那些把作业要求说得很清楚,并且会改作业的教授哪怕要求高也依然受学生欢迎。
所以这件事放在flow yoga上看,我觉得说得很对。
作为老师:要考虑的是很难在大课上兼顾个体差异,所以这次Jason特别提到对于老师的挑战来说是你怎么教课让每个人都觉得motivated。对于老师来说,也只有有一个清晰地渐进向上的教学方案时才会进步。如果老师和学生都是随机的脚踩西瓜皮,没有人可以成长。
作为学生:擦亮眼睛找合适的老师是自己的责任。老师的责任不是劝你离开或者留下他们的课堂里,他们无可厚非需要养家糊口追求出勤率。老师如果给出了不同的目标和动作变体,选择合适自己的变体,有那么点挑战,跳一下可以摘到果子的那种。很少见会有瑜伽老师在课堂flow过程中允许你举手提问的,但是这次Amy说到请你不要害羞,如果你做某个动作时身体出现疼痛绝对不是好事,请举手告诉老师。最近看了一个Jason接受采访的语音,他给学生的建议也是课前课后像老师提问和沟通——我会看到,包括我自己刚留学乍到时也主要利用课后问教授问题。
视频截图:https://www.douban.com/photos/photo/2457448322/ -
Racha™ (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 楼主 2017-05-24 08:10:54
2017.5.17
听了个关于神经的讲座,医学理疗医生(Physical therapist)说很多人是不区分拉伸肌肉和神经的。很多人往往以为的拉伸肌肉,其实拉的是神经。和很多瑜伽老师观点一样,肌肉一般而言拉伸没有问题,但是神经的拉伸需要非常小心,只有健康时才可以去拉,不然提倡做平移。
区分拉伸的是肌肉还是神经,有一个简单测试。
坐姿前驱,把脚掌放松前驱时大部分感受是拉伸肌肉,比较放松,心情也不太紧张。把脚掌回勾时再做前驱时,有人会感受大腿后侧的牵扯,紧绷和压力。前者就是拉伸肌肉,后者拉伸到了神经。
神经是可以拉伸的,也有对应练习,但是需要先做自己评估测试。这是美国PT医疗标准流程思路,assessment之后再进行练习。assessment就是做一下试试看,如果当下就不舒服说明神经不健康,在这条神经上哪个部位疼无所谓,只有某个点出现疼痛就是不对的。还有些症状会在拉伸后的3小时只有才出现,所以一般建议第二天再观察,如果出现疼痛必须冰敷。这种疼痛是不可能不被察觉的,因为神经的疼痛相对肌肉是非常显著的。
比较拉伸和平移。
所谓拉伸,想象把橡皮筋两头往外拉。平移是两头往同一个方向去,报纸橡皮筋总长度不增加。不要小看平移,平移也是可以帮助增加range of motion的。
笔记在此:
1: https://www.douban.com/photos/photo/2460235847/
2: https://www.douban.com/photos/photo/2460235849/
3: https://www.douban.com/photos/photo/2460235848/ -
Racha™ (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 楼主 2017-05-24 14:43:45
2017.4.22 Yoga for desk dwellers: shoulders and hips (1-2) 体式练习开始:
- 从坐姿sukasana开始。小腿胫骨与大腿骨呈90°,双手下压胯部。注意是下压,没有任何的内旋或外旋。坐定之后,前屈,双手臂向前,不要可以用力往下。久坐一族,一进教室不要给腰背太多压力,当前屈到感觉第一个舒适的临界点停住就好。左右轻轻晃动身体,是轻微的lateral motion,不是用力的扭转或侧弯。然后几个呼吸后,开始把手走到左侧前屈,同样不要过分下压,再换到右侧。
- 从dandasana/staff pose/坐角式开始。双手往身后走,双手左右打开,身体向后躺,手肘往后,开胸,胸口往上提。(这里其实就开始轻轻拉伸到pec了)
- 第三个动作就是下犬式了。从屈膝开始,甚至手臂,腹股沟往后,然后慢慢伸直膝盖。
- 进入all fours。右腿往后伸直,肩胛骨变宽,右腿弯曲,右腿往上,不需要抬太高,略微激活腹部。需要感受到muscle toning,主要是hamstring和glutes。换边。
- 下犬式
- 右腿在前的lunge,然后左膝盖弯曲往下。上下做动态的lunge。这次动作中,足部往下,感觉要把地面推离那样。
- 平板式。手用力推地面。下犬式。
- 左腿在前的动态lunge
- 平板式,中段激活。下犬式。平板式
- 从平板式到全身落到垫子上
- 手肘往前到sphinx。右腿抬起,不需要抬太高。换腿。在此基础上,抬起左侧手臂。换边。
之后有空继续再写
-
Racha™ (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 楼主 2017-06-05 07:02:25
2017.6.4 今天是Ed的课,没睡饱上课有点乏力。今天大概课程过半从Parsvottanasana(pyramid)这个动作开始才感到脑子和肌肉连接起来。这个动作里Ed让大家用下方手的大拇指去压大脚球,上侧手放在髋部,往后延伸,这个动作确实给了我更好的上半身延伸,并加深了扭转。我在我扭转较弱的一侧体会更明显。
联想到Rodney在他的扭转的课里提到的,扭转的关键是根基的稳定。其实最近越来越体会到瑜伽需要一端固定才可能有效拉伸和扭转,不然只是位移。
这种一端限制的授课方法,让我突然想到星期二在Brayant Park的那节kantonah yoga的课里Jeff说到的用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作限制时会感到更深和安全的拉伸(David果然也是kantonah的alignment)。那天Jeff有让大家在三角式和侧角伸展式里把整体手掌踩在前脚掌下方(注意是反手:指尖对脚跟,手腕对脚趾),这个拉伸的感觉我觉得超爽的。顺便就补一下那天几点体会,站姿前驱,让膝盖多弯曲,肋骨贴大腿面,后背不要弓,这样的前驱是安全的。这个我觉得可以探讨和自己比较。因为我觉得站姿前驱伸直腿,延伸后背,把手放在胫骨上也是很好的练习。桥式/轮式:把脚跟很靠近臀部,用手撑地,感觉想要做轮式,但手臂不要完全站起来,这个我个人觉得大腿需要更多启动。和把脚放在会滚的大球上做桥式是一个感觉,我觉得对我来说可以作为没有大球时的替代。
说回Ed今天的课,在做树式时提到了膝盖安全。他说膝盖最安全的位置有两个:站立的时候上下相叠,完全弯曲时两块骨头完全合拢(其他位置都是相对不稳定的)。所以做树式可以先弯曲膝盖,双手紧抱脚腕,让大小腿紧紧贴合,完成保持紧密贴合打开腿,再做到树式。体式加深:小脚趾一侧用力踩大腿。Janusirsasana用他的话说也是一个道理,所以手杖式进入,弯曲一条腿,抱紧大小腿,然后打开到动作中。因为是稳定的坐姿,可以考虑用瑜伽带把大小腿固定绑好。所以做莲花,半莲花也是这样进入会更安全。
今天还有一组后脚掌踩在墙上做的战式一,二,三角,以前做感觉不是很明显。随着最近我比较关注作用力,反作用力,感觉体会比较明显。
手倒立练习:手放好,肩膀在手掌上方。眼睛往前看,敢不敢不要往后看脚?依然没有成功,但我感觉跳的时候感觉不太一样,至少我手要离地的感觉减弱了很多。
-
Racha™ (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 楼主 2017-12-18 10:15:26
2017.12.17 其实近一年,我已经适应了一种新的频率:每周1-2次瑜伽,搭配其他high impact的运动1-2次。 从9月底开始左侧斜方肌一直不太舒服,拍了片子没有看出什么问题,而因为保险的问题也还暂时没有去找专科医生看。所以练习过程中我更加小心,现在的练习我基本上希望能做到的是把那些最根本的东西做到位和深入,和呼吸搭配好。因为去上课的频次不高,我基本上也只去几个比较熟悉的老师的课,其实体式要点真的没有什么好特别叙述的,重在自己每次练习时不同的感受。
比如有些动作因为老师安排的序列顺序不同,对于身体打开的效果感受就会不同。今天去上Edward的课,大部分时间我听到的这样的顺序安排: low lunge - crescent lunge - lizard pose三个动作预热髋部,再给到后腿弯曲用手去抓脚掌的口令。如果觉得不费劲的话可以尝试前臂落地,一般这个时候,我会感到前大腿前侧的拉伸。今天的口令是首先lizard pose前臂落地,然后去弯曲后腿用手去抓。这样的区别在于,我一下子发现需要更多的打开胸口,有点需要做很平均分布的后弯的感觉。我不能说哪种方式对或错,好或坏,体会是因人而异,就算是我,以前有些老师也会有不同的序列,但我都没有觉得对比感差这么多,可能因为斜方肌的不舒服,我特别会避免是手臂往后的pulling的动作,而是做到把力平均分开。这样多了不同的体会也算是一个收获。
另外一点就是,我之前做side crow永远只能做右侧,我最早前一直认为左侧做不好是因为骨折后的影响,直到很后面,因为我对自己扭转更关注和觉知后意识到更大的原因在于我左侧的扭转比右侧差很多。今天Edward特别强调了这个动作最开始确实是更依靠腹斜肌做扭转,“需要”或者说本能地会把身体团起来,这就是大家做很多扭转时老师都会纠正说要拉伸脊椎。side crow一旦深入扭转把手臂夹在膝盖下方,把手掌着地后,身体重心前移和抬脚的过程中,需要拉伸脊椎,胸口往前延伸。side crow虽然听上去和crow就差一点,但是区别很大。crow的背部是弓起的,side crow胸口往前,背部平整很多。尤其对于side crow基础上伸出腿的变体Flying Crow Pose (Eka Pada Galavasana)来说,我搜了图片对比,还是区别很大的。因为破天荒的左侧成功在side crow第二次试验时停了3秒以上,相信慢慢找到感觉后以后会慢慢加深的~
-
Racha™ (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 楼主 2017-12-22 11:51:12
2017.12.21 今天在Ashley的课上又让大家做side crow,左侧成了我期待的一侧了,今天想着胸口往前,然后就顺利把脚抬了起来,当然这归根到底是一个平衡动作,重心太往前了就会往前摔。今天就在起来几秒后没控制住往前摔了。但这个摔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疼的,右膝盖落在了垫子上,脸也没砸到,手也没磕到。如此想来比bakasana其实这个动作具体地面更近更安全。
