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各位给wangiarism的MediaWiki站提意见

vivo

来自: vivo(落葉半牀,狂花满屋。) 组长
2010-07-16 09:19:29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0-07-16 10:31:47

    [内容不可见]

  • 一晌贪欢

    一晌贪欢 (稳中求胜) 2010-07-16 10:47:16

    《反抗绝望》似乎把遗漏了剽窃F.C.科普勒斯东280多字、赫拉普钦科80多字、王朝闻60多字,都是逐字逐句的抄,材料补充在下面: 涉嫌抄袭英国学者科普勒斯东例 汪晖《反抗绝望》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25-126页: 由于儒学是一个系统的社会伦理学,它强调社会义务,强调国家和家庭的礼法,并注重对传统礼仪和习俗的观察,因此,它无疑比道家更适宜于为皇帝治下的臣民提供思维的框架。在漫长的岁月里,儒学实际上成为一种普遍的权威力量,儒家著作被制度化为人们——尤其是追求功名者的必读经典。换言之,儒学不仅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保护伞,而且为帝王的统治提供了较为满意的道德世界观。儒学的官方哲学化过程,也是中国文化伦理体系与政治体系日趋一体化的过程。作为一种以文化危机为前提的文化的哲学,儒学确实重视思想文化的优先性,在孔子眼里,中国社会所需要的改革首先是道德改革。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无论是家庭还是群体),取决于组成这个动荡社会的每个个体的道德素质。这种思维方法直接地引导出对家庭纽带及家庭义务优先性的强调,这不仅反映出家庭在农业化的中国生活中的地位,而且孔子的理想国家的构想不过是一个大写的家庭,从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被深刻地伦理化了。 [英]F.C.科普勒斯东《漫议儒、释、道》(李小兵译,载《国外社会科学》1987年第7期,第58页): 在汉武帝时期即公元前136年,孔子学说被提高到国家哲学的地位。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曾反对过法家思想;但由于儒学是一个系统的社会伦理学,它强调社会义务,强调国家和家庭的礼法,并注重对传统礼仪和习俗的观察,因此,它无疑比道家更适宜于为皇帝治下的臣民提供思维的框架。在以后的年代中,它实际上就建立了一种制度:即规定每一个追求功名的人都必须通过对儒家经典的研习。换言之,儒学遂被作为中国社会传统的保护伞,而且为帝王的统治提供了较为满意的道德世界观。 第56页: 在孔子眼里,中国社会所需要的改革首先是道德改革。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无论是家庭还是群体),取决于组成这个动荡社会的每个个体的道德素质。……在孔子看来,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个人的首要义务取决于他在家庭中的地位,例如,取决于他同父母兄长的关系。因此,慈和爱就是孔子所称道的美德,就被认为是在家庭中应首先践履的东西,然后推而广之,诸如用来调整个人与统治者的关系。有人曾指出,这种对家庭纽带以及家庭义务优先性的强调,反映出家庭在农业化的中国生活中的地位。无疑,在孔子看来,真正意义上的理想国家,不过是大写的家庭。 涉嫌抄袭苏联学者赫拉普钦科例 汪晖《反抗绝望》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15页: 美学的和感情的风格是艺术作品和作家的整个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它又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这种复杂性是作家加以深入研究的主题、问题的多样性以及他在描绘事件、性格、生活冲突时的情绪投影的繁复性所决定的。然而这种复杂性或差异性是在作家风格中所表现出来的首要因素和倾向的基础上发生的。 [苏]X.赫拉普钦科《作家的创作个性和文学的发展》(满涛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第146页): 复杂的内在差异在个人风格的语气范围中的表现,要比在作品的语气系统中的表现更强烈,这种差异是作家加以深入研究的主题、问题的多样性以及他在描绘事件、性格、生活冲突时的情绪投影的繁复性所决定的。然而,这种差异是在作家风格中所表现出来的首要因素和倾向的基础上发生的。 涉嫌抄袭王朝闻《美学概论》例 汪晖《反抗绝望》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13页: 黑格尔认为崇高是观念与形式的矛盾,有限的感性形式容纳不住无限的理性内容,于是引起感性形式的变形和歪曲,显示了在有限形式中理性的力量。知识者对群众的理性审视便具有这种特点。 王朝闻主编《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8-49页: 黑格尔则从其理念说出发,认为崇高是观念与形式的矛盾,有限的感性形式容纳不住无限的理念内容,因而引起感性形象的变形和歪曲,显示了在有限形式中理性的无限的力量,从而引起崇高感。

  • 一晌贪欢

    一晌贪欢 (稳中求胜) 2010-07-16 10:51:48

    还有,网站上进行抄袭对照的时候,是否注出一下《反抗绝望》的版本比较好?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0-07-16 10:59:43

    [内容不可见]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0-07-16 14:52:38

    [内容不可见]

  • vivo

    vivo (落葉半牀,狂花满屋。) 组长 楼主 2010-07-16 19:27:40

    《反抗绝望》的抄袭例证还有遗漏,《南方周末》只选了我找出的一部分说服力很强的证据,具体情况见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473304/

