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与问答列表】孩子咬人/打人怎么办?

王永晖

来自: 王永晖 组长
2011-06-01 18:44:41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王永晖

    王永晖 组长 楼主 2011-06-01 18:47:11

    这是“秘密”网友在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0029071/ 提供的一个资料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c2868c0100l41y.html ------------------ 因为父母亲工作忙,有些孩子没得到足够的关怀。父母用买玩具等物质方式收买他。父母应该每天给孩子有质量的陪伴时间,在这段时间应该以孩子的视角来陪他做游戏。 有些孩子只看到别的孩子推推攘攘,但并不明白其中的意义。如果孩子有良好的触摸感(sense of touch),他就有良好的界限感。是他们日后认识其他人的基础。 当孩子要以踢、打你的方式来打招呼时,表示他的感触摸未被发展好。需要让他感受各部分的存在。要有意识地一边说一边用行动告诉他,如:“现在我要来碰你的肩膀啰”。最好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当他以不正当的方式招呼时,不要指责他,可以抓住他的手说:“你的小手要去…”要用你自己找到的合适的方式去教他如何与别人打招呼。 ------------------------------------------------------------------------------------------------ 我非常认同这个认识,并觉得,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咬人/打人案例,其实都可以归结为这个原理。

  • 王永晖

    王永晖 组长 楼主 2011-06-01 18:49:11

    在那个帖子里,我提出一个想法 --------------------------------------------------------------------------------- 我觉得,网上问答,容易进入误区,因为问者提供的信息太少,答者经常是靠自己的经验或想象去猜,其实跟算命差不多。 如果能算对百分之六七十,那就是大师级了。 所以,其实我是建议,可以把本帖中表达出的育儿观念,做成一个问答列表,然后由其家人和主班教师逐项填写,可能把列表填清楚了,问题的解决方案也就有了。 哪位有这个公益心,以及最近有时间的,可为这个孩子做一下。 另外,我稍微浏览了一下帖子,好像大家都是往严重处想,有没有可能,大家想的轻松一点,问题并未有那么严重的,毕竟张三没有提供多少精确的统计数据。 如果是这样的话,有可能找到一点点方法,就能够让孩子很快地好转。 感觉秘密和夸子,都提供了很好的想法,但似乎没有涉及到这另外一种可能性。 比如夸子说的『弱化她的行为模式』,如果问题不是那么严重的话,我可能恰恰不是弱化,而是直面她的行为模式,反复多次,重构之。 即,我如果是她的家长/老师,我会专门找个时间,让她来咬我,让她知道下嘴的轻重,咬疼了,我就喊疼。 就这么让她咬,每天练习,练习到一定阶段,可以反过来我也咬她,让她体会被咬的轻重疼痛之感。 我们成年人,都是把“咬”看作坏事,这么做的孩子,就是“不正常”,其实,不正常主要是在他们不知道下嘴的轻重,“咬”是人类最原始地表达情感的一种方法,关键是要使对地方。 如果问题仅仅是这么简单,就让他多咬咬,多练习就知道轻重了,凡事在于练习啊。 总之,跟相当多的类似网上问答一样,问者说了一句,答者反馈十句,这种模式应该改改了。楼主提供的信息很不全,所以我不能保证我这个建议的可行性,只是作为参考。 一个简单的信息不全的点是,楼主连这个孩子是不是剖腹产,会不会有感统失调都没说,其他人似乎也没问。 按道理,真想解决问题,是应该做一个比较详细的问答列表才对。

