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河
我读过不少书,有很多喜欢的,但是大多只看了一遍后记得一鳞半爪,很少反复看。很久之后翻起来发现,有时候有好多幼稚的想法竟然是从那发黄的书页里得来的。如果有人问对我影响最大的书,我要说是张承志的<北方的河>。倒不是这本书技巧和思想上有多好,而是它真正的影响了我的选择和我的生活。张承志是个回族人,在西北民风彪悍的地方成长,在西海固插过队,当过红卫兵,小说里总有些造反派的激情。这小说里的主人公,就是一个总在奔跑着生活的将近三十岁的老青年,刚从新疆大学汉语言专业毕业,北京人,在新疆插过队,准备通过考北京某学院的人文地理学研究生返城,在西北逗留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到陕北高原拍照片的北京姑娘,一个小杂志的摄影师。整个小说里没有太多的名字,主人公就是“他”和“她”。
这本书是我在黄中的时候在学校里一个地摊上淘到的,那干瘦的老头就住在学校食堂楼下的楼梯间,和另外一个老头一起住在楼梯间里,每天自己生火做饭在学校里摆摊卖旧书。那个食堂可是超级破,我住的是二楼一个挺喜欢我的老师连学校分给他的一间房让给我住的。那是一个真正可以拍鬼片的地方,屋子蛮大的,但是朝阳的那面全是窗子,时间长了又脏又碎,不知道为什么这样设计的,难道是五六十年代的苏联风格?楼梯又窄又陡又暗的,旁边的窗子没有玻璃,上面结着蜘蛛网。邻居中有个是黄中的和老师有点关系小痞子和一个脑袋被犯人用手铐打了转业到学校当保安的警察,他还带了一个蛮子老婆和儿子。有段时间没有电,我在里面用了好多天的蜡烛,周末的时候室友回家,都是自己在那住,有时候上楼梯都被从上面下来的野猫都吓得半死。就这样在里面住了将近一年吧,中间那个警察经常疯疯癫癫的来和我讲话,诉苦,想要点电费(电后来他自己拉的),记得还当着我的面哭过。我很自信自己淘旧书的本事,一本书在手里翻翻就差不多知道这书的分量了,从小我看的都是旧书。我和卖书老头的关系不错,经常蹲在他的书摊上看书,其实也没什么书,都是些过期的杂志和旧书,主要是读者,知音,家庭医生和图书馆倒腾的旧小说之类的。我在那时看到喜欢的买过不少,其中也有一些他私藏的小H书~。在一个有点暗的黄昏,我在那个书摊上买到一本80年代某期中篇小说选刊,上面刊了当时较好的几个中篇小说,其中就有《北方的河》和阿城的《棋王》。上世纪80年代有过一段中篇小说和诗歌复兴的时候。那几年评的全国中篇小说奖都很不错的,王安忆,刘心武都是那时候露头角的。而上两篇中篇小说我认识是那个年代最好的两个中篇,竟然都选在了一期杂志里,棋王里的王一生也是一个典型的角色,那也是部很好的小说,简洁而有爆发力。但是我还是更偏爱《北方的河》。
北方的河开头就搞了一大段引言,什么我相信历史总会洗刷所有的错误,即使是错误,在青春时候犯下的,也会被怀念之类的。他坐在去陕北的大卡车上,遇见了一个去拍黄河的女摄影师,她是典型的北京女知青,烫看不出来烫过的发型,穿着看着很普通其实不一般的衣服。于是两个陌生人就这样偶遇去了黄河,在黄河,他为了表现自己赤身游过了黄河,她拍下了他那跳进黄河的一瞬,然后他们互相向对方讲述了埋藏在心里的故事——各自的父亲。然后结伴去了湟水,在一处小树林里看见黄土高原原始氏族的彩陶,破碎的彩陶流成了河,他们一起把碎彩陶拼成了一个型,只有腹部缺少一块,然后拍了张照片,背景的是小杨树林。这是第二张成功的照片,感慨这就是生活,在失望与希望之间向前,我好像在哪看过这种创意的照片。然后结伴一起回了北京,她忙着发表照片,他忙着报考研究生。后来相约去了永定河,在平静的永定河边她暗示他朋友华北正在追她,而他则为此有点纠结,烦恼自己遇到问题不能像永定河那样平静,其实永定河在以前也是一条不驯服的大河,动辄使华北数省受灾,几次改道。后来两人都取得了一点小成就,她在摄影杂志上发表了照片,他经过设计取得了研究生准考证,给妈妈修了小厨房,准备在有钱的时候去看黑龙江去看解冻,更要去看他最爱的额尔齐斯河,中国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河,那里有他的火热的青春和被背叛的爱情。可是最后她发现那小小的成功微不足道,人们买摄影杂志只因为封面的露骨美女,于是她想找一块岩石靠下了,他理解不了她的摄影,她也理解不了他写的诗。最后,她准备和华北结婚,他准备继续在两三个月内准备考人文地理的研究生,找准自己的方向干下去,并坚信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女人,两人在莫斯科餐厅吃西餐时做了告别,背景音乐是冈林信康的歌。
