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日记 标签: 言论

这可能是世界上最糟糕的职业了。 据央视新闻报道,3月21日,东航一架波音737客机在执行昆明—广州航班任务时,于梧州上空失联,目前,已确认该飞机坠毁。机上人员共132人,其中旅客123人、机组9人。民航局已启动应急机制,派出工作组赶赴现场。 空难是现代社会最令人揪心的悲剧之一。它与我们日常的出行方式相关,发生频率低但死亡率高,人生之无常,往往在于一瞬。我们希望救援工作一切顺利。 今天的推送讲述了一个以空难善后为职业的人。空难过后,收拾残局的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现场遗物清理,D...    (27回应)
那些发生在自己脑海关于文学的一切,是否只是幻觉? 自去年九月出版以来,陈春成的小说集《夜晚的潜水艇》至今还在加印,这位初出茅庐的小说家已经成为一位亮眼的文学新人。余华评价他是一个前程无量的作家。很长一段时间,陈春成的写作无人知晓,那是独自在黑暗中摸索的旅程。外界的赞扬和期许让陈春成确认了自己,“我在暗中营造的一切并非蜃楼”,也给他接下来的写作带来压力。陈春成认为,他只写了九个小说,还有很多风格和路子可以尝试。他的作家生涯才刚刚开始。 ··············· ❶“陈春成...    (52回应)
“买/妻”之类的恶行存在与滋长的文化社会因素 这两天,法学界针对是否应该提升拐卖妇女、儿童的惩罚力度展开一场辩论,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授罗翔与北京大学法学教授车浩,就持支持与反对两种意见。但两位教授的共同点是,都认为打击“买妻”行为,法律是最基础、最有效的工具。 目前看,舆论较为支持提升“买妻”的违法成本,主要指加大对买家的惩戒。 法律是必须的,但法律并非万能。公众将唯一的希望寄托在法律身上时,可能也是为了减轻内心的不安与焦虑 (好像提升违法成本就不会出现人口贩卖现象) 。事实...    (19回应)
"我以为我看到的决定我知道的,但实际上是我知道的会决定我看到的。" 这句话很绕,但是用波粒二象性来解释就很有趣: 有一束光,当人用观测波的方法去看它,结果就是波,当你用观测粒子的方法看它,它就会变成粒子。只是看了一眼就改变了形态嘛?这么神奇吗? 在我读研一的时候,有一节课要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和自己的爱好。我在想,如何准确表达自己的爱好呢?这是个难题,我自己都不能完全描述我自己复杂繁复的爱好。正当想着的时候,就轮到我了,我下意识的说,我喜欢听歌和看电影。老师听了有点不高兴,“听歌...    (21回应)
理由: 1、事业成就无敌 2、真实、勇敢、坦荡,不矫情,不迁就迎合他人,不轻易否定自己。 3、对待感情绝不将就,敢爱敢恨,拿得起也放得下,即便有了孩子,还是有很强的自我意识,永远把自我摆在第一位。 在写真集《Faye to face》里,她说:“要恍惚地面对世界,笔直地面对自己。她应该正常地爱与不爱,千万别在乎名声。 ” 谈宽容: 我觉得,有哪个人不会做错事?本质上人性差不多就是这样,既然每个人自己都没办法完全不做错事,怎么去要求别人呢?所以我觉得多了解自己一些你会宽容一...    (262回应)
他是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是19世纪美国文坛当之无愧的“顶流”。 他是举世公认的侦探小说鼻祖,被誉为“侦探小说之父”(在他那个年代,甚至还没有产生“侦探小说”这个说法,他自己将此类作品称为“推理小说”)。他开创了“天才侦探+普通人跟班”的模式,作为他的头号粉丝,柯南·道尔以其推理小说《莫格街凶杀案》为原型,塑造了“福尔摩斯+华生”这一家喻户晓的经典CP。 他是性格忧郁的恐怖小说大师,历来被视为特立独行的恶魔式人物,与安布罗斯·比尔斯(《魔鬼辞典》作者)、H.P.洛夫克...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欧北京 ,作者许倬云 在中欧领读者的互动中,许倬云先生选取了中欧同学的8个问题作答。从逆全球化、文明的冲突,到信息化时代人们如何安顿自我,寻找人生的意义……那些当下的困惑与迷茫,在许先生跨文化、跨时空的大历史视角下,在传统知识分子为生民立命的精神之光中,仿佛被轻轻拭去,留下的是觉知、自省、温暖和信心。 时间不会停顿,更不容许倒退。正如先生在《万古江河》中所言:“今世所有的文化体系,都将融合于人类共同缔造的世界文化体系之中。我们今日正在江河入海之时,回望数千年本...    (4回应)
画家桑利斯的萨贺芬(Séraphine de Senlis)原名萨贺芬·路易(Séraphine Louis),1864年出生于法国瓦兹省阿尔西,1942年在一家精神病院中去世。 自学成才的萨贺芬作为一个普通牧人家庭的孩子,家境贫寒,命途多舛。在她刚刚一岁的时候她母亲便撒手人寰,尚未体会多少母爱的她在人生的第七个年岁时,父亲也去世了。原本五光十色的童年就在这失去双亲的阴霾下,愈发黯淡。如此,孩童时期的萨贺芬只能和姐姐一起靠为人放牧、做活维持生计。 1881年萨贺芬开始在一家修...    (1回应)
由于情绪上头多少有点矫情,就像高中时的伤感冗长琐碎,但是时尊重感受就写下来了。 2022年的草木: 很快见到你了,但我不确定我是否已经准备好,我知道你不会介意任何样子的我,可我还是想整整齐齐、干脆利落地出现在你面前,可是我好像不能做到。抱歉,不知道为什么,说到这里我就已经想哭了。 此时,2021年末,西安在封城。我又一次居家,上一次是2020年初那次全国的停滞。疫情的出现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习惯,口罩就像钥匙和手机一样,成了出门必备。疫情打断了一些计划,就像蝴蝶效应一样必然产生...    (41回应)
我可能是有点怀旧的90后,看过三次罗大佑的线下演唱会,今天又看了一场线上的。 怎么能不喜欢他呢?从小就不知不觉喜欢了吧。 我出生在1993年。1993年,罗大佑的《童年》、《光阴的故事》等已经成为了“知名歌曲”,或许我在牙牙学语的时候,也听过这些旋律。在记忆中,第一次对他的歌曲有印象,应该是《东方之珠》。 1997年,香港回归了。当时我四岁,不知香港是哪里,也不知为什么,大人们都在谈论着这个地方。在远隔香港几千里的东北小城,夏日黄昏的小院子里,左邻右舍吃着西瓜、摇着扇子,聊着...    (15回应)

查看其它标签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