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广西弄岗物种记录(三)丨“蛾”娜多姿的毛毛虫与灯诱蛾类观察
前文再续书接上回:
前两期,我已经把春季在广西弄岗观察记录的绝大部分动植物都介绍完毕,只剩下最后一个类群还没有展示,所以这期,将是一辑弄岗幺蛾子专题!
本文将分为三个内容,1️⃣采集回家饲养观察的蛾子幼虫;2️⃣野外遇到但没有采集的蛾子幼虫;3️⃣野外及灯诱观察到的蛾子成虫。

01 惨遭放飞的神秘雪毒蛾
本趟旅程采集的首只幼虫是某种雪毒蛾,是观察竹节虫的副产物。在一棵不知名乔木的叶底下,我们发现了一只还没成年的双刺玛异䗛,再仔细翻找突然发现原来树上挂满了毒蛾幼虫及蛹。


其实一般我是不养毒蛾的,因为毒毛容易过敏,之前中招有过阴影。但这次它给的实在太多了,于是我便采集了几条幼虫及蛹。
这次的雪毒蛾蛹和大部分毒蛾蛹类似,也是长满了毛毛。蛹的正面贴生了一些或橙或黄的柔毛,而在蛹侧面伸出了一些米白色毛毛,仔细观察还可发现每边各有三条末端带点点的黑毛毛,看上去有点发霉的感觉。不知道这些毛毛有没有毒呢,不敢摸。

大概十天后,带回来的雪毒蛾蛹基本羽化完毕,是一只只如雪般洁白的蛾仔,只有三条瘦小的毛腿是鲜艳的橙色,噢对了,触角的梳状关节也是橙色。



由于好几只个体一起集中羽化,在饲养盒里面其中一些还配上了,所以有雌蛾产下了大量的卵。卵像曼妥思薄荷糖一样扁扁的,产出时应该是长条形一串串地竖状排列,然后挪动屁股继续产第二串,所以呈现出是好几串一起堆叠。



难得有幼虫、蛹、成虫、卵一起记录,于是我将这个好消息分享给虫友@另一只虫 李老师,李老师看到照片后的第一句话就是:“这对标本还在吗?莫不是新种?” 不出意外的话就要出意外了,没错,这些雪毒蛾成虫都被我放飞了😂
如果确实是新种的话,四舍五入等于放跑了一对模式标本。然后这次得到的教训就是:很多看起来普通的东西其实并不普通,特别是在弄岗这些高级地方采集的幼虫。看来以后养出来的蛾子,还是老老实实扎一下板吧🤥


02 细数那些偶遇的毒蛾幼虫
这趟旅程其实还遇到不少毒蛾,但因为各种原因没有采集或饲养成功的,在这里一并盘点。
首先是这只在秋枫上面采集的毒蛾幼虫,一开始我看形态以为是不同颜色的榕透翅毒蛾或近似种,因为在秋枫出现,寄主比较容易获取就采集饲养了一下,但到预蛹状态这一步就死掉了。后来经李老师辨认,这其实是某种靓毒蛾族幼虫,暂时还没有鉴定结果。在这里顺便分享一下李老师的幼虫美图及成虫照片。




另外在秋枫上面,我还发现了白斑黄毒蛾幼虫,这种毒蛾同属于靓毒蛾族,身体上的大烟囱毛簇和后面的5对白圈黑斑还是挺有标志性的。
我将它和上面提到的雪毒蛾属、靓毒蛾族幼虫一起放在毒蛾专用饲养盒内,但这条还没撑到到结茧化蛹就挂掉了。


那么我有没有遇到真正的榕透翅毒蛾呢?那肯定是有的,毕竟这种蛾子十分常见,而且很挑吃,只吃各种榕树,不吃其他寄主植物。



接下来是一些没有采集的毒蛾幼虫。
先来一条在树干上发现的毒蛾属幼虫,身体上的两截白色斑纹有点模拟树干上地衣的感觉,远看还真不一定能发现幼虫的存在。(所以,野外不要随便扶树干,暗藏危机啊!)

在几种植物上面都有发现这个折带黄毒蛾属的幼虫,同样也是属于靓毒蛾族,身上环带状排列满了有毒的黑色毛簇。


在一株疑似是地桃花的锦葵科植物上,发现了环秩毒蛾幼虫,台湾那边又叫褐斑毒蛾。身上的白毛很飘逸,尾部的毛毛更是十分细长整齐,活脱脱像一根拂尘。仔细观察,还能发现幼虫身上趴了三只橙色的螨虫。

下面这群初孵的毒蛾幼虫十分有趣,腹部第六至第七节背面的翻缩腺特别明显,就像两个奶嘴一样高高突起,寄主植物应该是大戟科的毛桐。


03 果冻软糖般的褐偶刺蛾
接下来就是同行队友@肉丝 老师的高光时刻——他在一棵类似是山棕的棕榈植物上寻找锯眼蝶幼虫时,意外找到了果冻般的偶刺蛾属幼虫。后来,我们在同为棕榈科的鱼尾葵和董棕上,也各找到一条幼虫。