那时的我深深地被这个故事打动了,当时就想要是能支援大西北去新疆那边上学就好了,后来想新疆太远了,还是去西安吧。于是就有了那个第一年高考虽然有分,但是报志愿的时候很随意,考上株工也没去。因为当时的我就想复读一年读西工大或者西安的哪个工科院校就好了,后来我发现这既不是我能决定的(考不了那么多分),也不是我的兴趣所在,我对工科的东西好像是没有天赋一样,那时高考志愿也不是一个16岁的孩子能做的了的。后来工作的时候我遇见了一个挺有思想的一个女孩,她是06年成都体育学院毕业的,学的是体育传媒好像,她告诉我她报那个学校就是02年世界杯的时候她看世界杯,就想做一个体育记者,然后报了这个学校。谁知出来后在成都做了两年网站编辑,家里人让回了芜湖,在一个小公司做了中小学教辅校对,待遇极差。和当年的想法差别太大,但是我还是很欣赏她那时天马行空般的决定,也希望她已经找到了新方向。在补习的时候,很艰难的时候我就没事拿着那本小说看,用书中那种造反派一样的理想主义给自己鼓劲,希望自己能用主人公游黄河的勇气一样自己也能游过自己生命中的险滩。后来接连的补习失败,高考中的精神胜利法也没派上用场,我也很少再翻它了。再后来,我在芜湖一个普通学校上了大学,从宿舍就能望见长江。生活波澜不惊,开始了新的生活,淘书淘碟上网考试突击就是大学前三年的写照。大学最后一年去了常州实习去了,实习是免费的,自己拿不到工资,在那里乱糟糟的被当做廉价劳动力,甚至劳动力也不算,也没什么事情做,就些出差的杂活。在快到11月的时候,到了常州快5个月了,钱花了不少,考核还不咋地。一天下着雨给又挑又抠又肥的老板娘买锁换了几次,鞋都湿了还被数落买大了小了的,我终于有些生气和害怕了,这不是我要的生活,赶紧在网上找了个研考,又和实习单位解除关系找了学校好几次,从准备考到考的时间很短,最后竟然来到了安大,虽然学校和专业都不是很好,但是我蛮喜欢的。报考的那天晚上我真的听到自己久违的想重新来过的心跳,有段时间我也预感到自己会去一个有着老树的学校去读书,安大老校区树真多,路上全是鸟屎印~我从没有想过我还要读研,我在大学的时候想的就是早点出来算了,后来翻起《北方的河》竟然发现这是本关于考研的书,而不是关于高考的。因为在书里她总是开玩笑的叫他研究生,虽然那时他还没有考上。
我想这个小说吸引我还是因为这中间有着一个类似爱情的故事,虽然我真的不懂什么叫爱情。但是那种偶遇,相识,相知,两个气味相投的人的故事总是让我向往,这中间就有一个相遇,相识,相知,分离的故事。因为男主人公是个特别的人,他的爱情观在他最爱的冈林信康的歌里,他俩吃饭时莫斯科餐厅的背景音乐的歌词我也很喜欢:
你究竟是我的谁
你的疼痛的深切
我当然不能理解
为什么我们离得远了
其实一直是近在眼前
是呵,我就是我
我不能变成你
就连你在那儿独自苦斗
我也只能默默注视
你我都经受着考验
而你究竟是我的谁
如果一切将从此崩溃
那么我又曾是你的谁
是呵,我就是我
我不能变成你
就连你在那儿独自苦斗
我也只能默默注视
虽然这种感觉很柏拉图,但是这样两人的关系注定的要悲剧的,总是追问你究竟是我的谁,最后的结果肯定是谁也不是谁的谁,但是保持自我,尽量给对方自由这种想法我还是很喜欢的。可是现实生活中我总是刚开始的时候和女生聊的挺好,后来总是慢慢的发现了这那的不合适,最后的结局总是不了了之。也许是中了这种想法的毒。默默注视有个屁用,还是帮上一把好点,女人不是用来懂的,是用来爱的。
那个下午的黄昏我遇到那本书到现在快8年了,8年的时间我从一个少年成了一个青年,整个的青春期都过去了。我看了好多遍这部小说,时间久了,仿佛故事都投射成了自己的命运,有时候想象中的自己部分真的就变成了现实,另外的刚好是现实的相反,就像我不是一个强壮的男人,有时候婆婆妈妈的,其实在内心深处我还是想有机会能像他一样游过黄河,但是这真是不可能的了。