  • vivo

    vivo (落葉半牀,狂花满屋。) 组长 楼主 2010-07-16 19:29:52

    我整理完了《汪晖自选集》中的涉嫌抄袭证据,细节上尚待完善,比如加注版本、颜色区分、补充上一直没数字化出来的抄袭原文(比如只以“详见说明”交代)等。

  • philplus

    philplus 2010-07-16 19:43:21

    看了一下,“选编”里的文章大概可以用开头这三篇分成三类: 1. 纸媒文章,而给出网上原始链接的:2010-03-24 王彬彬《南方周末》:汪晖《反抗绝望》的学风问题 2. 网络文章或博客,给出原始链接的:2010-03-24 钟彪《文化研究网》:学术“私律”与“莫须有”——评《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 3. 网络文章,给出转载链接的:2010-03-25 鲍不平:对汪晖教授涉嫌抄袭论文不宜穷追猛打 我觉得第三种情况如果还能找到原始链接的话最好避免,比如这篇可以直接用荆楚网的:http://focus.cnhubei.com/original/201003/t1034738.shtml,另外的文章也有类似问题(2010-03-26 《东北新闻网》:清华大学回应“教授论文被指抄袭” 这篇其实是北青报的文章),建议贴的时候都再核对一下。 而上两种或许也可以稍作区分,使得文章来源更醒目些。网站和论坛名用书名号从标点符号使用来说就不太合适,建议改用别的符号。记者采写的报道可以把记者名字也列出来,也就是“时间、撰稿人、篇名、出处”这样的格式。个人博客的文章要不要与其它网站上发的文章略作区分也可以考虑一下,当然如果第三条这样漏标出处的都补好了,那么没有出处的缺省状态就是个人博客,也未尝不是个经济的办法。

  • vivo

    vivo (落葉半牀,狂花满屋。) 组长 楼主 2010-07-16 19:55:07

    philplus的意见很细致,不过我想是不是把这些文章全部复制到MediaWiki站上更好,而不是单纯给一个链接,以防止原始出处失效?这样我们就可以把界面呈现做得更干净些,不像各大网站那样花里胡哨。

  • philplus

    philplus 2010-07-16 20:16:50

    这么做当然是更好,我主要是说要把列表做得更清楚一些,既然是反对学术不端的站点,自己的资料整理就得更细致些。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0-07-16 21:03:10

    [内容不可见]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0-07-16 21:07:45

    [内容不可见]

  • 风轻飘

    风轻飘 (每天看一卷书) 2010-07-16 21:29:50

    感觉这样逐一查找实在是没有太大的意思了。 一方面,汪老板看了不少书,随手摘抄,著录很少。这个应该不算是汪晖一个人的错,很多搞人文科学的都是这样干的。搞卡片,攒一本书而已。 另一方面,汪老板在照抄的同时多多少少是搞了点自己的想法的。这就和那种原原本本的抄袭有一定的差距。或许真是应了那句话,窃铢者诛窃国者诸侯。但是,我们打倒了诸侯又能怎么样呢?革命成功了又能怎样?对普通人来说没有任何改变。 还有一点,汪晖朱学勤仅仅被挖出来的两个出头鸟罢了,更多的所谓学术大牛,特别是和汪晖朱学勤一辈的人,估计有太多是经不起考验的,随便拿出一个来,我们都能找到他们的铁证。但这又能怎样? 所以,对于这个事情,我比较悲观,看不到什么希望。

  • 一晌贪欢

    一晌贪欢 (稳中求胜) 2010-07-16 21:41:47

    2010-07-16 21:03:10 记忆那天 http://www.acriticism.com/article3.asp? ================================================================= 王彬彬投递于学术批评网的文章,其中的第二个抄袭例证是新的,我参照《汪晖自选集》检查过了(P284页),没有任何注释,而且曲解了柯林伍德的原意。请核查加入! ===学术批评网的这篇文章已经删除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0-07-16 22:10:48

    [内容不可见]

  • vivo

    vivo (落葉半牀,狂花满屋。) 组长 楼主 2010-07-16 22:19:28

    主要是些媒体报道、评论,网络转载不存在什么突出的版权问题,保持原文完整、标明作者和出处即可。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0-07-16 23:08:09

    [内容不可见]

  • warmstone

    warmstone 2010-07-18 23:08:25

    《反抗绝望》2000.1版,306页: ……并通过反复地占有既往的东西而把握住自己的历史性; (德)施太格缪勒著,王炳文等译:《当代哲学主流(上)》,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208页: ……并通过反复地占有既往的东西而把握住自己的历史性。 ---------------------------- 《反抗绝望》2000.1版,366页: 鲁迅小说中的“场景”文体追求一个目的、一个意图,把若干互为因果的事件,按照目的,构成一个整体,从而形成“动作的单纯、简要和一致(即基本思想一致),并把兴趣集中在人物身上的戏剧化的风格特点。 别林斯基:《戏剧诗》,载《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3册,《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编辑委员会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137页: 动作的单纯、简要和一致(指基本思想的一致),应当是戏剧的最主要的条件之一;戏剧中一切都应当追求一个目的、一个意图。 ---------------------------- 《反抗绝望》2000.1版,368页: 在一般叙事文学中,人物行为可能是外现的,也可能是内在的。人物内心激起的愿望,产生的意向,作出的决断,对往事的追忆——所有这一切对别人诉说或者自白,都已构成人物的一种“行为”。在“戏剧化”小说里,作者或叙述人不直接叙述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人物自己必须用他们的语言、表情、手势和动作来表现这一切,……这些内在行为就构成了人物生活的“潜台词”或“潜流”,…… (苏)波斯彼洛夫著,王忠琪等译:《文学原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149页: 上面已经谈到,在叙事文学中人物行为可能是外现的,也可能是内在的。人物内心激起的愿望,产生的意向,采取的决断,对往事的回忆——所有这一切对别人说出的或是自白,都已构成为人物的一种“行为”。 ……这些内在行为就构成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契诃夫的剧本中所发现的人物生活的“潜台词”或“潜流”。戏剧文学与叙事文学不同,没有人来叙述它的人物的内心世界,作者并不出现于舞台,因此,在这里人物自己必须用他们的语言、表情、手势和动作来表现这一切。 以上均无任何注释。 注:本人纯粹无聊打酱油路过。

