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门荒巷走金陵(其一)

来江苏已有十多年的我,曾多次在不同季节里游走过南京。听过钟山里的风雷轰鸣,见过秦淮河边的上元圆月,经历过“火炉”里的三伏暑热,也在城墙上触碰过漫天飞雪。

可即使已对南京的名胜处多有游历,但还是有数处冷门古迹未曾实地到访过,毕竟作为十代帝都的南京,其历史底蕴沉淀得太过深厚。为了耗度这即将过期的“年假”,于是决定在年底间再访南京,以补齐对金陵古迹的游历。

对于南京的城市气息,有人据历史人文将其总结并提炼成“金陵王气”和“秦淮烟水气”。那虎倨龙盘的王气,或许从南京的山川形胜而来。南京城面临长江天堑,背靠紫金山及其余脉。左可牵控江淮荆楚,右能扼守江南吴越。地利造就历史上的那几代王朝一旦遇到中原陷落,便携其王业偏安于此。就凭这口残续的王气,南京便可将其王业延续几世。

如果南京城一旦接纳了偏安的王业,这些南渡的衣冠便将文脉落根于此。地处江南的南京,本就是江湖纵横的温润乡,再加之这些旧时风流的王谢子弟,在数代间用文化风雅将其浸润。天时与人文相协,将南京熏染得有几分传说中的“烟水气”。这所谓的烟水气,即是六朝的风雅遗韵。也正是这份烟水气,将历史上的南京浸透得正如《儒林外史》里所说那般—“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

细数南京在历史上经历的那些福祸,皆因这王气引起。无论是传说中的楚威王埋金断王气,还是北方的强冦数次南渡,兵临城下并对南京采取或隳城邑,或屠城的报复,以图绝金陵王气。历史上的强敌如果攻占得了南京,这“王气”的陷落,给南京造成的悲剧,不只是将南京城名不断地更名换姓那么简单,更深重的是:王候成了阶下囚和百姓们的生死逃亡。这些人世间于战乱时期留下的乱世离歌字字泣血。试想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若能见证得后续的历史,他可能也得将其诗句改写成:"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金陵城”了。

晨曦时分到达南京,出站后沿着玄武湖畔步行几百米,便见得明代所遗留的城墙。也正是朱元璋将南京的王气推至顶峰,让南京以正统王朝的国都统御华夏疆域。深得“高筑墙广积粮”为制胜之道的朱元璋,在定鼎南京后,曾发动二十八万民夫,并历时二十八年才将南京建成有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四道城垣组成的古代城市防御系统。

历经了六百年风雨的明城墙,当年那六十公里的外郭城,如今只剩几处遗迹可寻,而三十五公里的京城墙现在还有三分之二段得以留存。比起西安的明城墙方正如矩,南京的明城墙则是随山水的走势宛延不定,最终以不规则的葫芦状呈现。就这城垣图状,有人迷信于这是当初刘伯温参天相,按南北斗七星图的传说而来,也有人戏谑道是遵朱元璋那“鞋把子脸型”而定。这些不过是好事者的戏说而已。其实因地制宜才是建成如此形状城垣的根本原因。

如果说处于南面城墙的中华门是在葫芦状瓶底,那么这神策门则是在北面葫芦状的瓶口。比起中华门里常年的人流如织,神策门简直是可以说是门口罗雀了。我独自走进神策门的外瓮城门洞,在空无一人的瓮城里徘徊,初升的冬阳穿过门洞,照亮历经了沧桑的古城门。

触摸着这历经六百年的城砖,回想起当年一心反清复明的郑成功,曾率十万兵士冲破清军的长江防线,接着攻破外郭城,终能攻至此处。信心满满的他,也曾认为可以如朱元璋那般,驱除鞑虏并光复大明的江山,去告祭于孝陵。谁知眼前的胜利被从眼前侧门里突然冲出的清军反杀失败,大明的光复梦也成了破影,郑成功最终败走于神策门。

其实当年刘伯温设计此城门也正是参考实地并因地制宜,使得内城门洞与外翁城的城门洞并非对直,门洞错开的设计为内城守军突袭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考虑到内城门旁有山丘高地的实际状况,若按常规:入瓮城的敌方占得高地的有利条件,城内的虚虚实实便被一览无余。所以在设计神策门时,便将瓮城故意反制于城门外。这也是神策门在南京纵多城门中的特别之处。这郑成功败走过的神策门,曾被清军更名过得胜门,也被民国政府再度更名为和平门。见证过无数次刀光剑影的神策门,在兜兜转转的历史中最终恢复本来名。

