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研究生应该注意的为人处事之道

王永晖

来自: 王永晖 组长
2011-05-16 04:33:21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王永晖

    王永晖 组长 楼主 2011-05-16 04:36:14

    先说第一件,有不少大学生,学习也十几年了,写信的时候,抬头、落款不具,不尊重书信格式,要说是好友之间通信吧,也无可厚非,可明明是给老师写信。 要说是没把老师放在眼里,但是有时候明明是对他们人生起关键作用的信件,如考研咨询信件,也是这么写,那就更让人困惑了。 我接触的学生,基本上是八十后一代,这方面缺少教养,是否跟其父母是文革一代有关,不是很清楚。

  • 王永晖

    王永晖 组长 楼主 2011-05-16 05:01:21

    这一段,是最近有感而发的。 学生跟导师之间的交往原则,尚未系统化,因事而说两点,道理可应用于工作以后跟上级交往时: 1. 注重沟通,电子邮件交往是现代的一个重要形式,不能老师给学生写的字数,比学生给老师写的字数还多,那就反了。 我意以为,理想的比值是,后者:前者=10:1,如果老师和学生关系比较近,两种情况居一 a. 学生需要老师手把手的教,老师上辈子欠学生的。 b. 学生很能干,已经成为老师的合作者。 可以将比例改为,后者:前者=5:1。 工作后,其实跟上级的交往也是这样,自己要估计好一个正确的比值,过多过少都不好。不要怕给上级沟通,上级很可能不会给你回信,即使回,字数也可能很少,这就是我说的比值。 2. 不要轻易推翻共识。 如果领导/导师已经把一个道理,给下级/学生强调过很多遍,而且下级/学生听的时候,都是在点头,那就说明已经形成共识。 下级/学生,在真实操作实践过程中,就不应该轻易否定这种共识。实际上,我发现,孔子当年所说的,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可能说的就是这点。 当然,这句话很不好听,但还好,不是我说的,是孔子,可由他担当,什么意思,就是可能相对而言,有更高比例的女子和小人,更容易去轻易否定已经形成的共识。 不是说不可以否定共识,关键在于“轻易”二字,如果你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相当的努力,证明了原有的共识需要改进,只要不是昏君,导师/上级高兴还来不及呢。 因为,每一次共识的改进,都意味着“模式”的变革,事业前进最大的效益,就来自于此,模式变,是质变。

  • 胖猫一只

    胖猫一只 2011-05-16 09:20:22

    呵呵,这一点不敢苟同。说起书信形式,我倒不觉得应该有“师生”“生师”之分。如果是关系不熟,那么应该用正式体,不论是谁写给谁,都应该很FORMAL。如果很熟,用非正式体,双方舒服、接受即可。 我在国外读书的时候,感触很深的一点就是,老师把回答学生问题,不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堂下,不论是邮件还是面对面,都当作自己的职责之一。学生不欠老师的,因为学生缴纳了学费上课,老师教授知识并且回答问题作为对价。双方关系平等,无所谓谁欠谁的,也无所谓谁比谁地位更高。 师道尊严,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一部分。对这一点,我并不认同。 我会教育我的孩子要尊重别人,但是不会教育他说,老师就应该被“尊重”。老师也好,学校的清洁工也好,都是 工作,为什么要认为老师就应该被特殊尊重?或者说 老师的地位比学生更高?我只尊重真理,尊重观点。同理,孩子应该尊重父母,父母也应该尊重孩子,这种尊重的基础是双方平等。没有平等,何来尊重?