  • 一晌贪欢

    一晌贪欢 (稳中求胜) 2010-07-19 06:38:18

    不错,很好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0-07-19 09:31:03

    [内容不可见]

  • warmstone

    warmstone 2010-07-19 20:47:29

    继续无聊打酱油: 《反抗绝望》2000.1版 233页: ……那毋宁说是一种善感性,一种由于人的神经感应性和脆弱性而产生的个人心理现象,而感伤性则具有概括性认识的意义。“感受中的感伤性产生于这种时候:人能从他人或自己生活的外部细节中洞察到某种内在意味深长的东西,从这种生活的外部缺陷中洞察到代表最朴实无华的人生真谛的内在美质。这样的洞察力能唤起触动心灵的感情,深刻同情的感情”。①因此,感伤性主要是由于对人的社会性格中某种矛盾的思想认识所引起的一种更为复杂的状态。作为对人的性格矛盾性的一种思想感情评价和进而作为从生活的这一方面来认识生活的激情,感伤性要求这种评价的主体本身不只是具有比较高水平的精神修养,而且还要求 —— ①波斯彼洛夫:《文学原理》,第266页。 234页: 他具有可称之为“感情的内省这种思想上和心理上的能力”。① ……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内省的能力总是产生于比较有文化的阶层,产生于从顽固的和合法的专制秩序那里解放个性的时期;这时期,发生了个性的思想解放过程从盲从权威的思想准则和相应的感情与表现方式下解放出来的过程。在中国民族生活的这一阶段,在先觉的知识者中逐渐产生了新的特性,即对自己个性的道德状况及其内在世界发生思想上的兴趣,对感情的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发生爱好。 —— ①波斯彼洛夫:《文学原理》,第266页。 (苏)波斯彼洛夫著,王忠琪等译:《文学原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266-267页: ……善感性能由于人的神经的感应性和脆弱性产生;……感伤性则主要是由于对人的社会性格中某种矛盾性的思想认识所引起的一种更为复杂的状态。善感性是个人心理现象,感伤性则具有概括性认识的意义。 感受中的感伤性产生于这种时候:人能从他人或自己生活的外部细节中洞察到某种内在意味深长的东西,从这种生活的外部缺陷中洞察到代表最朴实无华的人生真谛的内在美质。这样的洞察力能唤起触动心灵的感情,深刻同情的感情。 因此显而易见,感伤性作为对人的性格的上述矛盾性的一种思想感情评价和进而作为从生活的这一方面来认识生活的激情,要求这种评价的主体本身不只是具有比较高水平的精神修养。它还要求他具有可称之为感情的内省这种思想上和心理上的能力。 内省的能力是在不同民族社会的比较有文化的阶层里历史地产生的,而且显然是在它们发展的比较晚期阶段,通常称为“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这是从顽固的和合法的社会行帮那里解放个性的时期,这些行帮建立在盲从权威的关系的基础上,因而压抑了个人因素和个人主动性。在这基础上,发生了个性的思想解放过程从盲从权威的思维准则和相应的感情与表象方式下解放出来的过程。在民族生活的这一阶段,在社会先进的和智力发达的阶层的意识中,逐渐产生了新的特性,即对自己个性的道德状况及其内在世界发生思想上的兴趣,对感情的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发生爱好。 引号以外内容无注释。

  • 一晌贪欢

    一晌贪欢 (稳中求胜) 2010-07-19 22:07:11

    继续打酱油,没想到啊,教主抄了这么多,vivo不知料到没有,欧文料到没有?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0-07-19 22:32:07

    [内容不可见]