这本书是我在黄中的时候在学校里一个地摊上淘到的,那干瘦的老头就住在学校食堂楼下的楼梯间,和另外一个老头一起住在楼梯间里,每天自己生火做饭在学校里摆摊卖旧书。那个食堂可是超级破,我住的是二楼一个挺喜欢我的老师连学校分给他的一间房让给我住的。那是一个真正可以拍鬼片的地方,屋子蛮大的,但是朝阳的那面全是窗子,时间长了又脏又碎,不知道为什么这样设计的,难道是五六十年代的苏联风格?楼梯又窄又陡又暗的,旁边的窗子没有玻璃,上面结着蜘蛛网。邻居中有个是黄中的和老师有点关系小痞子和一个脑袋被犯人用手铐打了转业到学校当保安的警察,他还带了一个蛮子老婆和儿子。有段时间没有电,我在里面用了好多天的蜡烛,周末的时候室友回家,都是自己在那住,有时候上楼梯都被从上面下来的野猫都吓得半死。就这样在里面住了将近一年吧,中间那个警察经常疯疯癫癫的来和我讲话,诉苦,想要点电费(电后来他自己拉的),记得还当着我的面哭过。我很自信自己淘旧书的本事,一本书在手里翻翻就差不多知道这书的分量了,从小我看的都是旧书。我和卖书老头的关系不错,经常蹲在他的书摊上看书,其实也没什么书,都是些过期的杂志和旧书,主要是读者,知音,家庭医生和图书馆倒腾的旧小说之类的。我在那时看到喜欢的买过不少,其中也有一些他私藏的小H书~。在一个有点暗的黄昏,我在那个书摊上买到一本80年代某期中篇小说选刊,上面刊了当时较好的几个中篇小说,其中就有《北方的河》和阿城的《棋王》。上世纪80年代有过一段中篇小说和诗歌复兴的时候。那几年评的全国中篇小说奖都很不错的,王安忆,刘心武都是那时候露头角的。而上两篇中篇小说我认识是那个年代最好的两个中篇,竟然都选在了一期杂志里,棋王里的王一生也是一个典型的角色,那也是部很好的小说,简洁而有爆发力。但是我还是更偏爱《北方的河》。
北方的河开头就搞了一大段引言,什么我相信历史总会洗刷所有的错误,即使是错误,在青春时候犯下的,也会被怀念之类的。他坐在去陕北的大卡车上,遇见了一个去拍黄河的女摄影师,她是典型的北京女知青,烫看不出来烫过的发型,穿着看着很普通其实不一般的衣服。于是两个陌生人就这样偶遇去了黄河,在黄河,他为了表现自己赤身游过了黄河,她拍下了他那跳进黄河的一瞬,然后他们互相向对方讲述了埋藏在心里的故事——各自的父亲。然后结伴去了湟水,在一处小树林里看见黄土高原原始氏族的彩陶,破碎的彩陶流成了河,他们一起把碎彩陶拼成了一个型,只有腹部缺少一块,然后拍了张照片,背景的是小杨树林。这是第二张成功的照片,感慨这就是生活,在失望与希望之间向前,我好像在哪看过这种创意的照片。然后结伴一起回了北京,她忙着发表照片,他忙着报考研究生。后来相约去了永定河,在平静的永定河边她暗示他朋友华北正在追她,而他则为此有点纠结,烦恼自己遇到问题不能像永定河那样平静,其实永定河在以前也是一条不驯服的大河,动辄使华北数省受灾,几次改道。后来两人都取得了一点小成就,她在摄影杂志上发表了照片,他经过设计取得了研究生准考证,给妈妈修了小厨房,准备在有钱的时候去看黑龙江去看解冻,更要去看他最爱的额尔齐斯河,中国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河,那里有他的火热的青春和被背叛的爱情。可是最后她发现那小小的成功微不足道,人们买摄影杂志只因为封面的露骨美女,于是她想找一块岩石靠下了,他理解不了她的摄影,她也理解不了他写的诗。最后,她准备和华北结婚,他准备继续在两三个月内准备考人文地理的研究生,找准自己的方向干下去,并坚信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女人,两人在莫斯科餐厅吃西餐时做了告别,背景音乐是冈林信康的歌。
