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张晖的纪念文章

忘川上的怀念
来自: 忘川上的怀念 2013-03-23 21:55:48创建   2014-11-14 00:05:11更新
4人
42 人关注
来自:豆瓣日记
忘川上的怀念 454人喜欢
2013年3月15日,一位年仅36岁的青年学人悄然离开了这世界。这本来是件寻常事,而意料之外的,他的早逝在接下来的一年中持续发酵: 首先,2013年3月19日,300余人从世界各地赶来参加他在北京的遗体告别仪式;随后的一年中,在北京、广州、台湾、上海、南京、美国举行了十余场纪念会;全国各大重要报刊发表悼念文章近30万字; 2013年12月,中国读书界和出版界认可他的成就,深圳市2013年“十大好书评选”活动追认他为“年度致敬作...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忘川上的怀念 5人喜欢
这部文集,在很大程度可视为对古典文学研究整体性危机的反应,而这种危机意识,与学者个人的生命交织在一起,故其中可见其学,亦可见其人,“追寻古典文学的意义”,实即追寻做学问的意义,而对一个学者来说,亦即追寻自己生命的意义。 找回古典文学的意义 这么说是因为,对张晖而言,古典文学并不只是一种“知识”或一类“兴趣”,他实欲在其中寻找并寄托人生终极的意义。在这新旧交替、泥沙俱下的年代,很清楚的一点是:古典...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忘川上的怀念 9人喜欢
□高克勤 维舟 刘海滨 倪文尖 陈建华 张旭东 编者按:去年3月15日,张晖因病突然去世,年仅36岁。他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杰出青年学者,在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史、中国文学批评史、明清诗词研究等领域成果卓著。他的遽然离世在学界引发了广泛关注,各方师友撰写大量回忆文章,缅怀他的人品和学行。张晖的夫人张霖将这些文字选编成《末法时代的声与光》一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近期出版,并举办了相关读书活动。围绕该书,他的...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临水 2505人喜欢
看了维舟怀念张晖的日记,久久不能平静。一位同级同龄的同行的故去,本来就是容易让人不平静的,而维舟的怀念,让我们加深了对逝者的尊敬与惋惜的同时,也促进了我们这些忝在研究者之列的人去自我反省。有一些话题再次在心中被提起,比如,学问的意义。 前些年我的博客上也经常讨论学问的意义,经常提及写论文的甘苦,也经常会传达那做学问的过程里“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快乐。虽然也少不了抱怨自己的青春都在故纸堆中度过...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临水 99人喜欢
昨天,我从三个渠道分别收到了同一篇文章,在facebook上谭耶夫师弟给我的,在微博上foxfish给我的,以及从邮箱里我现在的同事发给我的,都是那篇《青年学者张晖之死》。大家也许觉得,一个跟我年纪相近、专业相同的同行的逝世,我可能会有所感触,或许,也是想听听我...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忘川上的怀念 7人喜欢
目录 君子永逝,我怀如何(代序) 张霖 张晖小传 张霖 第一辑 读书种子的前世缘——张晖自述 我的启蒙 张晖 拜谒施蛰存先生 张晖 我与《龙榆生先生年谱》 张晖 附: 走进龙家十五年 ...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忘川上的怀念 2人喜欢
上周六早上正在看书,突然接到短信,打开来一看,哀愕不已,年仅37岁的社科院研究员张晖博士不幸去世了。 张晖本科硕士阶段在南京大学完成学业,后去香港科技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又赴台湾中研院做博士后研究工作,回来后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作研究员。大致经历如此,单纯的学者路线。而他的特殊之处,在于学问起步得特别早,本科阶段就完成了《龙榆生先生年谱》的撰写,得到老辈学者的高度赞赏,北大吴小如先生还特别为此书作序并...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忘川上的怀念 0人喜欢
张晖,中国共产党党员,杰出青年学者。1977年11月14日生,上海崇明人,南京大学文学学士、硕士,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哲学博士、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博士后,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助理研究员、《文学遗产》编辑部副研究员,兼任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南社与柳亚子分会秘书长。因患脑出血和急性白血病,于2013年3月15日下午4时26分,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不幸辞世,年仅36岁。 张...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忘川上的怀念 1人喜欢
哭张晖博士 许 结 惊心噩耗惑悲闻, 鹊噪疏枝掩夕曛。 北苑新声传学史, 南庠旧梦出青云。 椰林小店曾谈赋, 故国田间话作文。 应是春风勤振翮, 苍天坠泪雨纷纷。 懈翁(许结号)自疏: 首联:余傍晚冒雨往石头城散步,忽得务正学棣电告,《文学遗产》张晖因急疾遽亡,年三十六,初闻噩耗,疑而未信。时鹊躁疏林,阴云蔽日,昔之闲情荡然,眼前景象,一时化成纷扰乱绪,不知所云。 颔联:张博士供职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如古之...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忘川上的怀念 0人喜欢