  • warmstone

    warmstone 2010-07-20 17:51:15

    呵呵,不用谢我,我只是无聊看客而已~~ 但是今天看到把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托尔斯泰的一大段话换个名字搬到鲁迅头上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吐血了~~ 酱油继续: 《反抗绝望》2000.1版,239页: ……而个人,不论他在社会中的地位如何,永远是以自己私人的方式生活的,有主观的自由意志,有自己特殊的精神世界,有自己个人的道德命运。 (苏)波斯彼洛夫著,王忠琪等译:《文学原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290页: ……而个人,不论他在社会中的地位如何,永远是以自己私人的方式生活的,有主观的自由意志,有自己特殊的精神世界。不论它是怎样的精神世界,有自己个人的道德命运,并且在所有这些方面是某种独立自主的和独立自在的东西。 ----------------------- 《反抗绝望》2000.1版,241-242页: ……例如,鲁迅小说的崇高激情发生于作家描绘历史“中间物”的崇高的历史自觉和思想行为的时候,在此过程中,作家在自己的感情认识中肯定主人公的性格,因而使作品的形象具有相应的倾向性。在这种情况下,崇高就不仅是作品中人物活动的激情,而且是决定作品的风格特点和表现在作品中的作家本人创作思维的激情。 (苏)波斯彼洛夫著,王忠琪等译:《文学原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248页: ……这发生于作家描绘社会生活的崇高事件、他的主人公的崇高行为、关系、思想和感受,并在自己的感情认识中肯定主人公的性格,因而使自己作品的形象具有相应的倾向性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崇高就不仅是作品中人物活动的激情,而且是决定作品的风格特点和表现在作品中的作家本人创作思维的激情。 ----------------------- 《反抗绝望》2000.1版,248页: 成功的艺术作品总是把语言、人类的行为经验、思想态度按照审美目的组成为复调式的联系。 (美)韦勒克、沃伦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276-277页: 在一个成功的艺术作品中,材料完全被同化到形式之中,所谓的“世界”也就变成了“语言”。一部文学作品的“材料”,在一个层次上是语言,在另一个层次上是人类的行为经验,在又一个层次上是人类的思想和态度。所有这些,包括语言在内,都以另外的方式存在于艺术作品之外;但是,在一部成功的诗或小说中它们是被审美目的这一原动力吸引在一起从而组成为复调式的联系的。 ----------------------- 《反抗绝望》2000.1版,248页: 根据词汇与对其要表达的事物间的关系,鲁迅小说文体体现了简洁与冗长、明确与模糊、低级与高级、纯朴与修饰、简练和夸大、沉静与激昂的对立统一。 250页: 上述两例在一个方面显示了鲁迅小说文体的词汇与词汇之间的关系:紧凑与松散、造型与音乐性、平滑与粗糙、素淡与色彩斑斓的结合。 (美)韦勒克、沃伦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192页: ……施奈德(W. Schneider)在他写的《德语的表达方式》(1931年)中就做了这样的尝试。根据词汇与对其要表达的事物间的关系,文体可以分成概念的、感觉的、简洁的、冗长的、或者简练的和夸大的、明确的、模糊的、沉静的和激昂的、低级的和高级的、纯朴的和修饰的之类;根据词汇之间的关系,文体则可以分成紧凑的、松散的、造型的、音乐性的、平滑的、粗糙的、素淡的和色彩斑烂的之类;…… ----------------------- 《反抗绝望》2000.1版,276-277页: ……当“我”终于意识到自我,意识到“我存在”的实际状况的时候,恰恰说明“我”意识到了自己也是存在的一部分,自然界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对“自我”状况的洞悉,实际上使得“过客”和“影”通过自身最深的核心牢牢地扎根于存在的最深层次,连接着整个世界。自我通过内在本身而引向世界和生命的其余部分,从而使它紧密地联系着客观现实。…… “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作为对自身存在状态的挑战,因而也趋向于走出自身,超越自身,表现自身,传播自身,而不可能停留于自身。正是在这里萌动着社会性和群体性的萌芽,所以说群体性、社会性深深地植根于自我的存在方式本身。这样,“反抗绝望”作为一种自我存在方式必然表现为两种相互关联的趋向:一方面,它倾向于走出自身,超越自身,传播自身于社会中间;而另一方面,在“走出”的过程中,它也可能汲取从外部积累的经验,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反映。因此,自我反省并不是为了孤立于世界,不是使自己超越于世界之外而对之进行批判,而是在自我深化的同时使自己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彻底呈现。通过深深的过滤,与世界真正连结在一起。 ……因为艺术的社会问题主要不是存在于社会将自己加诸于艺术家这样一个事实,而是存在于加诸艺术家之前,它被艺术家所要求,被自我的内在性本身所要求这样一个事实。而在自我走出自身,传播自身,希望得到理解,寻求与公众汇合的过程中,社会性的经验同时深化了对自我的认识。 