  • 王永晖

    王永晖 组长 楼主 2011-05-16 14:53:03

    胖猫,你恐怕把内容看歪了,这里说的是沟通,尤其是导师级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不是普通的上上课就走人的情况。 另外,说起师道尊严,你在国外读书的经验,跟我在Stanford大学访学一年时候的感受完全不同,那里的学生,更加注重“师道尊严”。 沟通归沟通,讨论归讨论,学生们对老师的敬畏之心,我看有点像中国古人。

  • 王永晖

    王永晖 组长 楼主 2011-05-16 14:58:04

    上下级关系,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东西,如果对之漠视,认为什么都是平等的,那只可能在家呆着了。 更何况,轻易否定已经建立的共识,即使不是上下级关系,用于跟自己平等关系的人,也是不对的。 我觉得这是80后学生们的一个误区,不知道是否跟他们的父母曾经在年轻的时候造反闹革命有关,不清楚。

  • 王永晖

    王永晖 组长 楼主 2011-05-16 15:17:18

    『学生不欠老师的,因为学生缴纳了学费上课,老师教授知识并且回答问题作为对价。双方关系平等,无所谓谁欠谁的,也无所谓谁比谁地位更高。 』 导师级的师生交流,就不仅仅是简单的上课了。鉴于目前中国大学生研究生的现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是很好的学生,也需要老师手把手的教。 这才是我说的关键,即使如此,甚至也需要向对待自己子女那样,反复多次,不厌其烦。 这是中国特色,老师要求着学生学习,想着法儿地调动学生积极性。Stanford的中国博士生们告诉我,他们老师根本不是这样,刚来的时候,对你很冷漠,巴不得你赶紧走人似的,等你自己展现出相当的学习主动性,老师认为你是真要学这个东西的,才认真教你。 这样才是对的,孔子解释周易的时候,蒙卦的一个含义即是如此。 中国的学生,目前还不可能一下子改到这种程度,目前阶段,可能还是要手把手的教。 这种工作,做不做,是教育行业的特殊规律,老师不做,工资也照拿,事业也照走。 所以,教育行业有其特殊性,跟市场经济是两码事,这个以后我会再说。

  • 胖猫一只

    胖猫一只 2011-05-16 17:08:56

    2011-05-16 14:58:04 王永晖 上下级关系,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东西,如果对之漠视,认为什么都是平等的,那只可能在家呆着了。 更何况,轻易否定已经建立的共识,即使不是上下级关系,用于跟自己平等关系的人,也是不对的。 我觉得这是80后学生们的一个误区,不知道是否跟他们的父母曾经在年轻的时候造反闹革命有关,不清楚。 ---------------------------------------------- 其实我想强调的只是平等。上下级也好,父母子女也好,首先是平等,人格上的平等。其次是基于平等的相互尊重。 这和造反派没有啥关系。造反派不承认人格平等,当然也无所谓尊重。

  • 王永晖

    王永晖 组长 楼主 2011-05-16 18:27:32

    我感觉你好像讨论的比较泛,我现在说的是比较具体的操作,就是导师/上级和学生/下级之间的通信比例。 你把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比作商家和顾客,而我,针对的是导师级的接触,则比作未来工作中的上级和下级,怎么跟导师沟通,将来可以直接应用于工作以后跟上级沟通。 不知你在国外求学时,是否有过导师制的经验。 导师和学生的比例,可能跟上级和下级的通信比值,还是有不同的,但质有共同之处。 不应该,导师给学生写的字数,比学生给导师写的字数还多。 另外,不要轻易否定已经达成的共识,也是我说的上下级关系的一个要点。 我想,对这些关键点,你拿人格上的平等来参与讨论,是否也说明了一些认识上的不同之处呢,我恰恰是因为这批学生,可能有这种认识上的误区,才写这份东西。 不能拿人格上的平等,来搪塞为人处事的应负之责。 我之所以提到文革,就是感觉到,很可能是文革,把我们文明中那部分文明规范给破坏掉了,一直到现在都恢复不过来。 很基本的常识,实际上是应该在幼儿园小时候教出来的,现在都大学生了,还要老师们提醒,本来就不对。 如果再往”人格平等”上去搪塞,胖猫这里只是理性讨论,也是成年妈妈,不在此论,但是不能排除这样说话的学生,我在教学中确实也遇到过,不是全部,但是确实有,那就错得更远了。 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不要养成似乎什么都是“现成”的感觉。我到北京十二年,最大的感觉就是如此,北京孩子,天子脚下,条件非常好,利用率却很差,我的一位同事,在美国呆过10年,也跟我讲: a. 国内的大学生,看上去不成熟,跟小孩子一样。 b. 国内的大学生,相比美国大学生,比较懒,不用功。 (我觉得他说的不就是我么) 通过各地各校老师间的交流,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当然,我们自己也有这种问题,虽然也是40岁的人了,但不能自己有问题,就不跟学生们说,大家一起沉沦。 所以,我说的“手把手”的教,这句话是关键,大学老师,不必这样对待学生,但是在中国当前情况下,导师级的接触中,又必须这么做,其实跟为人父母差不多,这可不是上辈子欠这个学生的么。

