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第一个故事
写在前面:逛完了最没东西可买的苏果,唯一乐此不疲的是看看报刊亭,而且以100%的几率买点什么。看见罗伯茨的封面,这次买了上海壹周,随即看到了副刊中的城之影。
这个暑假,我又懒懒散散的过了近三个月。
看的第一部电影叫《泪王子》,电影的背景是台湾的白色恐怖时期。确实这部片名很萌,事实上导演也太过追求电影画面的唯美,把这个原本想要诉说的在那个大时代下的真人真事,塑造成了一部情节十分混乱的同性恋电影,甚至已经升级到了某些非常不纯洁的成分。。。我只能说,我没有看懂。。。因为这部片入围威尼斯定是有她的理由
后来,在一个炎热的午后,我看了《一页台北》。完全冲着以诚品为背景和这个十分清新的片名。喜欢《一页台北》,一切是因为我莫名的暗恋台北很多年。已经不是小女生的我也只有对台北,对整个台湾有着源源不断的激情,这不是一见钟情,是细水长流。
然后呢,我想想,应该就是《春娇与志明》了。这个名字,太熟悉不过,五月天的歌,南京遍地的奶茶连锁。我当时下的时候真的是抱着看台湾电影的悸动去的。当然,这也是这个暑假不大后悔的片子。一直不大喜欢杨千嬅,觉得她有点傻,唱歌也不好听,也不是美女,对她的记忆源自小学还是初中,还是个租碟子的时代,看了她的《新扎师妹》+《干柴烈火》。和她一样,余文乐也是接触了《无间道》才记得他。他们在我的记忆中是永远的配角。看完《春娇与志明》,也还是不喜欢她们,但是我喜欢这个背景,这个情节,这个导演。背景就是香港全面禁烟,情节就是一群不相识的人在吸烟区寒暄,说说荤段子,八卦,恐怖的故事。。。。然后来点艳遇。好笑的是,据说在香港上映时,一位女观众走出影院就吐了,后来此片被评为了三级,因为粗口。当我们见惯了那些纯情,青春,你浓我浓的爱情片后,突然接触这个很自然,纯粹,就是香港当下信手拈来的恋爱,给我们的不仅是看过后的感动,更是对于爱情的反省,反问自己在追求爱情的同时,是否应当以现实代替矫情。
再后来,看了侯孝贤监制的《第三十六个故事》。正如一个朋友说的,除了电影本身,电影的一切都好看。在清静雅致的咖啡馆,一对美女姐妹花,用以物易物的方式,换来了不同故事的东西,也换来了那所谓的爱情。通过这个故事,也让那个词语“背包客”从我的记忆力浮出。我想像朵儿那样,每天做着喜欢的甜品,拥有一家以自己的方式经营的咖啡店,听过往的食客谈谈自己的故事,当背包客环游世界,这一切是每个少女的梦想。可是梦想必须得照进现实。。。。
外文片看了《3 idiots》,不知道什么时候印度影片闯入了我的生活,和Hollywood相似,印度也有个Bollywood ,Bollywood 的影片多是一些通俗的闹剧,大都伴有着印度的歌舞表演。欢笑之余,你也一定能从中体会出属于你自己的收获 。《3 idiots》被归为励志片,但不同于《Homeless to Harvard 》或是《The pursuit for happiness》,传统的励志片总是凄凄惨惨戚戚,主角总有那种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情结。而他是通过自嘲的方式,把理想做到了极致,极致到2小时45分钟后,你以为你只是做了一场梦,一场关于理想的梦。想到一句俗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最近最近看的就是《inception》,从《batman》开始到《The Prestige》,这个和我一个星座的男人,好像从来没有让大家失望过。我想对于盗梦,只有待我再看一遍以后才能写点对的东西。
当然,还有很多已经忘记了内容,甚至忘记了名字,最多只是在看后的两三天,疯狂的八卦主角的绯闻,然后把桌面改成他们的海报,然后就是忘记。。。
好的影片赚足了我的眼泪,但是只有这样一个男人让我爱他一生,他说:想从我这里得到你要的父爱,就别想了,那些婆婆妈妈的关怀我不会,你也不需要。在这个社会,真正在真诚关注你说什么做什么的人几乎没有,你也不需要这样的关心。我对你也只在于每天早上的一杯茶里。
这样的一杯茶,从我有喝茶的习惯开始,大约小学四年级,就没有间断的出现在我的床头。
这个暑假,我又懒懒散散的过了近三个月。
看的第一部电影叫《泪王子》,电影的背景是台湾的白色恐怖时期。确实这部片名很萌,事实上导演也太过追求电影画面的唯美,把这个原本想要诉说的在那个大时代下的真人真事,塑造成了一部情节十分混乱的同性恋电影,甚至已经升级到了某些非常不纯洁的成分。。。我只能说,我没有看懂。。。因为这部片入围威尼斯定是有她的理由
