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日记 标签: 苏轼

《戏赠张先》 苏轼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北宋著名词人张先,在80岁时娶了18岁的一个美女为妾。当苏轼听说张先娶亲的事之后,即兴写了一首《戏赠张先》来戏谑调侃老友。
文 | 洞主 一直想说说这本书——《哲学的故事》。 虽说书名平庸,但至少在我的视野范围内,它是最有意思、最长见识、最有启发价值的一本哲学入门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普利策奖和自由勋章获得者威尔·杜兰特(Will Durant),《哲学的故事》一书出版后,仅第一年就连续再版 22 次,并被迅速翻译成 18 种语言,它甚至掀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哲学热潮,使得哲学类经典书籍的销量,翻了 2 倍。 也许很多人觉得哲学无用,我这里先抛开这本书,说说哲学的意义。 1.哲学的意义 不要觉得哲学距...    (2回应)
石苍舒醉墨堂 苏轼 〔宋〕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惝恍令人愁。 我尝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年瘳。 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 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饮美酒销百忧。 乃知柳子语不妄,病嗜土炭如珍羞。 君于此艺亦云至,堆墙败笔如山丘。 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胡为议论独见假,只字片纸皆藏收。 不减钟张君自足,下方罗赵我亦优。 不须临池更苦学,完取绢素充衾裯。 《石苍舒醉墨堂》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
江城子,词牌名,又名"村意远""江神子""水晶帘"。兴起于晚唐,来源于唐著词曲调,由文人韦庄最早依调创作,此后所作均为单调,直至北宋苏轼时始变单调为双调。有单调四体,字数有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三种;双调一体,七十字,上下片各七句,五平韵。格律多为平韵格,双调体偶有填仄韵者。代表作有宋苏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 》《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等。这里参照苏轼双调 《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格律填词,词林正韵。 江城子 中平中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要想更加形象和具体地了解文彦博这个人,我们还得说说他在成都为官时的两件“小事”,通过这两件事我们才能认识一个更加立体的文彦博。 一件是文彦博杀人的事。在成都担任知州时,文彦博受邀前往当地驻军的官署大院和一群武官们打马球,众人正玩得兴起时突然听到外边有喧哗之声。文彦博命人前去查看究竟发生了何事,结果是一个伍长正在准备对一个犯事的兵卒进行杖责以示惩戒,可是这个小兵不服,他拒不受刑。文彦博把人找来问明了事情的原委后觉得这个伍长并没有做错,杖责是应该的。可是,即便是本地的最高首长亲自...
如果仔细去分析范仲淹在新政里的这十条新法,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新法将最重的棒槌都砸向了帝国的官僚体系。请注意,不是某一部分,而是整个官僚体系。 首先是朝廷大员和地方要员们每年的赏赐少了,恩荫也被削减了,他们家族里那些原本等着当官的亲族子弟突然前途无门。再者,中下层官员里数量庞大的那些奉行无为而治(混吃混喝坐等升官)的官员也结束了他们的好日子。他们以后想要升官不再是只凭资历,而是需要拿出政绩,况且考核的标准和要求都比以前提高了。如此一来,整个官僚体系从上至下都被新法给冲刷了一遍。...
说起苏洵,我们自然会想起一门父子三词客的佳话,苏洵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一个是留名千古的大词人,一个是精通政论史论的文学家,三人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但就是这样的“别人家的父亲”,曾经也是贪玩得很,喜爱游历名山大川,不喜读书,就算是周围的亲戚朋友皆中了进士,他也丝毫不着急,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父亲苏序,虽然才学不出众,但是很会因材施教,对于苏洵,苏序了解他的心性,对他的教育也不同于其他人,采用一种放养的方式教育孩子,以至于苏洵有一个在别人看来十分快乐的少年时期。 那么苏洵是为什么又...
苏轼《过都昌诗》全文: 鄱阳湖上都昌县,灯火楼台一万家。水隔南山人不渡,东风吹老碧桃花。 ...
在说到贝州的兵变之前,我们首先得简单交代一下宋朝这两年在顶级官场上所发生的一些人事变动。 以范仲淹和富弼为首的新政集团倒下之后,保守派势力全面控制了宋朝的两府,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人就会从此紧密地团结在赵祯的身边共创大宋美好的未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他们能够为了共同的利益而走到一起,也能够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而精诚合作,但当利益划分不均或是共同的敌人不复存在之时,他们之间又会因为新的矛盾而相互成仇。 这些人里面最先倒下去的人是宰相贾昌朝和枢密副使吴育。吴育可以说...
苏轼,字东坡,唐宋八大家之一,自是才华横溢、风姿绰约之辈,然而,纵观苏轼的经历,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个经历了起起落落的人,然而,雨打风狂之后,苏轼仍能心存一颗赤子之心,比起他的卓越文采,如此阔达的心胸,更是令苏轼此人,成为了不朽的丰碑。 年少不凡,幸得伯乐 拥有一名优秀的祖先,意味着苏轼有着相对丰厚的家产以及相对优秀的基因,然而,苏家三百多年来出了不少败家子,譬如他的父亲苏洵,二十七岁之前还在四处闲逛,幸好苏洵在应乡试落榜后悔过自新,开始发奋图强,否则在这位不正经的家长的领导...
<前页 1 2 3 4 5 6 ... 19 20 后页>

查看其它标签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