中国艺术研究院外国文艺研究所编:《世界艺术与美学》第4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年版,77-79页: ……当人终于意识到自我,认识到“我存在”的时候,说明它的头脑里凝聚成了这样的想法:它自己也是存在的一部分,自然界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其实人通过自身最深的核心牢牢地扎根于存在的最深层次,连结着整个世界。……因此必须指出,自我通过内在本身而引向世界和生命的其余部分。正是出自这种事实,它才紧密地连结着客观现实。……它的意向性旨在倾向走出自身,超越自身,表现自身,传播自身。它感到不满于自身。正是在这里萌动着群体性这个胚芽。所以说群体性深深植根于自我的存在方式本身。…… ……总而言之,指向客观是根本性的,因为自我以其本身的固有性而倾向于走出自身,超越自身。不过,在“走出”的过程中,它也有可能汲取从外部积累的经验,进行自我反映,进行自我反省。因此,倘若说自我反省,那并不是为着孤立于世界之外,而是在自我深化的同时使自己本质化,并且过滤外部世界的所有印象。通过深深的过滤,与世界真正连结在一起。 所以,必须指出,艺术的社会问题主要不是存在于社会将自己加诸艺术家这样一个事实,而是存在于在加诸艺术家之前,它被艺术家所要求,被自我的内在性本身所要求这样一个事实。而自我却倾向于逃出自身,传播自身,希望得到理解,寻求与公众的汇合。 ----------------------- 《反抗绝望》2000.1版,288页: ……基尔凯廓尔把孤独个体重新置于生活的中心,把主观性、内在性、时刻都要作出决定等放在第一位,并在肯定个人主观性的独立性和真理性时,把人类经验中诸如恐惧、战栗、绝望、危机、理性的崩溃、信仰的飞跃这样一些精神状态,再次呈现在人们面前,据此而去分析人的困境。 徐崇温主编:《存在主义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72页: 纵观克尔凯郭尔的全部哲学,我们可以看到,……把人、个人重新置于生活的中心,把主观性、内在性、时刻都要作出决定等放在第一位,并在重新肯定个人主观性的独立性和真理性时,把人类经验中诸如恐惧、战栗、绝望、危机、理性的崩溃、信仰的飞跃这样一些方面,再次呈现在人们面前,据此而去分析人的困境,…… ----------------------- 《反抗绝望》2000.1版,386-387页: 现代小说的一般倾向是回向戏剧的特征,强调直接表现胜于由一个特殊的讲解员作为媒介,同时,也强调要依靠读者自身的推断能力。如詹姆斯所说:“从看得见的推断看不见的,探索事物的本质含义,透过布局评定全篇”。①……卢伯克(Percy Lubbock)在《小说的技巧》中区分了全景(故事行动的全过程)与场景(情景的细节描写),并且认为小说的故事是透过全景与场景的描绘,以及全景之间的适当处理呈现出来,这完全符合鲁迅上述两类小说的叙事特点。 —— ① 转引自[美]威姆萨特、布鲁克斯合著《小说与戏剧:宏大的结构》,见《文学自由谈》1987年4期。 (美)威姆萨特、布鲁克斯合著,哲明译:《小说与戏剧:宏大的结构(上)》,载《文学自由谈》1987年第4期,156页: 小说家一般的倾向,是回向戏剧的特征,强调直接表现胜于由一个特殊的讲解员作为媒介。同时,也强调要依靠读者自身的推断能力。如詹姆斯所说:“从看得见的推断看不见的,探索事物的本质含意,透过布局评定全篇。” 卢巴克(Percy Lubbock)论小说的名著《小说的技巧》(The Craft of Fiction)一书,对福楼拜和詹姆斯一派的创作原则给予了权威性的论述。在这本书里,卢巴克区分了全景(故事行动的全过程)与场景(情景的细节描写),并且认为小说的故事是透过全景与场景的描绘,以及全景与场景之间的适当处理呈现出来的。 ----------------------- 《反抗绝望》2000.1版,388页: ……这种关于人的知识之所以珍贵,不仅由于它使鲁迅能够描绘出那些人的思想内在活动的画面,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它给了鲁迅一个牢固的基础,能据以全面地研究人的生活,透视人物性格和行为动机、激情和印象的冲突。借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话说,看来正是自我观察使鲁迅的观察力变得无比敏锐,使他学会了以洞察一切的目光来看人,这一点是不会有错的。他那种对人类心灵的深刻研究使他的全部作品——不论他写什么和怎么写——都必然地具有高度的价值。鲁迅小说中的确还包含着许多令人惊叹不已的动人素质——思想深度,艺术构思,性格的有力刻画,生活习俗的鲜明画面,这一切日益为人们重视,但是,真正的行家将始终很清楚:认识人的心灵,乃是鲁迅艺术才华的最基本的力量,而这种力量的一个重要来源,如上文所说,来自他对自我的观察、解剖和体验。 车尔尼雪夫斯基:《列•尼•托尔斯泰伯爵的〈童年〉、〈少年〉和战争小说》,载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下)》,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427-428页: ……这种关于人的知识之所以珍贵,不仅由于它使托尔斯泰伯爵能够描绘出那些我们已向读者提到的,人的思想内在活动的画面,而且还可能,更多地是因为它给了托尔斯泰伯爵一个牢固的基础,能据以全面地研究人的生活、透视人物性格和行为动机、激情和印象的冲突。我们说,看来正是自我观察使托尔斯泰伯爵的观察力变得无比敏锐,使他学会了以洞察一切的目光来看人,这一点是不会有错的。 ……至于说到托尔斯泰伯爵,他那种对人类心灵的深刻研究将使他的作品——不论他写什么和怎样写——都必然地具有极高度的价值。很可能他会创作出许多作品,能用其他更为动人的素质——如思想深度、构思有趣、性格的有力刻划、生活习俗的鲜明画面等——使每个读者为之惊叹不已。……但是,真正的行家将始终很清楚——就象现在已经很清楚一样——认识人的心灵,乃是托尔斯泰伯爵才华的最基本的力量。 ………………………………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0-07-20 18:35:34

