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为什么我决定不读博了》
书接上回。作为一个想读博想了六七年,却用一个月时间决定不读博的人,我有很多话想说!身边的很多朋友和家人得知我这个打算后都很震惊,因为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读博几乎是我对本科毕业后的唯一规划。这几年我的各种科研和工作都围绕着博士申请展开。上周和几位教授聊天时,她们还鼓励我9月可以直接申请博士(跳过硕士),因为所需的申请材料几乎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
一年前的这个时候,我对未来的目标还充满笃定。譬如我非常坚信本科毕业后一定会去读博,或者先读研再读博。可对于能去什么样的学校、做什么样的研究,以及申请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而现在当我终于对这些后者感到确定时,却开始质疑自己是否真的想读博。
先说为什么曾经想读博。备忘录里早就零零碎碎记下了几条理由,本想着为日后的面试做准备。大概有以下几点:
- 我一直在反复向自己确认,做的每一件事(实习或科研)到底是出于对未来和同辈竞争的焦虑,还是因为真正的热爱。前者让我做了很多无效内卷,但后来发现科研这件事确实是我所热爱的。我确实是对这些知识感兴趣、想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并在一些领域有所建树所以选择了那些项目。我对于学术付出的努力是源于内心的追求,而不是外界的焦虑。
- 我非常想知道,如果自己能在某一个领域深耕六年,会挖掘出怎样的成果。对于我和这个领域而言我们的潜力有多少。
- 作为极端创新型人格,特别无法忍受一成不变的生活。重复性工作让我窒息,我需要不断有新的东西,而不断学习、接触新事物/知识是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情。
- 我确信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尤其是现在在做的医学交叉的领域,确实是给身边或者实际上的一些人带来福祉。(虽然学文科的话有时候还是会有点迷茫)
作为一个很早就意识到自己只想读博、绝不想留学界的人,我一直觉得读博是为了“装大逼”。而读数学的博士,就是“大逼中的大逼”。不想留在学术界,是因为学界的轨迹太过单调乏味了。一眼能看到20年后的生活,无非是从副教授到教授,换个学校,按部就班地发表20篇顶刊论文,拿到大藤的终身教职。这一切明确,每一步都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去套用,并且所有人的成功都可以被量化,还是活在一个被各种规矩和教条约束的框架里。做六年尚可,但一辈子活在这种框架里,绝对会让我发疯, 而且读博六年对于这个框架的服从还没有这么彻底。
此外关于“装逼”这点,很久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位大学校友。专业是物理和哲学,用三年时间从本校以断层第一的成绩毕业后,去了我认为全球最好的数学硕士项目读研,然后直接去MIT读理论物理博士。在我心里确实是神一般的存在——从苏格兰的小破村走向MIT!直到有一天,我在领英上发现这个哥博士毕业后去创业了,做了一家专门为高中生规划科研的留学中介。那一刻有点崩塌,感觉曾经如此聪明的人,最后竟然做了一个如此普通的选择,一个我本科毕业时不需要任何专业知识就能从事的工作。虽然他做这行已经8年了,收入肯定比普通上班族高,工作性价比也更好。人家的选择自有道理。并且仔细一想是我太狭隘了——为什么成绩最好、科研能力最强的人就一定会拥有“最好的生活”?而“最好的生活”又该如何定义?有一个很好的类比就是高考状元,十年后这些人不过都是普通人。有的成了老师,有的去了投行,有的继续学术道路当教授。大家都走在一条可想象的轨迹上,成为了当初以为永远不会成为的“普通人”。
一旦跳脱出这种评价体系,就意识到那些所谓的“状元”“博士”这些称呼,本质上只是评价体系众多标签中的几个。如果仅仅追逐的标签本身,而不是标签背后的内涵和经历,那这个标签本身其实一文不值。而且在真正准备了申请材料以后,做了很多科研,大概能想象读博是怎么一回事。讲道理没觉得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无非就是上更多更难的课,做更多有水平的研究,顺便还要给本科生上上课。在接近申请的时刻才对这一切感到祛魅...
仔细想了一下,确实现在不想读博的每一条原因,都可以充分反驳当初想读博的那些理由:
- 我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愿意 devote to Math。 有时候脑子里会突然蹦出来:“我真的应该去读比较文学的博士而不是数学!”尽管我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做的数学项目是有意义的,但还是经常迷茫于是否真的应该选择数学这个专业。(当然要是学了比较文学,可能又会开始迷茫学科本身的意义了😅。)让我学一年数学读个研究生肯定没问题,但是要学4-6年的博士不确定性就有点高了。能够确定的是,我确实热爱数学,但真的有这么爱吗?是否到了非它不可的地步?诚然选择数学有无数个毋庸置疑的理由:比如,它能让我看起来很聪明,我确实喜欢它,我做的数学项目确实对这个世界有意义,作为女性,我选择数学的意义可能比文学更大……但假若我的心中还留着一个“遥不可及”的白月光,那这个选择总显得不够坚定,甚至有些脆弱。
- 大家都说“上了班就容易有班味”,其实不如说是社会味。上大学以后确实很容易分辨出那些工作过和没工作过的同学。他们身上或许带着一种对生活的妥协,也或许是一种精明、成熟甚至事故的气质。我很好奇,这种气质究竟是如何得来的。社会上总会发生许多学生时代完全无法想象的事情,我急于了解和体验。
- MIT读博就跟“高考状元10年后在干什么”一样。大家都是普通人。读博并不能让我变得更加伟大。尽管没有经历过高考,不配自称做题家,但有一瞬间觉得自己终于跳脱出这个体系了。不是说觉得博士高人一等,或者博士能让我懂得更多、更能智商歧视或者学历歧视别人。只是这个title本身无法给我带来更多阅历,我在读博追逐这个title的过程中也不会改变我是我,不论是Dr. Zou还是Ms. Zou都是我本人。区别在于前者可能少了更多的头发,熬了更多的夜罢了。很多事情等到不年轻了就妥协了,于是我还是决定还是趁年轻先不妥协。
- 穷。自从出国以后读到的很多跟国内相关的讯息再也不局限于上海了,更多是全国的一个平均数或者众数,再包括遇到了更多人,更加意识到教育/医疗资源有多不平均。看到了有钱能让教育/名校变得多么简单以后对于教育本身就感到虚无了。穷人可能要花200%的努力才能上哈佛,trust fund baby可能只要20%。同时,相较于理论性的东西,想去接触更为务实更加实际的生活,也许可以尽力去改变一些现状(比较远大的理想)。尤其是,感觉到教育的本质真的就是消费,消费什么时候都能消费只要有钱,可以先读一两个硕士然后申请顶校的博士。不是说这一切有钱就一定能做到,但是钱能让这个道路变得顺畅很多。还是回到了金字塔的最底层需求,决定先赚钱、解决底层需求、吃上饭再说博士的事情。
于是,我决定跳过读博,去做那些原本打算在读博之后再做的事。至于读博,以后再说吧。也许将来我会成为一个数学博士,或者一个文学博士,或者一个【荣誉博士】。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952.7万次浏览
- 普通人有哪些糟糕的财务决定66篇内容 · 18.1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1913篇内容 · 864.8万次浏览
- 哪个瞬间你发现自己被琐碎地爱着?946篇内容 · 224.3万次浏览
- 我身边闷声发财的普通人32篇内容 · 17.8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316.6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终不似,少年游”的经历?3827篇内容 · 147.8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3665篇内容 · 596.2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