  • 能改名字了吗?

    能改名字了吗? 2011-05-16 20:24:04

    我赞同王老师提出的为人处世之道。不论对谁,最基本的礼貌是最基础的尊重。 至交好友或许可以简化一些形式,但没有亲密至此,不可废礼。例如,我们当学生时,称呼导师一定是Dr。surname。毕业之后,才会改为first name。

  • 小石

    小石 2011-05-16 23:58:52

    王老师观察到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追问父母是不是文革一代,我觉得不是要点。 这里可能涉及两个问题: 一是我们从小到大,可能没有学会怎么和长者、老师、上司等进行良好的沟通; 二是我们从小到大,也没有学会怎么与晚辈、学生、下级等进行良好的沟通; 解决这类问题,我想可以考虑: 一是,先寻找真实沟通中的各类范本; 二是,要系统考虑师生之间之间的互动机制,比如,老师可以在注重一视同仁的课堂交流之外,增设更加注重深入探讨和交流的学术兴趣小组,把更多的业余时间花在兴趣小组上,老师对兴趣小组的各类指导时,可以参考各类沟通的范本,并可以提炼自己学科沟通中的范本,同时兴趣小组的同学可以作为“教师助手”,结合各类网络学习社区,来回应其他同学一些简单的问题。这时,老师与兴趣小组的同学沟通时的一些“范本”也会比较自然地给其他同学提供各种沟通时的参考。

  • 王永晖

    王永晖 组长 楼主 2011-05-17 01:11:16

    小石主要考虑的还是课堂教学的变形,我主要说的还是为人处事的原则,如何解决,是难题,中国古代有个办法,就是唐僧念经,唐僧自身也有很多缺点,但不能自己有缺点,就不给徒弟念经。 中国的教师,大抵也只能如此了。 现在,我是要说说引而申之的担忧,未来经济,将会越来越多地依赖创意经济,我们国家在这方面,应该说优势很低,看看现在那些门户网站和视频网站就知道了,同质化很严重,豆瓣算是一个另类了,我很赞赏。 为什么,恐怕根子在我们教育上面,小石言“从小到大”,就是这点。 其实,创意经济,不是“不听话”经济,有些中国年轻人把这个给弄歪了,其实,创意经济,更讲究“听话”。 中国教育的一大问题,恰恰在于,学生既不听话,又无创意,这两件事,其实是一件,一个硬币的两面。 为什么,因为创意经济,恰恰重要的就是追寻“共识”,Facebook创始人最近有篇访谈,我觉得很好. 扎克伯格:创新就是要“有形而无序” 『在一个成员间说着不同逻辑的语言、不能自由沟通思想的企业里,拿出20%的时间给员工去理解他人想法是十分必要的。』 美国文化没有本帖中言道的问题,这是它们创意经济的基础,如果对已经形成的共识,上级/下级关系都能轻易打破,更别说平级关系了。 这是很要命的一件事,中国的年轻人如果缺少这个基础点,就无法进入创意经济,只能去干那种被动型的流水线式工作,因为流水线式工作,明晰度大,不需要征求多少共识。 小石关心的罗伯特议事规则,其实也是有这个基础在里面,他说的范本,可能有点这个意思。

