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日记 标签: 嬉皮士

原文: Stewart Brand on Starting Things and Staying Curious 从迷幻药到网络文化,从嬉皮士社区到商业初创公司,从《全球概览》(Whole Earth Catalog)到 Long Now 基金会,斯图尔特·布兰德(Stewart Brand)不仅参与了许多运动——他从一开始就在那里。现年 83 岁的他说,他不明白为什么老年人的好奇心会减退,而从很多方面来说,这是开始新的学术追求的最佳时机。 泰勒·科文(Tyler Cowen...
几乎一切与堕落有关的词汇都可以被用来形容美国的五十年代,我们以为的是那一代人最杰出的头脑都毁于疯狂,其实是那一代最杰出的疯狂开创了美国文化史上第一支“亚文化”。 在美国的东西海岸和广袤的中部地区散落着垮掉派作家们的各种“流窜痕迹”,这其中最令我感兴趣的还是旧金山一带。 1.六画廊与《达摩流浪者》 “赤松,你是一个嬉皮士吗?”我的忘年交赤松是个喜欢研究中国古文化和梵文的美国人,中国读者对他的另一个名字比尔·波特(Bill Porter)更加熟悉,他翻译过寒山的诗和佛经,探访过终...
编译自: Parts of a Whole Earth: An exploration of the origins of The Last Whole Earth Catalog 我的父母搬了17次家,所以这些年来他们扔掉了很多东西。没被扔掉的东西中有一个是我爸爸史蒂夫最近从地窖里拿出的一本杂志,名字是《最后的全球概览》,这是一期著名出版物,由一个叫斯图尔特·布兰德的人于1968年至1972年间在美国发行。 我爸爸是这样发现它的:“我买了一辆旧车,从纽约开到旧金山,然后去圣...
编译自: Hippie Modernism: The Struggle for Utopia “嬉皮现代主义:为乌托邦而奋斗”审视了艺术、建筑和设计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反主流文化的交叉。今年早些时候,该展览在明尼阿波利斯市沃克艺术中心(Walker Art Center)展出,展览围绕蒂莫西·利里(Timothy Leary)的著名箴言“开启、融入、抽离”(Turn On, Tune In, Drop Out)松散地组织起来,描绘了那段时期的社会、文化和革命。 展览...
前几天用旧材料搭了个复古科幻电脑,发现还是少点灵魂。于是继续加以改进。我发现之前想参考的蒸汽朋克不是属于我的,因为我不是朋克,也就没有那种内在的表现力。但嬉皮士的朴实而优美,再加一点童话,这正是我想要的。    (2回应)
从去年秋冬季开始,扎染的元素从秀场一直招摇到零售电商、批发市场、面料市场,随处可见,没错,扎染要火! 旁观了一圈时尚界大牌的扎染设计,我的眯眯眼被辣得有点痛。 痛定思痛,考虑到扎染的流行就像浪一样,以前来过,以后还会来,还是决定冷静下来撸撸看——我们这些性冷淡风的普通人应该如何面对扎染这股潮流? 服装这个东西其实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在中国,扎染的气质上更民俗,更强调手工艺,有一种自然的朴素感。生活在苍山洱海间的大理白族是我国扎染工艺最为集中的地方之一,黎族、新疆维吾尔族、湖南凤...    (2回应)
WOODSTOCK(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全称“Woodstock Rock Festival“,也有译作“胡士托音乐节“,是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系列性摇滚音乐节。 伍德托斯克音乐节最早举行在1969年的美国纽约州北部城镇,主题是“和平、反战、博爱、平等”。 1969年4月29日伍德托斯克音乐节开幕,各路嬉皮士汇聚于此,欢呼雀跃着抒发内心的祥和。 关于音乐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蕴,关于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最初、最经典的片段,还需在纪录片《伍德斯托克音乐节1969》中找寻。 豆瓣评...    (2回应)
第一次听到“垮掉的一代”这个评价,还是在我十几岁的时候。 由于当时的生活中充斥着“叛逆”、“非主流”、“忘了爱”等语境,所以90后这代人被一些社会观察者,称为垮掉的一代。 当然,“垮掉的一代”也不是在90后这一代凭空出现的,而是从80后的大哥大姐们手里接力过来的。 那他们又是从哪弄来的呢?70后皱眉抽着烟,默不作声。 ▼▼ 不过现在好像情况有所好转了,我们很少看到评论家们把这顶帽子扣在00后头上了。 看不惯他们的人,最多也就是在B站搞搞鬼畜,耍一套“唱、跳、Rap、篮球”。 ...
1967年,超过10万嬉皮士涌入美国旧金山, 这个夏天叫「爱之夏」(Summer of Love), 它是嬉皮士历史上最为一个珍贵的夏天。 又是一年夏天。 无数个音乐节,无数个演唱会,你要去哪一场? 但无论去哪一场,都无法再走回50多年前发生在旧金山的那场盛大音乐节日,它不仅仅只是一场音乐节;它的诞生,推动和影响了现在所有音乐节甚至是音乐流派、亚文化、社会实验的形成和发展。 万能青年旅店 曾经有一首歌叫 《十万嬉皮》 ,其中的歌词,也似乎在遥遥地致敬那一次令人难忘的盛大节日:...
你们下去看过音乐节了吗? 当然,很棒。我们还会再来。 我们登上山顶,俯瞰人海。舞台上渺小的人群,透过音响绽放出音波 如同蚂蚁发出了响彻云霄的轰鸣,棒极了。 但其实,你在人群中,分不清谁是谁。 ——李安,《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1969年夏天,四个名不见经传,生活压抑的小镇青年创造了一场奇迹般的音乐节,在为时四天的音乐节中小镇迎来送往了四十五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嬉皮士,他们纵情声色,放任自我。 这场盛会为小镇带来了名声大噪也带来了惨烈的灾难,它所造成的严重的交通阻塞、环境破...
<前页 1 2 3 后页>

查看其它标签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