  • 王永晖

    王永晖 组长 楼主 2011-06-01 20:41:05

    归纳一下,我的想法就是: 『如果问题仅仅是这么简单,就让他多咬咬,多练习就知道轻重了,凡事在于练习啊。』 出发点也是跟秘密提供的那个新浪笔记的原理类似。 不过,我现在需要把这个做法系统化一下,算是一种可能的操作路径,只供家长/教师们参考性的试用。 我实际上专门写过一篇文档\博文 处理儿童"恶行"的"迁移--反转"法则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143&do=blog&id=412599 大义是,儿童不遵守规则叫做“犯错”,这些错误中,如果伤害到了他人、伤害到了环境,就叫做“恶行”。 一种解决办法是,简单地说“不”,多次重复。 另外一种,其实还是说“不”,但是是一种变体,称之为“迁移”,即并不完全立刻禁止儿童的这种“恶行”,而是把它迁移到特定的预设环境中演练,演练够了,发现契机实现“反转”,将暴力化为和平,将“恶行”化为“善意”。 我上次发贴说的练习,本质上也是出于这个想法,不过还不够系统,这里补充一下。 孩子咬人/打人的情况,规定只允许在特定情景中才能存在,实际上,这是一种变相地说“不”,我将这种限制性演练称作“迁移”之法,那么我们将他迁移到什么样的情景之中呢, 1a. 咬人情况,迁移到“亲子按摩”的情境中来,家长/教师跟孩子做亲子按摩,做得差不多了,孩子感觉很舒服了,然后让这个有咬人习惯的孩子,试试去咬咬家长/教师,家长/教师觉得疼就要喊“疼”,让孩子知道。 告诉孩子,他只有在这种亲子按摩的时候才能咬人。反复练习,让孩子通过练习,知道“咬”的轻重,其实“咬”也是动物表达亲密的一个方法,只不过现代社会人类越来越文明,对此不予认可和重视了,这样做的孩子,结果就被认为不正常。 1b. 打人情况,迁移到戏剧游戏的情景来,比如讲一个打架的童话故事,再以此故事做一个戏剧,只准孩子在这种情况下演练“打架"。 咬和打,迁移原理虽一,都是尊重孩子的原始生命本能,不是一味杜绝。但还是有区别,怎样做是需要一个设计,我是把“咬”迁移到亲子按摩的情景,而打则迁移到戏剧场景。 2. 反转,孩子咬人/打人练习,大人及时作出相应的语言和表情反馈,咬疼打疼了,要表示出来,这时候大人们要抓住“反转”的机会,比如,孩子知道大人疼,就停下来,或把力量放轻。 有时候,还可以这样反转过来,大人在这些限制情景下反咬孩子,让他体会其中的轻重。 反转的意思,就是把暴力反转成和平,把恶行反转成善意,如我那篇博文所说,这在历史书上也是常见到的一个人类现象。 我估计,这个方法应该对很多孩子都会有效,如果家长们及早知道这个方法,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所以写出来,供后继者参考。 其他有经验的家长和教师,也请贡献经验,教育之路有很多侧面,需要一题多解的智慧心态。

  • 王永晖

    王永晖 组长 楼主 2011-06-01 21:11:49

    稍微附注一句,将“咬人”迁移至“亲子按摩”的情景中,有一个前提,就是孩子愿意让家长进行身体接触和按摩,这对很多孩子都是成立的,不是难事,即使有些孩子会比较挑剔,不是任何时候都能进行,但还是能找到合适的机会愿意这样做。 但是,有些孩子和其家庭,亲子关系可能很差了,甚至会在任何时刻不愿意家长进行亲子按摩,那问题就会更严重一层,也许可以多使用一下1b--戏剧教育方法。当然,这样的孩子肯定也是非常少数的,需要家长们花出去更多的时间,弥补过往的教育失误。 其实,越小的孩子,越容易接受亲子按摩,所以越容易使用这个办法。

  • 能改名字了吗?

    能改名字了吗? 2011-06-01 21:13:04

    这个问题我是这么考虑的。 如果是预警孩子是否异常,是否需要特别注意,可以用问题列表的方式来衡量。实际上,市面上有专业的列表,从不同的方面来设定行为信号,最后有配套的研究和培训来做相应的解释和后续步骤。 但根据一个症状来列出问答列表,试图找到最后的解,我的思路并非如此,原因如下: 第一,变量太多。从最直接的,孩子的年龄,孩子该行为的频率,该行为的具体发生的情形,到间接起作用的,孩子的家庭环境,孩子父母的教养方式,孩子身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孩子自己的特性,孩子的朋友关系,孩子的老师等等,所有的变量都枚举到,方能构成这个列表的点。 第二,变量之间的关系太复杂。首先由于变量点太多太复杂,这个列表的空间模型必然是一个立体网状结构; 其次,变量之间的关系构成取决于列表设计人的认知,所以不同的人构建的变量结构关系不一样; 而且最后执行人的资源,现状和个人特性也不同,所以在这样立体网状的问答列表里,走哪条路径最后到哪个问题节点,是一个由列表设计人和列表回答者互动的过程。

  • 能改名字了吗?