今天对于以前Stanley在“骂”大家时说:”你们做bakasana做不了的人如果要摔,要摔也往前摔“有了更深的理解。
当然side crow对于扭转是有要求的,我觉得我这几年慢慢的,一侧的reverse side angle和twisited chair pose可以手掌落地了,另一侧也在进步。对于我这样一个没天分的人来说,这一切可能就是确实需要慢慢来的
-
Racha™ (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 楼主 2018-02-26 07:02:26
2018.2.25 不知不觉新年了,其实我的新年计划中并没有针对瑜伽有具体的目标,只是笼统的希望每周有适量的【运动】。上个月友人Caroline开设了4期Mysore Intro课程,其实以前有接触,也混迹于led课程中,但是却是没有真正自己动脑子记住序列,站在一个不同步的环境里去自己练习。
另外以前Mysore被妖魔化,神化,高大上化,鸡汤励志化太多,以至于走进mysore教室变成了最难的一步。以前某些老师会说:“你如果不天天练习来,我怎么觉得你commit了,所以不能给你新动作。” 也会看那些同学真的天天去,而且大部分都一个个把这个当作一种烙印,一个标签,非常虔诚地,近乎崇拜地,去维持出勤率。这样的现象让我觉得如果我没准备好奉献一生给mysore是没有资格走进那个教室的,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会被同学鄙视,那么还不如不要踏出那一步。
这次因为是友人在轻松的10人内的授课,像是一个mini mysore的亲切氛围,所以我去了其中的3次课程,大致地记住了站立体式序列。其实这3年的课程很多老师都是以mysore序列为基础进行编排,所以对记忆很有帮助。这个小课程最重要的改变了我对mysore的误区,给我做好了走入课堂的心理建设。
没有什么需要一生一世奉献给mysore这样的承诺,不需要刻意维持出勤。你可以从一周1次开始,从一周2次开始,没有规定你要6点到教室,你可以7点到,8点到,你忙到睡觉都不能的保证的时候,就停一个星期没什么大不了。你不会开头和结束的唱诵不要紧,你就默默地卷垫子开始和结束。你带不带小抄,老师不会骂你,当然不鼓励带小抄,因为当你忘记的时候,你就停下来问老师,老师是不会责怪你为什么失忆或者不用心记忆的。至于你是走到平板式,还是跳到chaturanga都不是重点。梵文体式名,梵文数字都只是一个载体和表象,更何况在一个异国,对我来说英文和梵文又有何分别呢?
3次课结束后,我觉得我最大的记忆生疏部分就是双角式ABCD的衔接,但我觉得我准备好去mysore了。接着最大的挑战是,怎么从最冷的2月早晨的被窝里爬出来。上一个星期,我想了很久,都早起失败了。今天是星期天,没有后面要赶着上班的顾虑,没有带着早饭午饭可能会坏的烦恼,更不需要考虑脏衣服要放包里一天的事。所以我8点多钟到了mysore教室,教室里的同学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熟面孔,也有很多不认识的。
其实今天就是先自己靠记忆和老师&助教提示把战立体式以5个呼吸速度完成了。接着就是把从双角式之后开始生疏的以2-3个呼吸过了一遍。再接着以1个呼吸的速度从padangusthasana开始把所有站立体式过了一遍,最后是3个结束动作和shavasana。
今天的主要笔记是: 1)忘记了revolved side angle,忘记了prymaid 2)记得不熟悉的顺序是side angle结束之后的几个动作。 3)半莲花站立后的那个幻椅式要保持5个呼吸,不回山式,直接从幻椅式接串联后再做VB1,VB2,串联后是跳到坐姿。 4)动作还是要多练来记忆。第一次mysore的体会就是很容易分心,而一旦分心是没有口令提示你做了什么鬼。至于动作的alignment,深入,与呼吸的协调性,暂且还不是我今天关注的点。花几次时间把站立体式序列记住了比较重要。还有要用手机最后shavasana时可以定时。
补充记一笔关于星期五去Joe的课那天,下犬式,Joe说帮你加深一下,我说好啊。然后脚往下踩多了,就发现手掌需要微调。这个时候我的微调就纯属下意识的,然后Joe说你知道不知道你用力在右手太多了?我说这么明显?我左肩骨折过。他说难怪了。我默默想,啊,姜还是老的辣啊!我平时自己到下犬式,不管我是跳过去的,还是走过去的,我都会特别看一眼手掌,这是David以前说的,不要自己觉得自己身体很厉害,还是靠一下眼睛。所以平时多半是掩盖了问题,而在被调整时本能条件反射收手时就【暴露了】!课后我和Joe说,我觉得我似乎觉得比较好的方法是我稍微关注一下平衡,但也不想矫枉过正,以舒适不疼痛为底线,他比较认同这个说法。记得以前只要有老师发现了这个问题,我就觉得对方是神人,就要追根刨底去与之讨论对策,现在我觉得这是一个事实,接受就好了,能解决自然会解决,能发现的问题并不是都可以解决的,不是吗?
-
Racha™ (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 楼主 2018-03-03 09:54:52
2018.3.2 第三次mysore,站立体式基本记住了,除了双角式ABCD这里手臂变化衔接还略有生疏,但序列算是记住了。做得最不好的是utthita hasa padangusthasana的单腿站立的几个动作。在平时的vinyasa的课上,我基本都做得特别稳定,但是mysore过程中会特别站不稳。
坐姿是星期二的时候学的,记得特别不熟。purvattanasana(反平板)应该在paschimattanasana(西方伸展式)之后,但我把这个记成了在triang mukhaekapada paschimattanasana之后了。然后星期二Barbara给我讲的janu sirsasana直接被我忘记了。😰
好好记一下,星期天只求记下来正确顺序和保持稳定,目前我对体式加深暂时没有任何期望。
头两次mysore因为不需要赶早上班,我选了熟悉的Barbara的早8点shift。今天要上班,我7点多到了Timothy的shift。我压根就不认识Tim,莫名被纠正了好多地方,他的课不如Barbara热门,同学少很多,而且他还有个助教(我有点脸盲,好像就是Barbara上星期天的助教?上周日我其实是希望助教是友人Caroline的)。言归正传,记一下今天被Tim纠正的一些点:
第一,平时在vinyasa里很随意的小细节有错,被指出要注意,比如手要怎么抓脚,手指要并拢,最后savasana时候不能把脚朝着佛像或者老师等等😳
第二,triangle, revolved triangle, side angle, revolved side anle,他有跟我说要打开肩膀。
第三,Virabadrasana 1, 2被正两脚距离不够。右侧的parsvottanasana我做得时候没特别留意,髋又不平了,被发现了😔
第四,单腿站立那个几个动作,最开始就说了mysore上总是晃晃悠悠。他说你要记住进入动作改变位置时候的呼吸配合:吸气抓脚趾,呼气前驱。我在mysore时这么动作不像vinyasa里面这么稳定的原因可能有两个。其一是不习惯整个教室前前后后同学做着不同的动作,会分心;其二是平时在vinyasa的课中,抓脚后的前屈是optional的,我一般是站稳以后再进入前驱的。而在mysore中,这个动态在一呼一吸之间完成,其实我越是着急越容易出错。
第五,3 closing poses的第一个yogamudra,如果手不抓脚而是互抱的时候,不是休息地摆一下,而是要尽量去抓手肘,打开肩膀。我内心对于开肩这件事是有小小的排斥的,可能潜意识里觉得能放松一些的动作我都会自己给自己“变体”。
第六,就是我说我把反平板的位置放错了,要不要重新从坐姿开始做一次加强记忆?他说不用,你只要记住西方伸展式AB是一个前屈动作,之后接一个带有后弯的动作,这是很make sense的。这样一说,我觉得我确实不该再忘了。
目前为止,我发现的mysore的一个好处,就是记笔记不需要想今天到底做了什么动作。而是对着第一序列小抄图,回忆就可以了。
-
Racha™ (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 楼主 2018-03-16 12:14:08
2018.3.15 今天的mysore是Tim+Barbara接力。 仔细想想,过去3年我上课是越来越对自己没有要求。因为每节课做不同的动作,所以有时候会觉得可能是一直不做这个动作身体紧。比如revolved triangle, 和utthita parsvakonasana A,我一般现在都不想用上100%或者120%的力气去拼命把手掌落地。但是今天Tim却过来纠正让我把手掌完全放在地面上,其实是可以不太痛苦地做到的,然后他跟我说要打开胸口,dristi是上面的那个手。我其实平时对自己真的很宽容。
utthita parsvakonasana B,天地良心我真的基本没办法做到手掌落地。这过去三年终于一侧可以勉强落地,前提还是后脚跟离地的。然后mysore中后脚掌要落地,我本能的反应就是“自觉降低难度系数”双手合掌。然后老师应该还是很离开可以看出来放松要求和真的做不到的差异吧,所以Tim没有要求我非要把手放在地上,而是提醒我要尽量打开胸口。
Utthita Hasta Padangusthasana系列在增加几个呼吸前提下,完成情况有变好。站姿半莲花,手抓不到脚,但可以控制把脚尽量放在腹股沟,而不是分分钟掉下来变成ankle-to-knee。但是这样做,我发现前屈会变浅。接下来我再体会体会不同的感受,过一段时间再找人讨论。
Purvattanasana的dristi是鼻子。我两眼平视,便其实开始东张西望,居然这都被发现了🤔
坐姿:之前Barbara给到Marichyasana A为止,我还是以记忆序列为主要目的。今天正式开练,发现这段真的比较难,从坐姿半莲花开始到Marich A这段,除了Janu A之外的完成情况都不好,依靠辅具。今天Barbara给Marich B,我做不到。于是被要求这段改成先8个呼吸double pigeon,然后再做Marich B的变体,并且不要前驱过深,手指间轻轻点地感受开髋。
我现在开始觉得要及以下closing顺序,之前一般是3 closing poses。但后来老师似乎每节课是看心情的,有的时候要求shoulder stand,有时是3 bridge + forward + 3 closing poses,有时只有三个closing poses,今天要求我的是3 wheel + forward + 3 closing poses。
今天做完觉得挺累的,于是shavasana多躺了一会!