褐偶刺蛾幼虫通体呈透亮的黄色,远看直接撞脸水晶果冻;背部露出的多个红点就像果冻里面暗藏的罐头果肉,越看越像小时候吃的杯装果冻了。
虽然它们看起来QQ弹弹,人畜无害,但是请不要忘记这是一只刺蛾。与同属的其他成员不同,微距下依然可以观察到褐偶刺蛾的每块果冻状皮肤尖端各有几根黑色锐刺,如果扎到皮肤中估计就会过敏中招了。


预蛹状态的幼虫身体会缩水,体色变深和浑浊,从柠檬味变成香橙味果冻,这时候几个红点斑纹会融入体色中,不容易察觉。
一天后完成结茧,成功把自己塞进了“小陶罐”里面。茧的体型很小,大概只有一个尾指甲大。


在确保我有一只成功结茧后,我将另外两条相对低龄的幼虫分享给了李老师,让他来拍出更加好看的白底幼虫照片。
在分装幼虫时,我不小心用盒子刮到了幼虫身体,没想到它的果冻居然掉下来了,身体变秃了...还好有另外一条,还有机会。这次我小心翼翼地转移,终于解决了“脱发”危机。
这招“卸甲归田”战术应该可以让它在被天敌吞咬时,扔下几块胶感部位,从而为自己争取逃跑时间(感觉解释得有点牵强,也有可能是单纯让自己变得不好吃,强塞别人一嘴胶😊

大概半个多月后,我和李老师手上的褐偶刺蛾几乎同时羽化。李老师先出来的是一只雌虫,看不了雄外生殖器,还是不能做判断。
再看看我的这只,翅型相对较窄,这是雄虫的特征,赶紧打包寄给了李老师,应该可以确定就是褐偶刺蛾了。此外,还有第三个茧一直没有动静,应该是被寄生胎死茧中了。



另外,在采集褐偶刺蛾的食材——鱼尾葵时,无意中还带了一只舟蛾幼虫回来,经李老师辨认,可能是钩角钩蛾属幼虫。可惜最后这条在车内闷太久,很快就死掉了...

04 没有刺长尾巴的轮回刺蛾
某天晚上夜间观察时,路过一棵挂满了绿色果子的树,无意中抬头看了一下,惊喜地发现了一只小盒子般的幼虫。咦,这不就是那个没有刺的几何形刺蛾么?遂,采集之。



经李老师辨认,这是一只环轮回刺蛾,目前还缺一张比较好看的白底幼虫照片。于是当天从广西回到佛山后,我漏夜在凌晨拍了一些照片,但可以看出状态已经没有在野外看见时好了,有点萎缩变形变色,不过幼虫末端的小尾巴依然十分可爱。最后,这只幼虫还是没能成功结茧。


时间来到今年六月下旬,我去了一趟韶关新丰的云髻山自然保护区。在景区路边的桃树上,再次发现了轮回刺蛾幼虫,这次必须再续前缘!

回到家后,还没待我详细拍摄,幼虫便已经成功结茧,但是茧我却忘记拍了。大概一个月后,成虫破茧而出。据说,广东的轮回刺蛾被拆出来一个新种,期待早日正式发表🥳


05 乌蔹莓上的爱豪虎蛾
攀援植物乌蔹莓上经常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幼虫,于是我每次去到野外都会对其格外关注,这次在弄岗的观蝶小道上就成功找到一条虎蛾幼虫。

本来看样子我以为这是一条掉了白色漆的复逐虎蛾幼虫,但随着幼虫的化蛹直到羽化,好像我饲养出来的成虫和网上搜索到的复逐虎蛾有点区别。





李老师展示了他饲养的爱豪虎蛾幼虫照片以及泰国夜蛾专著里面的爱豪虎蛾标本照片,可以发现幼虫及成虫的外表斑纹都有一定的个体差异。



06 喜欢啃地衣的“海苔味小酥肉”
行程第二天,我们翻山越岭来到一个山谷底部,这是一条仅一人宽的通道,两旁比人高的竹林及棕榈植物,让人置身于原始森林的感觉。
这里的空气弥漫着一股湿气,十分潮湿,每根竹子、每片树叶上都长满了各种各样的地衣和苔藓。直觉告诉我,这里会有那种专门以地衣为食的蛾子幼虫出现。



我耐心地在路旁的竹竿上寻找,突然发现竿子上有一些条状突起,隐约好像在慢慢移动,真的不是突起的苔藓吗?于是我戳了戳它,软软的,还会掉粉,还会甩头,没错就是你了——爱昵夜蛾!