沿着设有用于骑兵的马道和供步兵的行道的甬道登上十多米高的京城墙,向右拐沿玄武湖往解放门方向走去。行走于斑驳的城墙,辨识于那墙砖上当年所勒留的铭文,即使已过数百年,当年这些砖来源何地及其责任人,制砖的工匠民夫是谁等信息皆可读认。当初勒这些铭文当然不是为了让他们留名青史,而是通过物勒工名的制度,以保证落实城砖质量的追责制。若有一砖不合格,相关人员尽数连坐受罪。或许正是这种责任制管理,让这些城砖经石灰,砂土,糯米汁调制的三合土垒砌城的高大城墙,让南京城垣固若金汤,经历六百年间的数次战乱仍能保存完好。

行走在城墙上见左侧城外的玄武湖上波光鳞鳞,湖上的水洲间烟霭重重,寒鸦栖于斑斓的秋树间,白鹭掠翅闪过,如鹤影般度于湖波上。远处的钟山,山峦起伏,岚雾横逸。远山与近处的高楼交映于水面,这正是一副金陵的“秋水烟波图”。

而右侧城墙下有数户人家。人家的阳台处在冬日暖阳下晒满衣被。在湿冷的南方,人们绝不会放过一个冬天里的晴光朗日,定会抓住机会搬出衣被曝日烘晒。而墙根下的草坪上,有晨练的老人们正在气定神闲地练习着呼吸吐纳,远处的街巷深处有“收废品…磨剪子…锵菜刀嘞…”的市井之声飘传至这高墙之上。

在这段游人寥寥城墙之上行走了两公里后,我便从而玄武门下。骑着共享单车沿昆仑路东行,拐向台城路。晚唐的韦庄曾写有“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台城是后世文人常用于吊古的主题,因为六朝时期的宫阙皆在台城。这些短命的政权在刀光剑影里不停地更迭,《世说新语》中写载的那些风流人物,也就遭逢命运叵测。或许是因为“两种风流吾最爱,南朝人物晚唐诗”,所以台城是古诗词中常出见的标符。

而这台城路上不见柳树,尽是绿叶繁茂的香樟。当然这所谓的台城也并非六朝时期宫阙旧址,不过只是明清时期的人们视地行而托名于吊古咏怀的产物而已。即使台城虽非六朝宫阙,旁侧的鸡鸣寺倒与南朝旧事颇有渊源。

这鸡鸣寺源自南朝梁代的同泰寺,当初沉迷于佛教的梁武帝几次三番地内着龙袍,外披袈裟,装模作样地要丢弃龙椅来这同泰寺出家念佛。如此闹剧几番,逼得大臣们争相捐钱给佛寺以换回皇帝。但沉溺于佛教的梁武帝,"虎狼困于阶陛尚谈因果 ”,最终失控于时局,被困台城饿死于候景之乱。到底佛学误了梁武帝,还是梁武帝曲解了佛学,这是个见仁见智的话题

今天的鸡鸣寺是南京的网红景点,最近几年的年轻人间流行“不去上班,就去上香“,正因如此,这鸡鸣寺常年被挤得磨踵接肩。进了庙门的他们,见了神象就捣头如蒜的拜着,无论是罗汉金刚,还是菩萨佛祖。我想达摩祖师若在,一定会与他当年不苟同于梁武帝的修佛一样,对如此怪相嗤之以鼻。

一瞥鸡鸣寺后,沿路继续南行到北京东路,其右侧便是中央研究院旧址。自1936年楼院建好后,国民政府便将这中国最高的学术机构从上海迁来此处。当时的蔡元培,胡适,陈寅恪,傅斯年等学术之星就出入于此。这是百年间中国的风流人物又聚南京,也是民国时期南京的黄金时代。不过春梦过短,一年之后抗战暴发,南京惨遭屠毒,这些风流人物又都成了饱受辛酸的乱世离人。

这栋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里,单檐歇山顶为表的仿宫殿建筑,由著名建筑师杨廷宝先生设计,直至今日仍由中科院使用。门卫告示这办公机构,闲人不得进。遂于门口拍照后,绕墙于背后的北极阁而去。北极阁在山冈顶处,曾是明代的钦天监所在地,民国时于此设计气象观测台,如此仍是江苏省气象局所在地。又是不开放的办公机构,无缘参观,遂悻悻下山。在这冈地游走,见其山岭虽不高,但林木清幽,也算是闹市里非常之处。怪不得宋子文当年曾专置公馆于此。
补记元旦南京游记其(一)。
不忘长安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春行镇江(其四):金山寺 (12人喜欢)
- 春行镇江(其三):徘徊西津渡 (22人喜欢)
- 黄荆 (21人喜欢)
- 春行镇江:其二(北固山) (29人喜欢)
- 春行镇江 :其一 焦山 (1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965.8万次浏览
- 普通人有哪些糟糕的财务决定88篇内容 · 28.7万次浏览
- 我身边闷声发财的普通人41篇内容 · 25.5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1955篇内容 · 890.2万次浏览
- 万物皆可邪修447篇内容 · 42.4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337.7万次浏览
- 哪个瞬间你发现自己被琐碎地爱着?954篇内容 · 229.7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终不似,少年游”的经历?3839篇内容 · 149.2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