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日记 标签: 思维模型

你知道一张纸对折100次有多厚吗? 假如这是一张非常大的纸,可以无限次的对折。以80g胶版纸为比例,他的标准厚度为0.0766毫米。每对折一次,这这张纸的厚度都会翻倍,但你可能想不到以下结果: 当这张纸对折23次时,其厚度为642米,远超过法国埃菲尔铁塔的高度(324米)。 当这张纸对折27次时,其厚度为10281米,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8844米)。 当这张纸对折38次时,其厚度为2.1万公里,超过地球直径(1.3万公里)。 当这张纸对折43次时,其厚度为67.4万公里,...
陈小剑的第 92 篇原创文章 相信不少人都听过这样一句话: 人与人之间最根本差异在于思维模式的不同,而非知识多少、阅历多少或能力多少。 知识再多如果不用就只是一个移动硬盘而已,如果用错了地方则好比把移动硬盘插到错的地方而无法正常读取使用了。 阅历再多如果不做反思总结,就仅仅只是经历而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不断升级优化自己的“大脑系统”,才是避免重复犯错和少犯错的关键。 能力再强如果故步自封、画地为牢甚至自视甚高,终究会自食其果而落后于他人被“挨打”。 关于思维模型,之前有专门...
陈小剑的第 100 篇原创文章 “在一秒钟内看到本质的人, 和花半辈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质的人, 自然是不一样的命运。” ——《教父》 在这个万千纷杂的世界里,有太多事物很容易就能遮蔽我们的双眼,以致于我们只能看到表层的假象,而看不清其背后真实的样貌或本质,为此付出不必要甚至惨痛的代价。 那么如何才能拨开表层的假象,洞察到事物的本质呢? 我们认识事物时,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信息层面、逻辑层面和假设层面。 首先,我们会关注到这个事物的最表层,也就是信息层面,比如是什么样的,有...    (1回应)
在一次培训课上,有一位同学问了我一个问题。他说去给领导汇报工作,当他讲了还不到五分钟的时候,领导就对他说,你回去整理一下思路,再过来吧?什么乱七八糟的,说了半天都不知道你在说些什么?针对领导突然的打断,他就非常沮丧的离开了领导的办公室,心情好不爽。然后就向我咨询如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演讲表达能力。 逻辑思维和演讲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职场能力,演讲、汇报、培训都要用到,公司中不乏有些人,会写会说会办事,于是升职加薪,当上CEO迎娶白富美。 而还有一些朋友工作能力强,但是不会表达...
有一次吃饭,我一个朋友阿帅 我问:最近在学习什么? 阿帅说:我花了199元在收听一个经济方面的知识收费节目,每天10分钟左右,觉得挺有道理的。 我问:你都学到了什么? 他说:我学到了。。。。。。。。支支吾吾半天,就是要拓宽认知边界,嗯,其他想不起来了,反正老师很有名,讲的挺好。 我问:是不是每次都感觉挺有道理,感觉今天好有收获?感觉听的好过瘾? 他说:对对对 我问:是不是过几天就忘得一干二净,生活照旧? 他说:对对对,那怎么办? 我说:你是典型的碎片化学习者,碎片化学习是移动...    (4回应)
印度的“圣雄”甘地乘坐火车出行,当他刚刚踏上车门时,火车正好启动,他的一只鞋子不慎掉到了车门外。就在这时,甘地麻利地脱下了另一只鞋子,朝第一只鞋子掉下的方向扔去。有人奇怪地问他为什么,甘地说:“如果一个穷人正好从铁路旁经过,他就可以拾到一双鞋,这或许对他是个收获。” 公司发放每人一张价值500元的音乐会门票福利,音乐会当天却暴风骤雨,音乐会照常演出,你愿意冒着暴雨去嘛?假设这张门票是你熬夜排队5小时花了500元买的,这时你愿不愿意去呢?相信大多数人在后一种情况下更容易坚持去音...
要问目前全球最炽手可热的创业明星,那无疑是SpaceX创始人美籍南非裔企业家Elon Musk。没有之一。有美国媒体做了一次调查:你希望哪位科技明星成为美国总统?最热门的候选人不是扎克伯格,也不是比尔盖茨。而是这位在南非出生的美国人——Elon Musk。 有人罗列过他在行业内的成就—— 每一领域内的成就都堪称颠覆式创新。简直非我族类。。。。 Musk非常推崇物理学思维模型,曾经有人问他“你相信上帝么?”他回答,“不,我只相信物理学。”其如此跨界创新,突破之处也正在于将物理学...
坚持写作的第 18 天 “多元思维模型”专题系列连载的第 4 篇文章 在介绍「5why分析法」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 丰田公司的前社长及著名丰田生产方式的创始人大野耐一,总是喜欢在车间走来走去,并经常停下来向工人发问。有一次,大野耐一在生产线上发现机器总是停转,虽然修过多次,但仍不见好转。 于是,大野耐一与工人进行了以下问答对话: 一问:为什么机器总是停了? 答:因为每次超过了负荷,保险丝就断了。 二问:为什么超负荷呢? 答:因为轴承的润滑不够。 三问:为什么润滑不够?...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我们的生活轨迹就是我们选择的结果。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做什么样的投资?选择在哪个城市生活?交什么样的朋友?学习什么样的课程?在人的一生中,会面临成千上万次决策,一般穿衣吃饭式决策,我们只要靠直觉就可以,但是人一辈子会有20-30次最重要的决策,每一次决策都会影响到后期的发展路径。 例如到什么学校上学?做什么样的工作?和什么样的人结婚?一旦选择就会对自己未来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斯蒂芬.R柯维曾经说过,我不是环境的产物,而是自己决策的产物。 决策是我们...
前几天看到一幅罗振宇跨年演讲的图,提到“整理师思维模型”,那到底什么是整理师的思维模型呢? 思维模型,是基于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中提出的理论,目前被普遍接受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指的是一个人做出决策的理论依据,是一个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套路。 不同职业和生活经历的人往往具有不同的思维模型,比如一名整理师与一个艺术家、投资人或一个游戏设计师的思维模型一定不是完全相同的,尽管他们可能有相通的部分。 整理解决的是“混乱”问题,目的是有序。 不论是一个房间里物品混乱,还是一个人头...    (3回应)
<前页 1 2 3 4 后页>

查看其它标签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