腰有一点点不舒服,可能是开髋和半莲花。之后要小心
-
Racha™ (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 楼主 2018-03-17 12:38:52
2018.3.16
今天是Kristin+Tim+不明姓名助教接力(我做站姿期间是Kristin,坐姿期间是Tim)
今天序列记忆上还是有停顿卡壳,每次要想什么动作的时候,为了避免尴尬,我会擦汗啊,东张西望啊,助教过来跟我说不要乱动 😰
坐姿序列记错了,应该是先半莲花,再半英雄坐。我前后顺序做反了,但我自己没有意识到,然后被Tim指出了,于是又重新做了一遍。
其实坐姿开始后,我就开始觉得做得很不顺。但这些动作其实在非mysore的课堂上也觉得struggle,只是他们从不会连续的密集的连着每次课都来集中围剿我。昨天我和练习mysore的友人聊起来,坐姿这一段确实对有些天生髋部紧或者膝盖脚踝不灵活的人来说是很最难的一阶段。
想到之前Caroline分享的Kino写的一篇关于mysore的文章,里面提到mysore最重要的作用其实不是看练到第几序列,而是用它来发现自己的极限(edge)。有些人刚开始做第一个动作就觉得很难就到了极限了,要觉得自己很幸运。
今天在坐姿序列中,被Tim纠正了好多次,挺收益的。
1,半莲花,其实我脚踝放的位置一直并不对。Tim说先弯曲膝盖,要放松大腿面的肌肉再把脚踝放在腹股沟这里。
2,Tiriang Mukha Eka Pada 。我受到很多重视alignment的老师的影响,对于两侧臀部着力不平均,一侧不落地的情况下,我接受老师的建议,就是在臀部下垫瑜伽砖。今天我又非常习惯性地放上一块砖,但是这样做会导致我觉得重心过分往前倒,下意识就用手撑地。但mysore里手是需要规规矩矩绕著脚掌的。这就发生了矛盾,于是我下意识把伸直那条腿的肌肉去绷得紧紧的。我现在判断对错的标准很简单,就是:进入一个动作后,如果在保持的时候还很费劲,一定是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因为瑜伽经开头就解释了什么是asana,那就是sthira sukham asanam - 稳定,舒适steadiness (sthira) and ease (sukha)。果不其然被纠正了,Tim说如果膝盖没有问题的话,不要坐在瑜伽砖上。我说一侧臀部没有全落地,他说不要紧,你前屈。我前屈后果然无意识(习惯性)的用手去撑地。他马上说,手不要撑地。放开手的我发现,其实一旦自己坐下来的情况下,重心并没有往前倒去。然后他纠正我弯曲的右脚脚踝没有放正,让我脚趾要超正后方。
3,Janu B。所谓的坐在脚上,是多么模糊额指令啊,是坐在脚心上?脚跟上?是用坐骨是坐?还是一侧臀部去做?短暂的口令其实没有说清楚。我反正就是随便一坐吧,Tim说你的脚趾要朝后。这个我特别惊讶,尤其右侧我调整了好几下才到达他说的后方。这个是有空要做功课了解的地方。我挺佩服Tim 的,动作中这样的细节都可以观察到,厉害啊。我于是甩出了我最爱的,并不特别贴切的英语单词nuance(其实更多用于音乐,文字上的很细微的差异)。但我觉得从来没人指出过的这么细节的地方都被发现,太牛。
4,Janu C经由Barbara之前指点,今天坐上瑜伽砖,右腿弯曲时好了一些。左侧还是很变扭。这个今天没有来管我,我就自己瞎折腾折腾几下。
3,Marich A,昨天被Tim纠正过,让我手臂绕着腿的时候,身侧,手臂, 大腿之间不要留出空隙。今天我自以为做得很到位了。结果Tim说我还是做得不对。让我退出重做了一遍,正确的进入方法是,手臂往前伸的目的不是为了“让手臂长长”,而是让我前屈,所以马里其是前前屈,再手臂绕大腿,此时手臂的高度比我平时绕几乎膝盖的位置要低。我说这个我和理解很不同,因为膝盖周长小,手臂如果朝下大小腿一起总周长变大,不是比较难绕吗?然后当我真的把手往下以后发现并没发生绕不起来的悲剧,但是动作加深了很多。
4,Marich B,折腾的巅峰在此。按星期天Barbara说的,我先做开髋动作,再试图半莲花微微前屈。用Tim教的方法进入半莲花,Tim说左边做得有进步。那就好。
5,串联时,吸气手撑地臀部离地,呼气往后跳。因为没法一气呵成,我无意识中其实是把手撑地臀部离地这个环节省略了。Tim说不要省,哪怕做不到,也要感受核心上提的感觉。
嗯,大概先记下,避免遗忘重点。好困,睡了
P.S.
Kino分享全文:https://omstars.com/blog/practice/ashtanga-yoga-is-hard-a-beginners-guide-to-how-to-practice/ -
Elisa (J'aime Paris! 心是孤独的猎手) 2018-03-17 21:41:25
2018.3.15 今天的mysore是Tim+Barbara接力。 仔细想想,过去3年我上课是越来越对自己没有要求。 2018.3.15 今天的mysore是Tim+Barbara接力。 仔细想想,过去3年我上课是越来越对自己没有要求。因为每节课做不同的动作,所以有时候会觉得可能是一直不做这个动作身体紧。比如revolved triangle, 和utthita parsvakonasana A,我一般现在都不想用上100%或者120%的力气去拼命把手掌落地。但是今天Tim却过来纠正让我把手掌完全放在地面上,其实是可以不太痛苦地做到的,然后他跟我说要打开胸口,dristi是上面的那个手。我其实平时对自己真的很宽容。 utthita parsvakonasana B,天地良心我真的基本没办法做到手掌落地。这过去三年终于一侧可以勉强落地,前提还是后脚跟离地的。然后mysore中后脚掌要落地,我本能的反应就是“自觉降低难度系数”双手合掌。然后老师应该还是很离开可以看出来放松要求和真的做不到的差异吧,所以Tim没有要求我非要把手放在地上,而是提醒我要尽量打开胸口。 Utthita Hasta Padangusthasana系列在增加几个呼吸前提下,完成情况有变好。站姿半莲花,手抓不到脚,但可以控制把脚尽量放在腹股沟,而不是分分钟掉下来变成ankle-to-knee。但是这样做,我发现前屈会变浅。接下来我再体会体会不同的感受,过一段时间再找人讨论。 Purvattanasana的dristi是鼻子。我两眼平视,便其实开始东张西望,居然这都被发现了🤔 坐姿:之前Barbara给到Marichyasana A为止,我还是以记忆序列为主要目的。今天正式开练,发现这段真的比较难,从坐姿半莲花开始到Marich A这段,除了Janu A之外的完成情况都不好,依靠辅具。今天Barbara给Marich B,我做不到。于是被要求这段改成先8个呼吸double pigeon,然后再做Marich B的变体,并且不要前驱过深,手指间轻轻点地感受开髋。 我现在开始觉得要及以下closing顺序,之前一般是3 closing poses。但后来老师似乎每节课是看心情的,有的时候要求shoulder stand,有时是3 bridge + forward + 3 closing poses,有时只有三个closing poses,今天要求我的是3 wheel + forward + 3 closing poses。 今天做完觉得挺累的,于是shavasana多躺了一会! 腰有一点点不舒服,可能是开髋和半莲花。之后要小心 ... Racha™我有一阵每次练完大休息都会睡着😁
-
Elisa (J'aime Paris! 心是孤独的猎手) 2018-03-17 21:42:41
