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起刘若英
前两天,骑车的时候,随机播放音乐的耳机里传来了刘若英的歌声。阳光正好,突然就想聊聊刘若英。在自己写下文字回忆的女歌手里,出现过梁咏琪、许美静和梁静茹,想想哪天可以出个系列,就叫做“那些年我喜欢过的女歌手”。
我很晚才知道刘若英,应该是高二时在某个场合听到了《后来》这首歌,却不知道歌手的名字。于是就跑去向小赖同学借磁带,说了另一个女歌手的名字,她不屑地说,《后来》这首歌是刘若英唱的,再把这张专辑借给我。
少年时那一张张专辑,总是深深刻在脑孩里,二十多年了依然如此,就如小赖同学借我的这张《我等你》,听了无数遍,里面很多歌曲的顺序、歌词单的模样,都记得很清楚。我不喜欢《后来》的MV,总觉得傻傻的,也缺乏美感,但我也很喜欢的《我等你》、《人之初》这两首歌却从没看过MV,似乎电视上也不播,KTV里也没人唱。说起从前的歌,我们很容易记起高潮的旋律与歌词,却时常不记得第一句的旋律与歌词,但《人之初》的第一句歌词,却非常打动彼时的我,“那一天,那一座星光灿烂的跨海大桥,你说只要一直跑,那一边就是我们的天涯海角。”不明白的是为何她与梁静茹两位我喜欢的歌手合唱的《love》,真是没啥化学反应,但蔡健雅写的旋律却很有记忆点,二十年后我看到曲名,还能很快想起旋律。
《年华》这张专辑,也是听了又听。《成全》、《我曾爱过一个男孩》、《对面男生的房间》,都是我非常喜爱的歌,但我的最爱,却是很冷门的《傍晚》。高中时代听歌,喜欢想象和代入,我就幻想自己如歌词中的刘若英,害怕傍晚,忍受孤独,喜欢回忆,期待坚强。有一次和同学们去小富家玩,我强烈要求关上所有的灯,在音箱里与大家分享这首歌,也许会有人会有一瞬间能明白我的那种情绪。人在每个时期都渴望被了解和被读懂,但可能中学时代的自己更渴望这些,因为还不知道人生的很多烦恼来自于不合时宜的期待。

再后来才是听她更早期的专辑《很爱很爱你》,然后我最喜欢的又是一首冷门歌曲,《花季未了》。高中时,我喜欢在入睡前、睡醒后,先听一首歌。有一个阴霾的冬日早上,天色阴沉压抑,我却听了这首《花季未了》,“昨天开的花朵今天却谢了,伤心一朵幸福一朵知多少,花季未了你却走了泪在掉”,整个人就掉入了这种悲伤的情绪里,明明才十几岁,却仿佛自己已年华老去,终生爱而不得,之后一整天的心情都陷在其中不可自拔。
这几张专辑都是小赖同学借我的,我就很想买属于自己的一张刘若英的专辑。记得有一天在大礼堂排练模拟法庭的节目,读书特别好的一个女生(后来去了北大)在听刘若英,我就说希望刘若英能后续出一张精选集,我就可以买到她最好听的歌了!那个女生不屑地说,那你慢慢等去吧!结果,没过多久,刘若英真的出了《收获》精选集!而在这张专辑里的录音室片段,我才注意到原来之前《我等你》是光良为她写的歌,难怪也如此能打动我。插一句题外话,那时候小县城里流行资讯特别慢,我看看电视的时间都有限,更别说娱乐新闻了,都是时不时跑到县城里唯一卖正版音乐磁带的小店里去看有没有新的专辑。
那时候的刘若英在我心中,是一个纯情却内敛的女孩子,痴痴地爱,痴痴地等。
但《love&the city》这张专辑后,我就再也没有完整地听过刘若英任何一张专辑了。这张专辑的风格与之前变化很大。一方面似乎少了从前那种更符合学生时代本人心态的歌,没有让我很喜欢的曲目,感觉能听听的也就《一辈子的孤单》与《当爱在靠近》;另一方面,也有点害怕,《一辈子的孤单》这样绝对悲观主义的歌,对那时候本身就看不清未来的我,像是一种可能出现的诅咒,甚至很多年以后的某些时刻,还会有这种念头。
但回过头想,很多人,也许只能陪伴自己一段岁月。因为人在往前走,生活也在往前走。刘若英的风格从小女生进入了熟女的阶段,但我彼时的心态还是学生。而很多歌在诞生初我完全不感冒,却时常在很多年后却觉得极为打动我心,也是因为我也不再是学生,步入了社会有了新的生活和困惑。就像我如今很少听学生时代极其喜欢的刘若英的作品,包括《很爱很爱你》这样的,反复回味的反而是数年后的《原来你也在这里》,《我们没有在一起》。前一首是千山万水后的缘分和幸运,后一首是刻骨铭心的回忆和人生注定的遗憾,到此,她才成为我青春记忆里一个特别的存在。
刘若英在我心中的人设,是带有知识分子气质的多才多艺的女艺人。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觉得她有知识分子气质,或许是她富有内容的眼睛,但更可能是她特别好听的国语发音,既没有台湾女生那种拖泥带水的甜甜糯糯糯,也没有北方的那种硬气,还极其标准动听。刚刚工作时,还买过她写的一本书。她演戏也很好,但可能是个人审美取向,我对《粉红女郎》这种戏尤其是她在其中的角色和扮相完全无感,即使她演得很好。
高中时,看见娱乐新闻采访刘若英,问黄磊邀请她拍摄的电视剧《似水年华》的情况,她不停地说问黄磊。小县城的娱乐新闻渠道极少且时常滞后,但托我周围几个同学的福,我也听说了她和黄磊的绯闻。当时我是很困惑的,虽然远远比不上听说王菲和李亚鹏在一起那么震惊和困惑。刘若英和黄磊两个人,在我心中是没有太多交集了,无非是合作了一些影视作品。但这个绯闻没两年就淡了,后来传播更广的是她和老师陈升的感情故事,以及她在台湾参加综艺节目时的各种访谈片段。
这些感情故事,几乎没有伤害她在我心中的形象。有时候,我们会把自己的想象代入某个艺人或者偶像身上,要么把她单薄化、平面化了,没有七情六欲和人生成长,要么把她理想化了,从一开始就有完善坚定的价值观,绝不动摇和不会犯错的机器。人的一生很长,在某个时段某个场景,会有不同的情感和抉择。我们幻想这个艺人很长情,是希望自己和所爱的人是长情的;我们想证明艺人的某段感情存在过,是想证明自己某段感情也是存在过的;我们为艺人的某些行为辩解,是也希望为自己的一些行为辩解。我们把珍贵的感情和美好的期望投射到艺人身上,也是因为我们自己需要这份投射。但理解了人生的复杂性,也就能更包容地看待活在放大镜下这些艺人的生活。
用她的一句歌词收尾,“请允许我尘埃落定,用沉默埋葬了过去,满身风雨我从海上来,才隐居在这沙漠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