  • 胖猫一只

    胖猫一只 2011-05-17 10:04:22

    我反复提到人格之平等,其实想说的就是“为人处世”的根本。为人处世的根本,首先是承认他人人格之独立与平等,在此基础上要相互尊重。父母要尊重孩子,孩子要尊重父母,老师尊重学生,学生尊重老师。这是良性的、正常的互动。 我反对的是,1)要求孩子单方面尊重成人,要求学生单方面尊重老师。这么要求的道理是什么?因为孩子幼小?因为学生比老师地位低?背后的道理是想说,强权即公理?因为你比我幼小,因为你有求于我,所以你要尊重我?这种单向的、强迫式的尊重,是否违背了我们对孩子一直宣称的平等自由之人格? 我们想教育自己的孩子有礼貌,如果是基于“强权即公理式”的教育,能教育出真正懂礼貌的孩子吗?现在的孩子,稍微大一点的,都懂得讨好老师。长大了,会给领导主动打伞,呵呵。 懂礼貌,讲礼仪,对于孩子教育当然很重要。但是我们是不是可以换种方式呢?比如说,不要泛泛地说“对老师要有礼貌,见了老师要打招呼”,而是说“对他人要有礼貌,见了认识的人要打招呼”。比如说,告诉男孩子要谦让女同学,帮助比自己弱小的小朋友,公共场所不要打扰别人等等。现在国内的小孩子,很多都被教育得很懂“礼貌”,见了老师长辈都会主动问好。但是整体的礼貌和礼仪却很差。这样的教育不能不令人反思。 LZ所举例子,很明显地表达出来师生之间的不平等,甚至连通信中字数的比例都要规定。学生写的信要比老师写的信的字数多,这样方能显出尊敬来。对此我确实不能苟同。我不在学校工作,所以对这方面的感受不多。但是在工作中处理上下级关系时,我的心得和LZ是不同的。我经历过很多老板,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也有下级。举个大学生的例子。我部门经常会招实习生,有北大的,有人大的。有个北大的小姑娘,极其懂礼貌,会看领导眼色。我和别人谈工作,随口说了句,都说渴了。她在一边立即说,我去给你倒水。我惊了。外企太多年,貌似已经很不习惯被下属倒水伺候的待遇。吓得我赶紧说不用不用,我自己来。 简短些说,工作中的上下级关系,还是基于平等和相互的尊重。任何事情上,下属都可以和领导争论,如果他确实有自己的观点和论据。工作中当然也要有基本的礼貌和礼仪,但这不仅仅是针对领导而言,而应该针对所有的同事。如果你向别人请教问题,不论对方是你的上级还是同事,都应该言辞礼貌,并且表达出对麻烦他人的歉意以及对对方提供帮助的感谢。

  • 胖猫一只

    胖猫一只 2011-05-17 10:17:41

    “轻易打破已经形成的共识”,这个其实没有看得很懂。如果有具体的例子会好理解一些。 “中国教育的一大问题,恰恰在于,学生既不听话,又无创意,这两件事,其实是一件,一个硬币的两面。” 这个同意,确实是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如果深入思考一下形成的根源,恐怕根源就是我上文所分析的“强权即公理”。我们一直教育孩子要尊重老师等等,但是我们从来没有让我们的孩子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的孩子得到的教育是残缺、不全面的。我们每每强迫孩子见了老师要问好,见了长辈要问好,我们自己从来没有意识到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并没有 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平等主体来对待。孩子从小接受的潜意识教育就是,因为我幼小,所以我被强迫。孩子长大了后,会很理所当然地接受强权即公理,接受丛林法则,转而去欺负比他更幼小的人。没有形成自律,而仅仅依靠的都是他律。所以,长大了,他们会不听话,除非受到强迫。另一方面,他们自幼被灌输的强权即公理的观念,已经完全扼杀了他们向权威挑战的动力和可能性。他们自然没有创意。 我们的教育确实有问题,但不是孩子的错,而是我们这些大人的错。

  • 能改名字了吗?