    [内容不可见]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0-07-20 19:09:26

    [内容不可见]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0-07-20 20:26:56

    [内容不可见]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0-07-20 20:35:10

    [内容不可见]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0-07-20 20:37:16

    [内容不可见]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0-07-20 20:49:43

    [内容不可见]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0-07-20 21:00:07

    [内容不可见]

  • warmstone

    warmstone 2010-07-20 21:17:17

    呵呵,诸位抬举~ 我已经看了《反抗绝望》200-400页的内容,剩下的明天接着看~

  • warmstone

    warmstone 2010-07-21 23:05:07

    贴了新的,居然还要审查~ 猫了个咪的~~ 另外,建议把wiki站里的“抄袭”都改成“涉嫌抄袭”,这样严谨一点,毕竟现在还只是怀疑,没有定论。

  • 一晌贪欢

    一晌贪欢 (稳中求胜) 2010-07-21 23:24:28

    另外,建议把wiki站里的“抄袭”都改成“涉嫌抄袭”,这样严谨一点,毕竟现在还只是怀疑,没有定论。 =========================附议

  • warmstone

    warmstone 2010-07-21 23:43:12

    继续: 《反抗绝望》2000.1版,65-66页: ……伴随西方资产阶级文明从政治制度、物质文明到精神文化的危机,西方哲学内部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向”:在基尔凯廓尔、尼采等人看来,以存在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理性主义哲学体系,由于把人的生活需要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由于不研究个人生活的最重要尺度,而无法为个人在复杂的世界上确定目标。理性主义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建立了解释一切事物的体系却完全忘却了每个个人自有其主观性。哲学应当 是一种个人的哲学,从独立的个人开始,就其禀性着手,使个人对于他自己的一切不幸、需要和限制有一番深刻认识,并且追寻出抚慰它们的补救方法来。①(按:此段原文为楷体) 这样,人的存在的根本问题被置于哲学思考的中心,并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和哲学研究的出发点,从而理论不再是抽象地讨论世界的本原、认识的本质和人的本性等形而上问题,不再是通过科学的认识论、通过理性去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本原,而与个人、个人的感情、情绪、体验产生紧密联系,并进而指导人生。哲学的任务并不在于确定客观世界的存在及其规律,而是要揭示和阐释存在的意义;它所应当着力研究的,不是客观的科学领域,而是纯主观性,应当从这种主观性中找到人的自由的、创造性的活动和人的真正存在的基础和原则,并通过它们探求一切其他种类的存在的意义和作用,这种纯主观性是产生一切客观性的基础。这样,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理性精神便被转换为“我在故我思”,即把主观意志和情绪体验当作出发点,用它去对抗笛卡尔的出发点——具有理性思维意义的“我思”。 —— ① 尼采:《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转引自徐崇温主编、《存在主义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第84页。 徐崇温主编:《存在主义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7页: 在西方资产阶级文明遭到全面危机的严重冲击的情况下,在西方哲学内部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向”:以存在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理性主义哲学体系,现在被认为由于把人的生活需要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由于不研究个人生活的最重要尺度,而无法为个人在复杂的世界上确定目标。 44页: ……他(按:指克尔凯郭尔)憎恨黑格尔哲学,认为这种哲学建立了解释一切事物的体系,却完全忘记了每个个人自有其主观性。 7页: ……与此相适应,对于人的存在的根本问题的哲学思考则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人的问题成为基本问题之一,人被看作任何一种哲学研究的出发点和中心主题,而理论之同个人、同个人的感情、情绪、体验的紧密联系,则被奉为哲学研究的准绳。 51页: 他(按:指克尔凯郭尔)认为,以往的传统哲学都只是无用的哲学。它们只是抽象地去讨论世界的本原、认识的本质和人的本性等问题,……他还认为,以往的传统哲学都是理性的哲学,它们都是通过科学的认识论去认识世界,通过理性去探索世界本原的。 7页: ……哲学的任务并不在于确定客观世界的存在及其发展规律,而是要揭示和阐释存在的意义;它所应当着力研究的,不是客观的科学领域,而是纯主观性,应当从这种主观性中找到人的自由的、创造性的活动和人的真正存在的基础和原则,并通过它们探求一切其他种类的存在的意义和作用,因为这种纯主观性是产生一切客观性的基础。 8-9页: 克尔凯郭尔反对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的说法,在他看来,事情应该是“我在故我思”,即把主观意志和情绪体验当作出发点提到首位,用它去对抗笛卡儿的出发点——具有理性思维意义的“我思”。 ----------------------- 《反抗绝望》2000.1版,97页: ……从个体性出发,鲁迅把人的独自性、差异性作为人的价值准则,不屑于为人类提供某种统一的生活意义和价值标准,从而把赋予何种意义和选择何种价值的任务交给每个人自己去解决,把启发个人承担这一任务的自觉性,唤起个人的主观性和自觉作为自己的文化哲学的根本任务。 徐崇温主编:《存在主义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107页: ……和尼采不同,他们(按:指尼采之后的存在主义者)不屑于为人类提供某种统一的生活意义和价值标准,更加重视个人的差异。他们实际上是把赋予何种意义和选择何种价值的任务交给每个人自己去解决,而仅仅满足于启发个人承担这项任务的自觉性。 ----------------------- 《反抗绝望》2000.1版,128页: ……如果承认传统有其基于特定历史和社会处境的历史结构,传统文化及其创造者总是一定地处于一个世界,总有其不容忽视的历史性,那么从中得出的逻辑结论是:传统的批判者也是以自己的方式处于一定的世界上,他的历史特殊性和历史局限性也是无法消除的。 张汝伦:《意义的探究——当代西方释义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175页: 但是,如果我们承认作者有他自己基于他的历史和社会处境的历史结构,作者总是一定地处于一个世界,作者总有他自己的不容忽视的历史特殊性,那么从中可以得出的逻辑结论是:读者也是以他自己的方式处于一定的世界上,他的历史特殊性和历史局限性也是无法消除的。 ----------------------- 《反抗绝望》2000.1版,152页: ……因为每当他(按:指鲁迅)要向意识领域作更进一步的迈进时,他就距离那无处不在的、原始的、包含着整个社会心理的“历史”越来越远。对现代价值理想的认同使他获得了现代知觉性,发现了生活于其中的生存方式的无聊和荒谬。除了它的历史价值之外,过去的价值和奋斗故事已经再也不能引起他的兴趣,所以在精神上他已经是一位道道地地最“不历史的人”,而且是一位和完全生活在传统中的群众疏远的人。他似乎已经走到了历史的边缘,他必须把前人遗留下来的一切腐朽之物全部抛弃,扫清旧轨道,从而伫立在一片会长出万物的空旷原野之中。 (瑞士)荣格著,黄奇铭译:《探索心灵奥秘的现代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188页: ……因为每当他要向意识领域作更进一步的迈进时,他就和埋设在普通潜意识中的,原本要和大家“神秘参与”的初衷离得越来越远,每当他要举步向前时,他的行动就等于强迫自己离开那无处不在的、原始的、包括全人类的潜意识。……他是唯一具备现代知觉性的人,而且他是唯一发觉随波逐流的生活方式太无聊的人。除了它的历史价值之外,过去的价值和奋斗故事已经再也不能引起他的兴趣,所以他已经是一位道道地地最“不历史的人”,而且是一位和完全生活在传统中的群众疏远的人。……他必须把前人遗留下来的一切腐朽之物全部抛弃,并承认,他现在仍佇立在一片会长出万物的空旷原野。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0-07-22 02:34:45

