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日记 标签: 宗教改革

私以为,Reformation与其名“宗教改革”,不如叫“信仰革命”——正上帝之信,革教会之命。它并未局限于十六世纪,也没有因为科学的胜利而褪色。甚至,在物质爆炸的新时代,这一概念仍有相当的现实意义。谨以此文纪念1517年10月31日及其后的世界。 本文于2017年10月31日(《九十五条论纲》发布五百周年)发表在《澎湃新闻·私家历史》。 原文链接: 宗教改革500周年︱瑞士是如何成为新教高地的 美国人麦克·哈特将马丁·路德列在影响世界名人排行榜的第25位,甚至高于马克思和柏...    (23回应)
作者:Pansesus 说到宗教对饮食的忌讳,中国人通常会想到提倡素食的汉传佛教,还有禁食猪肉的伊斯兰教。实际上,基督教也曾经有非常严苛的饮食要求,较之伊斯兰教有过之而无不及,还左右了一大产业的兴衰。 按照基督教的说法,耶稣是周五这天在十字架上死去,替全人类赎了罪。因此除了大节日四旬期要斋戒,中世纪时的天主教会要求所有信徒每周五都要搞斋戒,不得食用温血动物的肉。教会认为这些动物也像耶稣一样,为了人类的幸福献出自己的生命,通过斋戒不吃肉,信徒可以将心比心感谢耶稣的牺牲。 大概因...    (2回应)
作者:Pansesus 文艺复兴之后,欧洲进入了宗教革命时代。天主教不再一家独大,作为它的反对者,不少新教派别否认玛利亚的圣性,圣母崇拜在欧洲日益没落。 然而,人类永远摆脱不了对母性的渴望,而且圣母作为基督教文明的一部分已经永久铭刻在人们的心头。这从下面一副作品就能看出来: 约书亚·雷诺兹(Sir Joshua Reynolds),英国18世纪最重要的两名肖像画家之一,在1777年为出身贵族家庭的伊丽莎白(Lady Elizabeth Delmé)和她的两个儿子(欧洲18世纪...
作者:Pansesus 成龙的电影又双叒叕要上映了,这次选择在英伦。其实,这个国家见证了很多的斗争、复仇,武力的、文化的、政治的、经济的,乃至宗教的。正像四五百年前,“不吃鱼”(eat no fish)成为了一项政治和宗教斗争的象征,一点都不比如今的“英伦对决”逊色。 欧洲人对鱼肉的疯狂需求在16世纪时戛然而止。 马丁·路德发起宗教革命后,天主教的各种教规被主信新教的北欧人摒弃,兴盛几个世纪的北欧渔业也开始萧条了。为了挑战天主教在民众心中建立起的权威,新教徒还散步了不少小道消...
Based on the book by Eamon Duffy, The Voices of Morebath 背景:Morebath, Exeter的主保圣人本来是St George,但是当地人希望崇拜出自本地的圣人,所以很早就开始推崇本地女圣人St Sidwell 1520年,Sir Christopher Trychay就任Morebath的St George's C...
忽意识到孔子在他的时代里,心态是朝着过去而不是未来,他的观点并非从天而降,也非革命创新者,他首先是个迷恋历史(美化周朝?)的历史学家、学者、教授,然后才是“带有人文精神的新古典主义者”和社会学家,他试图用礼仪教化来解决人生与社会问题,并...

查看其它标签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