那时的我深深地被这个故事打动了,当时就想要是能支援大西北去新疆那边上学就好了,后来想新疆太远了,还是去西安吧。于是就有了那个第一年高考虽然有分,但是报志愿的时候很随意,考上株工也没去。因为当时的我就想复读一年读西工大或者西安的哪个工科院校就好了,后来我发现这既不是我能决定的(考不了那么多分),也不是我的兴趣所在,我对工科的东西好像是没有天赋一样,那时高考志愿也不是一个16岁的孩子能做的了的。后来工作的时候我遇见了一个挺有思想的一个女孩,她是06年成都体育学院毕业的,学的是体育传媒好像,她告诉我她报那个学校就是02年世界杯的时候她看世界杯,就想做一个体育记者,然后报了这个学校。谁知出来后在成都做了两年网站编辑,家里人让回了芜湖,在一个小公司做了中小学教辅校对,待遇极差。和当年的想法差别太大,但是我还是很欣赏她那时天马行空般的决定,也希望她已经找到了新方向。在补习的时候,很艰难的时候我就没事拿着那本小说看,用书中那种造反派一样的理想主义给自己鼓劲,希望自己能用主人公游黄河的勇气一样自己也能游过自己生命中的险滩。后来接连的补习失败,高考中的精神胜利法也没派上用场,我也很少再翻它了。再后来,我在芜湖一个普通学校上了大学,从宿舍就能望见长江。生活波澜不惊,开始了新的生活,淘书淘碟上网考试突击就是大学前三年的写照。大学最后一年去了常州实习去了,实习是免费的,自己拿不到工资,在那里乱糟糟的被当做廉价劳动力,甚至劳动力也不算,也没什么事情做,就些出差的杂活。在快到11月的时候,到了常州快5个月了,钱花了不少,考核还不咋地。一天下着雨给又挑又抠又肥的老板娘买锁换了几次,鞋都湿了还被数落买大了小了的,我终于有些生气和害怕了,这不是我要的生活,赶紧在网上找了个研考,又和实习单位解除关系找了学校好几次,从准备考到考的时间很短,最后竟然来到了安大,虽然学校和专业都不是很好,但是我蛮喜欢的。报考的那天晚上我真的听到自己久违的想重新来过的心跳,有段时间我也预感到自己会去一个有着老树的学校去读书,安大老校区树真多,路上全是鸟屎印~我从没有想过我还要读研,我在大学的时候想的就是早点出来算了,后来翻起《北方的河》竟然发现这是本关于考研的书,而不是关于高考的。因为在书里她总是开玩笑的叫他研究生,虽然那时他还没有考上。
我想这个小说吸引我还是因为这中间有着一个类似爱情的故事,虽然我真的不懂什么叫爱情。但是那种偶遇,相识,相知,两个气味相投的人的故事总是让我向往,这中间就有一个相遇,相识,相知,分离的故事。因为男主人公是个特别的人,他的爱情观在他最爱的冈林信康的歌里,他俩吃饭时莫斯科餐厅的背景音乐的歌词我也很喜欢:
你究竟是我的谁
你的疼痛的深切
我当然不能理解
为什么我们离得远了
其实一直是近在眼前
是呵,我就是我
我不能变成你
就连你在那儿独自苦斗
我也只能默默注视
你我都经受着考验
而你究竟是我的谁
如果一切将从此崩溃
那么我又曾是你的谁
是呵,我就是我
我不能变成你
就连你在那儿独自苦斗
我也只能默默注视
虽然这种感觉很柏拉图,但是这样两人的关系注定的要悲剧的,总是追问你究竟是我的谁,最后的结果肯定是谁也不是谁的谁,但是保持自我,尽量给对方自由这种想法我还是很喜欢的。可是现实生活中我总是刚开始的时候和女生聊的挺好,后来总是慢慢的发现了这那的不合适,最后的结局总是不了了之。也许是中了这种想法的毒。默默注视有个屁用,还是帮上一把好点,女人不是用来懂的,是用来爱的。
那个下午的黄昏我遇到那本书到现在快8年了,8年的时间我从一个少年成了一个青年,整个的青春期都过去了。我看了好多遍这部小说,时间久了,仿佛故事都投射成了自己的命运,有时候想象中的自己部分真的就变成了现实,另外的刚好是现实的相反,就像我不是一个强壮的男人,有时候婆婆妈妈的,其实在内心深处我还是想有机会能像他一样游过黄河,但是这真是不可能的了。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341.4万次浏览
- 第7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253篇内容 · 96.6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1390篇内容 · 158.8万次浏览
- 我能把生活过得很好4645篇内容 · 902.4万次浏览
- 汶川地震17周年1.0万+篇内容 · 27.8万次浏览
- 当我和母亲谈起女性主义73篇内容 · 23.9万次浏览
- 婚姻给我们带来了什么831篇内容 · 193.8万次浏览
- 如何高能量地度过不留遗憾的一年1065篇内容 · 183.0万次浏览
最近人很躁,也特别沮丧,偶然看到了你的《多余的人》和这篇,不知不觉内心感到平静许多~
感谢您喜欢 这也是那是的一些小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