2018.3.16 今天是Kristin+Tim+不明姓名助教接力(我做站姿期间是Kristin,坐姿期间是Tim) 今天 2018.3.16 今天是Kristin+Tim+不明姓名助教接力(我做站姿期间是Kristin,坐姿期间是Tim) 今天序列记忆上还是有停顿卡壳,每次要想什么动作的时候,为了避免尴尬,我会擦汗啊,东张西望啊,助教过来跟我说不要乱动 😰 坐姿序列记错了,应该是先半莲花,再半英雄坐。我前后顺序做反了,但我自己没有意识到,然后被Tim指出了,于是又重新做了一遍。 其实坐姿开始后,我就开始觉得做得很不顺。但这些动作其实在非mysore的课堂上也觉得struggle,只是他们从不会连续的密集的连着每次课都来集中围剿我。昨天我和练习mysore的友人聊起来,坐姿这一段确实对有些天生髋部紧或者膝盖脚踝不灵活的人来说是很最难的一阶段。 想到之前Caroline分享的Kino写的一篇关于mysore的文章,里面提到mysore最重要的作用其实不是看练到第几序列,而是用它来发现自己的极限(edge)。有些人刚开始做第一个动作就觉得很难就到了极限了,要觉得自己很幸运。 今天在坐姿序列中,被Tim纠正了好多次,挺收益的。 1,半莲花,其实我脚踝放的位置一直并不对。Tim说先弯曲膝盖,要放松大腿面的肌肉再把脚踝放在腹股沟这里。 2,Tiriang Mukha Eka Pada 。我受到很多重视alignment的老师的影响,对于两侧臀部着力不平均,一侧不落地的情况下,我接受老师的建议,就是在臀部下垫瑜伽砖。今天我又非常习惯性地放上一块砖,但是这样做会导致我觉得重心过分往前倒,下意识就用手撑地。但mysore里手是需要规规矩矩绕著脚掌的。这就发生了矛盾,于是我下意识把伸直那条腿的肌肉去绷得紧紧的。我现在判断对错的标准很简单,就是:进入一个动作后,如果在保持的时候还很费劲,一定是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因为瑜伽经开头就解释了什么是asana,那就是sthira sukham asanam - 稳定,舒适steadiness (sthira) and ease (sukha)。果不其然被纠正了,Tim说如果膝盖没有问题的话,不要坐在瑜伽砖上。我说一侧臀部没有全落地,他说不要紧,你前屈。我前屈后果然无意识(习惯性)的用手去撑地。他马上说,手不要撑地。放开手的我发现,其实一旦自己坐下来的情况下,重心并没有往前倒去。然后他纠正我弯曲的右脚脚踝没有放正,让我脚趾要超正后方。 3,Janu B。所谓的坐在脚上,是多么模糊额指令啊,是坐在脚心上?脚跟上?是用坐骨是坐?还是一侧臀部去做?短暂的口令其实没有说清楚。我反正就是随便一坐吧,Tim说你的脚趾要朝后。这个我特别惊讶,尤其右侧我调整了好几下才到达他说的后方。这个是有空要做功课了解的地方。我挺佩服Tim 的,动作中这样的细节都可以观察到,厉害啊。我于是甩出了我最爱的,并不特别贴切的英语单词nuance(其实更多用于音乐,文字上的很细微的差异)。但我觉得从来没人指出过的这么细节的地方都被发现,太牛。 4,Janu C经由Barbara之前指点,今天坐上瑜伽砖,右腿弯曲时好了一些。左侧还是很变扭。这个今天没有来管我,我就自己瞎折腾折腾几下。 3,Marich A,昨天被Tim纠正过,让我手臂绕着腿的时候,身侧,手臂, 大腿之间不要留出空隙。今天我自以为做得很到位了。结果Tim说我还是做得不对。让我退出重做了一遍,正确的进入方法是,手臂往前伸的目的不是为了“让手臂长长”,而是让我前屈,所以马里其是前前屈,再手臂绕大腿,此时手臂的高度比我平时绕几乎膝盖的位置要低。我说这个我和理解很不同,因为膝盖周长小,手臂如果朝下大小腿一起总周长变大,不是比较难绕吗?然后当我真的把手往下以后发现并没发生绕不起来的悲剧,但是动作加深了很多。 4,Marich B,折腾的巅峰在此。按星期天Barbara说的,我先做开髋动作,再试图半莲花微微前屈。用Tim教的方法进入半莲花,Tim说左边做得有进步。那就好。 5,串联时,吸气手撑地臀部离地,呼气往后跳。因为没法一气呵成,我无意识中其实是把手撑地臀部离地这个环节省略了。Tim说不要省,哪怕做不到,也要感受核心上提的感觉。 嗯,大概先记下,避免遗忘重点。好困,睡了 P.S. Kino分享全文:https://omstars.com/blog/practice/ashtanga-yoga-is-hard-a-beginners-guide-to-how-to-practice/ ... Racha™马里奇b我也和纠结,每次都觉得脚踝的放置有问题🤨好久还是不怎么好,只能每次练习练习练习
-
Racha™ (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 楼主 2018-03-20 11:52:51
2018.3.19 今天上班提前,所以我上的是上半节Tim的课。
今天没有记错序列😎而且相对顺下来了。
revolved side angle又被纠正了,几乎被每一个老师要纠正这个体式。
双角C是我自己的问题,我一直不希望给自己肩膀施加压力,所以我从来只做到5-6成。不管被哪个老师纠正我都会隐隐约约抗拒。今天Tim说你放松啊放松啊,(以前David也经常跟我说这句话,欸),五个呼吸起来后我跟他解释了以前骨折过的问题。他说:“没关系,你放松,我并不会要把你的手完全按下去。” 也许放松以后就知道真的感受到有没有疼痛了吧?下次再练习的时候,我体会一下。
幻椅式,居 然 被 纠 正 了手掌根外侧(小指侧)没有并拢。
Upward plank,小腿胫骨略内旋。
坐姿折腾系列第一个,半莲花。因为抓不到半莲花的那个脚的大脚趾,所以我自己历来就“创造性”地给我自己变体为两手抓前脚掌。结果Tim说你把手绕到身后去,我今天刚好穿的只件宽松的T恤,很顺手的去抓T恤,他马上示意我不要抓衣服,要略做一些扭转去尝试抓脚。尝试了一下,结 果 当 然 还是失!败!了!不过他按住我的手臂说,你的问题不是手臂长短的问题,而是你的半莲花的脚放的位置还不对。换到左边后,尤其我的扭转这一侧一直比另一侧好,居然手碰到了脚趾,I got it,我很激动。然后这么一绕我已经搞不清哪个是大脚趾了,where is my big toe?问出这个问题,我自己也觉得很搞笑。他说今天你别管哪个是大脚趾,等你脚的位置到位以后,你自然会知道的——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曾经的一幕。记得以前有一次Chops说一个动作,然后说某两根脚趾要分开。由于很多老师说大脚趾要和其他的分开,也有人说小脚趾要和别的分开。然后我下课问他从大往小数呢,还是从小往大呢。他说等你掌握那个动作的时候就知道是哪两根脚趾了。当初觉得他怎么可以这样回答学生呢?而今天的一幕让我又回忆起当初上课的情形了。很有意思,当年在yplus的时候觉得最早gym里散散懒懒的摆动作是浪费时间。这几年虽然动作不见得有什么大长进,却有点找回瑜伽本心,就是不攀比,不追求完美,然后觉得在yplus那几年虽然看似学了很多东西,但也失了瑜伽的本心,觉得有些愧对当年的时间,是不是也浪费了?然后自从练了mysore以后,又开始怀疑之前是不是练习方法不对。可能在练习进入到不同阶段回头反思过往的时候,就是进入一个新篇章的时候吧。所以这么想来,如果没有以前的那些“自己觉得不够好的经历”,是无法到达现在一个“好像觉得还不错”的境界的。我觉得可能这些不同阶段用“不同台阶”形容并不贴切,因为起起伏伏是常有之事,所以就是不同的篇章吧,但他们的关系则是前因后果式的。
Janu B,右脚和身体呈90°,脚趾往左(我自己翻译成顺着小腿胫骨走向)。。。可是execuse me,他上星期跟我说的是往后?不过我觉得顺着小腿是合理的,所以没有追问。Kino的日记中有一点说的对,有很多功课你要下课自己去做,比如找专业的老师的教学视频讲你特别掌握不好或者有疑问的动作。
嗯,先这样。明天有面试,不去练习了。后天要下雪,不去练习了。大后天再说吧,还有欠着约的稿子没开工写。。。
-
Elisa (J'aime Paris! 心是孤独的猎手) 2018-03-20 13:42:44
2018.3.19 今天上班提前,所以我上的是上半节Tim的课。 今天没有记错序列😎而且相对顺下来了 2018.3.19 今天上班提前,所以我上的是上半节Tim的课。 今天没有记错序列😎而且相对顺下来了。 revolved side angle又被纠正了,几乎被每一个老师要纠正这个体式。 双角C是我自己的问题,我一直不希望给自己肩膀施加压力,所以我从来只做到5-6成。不管被哪个老师纠正我都会隐隐约约抗拒。今天Tim说你放松啊放松啊,(以前David也经常跟我说这句话,欸),五个呼吸起来后我跟他解释了以前骨折过的问题。他说:“没关系,你放松,我并不会要把你的手完全按下去。” 也许放松以后就知道真的感受到有没有疼痛了吧?下次再练习的时候,我体会一下。 幻椅式,居 然 被 纠 正 了手掌根外侧(小指侧)没有并拢。 Upward plank,小腿胫骨略内旋。 坐姿折腾系列第一个,半莲花。因为抓不到半莲花的那个脚的大脚趾,所以我自己历来就“创造性”地给我自己变体为两手抓前脚掌。结果Tim说你把手绕到身后去,我今天刚好穿的只件宽松的T恤,很顺手的去抓T恤,他马上示意我不要抓衣服,要略做一些扭转去尝试抓脚。尝试了一下,结 果 当 然 还是失!败!了!不过他按住我的手臂说,你的问题不是手臂长短的问题,而是你的半莲花的脚放的位置还不对。换到左边后,尤其我的扭转这一侧一直比另一侧好,居然手碰到了脚趾,I got it,我很激动。然后这么一绕我已经搞不清哪个是大脚趾了,where is my big toe?问出这个问题,我自己也觉得很搞笑。他说今天你别管哪个是大脚趾,等你脚的位置到位以后,你自然会知道的——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曾经的一幕。记得以前有一次Chops说一个动作,然后说某两根脚趾要分开。