    能改名字了吗? 2011-05-17 11:34:29

    王老师的职业决定了他是从育人的角度看问题,从他可以做,他认为应该做的角度来看问题。所以我支持王老师提出来的这个议题。 胖猫一只是另外一个角度。我在另外一个帖子里的回帖思路跟胖猫很像。 贴主问:中国教育最缺什么教育。我的回答是被尊重的教育。 因为只有从被尊重中才能真正学会尊重。

  • 能改名字了吗?

    能改名字了吗? 2011-05-17 11:43:15

    逻辑上,尊重并不等于服从,逆否命题同样成立,不服从不等于不尊重。服从仅仅是尊重的某一种表现,就跟感冒了有可能会咳嗽一样。难免有人会误诊:只要咳嗽了,就说明你得的是感冒。只要你服从了,就说明你在尊重我。 所以从广义上,我同意胖猫,育人最关键的是什么?找到好的教育者!做一个好的教育者! 正如我时常拿这个玩笑来打趣自己:孩子做错了,要么是天生的,基因的问题;要么是后天的,教养的问题;两面两,都是父母的问题,怪不到孩子身上去。

  • 能改名字了吗?

    能改名字了吗? 2011-05-17 11:54:24

    但这里王老师的立论是(身为老师),可以教给大学生些什么。坦白地说,虽然从细节上,我未必完全赞同,但从立论本身我还是很敬佩王老师的。我自己是没有这么耐心的,十八岁对于我算是一个分界岭。十八岁之前,我苦口婆心,耳提面命十八般武艺都用上尽可能让孩子学到;十八岁之后,我该说的说到,剩下就只教愿意学的了。

  • 能改名字了吗?

    能改名字了吗? 2011-05-17 12:16:27

    这里提到创意与听话的问题,我有一个不算太成熟的理解:很可能底层有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影响。 举一个例子:我有一次给一个跨国公司的高管上课,他负责同时在印度和中国开发一个大项目,已经在印度做的差不多了,马上要开始中国的部分。 在印度做项目的过程中,他被一个问题困扰很深:明明发出的命令,下属一直点头称是,但做起来完全不按照他的指示办。为什么?沟通在哪里出了问题? 首先我们明确肯定不是语言上的误解。再下来,就是文化的问题了。下属认为老板的计划不可行,但下属不能直接说不,只能说是;但在操作上还是按照自己认为可行的方案。美国老板最后怒了,你不听话。 西方文化基本上对于“说不”是一种肯定态度,你能说出好的“不”,就有可能展露头角。虽然从政治角度,无论是办公室政治还是政治本身,讲究一个提意见的时机,但大环境对于“说不”是非常宽松的。 相比之下,东方文化对于“不”的容忍度就很低的。能靠说“不”出头的人基本等于黑马加伯乐的概率。我最近把曾仕强的观点放入书单,就是因为他似乎是从文化的角度来解读这个现象。我在类似问题上虽然观点很鲜明,但很少参与讨论,也是这个原因。

  • 能改名字了吗?