    [内容不可见]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0-07-22 08:33:06

    [内容不可见]

  • 心岳

    心岳 (做事) 2010-07-22 09:32:12

    我们是从学术道德着眼,不是从法律上着眼。不必加涉嫌。

  • vivo

    vivo (落葉半牀,狂花满屋。) 组长 楼主 2010-07-22 12:53:57

    没必要加什么涉嫌,剽窃内容由我们发现、编辑,我们都是认定它们属于抄袭的人,有自己的论断,而不是犹疑不决、骑墙观望,要是有人不认同我们的看法,大可自己去做一个站点一一驳斥,再说,我们也不属于超然事外的第三者阵营,要力求自己的立场中立、客观。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0-07-22 12:59:11

    [内容不可见]

  • vivo

    vivo (落葉半牀,狂花满屋。) 组长 楼主 2010-07-22 13:00:00

    “涉嫌”这样的表达表面上看来更为公允、谨慎、低姿态,其实暴露出来的是自己没有决断、勇气与担当,是个总想撇清责任的滑头和懦弱者。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0-07-22 15:22:35

    [内容不可见]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0-07-22 16:16:32

    [内容不可见]

  • warmstone

    warmstone 2010-07-22 16:25:25

    终于看完了,还有两处一句话的抄袭和一处伪引,一处可以判断为抄袭但是暂时没有找到可靠的抄袭来源,懒得打了~ 欧文兄说得是,主要取决于网站定位,不加涉嫌也没有问题。我认为我提供的这些证据都属于抄袭的范畴,即使是按照最严格的标准,也至少有十处左右的证据可以入选,不会有任何疑问。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0-07-22 16:27:45

    [内容不可见]

  • warmstone

    warmstone 2010-07-22 16:31:27

    呵呵,还好,发现真相还是很有乐趣的~~

  • fy

    fy 2010-07-22 16:45:54

    没想到又挖出这么多,哈哈。最后能否估算一下已经发现的抄的内容占全书百分之几的篇幅?可以分别用较宽的标准和较严的标准估算一下。主要是估计一下书中多少内容不是经过自己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的。用宽的标准的话,搅拌式、换头式等等都算,加了注释的也算。因为,即使加了注释也要paraphrase,即使加了引号也不能引太多,一般情况下只应该引来作文本分析,进行批评等等,不能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总之希望有个概念,究竟有多少是别人的。因为抄袭的程度是非常重要的参数。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0-07-22 17:03:41

    [内容不可见]

  • warmstone

    warmstone 2010-07-22 18:02:15

    估计了一下,按照最严格的抄袭标准(完全原文照抄或绝大部分文字原文照抄——包括换头和拼贴组装,将他人的观点作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述,并且无注释、无引号、无其他任何提示表明相关文字来自他人),就已发现的证据来看,抄袭字数至少在2000字以上。 注:此标准仅代表个人观点,此结论以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版《反抗绝望》为文本依据,不涉及此书其他版本。

  • 浮生四季

    浮生四季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2010-07-23 09:45:08

    很牛啊。

  • 一量

    一量 2010-07-27 23:10:24

    看了http://jflycn.com/wangiarism上的铁证,汪乃真真个虎胆熊心啊。 不过好像一直没有后来的补充材料……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0-07-29 18:16:48

    [内容不可见]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0-07-29 18:26:22

    [内容不可见]

  • 豆友1091133

    豆友1091133 2010-07-29 18:41:04

    天津某前市委书记有过一句经典名言, 拿来与大家共勉: "我们有腐败的现象,但是没有腐败的官员"

  • RM Ngwini

    RM Ngwini (思い出エマノン) 2010-07-30 17:29:57

    大家觉得是不是可以按照抄袭的程度分类,比如没做注释,大抄特抄的是一类;抄了又做注释的是一类;搅拌式文字雷同的放最后面?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0-07-30 17:57:40

    [内容不可见]