由于很多老师说大脚趾要和其他的分开,也有人说小脚趾要和别的分开。然后我下课问他从大往小数呢,还是从小往大呢。他说等你掌握那个动作的时候就知道是哪两根脚趾了。当初觉得他怎么可以这样回答学生呢?而今天的一幕让我又回忆起当初上课的情形了。很有意思,当年在yplus的时候觉得最早gym里散散懒懒的摆动作是浪费时间。这几年虽然动作不见得有什么大长进,却有点找回瑜伽本心,就是不攀比,不追求完美,然后觉得在yplus那几年虽然看似学了很多东西,但也失了瑜伽的本心,觉得有些愧对当年的时间,是不是也浪费了?然后自从练了mysore以后,又开始怀疑之前是不是练习方法不对。可能在练习进入到不同阶段回头反思过往的时候,就是进入一个新篇章的时候吧。所以这么想来,如果没有以前的那些“自己觉得不够好的经历”,是无法到达现在一个“好像觉得还不错”的境界的。我觉得可能这些不同阶段用“不同台阶”形容并不贴切,因为起起伏伏是常有之事,所以就是不同的篇章吧,但他们的关系则是前因后果式的。 Janu B,右脚和身体呈90°,脚趾往左(我自己翻译成顺着小腿胫骨走向)。。。可是execuse me,他上星期跟我说的是往后?不过我觉得顺着小腿是合理的,所以没有追问。Kino的日记中有一点说的对,有很多功课你要下课自己去做,比如找专业的老师的教学视频讲你特别掌握不好或者有疑问的动作。 嗯,先这样。明天有面试,不去练习了。后天要下雪,不去练习了。大后天再说吧,还有欠着约的稿子没开工写。。。 ... Racha™不攀比不追求完美说的很好啊,我个人觉得很喜欢mysore因为它可以让我Focus当下的练习,而且over time会体会到身体的变化或者不同日期身体的状态。嗯,我最近有点懈怠也不怎么自己去看了。昨天还生病了大晚上的跑医院,难怪我周末练习的时候就觉得身体很重很累,其实应该休息。想到我老师也说过,不练是偷懒,练太多是贪心,而每次mysore都要适可而止,保证有体力和健康的身体去面对第二天的练习。
-
Racha™ (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 楼主 2018-03-23 02:19:35
你一定要好好休息。另外,我想说一点特别实际的东西就是。美国的瑜伽老师都是被要求买保险的,就像车险一样,万一学生被老师纠正出了问题,或者因为老师疏忽出了问题,索赔起来保险公司会负责承担问题的。但是中国的老师好像没听说过有买保险的。所以自己一定要对自己多留心。
这几年没有老师特别管我,而且当初Jason还洗脑说,每个人都要自己对自己负责,老师是管不了一个教室的人的——所以可能也是我变得特别“不求上进”的一个原因:本能的自我保护
-
Racha™ (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 楼主 2018-03-23 09:19:32
2018.3.22 随机的时间走进教室,碰到不同的同学,连空位都不固定,如此dynamic前后左右的空间——对于平衡体式特别有挑战,因为benchamark在变化,我很容易走神。我意识到单腿站立系列几个动作transition的不稳定,我的解决方案是,等待呼吸。但即便如此,特别容易受干扰。
我深信spatial reasoning,所以当诺贝尔奖生理学奖得主John O'Keefe回母校时,我特地去听了他的演讲。我喜欢把某些文字描述画出来。看房子,我也喜欢事后用方格本画proportional sketch,用SketchUp做简单rendering,放在空间中的东西让我觉得有实在感。
这样的爱好,反映到瑜伽中就是:如果有一个POV的视角,或者类似制图软件那样的感觉让我具象化动作,对于我很有帮助。以前David的课的口令就有这个功效。
扯远了,我想表达的意思是mysore对我的一个挑战就是高流动性的课堂,我可以明显感觉到当教室人少的时候我集中程度要高。我从来就是一个观察力特别敏锐的人,会看到很多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有时候是好事,不过也有时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可能是好事。特别认同Elisa说的,要中道,不要多不要少,找到平衡。
今天序列记忆基本卡壳情况很少,有小错误时自己可以马上自我纠正过来。双角式B略有遗忘。5个呼吸的幻椅式是从拜日A开始接续的,我常会忘记拜日式而直接开始幻椅式,好在我自己马上意识到。
以下为被纠正的部分:
padangusthasana,pada hasthana,三角式,扭转三角,Parsvottanasana:全部被口头纠!正!腿!没!伸!直! 注意腿要伸直(straight),但不要lock。结果这些平时似乎做得挺好的动作,一下子变难了!其实在今天开始时的下犬式就被Tim纠正了大腿前侧要往后,为的就是伸直腿。所以我想所谓的不lock,大概指的是不用蛮力往后顶膝盖,而是利用大腿前侧肌肉的运动去伸直腿 。<-- 此处是我的个人理解,我想就算不对,也不会弄伤自己。
三角式:不管是下方,还是上方的肩膀都要打开,眼睛看手。由于眼睛看手挺累的,我在其他课中一般就偷懒看侧前方,现在一板一眼被纠正了。
双角式,两腿距离比我平时站的要略大一些。A,两手略比我平时放的位置要往后一些。腿要伸直!今天被叨叨好多遍腿要伸直。我可能自己以为自己数学几何很好,总觉得把腿伸直了距离变长了,头不容易碰到地面。结果发现其实腿伸直以后也许"净腿长"是增加了,但是其实因为腿用力了,上半身更自由地可以朝下,结果在双脚D的时候发现头很自然的就落地了。<-- 是采用变体循序渐进花时间做到,还是严格执行基础直到慢慢做到。我猜想,这大概是BKS Iyengar和Pattabhi Jois的在起点上的区别吧(对于过程,两者都强调持之以恒练习)?
Parsvottanasana:前腿要伸直,靠近前腿一侧的腰部要伸展,要左右侧腰平均伸展。伸展之后,头不要抬起来,头自然往下前屈。
vinyasa中的upper dog被纠正胸口不够打开
Pascimottanasana,这几年前屈退步很大,以至于很多老师都要过来压一压。Tim过来压我,叫我呼吸,我觉得我有在呼吸啊,直到第五个呼吸时他才说that's it。嗯,所谓的呼吸,是真的要呼吸到背部,不然在你后背的人是感受不到的。
坐姿半莲花。我努力的把脚根放啊放啊放啊放啊放,折腾了好几个呼吸,终于觉得是我可以尽力的最大程度了,然后我把手绕到身后,前扭转了一些去抓脚,抓啊抓啊抓啊抓,没抓到脚,就抓衣服和裤子好了。也就足足折腾了10几个呼吸吧,我终于进入了前屈。。。第2个呼吸的时候,Tim过来纠正我。但我想说的是,从外观看,大概在老师眼睛里我并没有进步,依然是笨拙得很,不过就我内心而言,我脚踝外侧那块骨头至少已经不会卡得我大腿面硬生生疼到要爆炸,虽然艰难,但少了愤怒和焦躁。Tim纠正我让我今天感受了一下摸到脚趾头的欣喜。啊哈哈哈,其实我觉得Barbara说的是对的,在家可以做做鸽子式和抓脚趾的鸽子式。我以前鸽子式是抓不到脚趾的,但允许自己偏离alignment加一点点扭转抓到脚趾,再让身体摆正。当然抓脚的鸽子式我并不是每次都可以成功的,取决于热身的状况。所以我想这两个动作会有共同之处的。和我一贯的感受是一样的,向右的扭转比另一侧差。【被纠正的时候,Tim说了无数次让我放松。】
Marich A,弯曲腿的脚跟比我放的位置略往外一些,膝盖与手臂对抗。【手臂要放松】
Marich B,做半莲花,脚跟对准肚脐,弯曲另一条腿。半莲花那条腿的膝盖着地。绑手臂的时候,注意不要留空(忘记在哪里看到过,说这样是避免受伤)。这一次被纠正的时候,我努力告诉自己【放松】手臂,然后居然在Tim帮助下抓到了手指头,我也是很震惊。当然脚踝是酸疼的,我嗷嗷嗷啊啊啊的时候,老师居然慢悠悠地说:前屈。5个呼吸简直要我的命,出体式后我说,脚踝疼。然后做另一侧之前,Tim说你好好感受一下,如果很疼的话要提出来。我说ok,可能把注意力放在脚踝上的时候呼吸也就到了,反而没有那么疼了。
折腾完Marich B后的down dog和后弯是如此的让我期待,后弯完的pascimottanasana又是如此的及时。Tim过来给我压一下前屈时说,今天很好,话说你有没有体会到每天规律练习带来的变化。我连连点头。
-
Racha™ (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 楼主 2018-03-27 04:16:47
2018.3.26 天气渐渐转暖,最近也没有什么假期,上课的人多了起来。今天7点多到教室,虽有空位,但在很靠近开门的地方,拜日式期间挪了一次位。开始一段我特别不能专心,拜日B可能做了5遍或6遍,我也搞不清了,拜日B的左脚右脚也有混乱。要练习专心!