    能改名字了吗? 2011-05-17 12:21:53

    搞教育跟搞研究的关系,就跟搞技术与搞理论的一样。教育一定要有可操作性,技术一定要有可实现性;理论可以天花乱坠,超前时代多少年,但只有落实在“做”字上,才有可能真正看到变化。

  • 胖猫一只

    胖猫一只 2011-05-17 14:28:47

    其实我很明白LZ的立意。从这个小组的很多文章能看出来,他是一个做事非常认真的人。作为一个老师,他必定是对学生倾注了太多的心血。然而学生们的态度似乎并不如人意。所以,LZ才会有上文之感叹。其实,这个问题,原本不用“师生,生师”“上下级”相处之道来解决。最简单的原理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对帮助自己的人表示尊重和感谢,对于自己给别人造成的麻烦而充满歉意。 顺便感慨一下。刚才有个会议,我后进的会议室。我进去的时候,房间里面的人都站起来欢迎我,而只有一个美国人很倨傲地坐着,而这个美国人是我们这些人里面最年轻、资历最浅、职位最低的人。。呵呵。忽然间有点理解LZ的感受。这个社会,不论中外,人们对于社会地位高、占有资源多的、有权力的人总是有天然的尊重。我无意否定这些。

  • 王永晖

    王永晖 组长 楼主 2011-05-17 18:12:26

    2011-05-17 18:09:15 王永晖 『小石:二是我们从小到大,也没有学会怎么与晚辈、学生、下级等进行良好的沟通』 我觉得这点很重要。根据现实世界的提示,我可以想到一个重要原则是: 上级不要跟下级争利,也不要嫉妒下级的成就。 说出来,尤其是后面那句话“不要嫉妒下级的成就”,可能听起来会奇怪,却是人类历史,尤其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个屡次发生的现象,就是所谓的“功高震主”。 有些人,自己享福可以,享受特权可以,但看不了别人享福、享受特权,或者可以说,这是某种文化下的大多数普通人的性情。 这条原则,很简单,其实真正能做到的人,恐怕在现实生活中不是大比例。这也是影响我们事业发展的很大的一个文化障碍。 所以,企业文化,应该是良性的,这个问题,往往是停留在隐规则,一般人不直接说出来,有些领导,我同事告诉我,身在名校名系,其实已经是人中翘楚了,还爱贪功,把下属的功劳往自己手下圈,见不得下属做出事来。 其实,这跟我们育儿也有关系,我们说“善美真”是对家长而言,就是家长应该以“善”为首,不要跟自己的孩子争,这样孩子长大了,他也会更好得面对下级。

  • 王永晖

    王永晖 组长 楼主 2011-05-17 18:14:01

    其实,这跟我们育儿也有关系,我们说“善美真”是对家长而言,就是家长应该以“善”为首,不要跟自己的孩子争,这样孩子长大了,他也会更好得面对下级。 就是,功劳是孩子的,错误是自己的。如果有些父母做反了,功劳是自己的,错误都是孩子的。 那么,这样的孩子长大,我估计就容易跟下级争利,容易嫉妒下级。