爱昵夜蛾是一种主要以地衣为食的蛾子幼虫,它们会把咬碎之后的地衣碎屑粘在身体上,让自己更好地融入环境中,可以说是某种意义上的“衣食同源”了。但港道理,如果不是我提前知道会有这种习性的虫子,真的不会发现它们~



采集了一些幼虫尝试饲养,由于树干上的盘状地衣不知道怎么刮下来,树皮又撬不动,于是我摘了一些同样长有地衣的树叶放在盒子内,试图让它们继续食用。
然而,似乎树干上的地衣和树叶上的地衣不是同一种,爱昵夜蛾对进食的地衣种类又有一定的偏好,总之它们就是不吃!
随着时间流逝,我突然发现它们变秃了!身上的地衣碎屑都不见了踪影,露出了幼虫的真面目,变成一条普普通通的白色肉虫子,泯然众人矣~等一下,它们不会是太饿了,把衣服都吃了吧!?
最后毫不意外,全都饿死了。看来下次遇到得想想办法怎么帮它们获取正确的食物,再继续饲养破解。

07 其他野外观察的蛾子幼虫
然后展示一些没有采集,也基本分不清是啥物种的蛾子幼虫,有些幼虫的寄主植物信息也没有记录,所以快速地过一下就行。




















弄岗有很多苹婆树,无论是村子还是景区里,都能找到不少。在苹婆叶上,我们发现了不少绿色的天蛾幼虫,看样子以为都是常见的椴六点天蛾。因为在佛山,椴六点天蛾幼虫就会取食苹婆,所以我们一条都没有采来饲养。
没想到,李老师指出其实这是某种绿天蛾幼虫,并发出了疑惑:“为什么大家都会觉得弄岗村子上的是椴六点天蛾?”它们两个真的好像啊喂😂
由于有好几种绿天蛾都吃苹婆,所以就不知道具体是哪种了,不过我们在村子灯诱观察到很多闭目绿天蛾,会不会就是它呢?



在苹婆上发现的还有一条外表好看的裳蛾幼虫,看到寄主信息我以为是苹婆夜蛾(珐裳蛾),后来仔细比对了一下,发现花纹原来根本完全不一样!后悔没采集饲养。


08 灯诱观察到的美蛾子们
终于来到最后一部分。在弄岗的四天三夜里,我们每天晚上都有在民宿外面的空地上架设灯诱帐篷。第一篇文章已将灯诱到的各种虫子分享,这里就主要分享遇到的各种蛾子啦~

先来一些体型担当:












再来一些战斗机天蛾:















其余的各种小蛾子:





直译就是灰边黄尺蛾(还没有中文正名)




















一连三期的春季广西弄岗物种记录终于完结啦!撒花🎊~有没有每期都不漏下的观众姥爷们,举起手来让我看看🤞~
这次自然观察采集之旅给我的一个最大感受就是:“我的见识实在太少了,蛾子幼虫实在是太丰富了。去到野外,特别是不熟悉的地方,看到的每只幼虫都感觉很新鲜又很陌生,然后寄主植物也不太认识。所以就根本不知道该抓哪些来饲养,最后就感觉这次好像都没有带什么回来一样,其实应该是要有点取舍才行。”
但总的来说,这其实是我第一次和虫友们一起外出进行多天的自然观察旅行,也是收获满满滴!期待下次再一起出行~ 在这里要十分感谢@另一只虫 李老师对我观察饲养蛾子幼虫期间的耐心指导与鉴定,以及感谢@刺客 蒋老师对文中天蛾的鉴定,强烈推荐大家入手刺客老师所著的《中国天蛾科大图鉴》,打call打call!!
此外,本文大部分灯诱蛾子的鉴定结果由@文浩识蛾 AI识别生成,仅供参考。最后,感谢各个昆虫爱好者社群内群友们的帮助和指导,在此再次感谢每一位不厌其烦地帮助我解答问题的老师大佬们。
由于本文篇幅较长,涉及到的物种众多,以及我的知识水平有限,上述文章的部分物种鉴定可能存在错误,欢迎各位看官指正,感谢大家观看!
📜参考资料:
[1]Alexey,SOLOVYEV,Sir,et al.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Olona Snellen (Lepidoptera: Limacodidae) with notes on immature stages[J].Lepidoptera Science, 2012.DOI:10.18984/lepid.63.2_70.
📝上期回顾:
📝队友枪手记述的行程观察日记:
📝队友番茄记述的广西弄岗美食点评:
👉广西食记

句芒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云髻山古镇探幽观虫小记 (14人喜欢)
- 深圳恩上湿地赏吊钟花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966.3万次浏览
- 普通人有哪些糟糕的财务决定88篇内容 · 29.0万次浏览
- 万物皆可邪修447篇内容 · 43.3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1956篇内容 · 891.1万次浏览
- 我身边闷声发财的普通人41篇内容 · 25.7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338.5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当时只道是寻常”的经历?5399篇内容 · 42.1万次浏览
- 哪个瞬间你发现自己被琐碎地爱着?954篇内容 · 229.8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