进入站立序列后,记得比较熟了。但是从站立到坐姿的串联忘记了chair pose,然后马上意识到,重新做了一遍。
站姿中被纠正的今天只有两个动作,扭转三角式手掌要压地,以及右脚在前的Parsvottanasana(多年找不到平衡的一侧,泪)
坐姿半莲花,星期天的时候我自己可以用瑜伽带绕前脚掌,然后拿手抓到靠近脚趾的地方,半莲花也不那么痛苦了。今天我抓着瑜伽带的时候,Tim过来让我松手不要抓瑜伽带,帮我抓到脚趾。还是需要有一定的扭转。另一侧没人管,自己做,可以碰到脚趾,但抓不到。Janu C依然需要坐在瑜伽砖上,右侧比左侧进展稍微好一些,没人管,慢慢来。Marich A被表扬说手臂绕对了,肩部就没有压力了,嘿嘿。Marchi B虽然绑手依然绑不到,但距离很接近了,Kristin的助教帮我绑了一侧,觉得脚踝也没有那么疼了。3 closing poses中的最后一个,虽然全莲花不标准,但可以凑合着盘一小会儿,其实盘上了就可以手撑1,2个呼吸了。
今天是第10次mysore课,小小milestone。下阶段就是稍微早一些起床,这样就不会担心上班迟到。
-
Racha™ (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 楼主 2018-03-31 12:18:08
2018.3.28 and 3.29 仿佛回到了4年前那个每周2,3天早起上早课的日子。不管其他时间再忙,有再烦心的事,每天早上从6点-8点半都是没有人回来打扰的。这两天因为租房的事情,与中介,朋友,室友搞得很烦躁,但早上确是唯一可以安心一段时间。
星期四,可以感觉到心不在焉,以至于忘记了side angle和revovled side angel。等我前屈到双角A的时候,我意识到忘记了前面的动作,再返回重做。然后站姿到坐姿的串联又卡壳跳线了一下。等我星期四晚和朋友打完电话后,我觉得好像把事情搞清楚了后,今天明显早上从地铁走去上课的路上把序列在脑子里过了一遍,今天完全没有做错顺序。
这两天的小进展就是:half lotus forward手可以慢慢摸到脚趾,marich B也可以渐渐摸到手指,在Tim帮助下抓到手的话,脚踝也不像起初那么痛苦。
需要改进的地方:
- 向右扭转的revolved side angle,每次都会被Tim纠正说打开开不够
- uttihita hasta padangusthasana系列还是站得不稳定
- 所有手去抓脚的坐姿前屈,吸气拉长上身,但是肩膀不要耸起而是要放松肌肉
- marich B,绕大腿的那个手,是手背对着背,手心朝外,每次我都是绕反的
- triang mukhaekapada,在不前屈前提下,我慢慢可以坐得相对平稳,但是一前屈,哈哈哈,马上重心就一边偏去了。以前yin yoga,大概是拿生命在做才看起来做到的吧。我现在是绝对的安全第一,即便如此,还是有一些小疼痛。显示腰有一些痛,我没有去和任何一个老师说,因为在我可控程度内,这个星期似乎没有这么痛了。今天练完后右脚外脚背略有疼痛,但因为这两天本来走路就多,加上昨天抗了重物都很多路。所以我就注意一下,明天有空做个冷敷
- 星期四,Barbara让我以后要做5个轮式,前3个就是普通的,后两个,尝试把手掌走进脚跟。星期四第一次做,觉得非常难。今天感觉腿部力量建立后,可以移动手掌一点点
-
Racha™ (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 楼主 2018-04-08 00:03:58
2018.4.3 and 4.6 4.3 星期二, Kristin & Barbara 4.6 星期五,Tim & Carla
上周末24小时内突然打包搬家是一场大意外,虽然依然还在理顺平复过程中,但也算是一个改变。虽然之后还是会有各种波折,但就走一步看一步了。
星期二,我是万万没想到被Barbara给盯着反反复复做开髋,给Marich B做准备。具体的prep是,double pigeon + 正前方forward + 侧45° forward,确实是有所帮助的。还被要求做头倒立的prep。我自己的感觉是Marich A的绕手动作,自从被纠正手背触背后,抓手感觉有点变难,但也算可以抓到了。Janu C除了坐在瑜伽砖上之外,在弯曲的膝盖下方也放一个瑜伽砖,这样用脚跟去推大腿内侧,激活弯曲腿;弯曲的那条腿要注意大腿外旋,小腿也是外旋,但是膝盖关节一定要收紧防止受伤。这个双外旋的口令,我觉得非常难以掌握,要之后慢慢摸索。
星期五,不着急,结果从7点多,整整折腾到8点半多。然后Tim走了,都没有好好告别。也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机会再见。想到身边好多人来来去去,一年一会,几年一会,一期一会,在异乡人就是这样。又伤感了好一会。说回动作,单腿站立几个动作,今天稳定了不少,很需要心静。扭转三角式,扭转侧角式,还是被纠正需要多打开胸,呼吸要到上背部。半英雄坐前屈,依然被纠正,但我觉得一侧就有进步。Janu C比较差的一侧,放了两个砖之后,我努力体会大腿和小腿都外旋,脚跟推大腿内侧的感觉,慢慢体会。因为今天没有老师来纠正第一个半莲花坐姿前屈,我当时手没抓到脚趾,确实反应出来就是做Marich B的时候很艰难,没有办法抓到手,就暂时抓我的瑜伽带吧。
我看了之前的记录,发现两年前的4月,当时David辞职不教课后,我为了失去一个可信赖的老师唏嘘了很久,确实这两年, 我也一直没有一个特别让我信任的老师。于是,我就靠着自律去勉强坚持每周1-2次的练习。我就想到牛奶咖啡《明天你好》里的一句歌词”一边失去,一边在寻找“,说得可能就是这样状态,我知道Tim只是来代课的老师,他自己都不知道他接着会怎样。能再见是缘分,就此别过我就在心底默默记得和感谢在我第一月mysore练习中给予给极大帮助的老师一份感激。
拥有的时候珍惜,告别的时候就不会遗憾。
-
Racha™ (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 楼主 2018-04-18 01:48:47
2018.4.17 上周练习1次,打酱油,但感觉左膝有点小伤痛。 Tim走后,本周开始要适应Barbara之外的老师。 昨天练习,Maria,打酱油。这个老师有一大半时间是站着,坐着,和人聊天。这样真的好吗? 今天练习,前半程Bibi,打酱油;直到下半节Barbara过来给我纠正了几个动作。
half lotus standing forward bend,进入体式后,尽量不要屈膝。 对于有困难的体式,在进入体式时重点是一定要配合呼吸。 轮式,脚踝不要外翻,脚踝中间放瑜伽砖,让内侧脚踝去轻轻夹瑜伽砖。
总体最近几次练习,序列记住了是进步。但由于搬家后路途略遥远,节奏控制得不好。体式上觉得扭转,bonding有退步。
今天下课后和Richard聊天,老爷爷同学,他说他花了8年时间才做到Marich D,最近他背不舒服,所以就跳过Marich B,D这些太强烈的动作。他基本每天练习,他说他觉得重要的不是练了8年,还是练了28年,重要的是今天认真练习过了。
-
Racha™ (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 楼主 2018-07-11 12:33:20
2018.7.8 5月底开始因为身体原因,一直没有规律练习。期间可能就去了两次周日的mysore,还有一个是Tim回来代课的一个工作日早上。
直观的感受是,因为停了一段时间,膝盖的伤有变好。janu B有进步,反平板是我经常会忘记漏做的动作。天气热了,身体真的打开容易。
Tim代课,他真的是一如既往的认真负责。好希望他能有一星期规律的几天的课。
星期天去Barbara的课。Barbara和Tim不一样,她的课人特别多,她无法兼顾到每个人。但作为女老师,她有着天生的第六感。我偷懒不去和因为生病不去,哪怕我什么都没有说,她似乎可以感觉到会问到我。被纠正了dangdasana,其实这个动作我也是从手指尖触地,到现在可以渐渐前手掌触地。然后被纠正需要手尽量触地,挺胸口,肩膀往后,下巴略收,但依然要提醒自己手尽量触地。轮式我做了一个后,感觉两天前做活检的伤口虽然不大,但还是有牵扯感的,于是我后面就改做了轮式。同样的还是其他让我觉得牵扯伤口的动作,我都做得很小心。估计这段时间的练习还是不会太频繁和规律,一方面是要观察身体,一方面是忙着再次搬家。
-
Racha™ (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 楼主 2019-02-10 02:57:09
2019.2.9 很久没有更新。人生啊,果然是一个个不同的坎。平顺了一段时间,总是会出现新的难题。
练习的时候确实就是在考验内心,这星期二,三,四的练习虽然感觉上节奏比较慢,动作做得很深。但其实我心思特别不在线,教室里突然多了好几个新开始练习的学生,老师不断过去跟他们讲解,清晨教室一贯的平静被打乱,我就特别心神不宁,走神地想杂事。星期三,四是状态最不好的两天,一度练到一半觉得必须强迫自己停下来出去喝水,上厕所,擤鼻涕,甚至星期四停下来两次。
身体一直有些小伤,因为课堂外发生的事,导致我特别不相信周围人。于是反映到我练习上,就是不舒服就自己扛,也不主动示意老师。老师忙着顾几个新生,也自然不可能发现我在很多动作里明显的退步和挣扎。就这样自己和自己过不去的练习了三天。到了星期五的早上,我跟自己说,也许这样也不是坏事,在倒计时的日子里,不要带着任何留恋和bonding地告别也很好。我就自己放过自己,自己爱怎么练就怎么练,不要有任何期待和参照标准。
前几天Moon说练习是练呼吸,练自己的内心,外在不要去管。
星期五练习完,我实在被左肩的伤困恼得不行,还是举手问了Timothy。然后说到我感觉明显地是在轮式里,但其实问题在每个vinyasa串联时就会有,我前几天自己琢磨出来是因为我在做chaturanga时一直记得以前很多老师说的,身体要往前送然后再屈肘,这样小臂会和地面垂直。但其实当我把身体往前送的时候,左手腕会先出现疼痛。于是我就为了保护手腕,就赶紧屈肘,结果在一个尴尬的位置。Timothy说你接着练习时不要去管外在的chaturanga应该是怎样的。手腕和小臂之间的角度不应该被过度减少,哪怕屈肘后小臂并不和地面在一条直线,但我需要关注的是胸口打开,放松肩膀周围的肌肉,因为我无意识地肩部肌肉紧张。哪怕在不负重情况下,我抬起手臂也会觉得有疼痛,这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在体式中或动态串联时核心或者肌肉力量的问题了。