  • 王永晖

    王永晖 组长 楼主 2011-05-19 00:18:28

    『夸子:十八岁之前,我苦口婆心,耳提面命十八般武艺都用上尽可能让孩子学到;十八岁之后,我该说的说到,剩下就只教愿意学的了。 』 这个就是国内大学生的问题,如果按照夸子的标准,会存在“不少”的、“很好”的学生,也不在这个范围之内了。 因为,他们从小就是这么长大的,当了大学生,甚至研究生,也是缺少一些基本的常识。 为什么呢,要承认我们国家的文化水准很低,很多父母,即使曾经是大学生,其实都只是混了个学位而已,不具备大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常识,所以就不能在小的时候把这些常识教给孩子们,然后,现在老师若再不教,这批孩子就会成为再下一代的不够格的父母。 『胖猫:忽然间有点理解LZ的感受。这个社会,不论中外,人们对于社会地位高、占有资源多的、有权力的人总是有天然的尊重』 为免误解,要声明一下,学生还是很尊重我的。我说的,是更深层的运作。我想把学生培养成独立思考的人,独立思考其实意味着更深入的“听话”,即,不要轻易去否定已经形成的共识。 最近的例子不能讲,涉及到具体学生。可以讲个以前的例子,我曾经组织过一次本科生研讲班,本科生上台演讲,前提是需要自制好Beamer.tex格式的幻灯片。老师在下面听。 当时也欢迎低年级研究生加入,一个研究生,现在应该也是博士了,当时就想讲,但是态度很坚决,说自己不要制作Beamer.tex格式的幻灯片。 当时讨论班已经进行一多半了,在他前面的学生都做得很好。他一上来,什么功绩还没有呢,就想改我们讨论班的规矩。 像这样的学生,其实学习成绩很不错的,应该也挺用功,但是缺乏常识,一上来就要改别人设定好的规则,世界当然不会是围着他转的,最后就没让他讲。 其实,这样的学生,本来是挺有闯劲的,我8年前教过的本科生,现在还跟我有联系,他也犯了类似的错误,倒不是人际关系的,他犯的错其实更大,他最近给我电邮,还以为我这个帖子是在说他呢。 他犯的错,是知识内容上的,刚进入一个新的知识体系,他就想改这个知识体系中的基本常识,上大一刚学了没几天,开始自己钻研数理逻辑,这其实挺好的,但是,他以此为是,否定数学系传统的分析和代数教学,认为不值得过多投入。 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缺乏常识,打破全世界数学系的既有教学框架,结果给他后来的数学研究带来很大麻烦。 我在想,这批年轻学生,为什么会程度不同地犯这种问题的,其实,“听话”是一种素质,我的一位老师说过,数学是一种温和的文化。 很显然,这位学生的性格,从这个意义上并不适合学数学,坚持到最后,很有野心,却仍然是功亏一篑。 当然,这位学生绝对是好学生,我有点后悔,当年对他“手把手”教育的程度不够,采用的态度,就有点类似夸子那样,其实对于这些中国学生,还是得手把手,帮助他们过渡一下。 这位学生,当然也不会完全没有所得,他这8年来在数学上的个人奋斗,应该会为他的下一步新事业积累基础和经验。

  • 能改名字了吗?

    能改名字了吗? 2011-05-19 04:48:33

    幻灯片这个案例,很可以讨论一下。 怎么手把手呢? 要么按照我的规矩,你做; 要么不按照我的规矩,你拿出来相当成效或者更好的东西; 要么不按照我的规矩,你不玩这个游戏。 只有三条路。 对于成年人,“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 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 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 话说的多少,与被人听进去的多少,完全没有关系。听的人不在状态或者时机不到,说的人还能做什么呢?很多事,如果听不懂,实践中学来也是一条路。 就算是十八岁以下的孩子,道理我百般说尽,她也懂了,但她不愿意照着道理做,我能做的,也不过是在她撞了南墙之后,准备好疗伤的窝而已。只要不是想杀人放火,也不可能硬绑着不让她过日子。 例如幻灯片的例子,再多走一步,也不过是要求,你可以不按格式做,但我要求的效果摆在这里,你成功了,很好;你失败了,承担失分的后果,然后我找个机会点一下,破规矩不是破就可以了,一定要想着立;有得立,再来跟我谈破。

  • 能改名字了吗?

    能改名字了吗? 2011-05-19 04:56:45

    但这个话,失败之前,说了没用,学生本来就打算自己立一把。 立得住的话,我与有荣焉;立不住,为什么?不是不该破,而是你要学习破的时机——要破总要先说明白坏东西的道道,才有可能有角度立住自己的东西吧!光说坏东西不值得花时间研究,是不够的。

  • 王永晖

    王永晖 组长 楼主 2011-05-20 22:59:02

    幻灯片的事,跟“撞南墙”倒关系不大,主要是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规矩,应该入乡随俗。 不做幻灯片,也是有可能把数学学好的,只不过讨论班的规矩已经明确,所以不能轻易为中间加入者修改。