    能改名字了吗? 2011-06-01 21:32:44

    仅仅从咬人这个症状,我知道的解决方式就有非常不同的几种: 1. 不理会,咬疼了也不能叫,不给反应 2. 用乳房闷一下孩子 3. 咬回去 4. 制止 5. 惩罚 6. 安定情绪 7. 调整生活节奏 8. 家长全职照顾孩子,从恢复信任,建立亲子关系开始。 等等。 所有这些方法,有短期的,有长期的,有针对年龄小的孩子的,有针对年龄大的孩子的,有的针对好奇宝宝的,有的针对有意识的反抗的,有可能需要两者以上组合的,有可能有的方法会起反效果的。 具体怎么把握,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感觉分析。 还有症状描述人的特性。照顾孩子的经验不一样,对症状的感受描述也不一样;所处的地位不一样,对孩子的看法描述也不一样;能够付出的代价和资源不一样,不同的方法效果也不一样。

  • 王永晖

    王永晖 组长 楼主 2011-06-05 02:45:52

    是,解决方案是多元化的。 通过讨论,我也因此对我们小组以“问答列表”为主攻方向的思路,感觉越来越明晰。 就是说, 1. 能不能通过问答列表的逐渐展开,让家长们通过填表,自我反馈或专家反馈,从而决定最终选择什么样类型的解决方案。 也就是夸子所说的“立体网状的问答列表”,有些路有些家长们不必走,另一些家长却会选择走。 2. 各种解决方案的有效度,倒底是多大。我现在有这种感觉和印象,很多教育建议,或教育解决方案,都是出于教育专家的个人猜想和局部实验,样本量其实都是很低的,学术界估计试验的样本量相对还会大一些,而民间教育界,看看他们出的书,可能也就有一两个例子,就算完事了,像费思以前介绍的夏山学校对于一个尿床孩子的治疗方法,样本就一个,而且没有孩子成年后追踪观察。 现在网络技术的发展,给教育科学的实践提供了突破口,样本量可以非常大,大到以前学术界难以想象的程度。 这些解决方案,在网站上,就不仅仅是提供,而且可以得到反馈验证,从而让问答列表和解决方案得以进化,我看重的“动态”更是这个,也许局部上可以是静的,列表设计人和列表回答者互动地不是处处都多,因为成本问题,但是,通过验证反馈,整体上则是动态的。 这种想法,可能是“局部整体”原则的一个应用,具体怎么来,我也仍在模糊感觉阶段,刚写了篇博文,介绍了这个思维方向的重要性。 新科技浪潮推动人类社会进入“局部整体原则”阶段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143&do=blog&id=451121

  • 豆豆

    豆豆 2011-06-08 03:47:55

    俺就是个家庭主妇,俺觉得,孩子咬人和打人是很普遍很平常的现象,不值得大惊小怪,俺个人总结自己和周围的孩子,有小许经验如下,: 1 孩子是不是困了,该睡觉了,而环境对他造成干扰,让他没法睡,或者 2 孩子的压力太大,比如一下子回到老家,虽然那些人都认为是亲人,而对孩子来说,都是陌生的 3 俺从小巫、孙瑞雪、尼尔等各个专家的书中学来的,总结出一个对成人的要求就是,假如孩子有何不好的做法,尽可能地弱化成人的反应,避免上纲上线。俺反对把咬人或者打人当作一个问题去解决,反对把一个这样的孩子当作有问题的孩子来对待。 4 成人的一切反应,都应遵循一个原则,“爱”。

  • 王永晖

    王永晖 组长 楼主 2011-06-11 19:46:34

    『反对把一个这样的孩子当作有问题的孩子来对待。』 是,大多数家长都会这样反对的,不管有没有问题,谁要跟家长这么说,哪个家长都会不高兴的,所以,不用谈虚的,就通过问答列表,进行实实在在的反馈,并选择合适的操作性解决方案即可。 所以,本帖集中讨论在问答列表,和相应的操作性解决方案上。 务虚也很有必要,我们可以把相关的讨论,如『4 成人的一切反应,都应遵循一个原则,“爱”。』 转到这个帖子: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9196260/ 关于善真美教育的一点疑惑

你的回应

回应请先 , 或 注册

771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