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日记 标签: 资本论

译者按: 什么是商品语言?“商品语言”这个用语出现在《资本论》第一章第3节A部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中。原文如下: “我们看到,一当麻布与别的商品即上衣交往时,商品价值的分析向我们说明的一切,现在就由麻布自己说出来了。不过它只能用它自己通晓的语言即商品语言来表达它的思想。为了说明劳动在人类劳动的抽象属性上形成它自己的价值,它就说,上衣只要与它相等,从而是价值,就和麻布一样是由同一劳动构成的。为了说明它的高尚的价值对象性不同于它的浆硬的物体,它就说,价值看起来象上...
资本论导读 第二版 马工程.pdf    (1回应)
一、国外马克思主义者的相关研究 二、资本论本身研究入手:马克思如何引入价值形式问题,以展现其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 价值形式来源?为了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一般会把价值形式问题提出缘起归为苏联经济学家鲁宾。但是他对于《资本论》的理解同其他马克思主义者(考茨基、伯恩斯坦等第二国际理论家)不同:第二国际所理解的资本论是在恩格斯所限定的框架中去探索资本主义;鲁宾颠覆了恩格斯式的黑格尔主义理解。 鲁宾:“重提马克思的价值形式理论” 鲁宾的论证过程: 鲁宾实际上是把《资本论》理解为一种“对李...
第一篇:商品和货币 第一章:商品 商品拜物教 把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哲学思想和政治经济学融会贯通的工具。 “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马克思,1843,《<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所批判的是一切异化人的现象及其背后的本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产与社会再生产促进社会关系的再生产,也使价值思想发生变化,如果说宗教是人的神圣异化的根源,那么商品就是人非神圣异化的根源。(不正当的社会关系所形成的价值观必定是畸形的。) 马克思认为,商品不仅是一种劳动产...
《资本论》摘抄 一~三章(更新中) 层级图: 思维导图 可复制文本 第一章 商品 1、 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l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 l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某种需要的物。 l 商品尺度之所以不同,部分是由于被计量的物的性质不同,部分是由于约定俗成。 l 使用价值: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l 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他决定于商品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 l 商品体的使用...
郗 资本实际上并不具备近代意义上的主体性,而是去个人主体的无意识结构,这个无意识结构不断扩张并且结构化。 在资本庞大的结构化过程中,自我意识主体扮演者功能角色,他被嵌套在资本结构中成为要素生产剩余价值。能动性只能体现为劳动异化。(资本主体的含义) 资本主体整体上呈现着无意识的,无计划的,无政府的(总体上看没有理性调节)。 这就形成一个悖谬的结构:资本是去主体化的,但另一方面他又必须依赖于劳动力的主体性。资本结构化的过程中,劳动力通过技术可以对自我进行锻炼(对能力、素质的增强)...    (1回应)
求学之路系列之二 当年我们是这样学习《资本论》的 李庆曾 (续前) 四 四年的本科学习紧张而有序。开设的课程除了政治、外语等公共课外,有关专业的课程主要有: 政治经济学、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经济管理学、统计学、高等数学、微积分、概率及数理统计,而花费时间最多、耗费精力最大的则是马克思的《资本论》。 在入学的第一年,我们的专业——政治经济学的课本是徐禾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概论》。应当说,这本概论为我们奠定了政治经济学知识的基础。以后的三年,我们专业课的主要精力就是用于学习马克...
求学之路系列之二 当年我们是这样学习《资本论》的 李庆曾 一 1977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 年龄跨度大,竞争激烈,是那年高考的两大特点。 从66届的高中毕业生到77年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这12届的高中毕业生都在报名范围之内。而且还有的考生在1977年高中还没毕业就参加了高考。 那年录取的考生,年龄大的已经三十岁出头了,年龄小的只有十六、七岁。十几岁的差距同在一个班学习,这种现象非常普遍。 正是由于那年招生年龄范围广,所以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众多。于是就形成了数百万考生从山村、工...
求学之路系列之二 当年我们是这样学习《资本论》的 李庆曾 (续前) 二 按照原计划,我们政治经济系只招收一个班,代号为77411。由于扩招,增加了一个班的设置,代号为77412,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 我们入学时,77411班的同学们已经上了一、两个月的课了。听班里消息灵通人士说,77411的有些同学很看不上我们77412的。说要不是临时扩招,哪有他们上大学的份儿呀?他们来了就等于挤占了我们的教学和师资资源。 这样,我们77412的同学,经常会看到77411的同学站在那里打量...

《资本论》王德峰 01

π π 2021-06-20 19:13:59
最近的学习时间都被计算机占据,虽然时间被占满,但是还是感觉极其无聊和空虚,由于之前看过部分王老师的《美学》相关课程,觉得讲得很不错,所以打算每天看一点王老师的《资本论》课程,顺便写一些体会!!! 第一天 今天这堂课,老师讲了一个他和社会学家争辩的例子,非常生动的阐述了社会现实是如何产生的? 即社会现实是被范畴建构起来的,包括经济学范畴、法学范畴等等... 这里我个人就想到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你看到的事实不一定是事实,取决于你个人的认知!! 然后老师还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
<前页 1 2 3 后页>

查看其它标签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