  • 王永晖

    王永晖 组长 楼主 2011-05-24 19:52:01

    这篇文章,是关于成年人的,婆媳之间的,不过我还是觉得跟本贴有关,放在这里, 美国媳妇和中国婆婆干仗谁的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2cefc101017ki8.html 其中的问题,也是关于既有共识,不应该随意打破的层面。中国婆婆,明面上同意了美国媳妇的规矩,可是私下里自己执行的时候,却不遵守,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明里一套,暗地一套,当然容易让注重诚信的美国媳妇生气。 至于那些事例本身的对错,可以不在本贴讨论之处,中国婆婆的错误在于,如果她想打破这些既有规矩的话,应该把精力花在跟美国媳妇的沟通上,不能因为个人的心情和喜好,去打破已经订下的规矩。 可能这也是一个社会常见的为人处事的毛病,反应在育儿教育上,我就发现,有些爸爸妈妈,在孩子面前,随口就能说出“骗人”的话,根本不觉得什么,咕嘟咕嘟往外冒,这样教育下长出来的孩子,怎么能希望做到诚信守责呢。

  • 能改名字了吗?

    能改名字了吗? 2011-05-24 21:31:48

    如何看待white lies? 讲一个例子,三岁的小姑娘过生日,西方的习俗是当面开礼物,送礼的人就问了:你喜欢吗? 小姑娘说:我不喜欢。 大家很尴尬。 妈妈事后教育小姑娘,不能这么说;小姑娘问,那我不就是撒谎了吗?

  • 能改名字了吗?

    能改名字了吗? 2011-05-24 21:37:35

    请朋友帮忙买菜,列了个清单,结果朋友是健康饮食主义者,觉得你的清单太不健康了,直接买了他觉得健康的食物给你,你的感受怎么样? 如果这个朋友,换成父母,公公婆婆又怎么样?

  • 春溪

    春溪 (活在我幻觉里的手工……) 2011-05-25 11:48:58

    又看见一个好贴。。。。习惯了潜水 好像还是忍不住想说几句。。。。

  • 春溪

    春溪 (活在我幻觉里的手工……) 2011-05-25 12:01:45

    上面好多朋友提到的观点,都非常有意义,就不累述 我觉得刨根的,还可能要考虑到几个问题: 1、我仍然赞同“师道尊严”,但是,现在的师道尊严逐渐偏离了其本意。“尊严”事实上是强调教师尊贵的地位和身份。或许我们现在稍偏激地理解为“权威”,但是,权威的存在是否合理,仍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是否该从孩子的早期教育、家庭教育开始,自独生子女政策实行依赖,家长对子女的偏爱、溺爱、娇宠等,或许在人生的第一课上,就遗漏了如何与人相处这一课。 3、现在该谈谈教师了,或许教师潜意识地认为大学生已经具备了如何与人相处的能力,这样的前提让教师对大学生的交往能力的期望过高,有时看到学生满不在乎地不请假就缺席还是多少有些失望的;或许,作为教师,我们也该反思下,是否我们在交往之初,告知了学生一些基本的原则,我们教师过多把对学生的引导放在了认知领域上,情感领域、态度、价值观领域,可能是我们忽略的。不过,至少现今中国的高校教师,真是很辛苦,教学量、科研量要求很高。如果要非常尽心地完成对每一位学生的指导,至少需要在考勤考核范围以外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 暂时想到这么多。。。。。

  • 王永晖

    王永晖 组长 楼主 2012-03-26 09:52:56

    今年研究生考试,还是发生了这样的事。

  • 王永晖

    王永晖 组长 楼主 2012-09-24 13:55:33

    又写了篇 研究生应该注意的为人处事之道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143&do=blog&quickforward=1&id=616312

  • perfect

    perfect 2012-09-24 18:18:20

    个人认为那种研究生校友不值得交往.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3-04-09 07:50:49

    [内容不可见]

  • 王永晖

    王永晖 组长 楼主 2013-04-12 10:31:31

    您说的有道理啊。

你的回应

回应请先 , 或 注册

771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