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中的定力 | 2025年光启新书预告
2025年,春运在两天前开始,年节的到来唤起又一波新中式审美流行,旅游出行成为全网高热搜索词,对东南亚的关注由于近期的危机事件陡增,墨西哥、乌拉圭、南非、加纳……多个拉美和非洲国家将与他们的新领导人一起迎接新年,TikTok创作者带着他们的伴侣宠物涌入小红书,Switch 2时隔7年多发布预告,马斯克在访谈中透露SpaceX要在2025年发射第一艘前往火星的无人星舰。
世界在变化,但放眼更长时段的历史,变化在加剧吗?人类生活的空间尺度在变得更大,但每个人生活的尺度在变得更宽广吗?传统之美与潮流之新如何桥接?我和世界在变得更近还是更远?除了关注自己的附近,还能在哪里安放自己、得到安慰?
2025年,光启继续以书为媒,与读者一起思考,在变化中寻找定力,站稳脚跟。以下是光启本年度的新书预告。
文化·新知

生活有多难,就能有多好玩!跟随人气单口喜剧演员刘旸,在40余个生活场景中,笑看国内外优秀单口人如何凭乐观心态和加梗技巧,化日常烦恼为段子,变人生荒诞为乐子,以单口喜剧为方法论,带给生活无限可能!


曾为高考状元的吴呈杰,虽有名校光环加身,但也长期处于优绩主义的压力之下。而通过与访谈对象深度交流,他逐渐意识到原本崇尚、顺应的优绩主义,其实是一种习以为常且近乎不自觉的傲慢,也是一种生活限制。他记录下当代年轻人多样的生活选择和人生道路,提供一份真实的青年精神图像。


菜农、批发商、运货工人、摊贩、顾客……以人类学家的视角和脚步,探索中国菜市场交易全过程的“隐秘”动线,结合对食材获取、流通等各个环节代表人物的故事,揭示不为人熟知的中国菜市场运转系统。


獐,生活在湿地生境中的不长角小鹿,它们曾大量生活在上海又消失。2006年起,作者所在的实验室启动了将獐重新引入上海的项目。獐和人类有何过往?如何将它们重新引入上海?长达10年的野放项目中,人与獐又有怎样彼此依存的故事?


在怒江皇冠峰寻找废城、在滇藏边境对话独龙族纹面女祭司,在新疆戈壁拍摄濒危野马,在东北拍摄草原狼……自然记录片导演刘海燕二十多年的珍贵拍摄手记。
思想·历史


日本思想界如何认识二战?近代以来,日本被西方列强袭破国门,却为何会变成面目可憎的侵略者?日本战后传奇思想家鹤见俊辅为日本最重要的中国文学研究者、日本战后思想的奠基人之一竹内好所作传记:鹤见以鸟瞰历史的广阔视野,通过书写竹内好呈现日本精神史的深层症结。


明朝约1380—1450年间的东亚世界里,中日朝三国是何状况关系?日本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朝鲜太宗李芳远、明成祖朱棣之间如何互动?东亚世界局势如何变动?艺术史、精神风俗史、环境史等多视角呈现丰富的东亚世界。


一部有关明代紫禁城空间及其历史的文化读物,一种挖掘人与空间关系的历史叙述。综合图像与文献,作者勾画出晚明紫禁城空间是如何被具体运作,并赋予政治和文化意义的。同时,皇帝、大臣、宦官、皇子……紫禁城中生活着的人的命运也被悉数展开。


伟大的城市是文明的巅峰与高光切片。汇集欧美19位城市历史领域的学者,叙述了人类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包括雅典、威尼斯、佛罗伦萨、魏玛、亚历山大里亚、罗马、长安、君士坦丁堡等。以点带面,书写19座命运之城以及它所处的伟大时代。


本书图文并茂地介绍英国海军从公元1500年前至今的历史,包括海军的初创、海上征战、造船和武器技术的发展、海军生活和教育、20世纪两次大战的考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海军的发展战略调整等。


从史前时代到9—10世纪,阿拉伯人的航海足迹遍布印度洋。本书梳理了阿拉伯航海的历史演变,还关注船只本身、印度洋的海盗、日复一日的海上生活、古代灯塔的建造等,填补人类航海史空白。


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酿酒传统和酒文化,跻身当今全球最大的葡萄酒酿造及消费国之列,但葡萄酒在人们的印象中却是外来之物。事实果真如此吗?本书依循时间脉络,从远古到现在,讲述中国葡萄酒的酿造、饮用、传播和文化内涵,一部中国葡萄酒通史佳作。


以江汉平原为中心,以清朝到20世纪中叶为考察时段,讲述了长江流域人类改造和利用水土环境的历史,以及江汉平原从水利开发的边缘到提供位居全国前列的水利资源的变迁,深刻理解并生动诠释了人与水的依存关系。


