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效和秩序之间,情绪悄然退场
情绪系统从来都不是为现代社会设计的。它的设计初衷,是在一个充满直接风险和直接回报的环境中帮我们活下去。在自然状态下,生物靠情绪调节行为,用趋近和回避决定每天的走向。饿了去找食物,冷了寻找庇护,感到恐惧就逃跑,感到安全就停下来。没有中介,没有复杂制度,感受和行为之间的路径是通的。 但今天我们所处的社会,早已不是这样。我们活在一个高度组织化、制度化的世界里,大多数行为不再由身体驱动,而由结构规定。上班不是因为你今天饿了,而是因为你一个月后要还房贷;你维持一段关系,不是因为此刻你感受到亲密,而是因为你觉得“不能失去”或者“不该分开”。几乎每一个选择,都绕过了本能的情绪通路,直接接入一个被叫做“责任、理性、稳定”的系统。 在这个系统里,情绪反而成了一种“干扰”。很多人学会把情绪当成问题处理。难过的时候要“转念”,愤怒的时候要“自我反省”,疲惫的时候告诉自己“大家都一样”。就算想逃,也会被评价为“抗压能力差”;就算不喜欢,也会因为“不成熟”、“不合群”而被归类。于是人慢慢学会在表达自己和融入结构之间选择后者,哪怕这个结构并不回应他的真实状态。 这种选择在短期看起来是有效的。它让我们得以继续运作,继续“正常生活”。但问题是,情绪系统并不会因此关机。它只是被迫不断发出信号,却得不到行动反馈,久而久之,不再相信自己值得被回应。这种不被看见的感觉,并不会变成消失,它只会变成别的东西:慢性的疲惫感、持续的动力丧失、莫名的反感与冷淡、以及对亲密的迟钝。 更深的问题是,这种麻木感被社会视为“成熟”。当一个人越来越不会因为情绪做出选择,越来越懂得牺牲自己去完成任务,越来越习惯“压下去”,他会被认为是一个稳定、理智、有承担的人。换句话说,社会的奖赏系统和情绪系统之间产生了错位。你越违背情绪,越能被接纳;你越听从情绪,就越边缘、越“不适合”。 于是很多人开始怀疑自己的感受是不是过度了,怀疑自己“是不是太敏感”、“是不是太玻璃心”。这不是他们自己问题,而是结构让人误以为压抑是一种成熟,把服从当成美德,把失去感觉当作适应力。久而久之,人类情绪系统的设计初衷——为个体提供生存策略的能力——反而成了需要被控制的部分。 但情绪是骗不了的。你可以忽略它,但它不会真正消失。你可以训练自己看起来正常,却没法真的“没事”。情绪不像观念可以换掉,它更像一块肌肉,如果你总是不用它,它就会萎缩,但一旦重新使用,就会酸痛。那些你努力压住的东西,不会随时间消散,而会慢慢沉到身体里。有人因此长期失眠、胃痛、慢性炎症,有人开始对任何事都没有期待,有人会在某个毫无准备的时刻崩溃。 这些反应不是“脆弱”,而是说明系统已经太久没有被正常使用了。不是不能适应,而是这种适应太贵,代价是失去和自己之间的连接。一个无法感知情绪的人,其实也很难真正感知关系、感知爱、感知意义。你也许还能完成很多事,但你不知道为什么去做,也不知道为了谁。 所以我们需要重新问一遍那个被压下的问题:**我到底在感受什么?这个感受想告诉我什么?我能不能不先压住它,而是听它一听?**不是要你冲动行事,也不是鼓励你反抗社会结构,而是想提醒你,情绪是你身体的一部分,是你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导航系统。如果我们完全抛弃了它,就像一个飞行员把仪表板蒙住,单凭记忆开飞机,迟早会撞上什么。 我们不需要做一个“情绪化的人”,但我们也不必强迫自己成为一个“彻底理性的人”。情绪和理性不是对立的,它们应该是一组合作系统。理性告诉你地图上的路径,情绪告诉你风向和温度。如果你只看地图,不听风声,也许你最终能到达某个目的地,但那个地方可能早已不是你想去的地方。
观潮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你镜头下的夏日终曲240篇内容 · 18.3万次浏览
- 为什么我们会和错的人结婚?168篇内容 · 15.8万次浏览
- 暑期档电影repo484篇内容 · 13.4万次浏览
- 谈过很多次恋爱后才明白的道理248篇内容 · 206.3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830.3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2344篇内容 · 1229.5万次浏览
- 后悔没有早点知道的职场道理122篇内容 · 89.5万次浏览
- 梗图续命,笑到通气32篇内容 · 114.5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