后来,在一个炎热的午后,我看了《一页台北》。完全冲着以诚品为背景和这个十分清新的片名。喜欢《一页台北》,一切是因为我莫名的暗恋台北很多年。已经不是小女生的我也只有对台北,对整个台湾有着源源不断的激情,这不是一见钟情,是细水长流。
然后呢,我想想,应该就是《春娇与志明》了。这个名字,太熟悉不过,五月天的歌,南京遍地的奶茶连锁。我当时下的时候真的是抱着看台湾电影的悸动去的。当然,这也是这个暑假不大后悔的片子。一直不大喜欢杨千嬅,觉得她有点傻,唱歌也不好听,也不是美女,对她的记忆源自小学还是初中,还是个租碟子的时代,看了她的《新扎师妹》+《干柴烈火》。和她一样,余文乐也是接触了《无间道》才记得他。他们在我的记忆中是永远的配角。看完《春娇与志明》,也还是不喜欢她们,但是我喜欢这个背景,这个情节,这个导演。背景就是香港全面禁烟,情节就是一群不相识的人在吸烟区寒暄,说说荤段子,八卦,恐怖的故事。。。。然后来点艳遇。好笑的是,据说在香港上映时,一位女观众走出影院就吐了,后来此片被评为了三级,因为粗口。当我们见惯了那些纯情,青春,你浓我浓的爱情片后,突然接触这个很自然,纯粹,就是香港当下信手拈来的恋爱,给我们的不仅是看过后的感动,更是对于爱情的反省,反问自己在追求爱情的同时,是否应当以现实代替矫情。
再后来,看了侯孝贤监制的《第三十六个故事》。正如一个朋友说的,除了电影本身,电影的一切都好看。在清静雅致的咖啡馆,一对美女姐妹花,用以物易物的方式,换来了不同故事的东西,也换来了那所谓的爱情。通过这个故事,也让那个词语“背包客”从我的记忆力浮出。我想像朵儿那样,每天做着喜欢的甜品,拥有一家以自己的方式经营的咖啡店,听过往的食客谈谈自己的故事,当背包客环游世界,这一切是每个少女的梦想。可是梦想必须得照进现实。。。。
外文片看了《3 idiots》,不知道什么时候印度影片闯入了我的生活,和Hollywood相似,印度也有个Bollywood ,Bollywood 的影片多是一些通俗的闹剧,大都伴有着印度的歌舞表演。欢笑之余,你也一定能从中体会出属于你自己的收获 。《3 idiots》被归为励志片,但不同于《Homeless to Harvard 》或是《The pursuit for happiness》,传统的励志片总是凄凄惨惨戚戚,主角总有那种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情结。而他是通过自嘲的方式,把理想做到了极致,极致到2小时45分钟后,你以为你只是做了一场梦,一场关于理想的梦。想到一句俗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最近最近看的就是《inception》,从《batman》开始到《The Prestige》,这个和我一个星座的男人,好像从来没有让大家失望过。我想对于盗梦,只有待我再看一遍以后才能写点对的东西。
当然,还有很多已经忘记了内容,甚至忘记了名字,最多只是在看后的两三天,疯狂的八卦主角的绯闻,然后把桌面改成他们的海报,然后就是忘记。。。
好的影片赚足了我的眼泪,但是只有这样一个男人让我爱他一生,他说:想从我这里得到你要的父爱,就别想了,那些婆婆妈妈的关怀我不会,你也不需要。在这个社会,真正在真诚关注你说什么做什么的人几乎没有,你也不需要这样的关心。我对你也只在于每天早上的一杯茶里。
这样的一杯茶,从我有喝茶的习惯开始,大约小学四年级,就没有间断的出现在我的床头。
![]() |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晒晒我画的月亮1.0万+篇内容 · 65.3万次浏览
- 我看到的中秋月2563篇内容 · 146.1万次浏览
- 我来预测2025诺贝尔文学奖1.0万+篇内容 · 14.1万次浏览
- 节日亦是休息日1241篇内容 · 46.6万次浏览
- 长假旅行去哪里908篇内容 · 82.7万次浏览
- 暂停打工后,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444篇内容 · 60.8万次浏览
- 生活中的童话时刻175篇内容 · 39.4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1797.5万次浏览
呼呼,已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