-
Racha™ (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 楼主 2019-03-01 07:40:35
2019.2.27 真是历史性的一天,Marich C第一侧居然在Timothy的帮助下可以抓到手了。对于一个肩残星人来说,真是意外的惊喜。前几天Timothy一直说,你应该可以马上就能抓到手了,但是他那个2 inches对于我来说就是6cm很远的距离啊。不过他一直强调的呼吸真的很有用,一开始在我很挣扎的时候,他让我保持呼吸。后来他让我进入动作时延长呼吸,最近一阶段他跟我说的是要更关注吸气。后来我发现这样跟着呼吸来进行的练习真的很有效果,我在其他前驱动作里明显可以感觉到靠呼吸拉伸侧身的感觉。
-
Racha™ (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 楼主 2019-03-02 15:08:37
2019.3.1 之前上过一次Timothy的领课,说实话感觉比mysore难多了。我现在回想起来,以前在yplus时去上half led的课也不知道是谁给我的勇气。现在发现很多动作完成起来比以前困难,可能关注的点做了就觉得要做好不容易吧。插个题外话,每次在游泳课上Chris总是跟我说,我每次游之前想太多了,游泳不能想太多不能太紧张。
然后上次Timothy的领课貌似是代课,之后就有同学说能不能在工作日哪天早上放一节led,原计划是2月起每个月第一个星期五,后来2月初那个星期五Timothy没来,代课的老师是改了mysore。于是这个课正式开幕变成了3月1日,即今天。课是6点开始的,不能迟到的led课,所以我起来特别早,5点20多出门外面下着大雪,地上都还没人撒盐,甚至路上很多地方除了小动物外连人的脚印都没有。5:45左右到了会馆,呵呵,一看门口挂的外套发现同学还不少,平日里6点基本都是4,5人样子。Timothy在签到台,我签到完他递给我一个小圆东西。我问是什么?一看居然是一个小冰箱贴,上面写着i survied 6am led class,哈哈,有点可爱,谢过后去换衣服搬垫子。
6点Timothy走进教室说,led没有这么可怕吧,第一排都没有人吗?然后他让最前排开始往前挪垫子。然后等人到齐后开始领课,和第一次领课里我节奏明显滞后比,今天基本节奏还是控制地可以的。课前因为Timothy也说,所有人不要赶,动作应该都是在口令后发生的,但不要滞后太多,计数并不是完全长短一致的,所以不要想当然,要听清,或长或短尤其原因。总体从节奏看,凡是涉及盘腿的动作,都做得滞后,然后Janu C因为我还要拿砖所以慢特别多,没想到领课的功夫Timothy还跟我说 F, take your time,因为这确实是一个一着急就容易受伤的动作吧。
领课确实是有助于在自己练习一段时间不知错误的小细节上可以有帮助纠正。双角ABCD系列完成后回站姿,每次我都是直接就起身了,现在发现原来A和D回来的时候是有一个吸气一半停留呼吸,再吸气起来的过程,BC则是直接起身。另外parsvottanasa我这个星期mysore时被纠正过结束回山式的时候双手平展,然后今天领课口令时发现可能这是一个大家的通病——进入动作时,存在增加呼吸再前屈的问题。
还有就是即便领课,要么不动脑子就等着老师报动作名称,然后梵文一出有几个还真不记得名字的居然下意识偷看同学。要么就是神游根本自管自做没认真听领课,比如我在paschimottanasa后一个vinyasa后居然又把purvottanasa(反平板)给忘记,自说自话开始做ardha baddha padma paschimattanasana,眼睛一瞥周围人都不同时发现自己漏了动作。
-
Racha™ (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 楼主 2019-03-03 01:19:32
2011.12.30 Basic by Stanley 记得某次下课一个同学说,上瑜伽课和老师的气场相合是很重要 2011.12.30 Basic by Stanley 记得某次下课一个同学说,上瑜伽课和老师的气场相合是很重要的,所以现在我就是上上每个老师不同的课,看看和哪个老师气场比较相合,看看比较喜欢什么类型的课。 在网上看介绍时就觉得可以从Stanley老师这里学到很多,因为同样有过身体上的受伤,有了后天造成的不平衡,所以怎样找过平衡,找到正位,是我需要学习的。 今天来是上午的课,依然是冬日阳光,温暖地热的教室,心情很好。 今天老师教给大家的主要是手臂的技巧,我们一直说拉伸肌肉,肌肉既不是横向也是纵向拉伸的,而是螺旋式拉伸的(bling,现在回想终于有点理解以前Heben说的螺旋式能量线的意思了) 所以比如下犬式,手掌力量要外旋,不过这样做很容易把整条手臂都外旋了导致肘眼向上了,其实这样不对。手掌力量外旋,但要注意上臂力量集中内旋,让肘眼向内相对。同样的技巧在猫式也是,手掌用力推地,掌力外旋,上臂内旋。 这样的对抗力量可以让肌肉螺旋式的拉伸起来,于是我上课时又Bling Bling想到了上一次上课时说到的战式一的技巧,感到也有点难以achieve。下课了又问了老师,在老师的指点下了解腿部力量,站式一需要前腿小腿用力向前顶,后腿脚掌用力向后推地,但掌跟需要用力上提,让我觉得最难的是需要后腿小腿向下,大腿向上。同时还是Chops老师反复提到的力量像内集中。 所以现在看站式一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广播体操般得动作,要点很多,一定需要正位,把动作练到身体有记忆为止。 ... Racha™最近的下犬式一直被纠正大臂外旋,然后我看到这个以前的笔记,发现是不同的。 我觉得不能一棒子打死说是谁的错,有可能是我记录有误,也可能是某一个老师说的是错的,也可能老师要强调的点不同。救我近期的感受大臂外旋,至于小臂如果内旋则上下有螺旋式对抗让大臂肌肉感觉更激活,尤其在下犬式里这样可以让手掌完全落地,而不至于跟着大臂外旋而内翻手掌。如果大臂外旋,小臂不很用力会跟着外旋,手掌内侧会抬起。
-
Racha™ (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 楼主 2019-05-10 11:50:42
2019.5.10 4月4日那天上了Timothy最后一次早课,由于我之前没想到他会突然又去加州上课,所以他从加州回来后就只有3次课。他也知道了我要走,不过老师看惯了人来人往,我这几年也是看惯了人来人往。最后一天我们交换了电子邮件,然后拥抱着告别了。
这节课之后,我一直还在找一个新的可以练mysore的地方,这几年我对老师自然是越来越挑剔,所以也没看到老师,价格都对胃口的地方。某网红加拿大籍老师的小馆的网站久久不更新,信息严重滞后,联系手机也是停机,一度让我以为这家馆是不是倒闭了,终于email联系上了,老师回复很冷淡,不是那种清心寡欲的冷淡,而是瞧不起人的傲慢,隔着电脑屏幕我就感到一阵气场不合。再看大众点评,似乎是一个高手养成营,怕是已经失去了瑜伽的本性,追求商业利益和学生“演出”表现的地方。然后又和朋友聊了几个馆,暂时有几个可以备选考察试课的候选场馆。
可是我终究没有去试课,原因我也不知道。每天的作息有了变化,想再恢复到5点多起来变得很艰难。今天终于5点多爬了起来,铺开垫子,自己在家练了一遍。一个多月没有练习的身体,确实变得僵硬很多,拜日式里前屈时大腿不能完全伸直,半莲花相关的所有动作都是明显退步,我也不强迫自己去做那些动作。
过去一年多mysore练习中的各种练习,受伤,生病,休整,等等让我感受到Richard Freeman所说的edge。这个edge如果我用蛮力去攻克,就会受伤。所以这次一个多月归零之后,我打算靠有意识的呼吸去加深。至于动作的准确性,在家练习确实没有老师监督,但当我今天练习的时候,所有Timothy,Barbara,Kristen,Ty等等老师跟我说到的要点我都可以慢慢想起。这一刻,我无比的欣慰,因为这些老师对我的帮助和影响,已经成为我记忆和身体的一部分了。
-
Racha™ (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 楼主 2019-06-25 21:39:49
换新的mysore馆1个多星期了,平时的课尚在可接受范围里,对于Ethan我还远没有建立起对Timothy那样的信任。在被纠正一些动作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肌肉的对抗,不过慢慢也知道了大概的限度,可能练习过程中去适应不同的老师也是一门功课吧。上周六也去了一次领课,这个课让我严重地怀念Timothy和几乎所有the Shala的老师的领课,因为主要是verbal instruction,很少动手纠正,这4,5年我习惯了更自我地练习,习惯了思考口令到自己动作的转换,习惯了不被打断地特别规律的数息。所以周末的领课让我有点混乱,而且因为Ethan希望所有人不管平时做到哪个动作周末都坚持完一序列,我觉得增加出来的串联对我的肩膀负荷太大。而且我一贯地觉得领课中串联的速度太快。周一period没去,今天去上课肩膀有一点疼,所以我动作做得不太深,比较慢,很小心。然后信任度有点小小打折,所以双角C我很坚定地摇头说no。然后marichi C没绑上之后我也是摸鱼,结束之后马上溜走。
今天中午和一个认识很多年的故友聊天,说到以前在yplus时的一个我们都经常去上课的老师。我们都没想到,后来即便认识了很多别的老师,我们谈起这个前yplus的老师还是依然赞不绝口。我突然有点明白,没有一个老师是一样的,就好像Ethan一直跟我说膝盖不要伸太直会超伸。我曾经无比坚定相信yplus很多老师的这种说法,后来在被Jason和Timothy等好几个老师纠正要伸直后我又坚定地相信他们说的话。