昨天晚上得知我的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同事突然去世,惊愕不已,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苦苦咀嚼这令人难以接受的事实。 凌晨五点摸黑到书房继续写我的《李笠翁传》,只闷头于电脑屏幕,窗外事懵然不知。及七时,老伴儿惊呼着走进书房:“快看!下大雪了!” 又是一个突然。跑到阳台,推窗一望:啊,忽如一夜春风来,京城万树梨花开。房顶屋檐、树木花草、高高低低、大大小小,全都被雪覆盖,满世界银装素裹。一看台历:今天是201...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忘川上的怀念 39人喜欢
4:15分,随着显示屏上张晖的心率由129遽降到0,这颗年轻心脏的跳动永远停留在2013年3月15日。本所十多位年轻同事围守在病榻旁,眼睁睁看着张晖离我们而去。虽然医学已过早地判断,白血病和脑出血交侵的他已无生还之望,但我们还是祈祷死神晚一刻来临,让温度在年轻的身躯上多一刻停留。泪水写满每一张面孔。刚出的新著《无声无光集》仿佛是一个谶言,他竟这么无声无息地去了,甚至没有给这些熟悉的面孔留下一丝忧伤的笑容。 讣...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忘川上的怀念 3人喜欢
早晨参加了张晖师兄的追悼会,心情很沉重。尤其是大家依次进入灵堂,与遗体告别,并与他的亲人握手慰问,看到亲老子幼的时候,很多人都哭了。 很遗憾,回忆起来,虽然我在文学系呆了七年,和张晖师兄的交往,也仅限于两次点头问候而已。上周六早晨知道这个消息,晚上竟做了噩梦,而且到现在还记得。布说看来这件事对你的刺激,是很大的。 昨天下午拟了一副挽联给张师兄,又在宣纸上写了一晚上,才觉得差强人意。辞云: 新冈且忍...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忘川上的怀念 5人喜欢
年不到四十的张晖先生突然去世的噩耗是谁也难以相信的,但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于中国文学网刊出的《我所杰出青年学者张晖先生不幸辞世》的讣告却让人不能不接受这令人痛心的事实。张晖先生去世时间是2013年3月15日下午4时26分,惊悉噩耗则是3月16日下午3时,在3时24分又正式收到文学所发布张晖先生去世的邮件,而这时张晖先生离开这个世界、离开他心爱的同事们和朋友们已经一天——痛哉!古代文学界失去了一位如此年轻有为、成就特...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忘川上的怀念 4人喜欢
无声无光集》共收文章二十二篇,其中四篇曾在《南方都市报》上发表过。而这其实远远未能体现张晖对《南方都市报》贡献的心力之大。 张晖涉猎广,识见锐,并一直坚持在人文类的杂志报章上写出自己的心得。从2011年起,张晖开始为《南方都市报》集中撰稿。仅2012年一年,他就在《南方都市报》上发表了十四篇文章,数量不可谓不大。这些文章,绝大多数为学术书评,不仅评骘允当,往往还能深入腠理,片言解纷,是张晖学术成绩的重要...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忘川上的怀念 0人喜欢
最早在网上看到的消息,3月15日傍晚。心急慌忙打电话给张晖的朋友维舟,他已经在北京。翻出另一个手机,发现没了信号,重启一下,收到了维舟之前发来的消息:“张晖半小时前辞世了。急性白血病。” 和张晖认识十年,网上结识,并没有见过几次面。去年夏天因为出版一本书,为终于能和他合作而欣喜,谁料竟是这样的结局。 追悼会上,绕着遗体走一圈,他的容貌和平日无异,高大结实,静静躺在那里。与家属握手时,他太太说:“那本...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忘川上的怀念 3人喜欢
3月15日,青年学者张晖因急性白血病英年早逝,在微博上不断引发同道追念。对于年轻人而言,张晖留给我们的,绝不仅是关注青年学子的养生话题,还有有关青年一代的精神困境。在安心于孩子房子票子的平凡生活里,甘坐“冷板凳”的张晖,点亮了我们那些曾经闪闪发亮的青春理想。 对于校友张晖,留给我的印象只是那本他大三就完成的《龙榆生年谱》,那成了老师们用来勉励一代代中文学子的标杆性作品。近来在微博上浏览各类悼念文章...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忘川上的怀念 0人喜欢
2013年3月16号,我永远忘不了这一天。晚上我的大学同学孟哲打电话给我,说张霖老师的爱人张晖老师过世了。我自从回老家工作以来,换了手机号,还没有和张老师联系过,所以老师就找了孟哲。我急忙打给张霖老师,当她说张晖老师真的已经走了,我心里大恸,忍不住哭起来。张霖老师说:“赛男,别哭,你又招我了。”我心里真的有好多好多话想说,却只能劝老师节哀。张晖老师那张熟悉的面容又浮现在我眼前。我真的不信他竟这样走了!...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忘川上的怀念 21人喜欢
张晖(1977.11.14-2013.3.15)在读崇明中学时,就对传统文史之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与他在南京大学结识后,发现他对晚清以至民国的学术史特别熟悉,这种熟悉不仅限于知识与掌故,而是表现在读书的门径上面,对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何人之学是可以效仿的专家之学,皆有见解。我暗叹,他依循的是正轨,已经开始登堂入室。他起步的时间,至少要比我早六年。有一次就好奇地问他如何能在高中时代获知近现代学术史的资源,回答是看...
回复
<前页 1 2 后页>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豆瓣上看到喜欢的内容,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这个豆列的标签  · · · · · ·

忘川上的怀念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