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日记 标签: 阿德勒

最近读了《被讨厌的勇气》《幸福的勇气》然后转读《自卑与超越》,收获很大,但其中也有一些困惑。 《被讨厌的勇气》里哲人说,阿德勒心理学反对纵向关系,所以提倡不批评也不应该表扬,因为这二者是一体两面的,都会产生不平等。他提倡鼓励,那么鼓励跟表扬的区别是什么呢?只是说谢谢,而不是说干的漂亮这么简单吗?这个问题的出现是在《幸福的勇气》里,青年成为一个教育者,他听信了哲人说的,不表扬也不批评,结果学生都当他是空气,他很挫败,所以跑来质问哲人。哲人说,不表扬,但是要鼓励。书中哲人举了一些...
整本书看到后面比较枯燥,部分例子充斥着满满的年代感,而且也缺乏一些实验数据的支撑,但是观点还是比较有启发性的。其中关于性别的观点还挺超前的,据说可能是受到他的妻子作为一名女权主义者的影响。 先说说核心观点吧: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特而孤立的统一体,其人格都有别于其他所有的人,因为他的所有行为和所有的人生表达,全都指向了一个共同而独特的目标。这也是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认为所有的心理现象都可以看作是为实现某一明确目标所做的准备。 说到这,联想起了动漫神作EVA,动漫里主角都有比...
书还没读完,就已经成为阿德勒的铁粉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该读一下阿德勒。 他的个体心理学简直可以称为现代人类自修准则。最早接触到还是胖子在读《被讨厌的勇气》——这是日本学者总结阿德勒的学术观点后写成的工具型心理读物,以哲人和青年对谈的方式,把个体心理学提炼成可以直接解决我们生活问题的文字。 在讨论的时候我意识到这其中的很多观点,在成长过程中我无数次地听到过,无论有意无意。其中很多观点还促成了我的成长和改变。 于是我意识到,这么重要的书其实自己却从来没有读过,并且每本都不太厚,...
人生有很多枷锁,时间、金钱、权力…… 在生命的终点,可怜的我们连自己的身体都带不走。一想到这个悲惨的结局,人生的很多枷锁都显得极其微薄,什么北京户口,房子车子,统统靠边站吧……是 如果有来世,如果三维存在只是一场沉浸式的体验,那么人生唯一的枷锁便是心灵的不自由。 阿德勒心理学的整个理论体系,都是试图把人从这些束缚中解放出来,让心灵重获自由。 《被讨厌的勇气》 心灵的第一个束缚来自“过去” 从弗洛伊德开始,心理学界普遍认为人是过去的产物,你是谁可能跟你的原生家庭,童年经历分不开...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犯罪心理的那些事,在个体心理学中罪犯被分成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对他人、对社会充满敌意的,认为每个人都是不怀好意的,另一种就是所谓的从小被娇生惯养的人,他们认为全世界都应该了解和理解自己。 不论是哪种类型的罪犯,他们身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对他人、对社会不感兴趣,无法和他人产生良性的沟通、互动,无法与他人产生合作关系。 当然很多罪犯也都是有组织的团伙,只不过这些人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在做着伤害他人、损害社会利益、破坏公共秩序、逃避法律谴责的事情。 也就是说他们因为有着...
说话之道,很多人先关注的是将注意力定在说话上。 比如, 口才一定要好! 一定要掌握发言权! 会说话的人更受欢迎。 等等。 然而,很少人注意到,想要正真掌握主导权,赢得别人信任的,更重要的,是把注意力放在倾听上。 学会倾听,就能敞开对方的新房,建立互相尊重的信赖关系。 如果双方都能在彼此尊重的情况下,建立真心沟通的关系,沟通方面的困扰以及由其引起的人际关系的问题也会不消而散了。 阿德勒心理学,正是培养沟通能力非常有效的观念和实践方法。 这本书从阿德勒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教你赋予勇...
文都比邻心理学考研老师本篇为大家介绍2022心理学考研知识点:阿德勒人格发展的动力和结构,速来围观!文都比邻定期更新2022心理学考研备考指导之心理学家及考点介绍,帮助各位考生在科普的乐趣中牢记心理学考研热点知识。 一、人物介绍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出生于维也纳郊区的一个富裕人家,虽然家境优渥,但是他从小患有软骨病、身材矮小,五岁的时候因为肺炎几乎失去生命,再加上他有一位优秀的哥哥,让他对自己产生了自卑感。童年的经历,让他决心当一名医生,帮助自己走出儿时留下的死亡阴影和自卑感。...
阿德勒在《洞察人性》的序言中写到:“让普通人也能对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有所了解,是本书的宗旨。”这种普及心理学知识,致力于将心理学应用于改善大众的想法贯穿阿德勒的整个理论之中。 个体心理学对于人性中的普遍现象以及精神分析学中最核心问题都有睿智而精辟的阐释。深入浅出以及落到实处是个体心理学的理论特点,阿德勒创建的个体心理学没有太多晦涩的概念,适合直接面向大众。一切人性问题都被阿德勒从最初元素处打碎重组,他提出了新的思维角度,回避了弗洛伊德将性驱力作为核心的理论观点,个体心理学中...    (2回应)
阿德勒是第一个强调出生顺序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的心理学家。个体由于出生先后不同,在家庭中的地位也不同,从而会形成不同的风格。出生顺序对人格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儿童的向上意志很强烈,与兄弟姐妹相处,都想争优越地位,特别是想独占父母的爱。年龄较大的哥哥、姐姐自居,向弟弟、妹妹发号施令,甚至仗势欺人;弟弟、妹妹自知年幼体弱,却能以柔取胜,因为他们对父母恭敬、听话,能博得父母亲的欢心。总之,儿童都以争取优势为目的,但达到目的的方式和方法不同。 阿德勒研究了长子、次子、幼子、和独生子的人格...
3出生次序与性格 阿德勒认为人的出生次序会影响性格的养成,在追求优势的天性之下,兄弟姐妹之间的斗争总是激烈而明显的,年龄差异为各自造成了不同的“竞争态势”,在竞争过程中就会形成与出生次序相关的不同性格特征。孩子通常会以竞争父母关爱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自尊与自恋,在这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俄狄浦斯式的竞争姿态”,与大龄兄弟/姐姐争夺异性父母,构成“小俄狄浦斯情结”;个体也可能会以自我镜像的方式与他人竞争存在感和价值感,所以竞争可能会以嫉妒与嫉羡两种不同方式呈现,前者获得了一定的自我边...
阿德勒是佛洛依德的学生,但不同于其老师的思想,他习惯于从社会的角度来分析心理,而不只基于佛洛依德的“个人泛性论”。应该说,他于其师是一个很好的补充,毕竟嘛,人是要处在社会中的,处在社会中人自然有着很多的心理反应,分析与人相处的心理,意义非小,阿德勒其人,算得上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这本《洞察人性》则是其代表作之一,值得看看。 《洞察人性》 最开始我是从一个朋友那边知道这本书的,看到她半年前朋友圈里面,摘录了本书中关于家庭中多子或者独生子的心理状态特点分析,觉得有意思,询问...
世界极其简单,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 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你所看到的世界不同于我所看到的世界,而且恐怕是不可能与任何人共有的世界。 人可以改变。人还可以获得幸福。无一例外,随时可以。 阿德勒是与弗洛伊德,荣格并列的三大巨头之一。 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决定论”。也就是说最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是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前页 1 2 3 后页>

查看其它标签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