  • 男爵@云上

    男爵@云上 2010-07-31 00:32:11

    2010-07-29 18:16:48 欧文 回上面的男爵: ---------------------------------------------------------- 谢谢“欧文”指点。 呵呵 那段话不是我说的,是“2010-07-27 23:31:21 热爱祖国 (让思想冲破牢笼) ”的话,不敢掠美。不是我引用失范,只怪豆瓣这版式太烂~。 我认为他说的有一点比较重要——“关于抄袭,目前最通用的标准是查雷同率。就是你有百分之多少的文字是同别人完全一样的。”这也是我一直考虑的。抄袭的认定不但要判断是否存在,单纯性质认定并不够,还要看其抄袭的程度。如今汪晖存在抄袭这个事实是没有疑问了,但是到底有多严重?是不是可以像汪晖的支持者一开始所宣称的那样只是“不规范”(或者轻微的抄袭)? 程度的界定非常重要,可以说一开始就是双方争论最核心的问题。说白了整个事件其实就是当前中国语境下“抄袭”一词的语义之争。由于现在抄袭现象非常严重,我们日常一般意义上的“抄袭”其实就是LS网友“风轻飘”所说的“那种原原本本的抄袭”——整体文章框架直至论述的大段大段恶意抄袭。在这种愚蠢而直接抄袭大量存在而未能扫清的情况下,汪晖的支持者会觉得汪晖的问题可以忽略不计,至多只是“不够严谨”、“不规范”。这样高调、持续地揪住汪晖并不算突出的错误不放,在汪晖的支持者看来就是一种不公平的(以抄袭为名,实际上是因为政治观念不合)针对汪晖个人派系斗争。 我觉得在这种情况下说汪晖的问题时就须在这种大环境下给他适当的定位,不宜用过分刺激性的詈词。这么说无非是公允中正,不致于将正气化成戾气,王彬彬先生、VIVO和所谓“汪粉”的激烈言辞都把本来单纯的“抄袭”复杂化了。连本来平和的心岳老师也渐渐被“汪粉”撩拨得肝火大发。甚是无谓…… 另外,LS网友“风轻飘”说普遍存在甚至比汪晖还严重的抄袭,我觉得这个猜测现在不靠谱。万一如果真是那样,揭露出来也比藏着掖着好,做出相应的处理即可。 学界真要是那么腐烂,废掉不要罢了。新一代可以做得更好

  • 男爵@云上

    男爵@云上 2010-07-31 01:27:38

    如果网友ID coldstone 把这一段展示得更全面一点的话争议更少,最好给出电子链接,方便读者验证,也省却大家许多无谓的口水混战。 另外,就网友ID coldstone所引用的页码来看,他《反抗绝望》版本搞错了——并非“《反抗绝望》2000.1版”(河北教育出版社)而应该是“《反抗绝望》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这种小地方也应该仔细些,如果可以的话,请改过来吧。 应该提醒网友, 采信证据的时候应该经过亲自查验。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0-07-31 07:58:22

    [内容不可见]

  • 我是我的倒影

    我是我的倒影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2010-07-31 09:04:01

    严谨治学,学习了

  • vivo

    vivo (落葉半牀,狂花满屋。) 组长 楼主 2010-07-31 09:50:31

    2010-07-31 01:27:38 男爵@云上 这么说无非是公允中正,不致于将正气化成戾气,王彬彬先生、VIVO和所谓“汪粉”的激烈言辞都把本来单纯的“抄袭”复杂化了。连本来平和的心岳老师也渐渐被“汪粉”撩拨得肝火大发。甚是无谓…… —————————— 王彬彬、汪粉且不论,没必要对vivo也操这份闲心。有没有可能我“过分激烈”的詈骂之辞是一种故意,是刻意为之,就是要撩拨、激怒汪龟公潜在的同情者支持者,逼他们浮出水面发表一番没逻辑的感言、做出一些非理性举措,把事情搞大,以进一步扩充围剿学界群丑的战线、范围?就是要惹网络汪粉生气、愤怒,让他们更卖力地攻击王彬彬、郑也夫、陆谷孙、林毓生等实施报复,以刺激王、郑、陆、林和倒汪人士继续攻伐汪龟公的欲望(作为对报复的报复)?呵呵,它极有可能,我有时就是唯恐天下不乱,热衷于到处煽风点火、惹是生非。

  • vivo

    vivo (落葉半牀,狂花满屋。) 组长 楼主 2010-07-31 10:13:54

    有人看不惯媒体酷吏作风、网上言行乖戾的ID,有人认为媒体因为派系斗争而对特定学者实施攻击,进而要进攻大学系统,有人声称有一帮人躲在暗处搞阴谋诡计,那就对了,他们因为愤怒、因为情感因素、因为智力缺陷、因为过分发达的想象力而忽略了扭曲看待了基本的事实、基本的是非对错,就会错乱,就会妄言,就会因轻信而打江湖包票,就会莫须有地给出站不住脚的阴谋论,那么,我们就有了进一步深入揭发、批判、攻击,甚至詈骂汪氏学术黑帮的证据和口实,进一步靠近了将其逼入死角而彻底击垮、击溃、击败的最终目标。

  • vivo

    vivo (落葉半牀,狂花满屋。) 组长 楼主 2010-07-31 10:30:57

    呵呵,我是在骂人,可我在哪里不是在落实证据之后再骂人?汪龟公做了无耻下贱之事,有什么理由不许别人骂他无耻下贱,他当了婊子,人家就要骂他贱货,难道不成给他立个牌坊表彰功德?

你的回应

回应请先 , 或 注册

237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