欧洲史前洞穴壁画中的猛犸象,《荷马史诗》中通向冥界的象牙之门,现代社会血腥的大象贸易……本书记录大象如何遭遇人类,揭开大象形象被人类所塑造的历史。


现代动物保护运动诞生于19世纪的英国。反对者与支持者,激进者与保守者,展开了一场持续百年的斗争。本书讲述了动物保护者积极“挪用”传统观念进而呼吁公众支持的精彩历史,折射近代英国社会、文化、思潮等多方面的演变。是动物史,更是世界转型期间的独特思想史。


从16世纪到19世纪,奥斯曼帝国治下的埃及从前现代社会变成中央集权国家,人与动物的关系也发生了改变,从人与动物相互依存,到后来动物的作用逐渐削弱。以“动物劳工”为主角,重述奥斯曼帝国的历史,以及全球范围内农业社会向商业社会、城市社会的转型。


越南战争中,美军登陆之后,他们尴尬地发现,只能把军营建造在当地村庄的墓地之中。再先进的军事活动也会受限于当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本书从人与环境的角度,重新审视越南战争,展示战争如何给越南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留下层层伤痕。


本书基于环境史学家毛赫在美国生活15年和全美旅行的经历,讲述了严寒的阿拉斯加,以沙滩和阳光闻名的马里布,典型的西部城镇道奇城,梦幻乐园迪士尼等代表性景观的环境史。美国200多年来环境建设与掠夺的历史,也是人类给美洲大陆带来的创伤历史。


英国人给人的印象一直是不苟言笑、冷静克制,但他们并非素来如此。本书考察了新教改革、法国大革命与殖民历史等事件,如何一步步塑造了英国人“有泪不轻弹”国民性格。当代,公开哭泣又如何逐渐回归英国人的公共生活。


本书关注“浪漫爱情”这一概念在中世纪欧洲、9—12世纪的南亚和日本是如何制造、演化的。追溯了12世纪欧洲婚姻观念、制度的变革,发现欧洲诗人、浪漫主义作家和恋人们为了躲避非议与谴责,依靠崇尚荣誉的宫廷文化,而设计出的浪漫爱情观……


这是一本关于“爱情”的文化史,从诗歌、小说、书信、绘画等中梳理了我们对爱的五种幻想:志趣相投、超验狂喜、责任义务、痴迷渴望与贪求无厌。它们都有漫长而纠结的历史,对今天思考爱情的方式产生了持久的影响。识别爱情的神话是由什么构成的,才能抵制其致命诱惑。


“决斗”并非只是封建残余,也为资产阶级所热衷。普希金、大仲马、托尔斯泰、俾斯麦……为什么欧洲上流社会的男性如此热衷于参与决斗?决斗具有哪些意义,又产生了哪些欲望和焦虑?从学校到军队,现代来临之际,决斗如何成为资产阶级的自我认同与文化象征。


1870年8月,在法国偏远乡村奥特法耶,一位年轻贵族被诬陷高喊“共和党万岁!”的口号而被一群农民折磨并烧死,举国震怒,将该村称为野蛮的“食人村”。然而科尔班通过大量调查指出,其实这并非一起非理性的暴力犯罪,背后有连贯的逻辑与政治意味……
学术·前沿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杨善华教授积二十余年之功,翔实呈现田野研究从学理方法到实际应用的全流程,佐以田野日记与心得体会等,提供一套特色鲜明的田野研究范式。对田野研究相关学人、特稿记者、非虚构作者等广泛人群均有参考意义。


流落街头的女性,究竟经历了什么,拥有怎样的“主体意志”?深入了解无家可归女性们不为人知的生活世界,从个体生活史和福利制度史两个层面出发,揭示女性劳动者遭遇社会排斥的生存困境。


探索当代日本大众媒体和文化中女孩崇拜背后的历史和政治,展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日本社会的惊人景象。研究大众媒体消费校园女孩形象时所产生喜悦和恐慌,直面与日本社会的男性焦虑。


不平等已经过去了吗?为什么我们越是追求平等,平等就离我们越远?本书回到卢梭,回顾并反思“自然人”“私有财产”“进步史观”等现代思想史上的重要观念如何左右对平等的构想,并在当代语境下重新理解不平等。


生态危机频发,技术革命席卷,全球战事一触即发,人类将如何自处与共处?从人与狗的故事出发,哈拉维想象人类与他者合作共生的无限可能。这是面向新千年的宣言,一种充满希望的政治行动。


我们对动物有许多先入为主的偏见:羊是温顺的,雄性狒狒是好战的,乌鸦的名声总是很坏……而如果改变提问与考察方式,这些偏见将被完全颠覆。本书以平等视角,提出对于动物行为学乃至于整个生物学传统的反思,也将改变我们对于共同生活的构想。


科学真的像我们以为的那样中立客观吗?哪些人被排除在科学的圈子之外,哪些人的研究得以被证实?隆达•施宾格告诉我们,有关性别和种族的偏见决定了科学概念的产生,而这些概念又反过来将科学界变成一个男性主导的领域,并影响了女性和被殖民者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