似乎和医生和医生之间,设计师和设计师之间,大家不买其他人的账如出一辙啊。很多时候只能选择相信一个,并且要为之承担后果。折衷的结果很可能并不是最优,而是更糟糕。所以我心里已经知道自己做半截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好吧,我觉得需要看看Richard Freeman的书。。。
-
Racha™ (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 楼主 2019-07-08 15:02:14
2019.7.8 体式应该感到稳定而舒适。我自己练的时候基本都可以做到这两点,可是老师过来纠正的时候却经常不这样,充满了不安。算起来也练了2,3个星期了,但还是没有很好的建立起信任感。嗯,真的不是每个人都像Timothy或者Caroline那样让人第一次见到就很觉得很安心。
今天练习时,我觉得我甚至在逃避,双角C的时候老师在纠正别人,我就以最快的速度出体式,马里奇C我自己觉得比之前稍有点进展就比较希望自己做而不是被去纠正。
Ardha Baddha Padmottanasana。曾经所有前屈里我会屈一些膝盖,防止超伸。然后Jason, Timothy, Barbara都说不要弯,曾经我也纠结过。后来我发现他们只让我在站立体式里不要弯,在坐姿前弯里其实我会自己本能弯曲的,因为来自腰的压力让我弯曲了膝盖。而站姿里面我觉得我的腿上肌肉是激活的,应该是保护了我的膝关节啊。然后Ethan每次都来说要弯曲膝盖,我前几天特地看了Richard Freeman的The Art of Vinyasa里关于Ardha Baddha Padmottanasana的说明,他强调的是进和出体式时需要微微弯曲膝盖,在体式中他倒是没有强调。我觉得是不是应该还是看个人自己的感受呢?我曾经和Ethan讨论到,我自己并没有觉得膝盖疼,他说现在不觉得,以后会不好。我暂时还没有进一步去研究,但总之每天做到这个动作时总是祈祷不要被看到。练习起来像做贼一样也是真的不好。
-
Racha™ (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 楼主 2019-08-08 21:50:20
2019.8.8 一个月过去了,这个月的练习还是没有什么特别大的进步。天气特别炎热,studio里连休息区都开空调,每天都觉得要中暑一样。不过双角C被纠正的时候,我不是那么排斥了。但是Marichi C因为被纠正后大腿前侧的筋感觉有点伤到,每次做都觉得靠近腹股沟这里疼,我会有点抵触。
7月21日那天,Timothy的脸书账号被hack,然后莫名发了信息给我,后来发现后我和他聊了一下近况,说到了我的疑问。他建议是 "good thing to listen to that teacher and see what happens over time. slowly." 然后和Timothy聊完之后,我后面两天练习的时候真的平静了很多,想想当时在shala早上练习的时候,真的感觉要哭了。但是很多时候人生不能圆满,只能move on。
8月1日开始去新公司上班,实际3个工作日。那三天早上我要比平时早很多去练习,到达的时候老师都不在,然后后来实际是那三天Ethan也都不在,我也确实很酱油地练习了三天,纠正的老师也很不给力,内心又深深怀念在shala的那些早晨,怀念早上我健步如飞赶去地铁,练习,然后地铁公交杀到机场上班。
可以说新的工作没有给我这样的每天觉得可以开心地学新东西的乐趣,新会馆和老师也不能给我inspiration。第3个工作日下午就开始闹肚子,后来拉肚子发烧脱水只能去了ER,幸亏那个抗生素没用下去什么过敏,病假了3天。今天病好多了,我鬼使神差地去看了已经关门停止常规mysore的The Yoga Workshop (Boulder)的网页,发现他们在脸书上推一个在线课程,$108,30个经典阿汤动作,视频可以随时看,随时暂停,就适合安静地自己在家练习,当有问题时可以看视频,别的时候就自己练习。这就类似于mysore课堂的感觉。
我已经在酝酿等卡到期要换新的瑜伽馆,我也已经在重新开始找工作规划下面的职业发展。2019年的主题可能又是变化吧。
突然觉得如果没有靠谱的瑜伽馆,也许我真的应该去买个视频课,再配上yogaglo,看看Jason的课也未尝不是比现在这样打酱油质量高。至于工作,找一找,没有合适的,也许转行,也许创业呢
-
Racha™ (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 楼主 2019-12-23 21:16:29
2019.12.23 在The Shala时做头倒立时发生过一次走走走然后就重心过头,直接滚过去的事情,当时没怎么样。结果十月底某一天早上练习快结束时,同样的事情就运气没那么好,为了保护颈椎,我就卷曲身体,结果有点歪,于是左腰重重地砸到地上。到场就疼到不行,躺也躺不下去,弯腰穿鞋都困难。因为要从前公司离职,在最后的几天last day里,连请假看病都不行。终于在结束那个悲剧工作后马上跑了一趟医院,拍了片子,做了B超,好在一没骨折,二没伤到器官内脏。虽然后面的恢复很辛苦,花了很久的时间,也算是万幸了。
回顾整个事发经过,有各种外界和我自己的原因。但这件事情发生后,我更加坚信现在的这个老师不是适合我的老师,纵然有些老师名声大,粉丝多,和我合不来的就是合不来。坚定了我之后要依靠自己练习的决心。
这两个月里,我听了好几次Jason在Podcast里的分享,还有Timothy在Podcast里的分享,以及不少其他人的分享,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愿意把自己当作引路人,而不是发号施令者,对于guru式权威教学很多人开始说不。我觉得这是时代的进步,之前在YJ Live活动上听了两次Jason的workshop就深感他不断强调critical thinking(当时他没有直接说这个词,但他说的是,不是说他说的就一定是对的,那只是他的体会,他觉得对他make sense的,给大家抛砖引玉,让大家思考),而最近的Podcast里他更是直接说到critical thinking这个词,现在我回首过去的5年在纽约的生活,不论是学校,还是接触到的很多我觉得很棒的人,教会我的最重要的东西里有一条就是critical thinking,好的老师是empower, inspire, nourish学生,而不是pedagogy如填鸭式,命令式,压迫式。pedagogy是滋生不平等,不尊重,逼迫,过度纠正等等问题的根源。
2018-2019年不论是阿汤还是艾扬格瑜伽届的最大丑闻,都是因为这样的教学方式而滋生的。这两种恰好曾在不同的阶段是我特别喜欢的派系。受伤之后我一度觉得我应该不适合阿汤,后来我隔了一个多月,又一次重新听了一遍Timothy的Podcast,我想他说的是对的,重要的根本不是阿汤本身,而是动作带来的感受,gentle but deep才是练习的关键。
前一个周末去听了一个关于冥想的分享,那个老师也是讲了不少方法和tips,但是最后他说你们今天还记得他讲的什么吗?你脑子里能记下来的印象最深的,可能才是对你最有帮助的。别的忘记了就不要费心了。他说workshop式的分享很难让每个人都相同地接受到同样深入的信息,每个人吸收的东西往往是不同的。我突然那想到黄蒙拉曾经说,买票去音乐厅看演出的人,每个观众听懂的程度不同,听懂多的人自己觉得票子值了,其实说的一样道理呀。
前一周还是恢复了去studio练习,第一周练习真的很累,浑身肌肉酸,比较让我满意的是代课老师。代课老师反而不会来随便动我,或者如果我说不,他们一般就会收手。今天是主要老师过来,在我拒绝后还是让我再做了头倒立,有帮助ok。但是让我之后要这样,那样做,我真的懒得去说我为什么没法按要求去做,我忍了忍,什么都没说。就说哦,反正过两天还是代课老师。
今天23日,我给Timothy发了个节日祝福的邮件,简单地说了自己练习的情况,哎,真的真的真的好怀念Timothy的课堂。
-
Racha™ (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 楼主 2020-03-26 18:15:49
2020.3.26 因为疫情原因,出门变得困难,在家练习的局限也是不言而喻。加之各种纷杂的国内外信息干扰,也很难静心练习。最难的真的就是铺开垫子,垫子打开了,站上去练了几遍拜日式也就能继续练习了。上周起自己在家练习了两次。某日突然收到朋友邮件,说搬去加州的Timothy因为疫情原因也开始进行网课了。
没想到因为疫情,让不在同一城市的人反而有了机会共同练习,很兴奋。于是我给他发了邮件,问了上课的方式,昨天就架起了笔记本电脑,开始了练习。
我深深感觉网课效果比线下还好。因为线下我可以知道老师和人聊天了,不在教室出去喝水了,或者在指导别的同学了。网上练,我根本不知道老师是不是在看10+屏幕中的我,我只能假设是在一直看的。而且我也不知道同学是不是也乘着喝水打字在看你。这就好像薛定谔的mysore,一分钟都不敢偷懒。
我是第一次体验网课,真的是挺特殊的体验。开始时Timothy会带领大家唱诵,然后有口令的带大家做完5x sun salutation A和5x sun salutation B,接着就是各自进行各自的动作了。
中间被verbal instruction纠正了侧角扭转式,手的位置放得不太对。后来我又去看了一下留言,然后看到老师问我肩膀和膝盖是否ok,我告诉他前几天一侧肩膀不是特别舒服,准备要做最后一个动作。总体而言,我的体会是,动作做得比平时自己练习要深,比较累,甚至我之前一直在最热的天气里都无法做到的Ardha Baddha Padma Paschimottanasana (half bound lotus version of paschimottanasana)的那一侧居然自己抓到了脚趾。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大理苍山脚下安静、视野绝美的瑜伽禅修民宿,超大瑜伽课室,... (4563)
- 运动及书籍讨论交流 (敖其尔)
- 有人了解isha瑜伽吗,这个网上的资料很有限,会洗脑吗,求科普 (123)
- 小白提问,胸式呼吸怎么弄 (中不两)
- 杭州瑜伽老师交流/代课群 (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