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4十佳影片
查看话题 >片单|2024年度科幻电影盘点:看世界的棱镜
似乎科幻电影越来越跟不上世界变化的科幻度:汹涌而来的AI浪潮裹挟着大国争霸的焦虑和资本逐利的喧嚣,极具诱惑地宣告一个人人都能当导演的乌托邦正在诞生;而另一面,大瘟之后的战争、动荡的全球政经乱局、普遍的撕裂和对立,让人性面临的亘古挑战从未如此迫近,而科技正在将这一切加速。然而还有电影、文学和艺术,在固执地整理着满地的熵增—— 或许,我们从未如此需要过科幻看世界的那枚多棱镜。 2024年度片单 01《沙丘2》Dune: Part Two
年度最受关注大作,维伦纽瓦的《沙丘》第二部,接续前作故事线,除了继续丰富独属沙丘的景观外,更造出黑白异星的法西斯美学和变态的准男爵形象,核弹、巫术、斗兽场都成为惊奇元素,远古预言、沙漠游击战、高技术的惊鸿一瞥和冷兵器的肉搏都有机整合、相得益彰,高效的叙事优雅地整合了微观细节、宏观场景和人物心理。多年后你回忆《沙丘》,与其说它是披着科幻皮的《王子复仇记》,不如说是披着宫斗外衣的万千新世界,复仇也罢、危险的领袖魅力也罢,都是浮云。
02《异形:夺命舰》Alien: Romulus
《异形》系列第七部在年度抑郁的电影市场突然注入一股惊骇能量,引进时号称一刀未剪已令影迷颤栗,更有被吓傻的萌娃父母控告影院的段子充当了宣发噱头,也再次带起分级制话题。故事松散设定在首部《异形》(1979)之后,讲述一群太空青工逃往新世界,途遇异形猎杀九死一生。同样的幽闭飞船环境、同样的血腥杀戮,期待中的抱脸虫返场、繁衍即杀戮的辩证法等等,都被赞为原汁原味,旧仿生人的复活、新仿生人的忠诚等等设定和表演都令人印象深刻,致敬经典的同时也为该系列注入全新活力。
03《某种物质》The Substance
同样令人惊骇的这部话题之作出自法国女导演科拉莉·法尔雅,获得包括角逐金棕榈在内的三项最佳影片入围,讲述过气女星为留住青春而注射一种黑市科技狠货导致的血腥怪诞结果。两位女明星皆全裸出镜、血淋淋的自我分裂、两个自我的相生相杀,一场身体争夺大战以噩梦般的喷血高潮疯狂结束,带来强烈的感官冲击,逼迫观众思考青春崇拜与厌老问题(不仅事关女人),“男性凝视”与摄影机下的景观社会,自我价值、健身产业、广告资本主义、灵与肉的关系。
本片多处cue到库布里克的视觉风格和柯南伯格的身体恐怖,亦是遥远再现达利超现实主义名作《内战的预感》。美国艺术家芭芭拉·克鲁格曾在1990年喊出过“你的身体是个战场”,这个战场在片尾处迎来影史上最大喷血量。片名若译为《完美的东西》似乎更贴切,与《可怜的东西》(2023)和《好东西》(2024)正好里应外合,表明“科幻”无限扩展了表达和思考的可能性,是一种解放的力量而不是画地为牢的类型边界。
04《从21世纪安全撤离》Evacuate from the 21st Century
曾凭20分钟动画《李献计历险记》(2009)而蜚声网络的李阳导演,沉寂十多年后带来首部院线真人长片,作为暑期档口碑黑马曾是一道独特风景,可惜很快敌不过市场的严寒,然而其癫狂气质在中国电影中前无古人且必将后无来者,它昂扬的中二怀旧精神则到了神经质地步并且乐此不疲,影像和叙事的强烈风格化倾向(故障艺术、酸性美学、二次元)在讴歌青春永续之际又留下无限感伤,不期然呼应到全世界的倒退回潮之风:回到1999年,那不光是燃情少年的夏天,是中国拥抱全球化并加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前夕,同时也是国企下岗高潮、是MAGA运动旗手特朗普总统也想要回去阻止全球化发生的年份。
如果说《李献计》是一个天才动人的、极其个人化的表达,能引起年轻心灵孤独的共鸣,那么《撤离》则试图用复数“我们”来进行某种不合时宜的集体宣泄,这让它在复数的“我们”面前显得既用力过猛又力不从心:李阳没变,但时代变了。奇妙的是,“历险”和“撤离”恰好是反义词,一个是积极冒进的、刺激的,充满早期科幻才有的那种向往世界的精神力比多;另一个则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是失败主义、也是公然的自欺欺人:被时代刺伤的人,无法从当下安全离开,能看懂李阳的人大都已经不去影院,38岁的宇宙战警在独自哭泣。
然而吊诡的是,没有《李献计》就不会有郭帆和孔大山,《流浪地球》(2019)和《宇宙探索编辑部》(2021)都只会在平行宇宙里遥祝我们的科幻世界生生不息繁荣昌盛。
05《荒野机器人》The Wild Robot
这部梦工场动画是年度最为温暖治愈的科幻片,讲述一个掉落荒岛的服务机器人抚养一只灰雁宝宝的故事,还跟一只不怀好意的孤独公狐狸搭档,在艰难中最后相互成就。故事既有机器人质疑其内嵌程序而展开的存在主义追问,也有“物种和谐共产主义”与丛林法则下的食物链冲突如何破解的巧妙处置,更少不了丑小鸭成长、身份认同、归属感、霸凌问题,当然还有令人心旷神怡的永远的大自然,既讴歌母爱无疆、感人催泪,又赞美机器的无私无畏、憧憬科技向善的美好未来。
机器人萝丝“Rozzum 7134”的名字致敬了“Robot”一词最初来源,即捷克作家恰佩克的戏剧《罗素姆的万能机器人》(Rossum's Universal Robots),据称该剧的真人电影也即将推出,由《我,机器人》(2004)和《移魂都市》(1998)的导演操刀,科幻影迷大可期待一下。
06《火星特快》(2023)Mars Express
这是个太空版的法国赛博朋克动画,首映于2023年戛纳电影节,讲述在复制人、合成人和真人混合的世界里,一个富商女儿失踪,私人侦探追踪黑客来到繁华的火星首都,发现了大脑农场的黑暗秘密。那是个智能机器广泛融合在人类社会的时代,既让人着迷又令人恐惧,那时人类殖民外星,地球与火星的航班已如家常便饭,人机对立事件、数据盗窃、机器人暴走街头等等已不是新闻,侦探卡洛斯的设定令人印象极深:他是一个死后意识保存在智能机器中的赛博格。
导演杰里米·佩林执导了高分动画剧集《拳馆英雄》(2016-2022),本片可谓继承了《银翼杀手》(1982)、《攻壳机动队》(1995)还有《红辣椒》(2006)的精华,一个简单的失踪人口案演变为接近奇点的启示录,结尾的智能机器人集体奔向群星的场面仿如古希腊悲剧般极其震撼,让人想起《神经漫游者》的结尾:AI对人类并不感兴趣。
07《挑战》(2023)Вызов
故事讲述俄罗斯宇航员在太空发病,一名外科医生紧急前往,在零重力和设施简陋的极限条件下施行救援手术、挽救其生命。本片最大卖点是“第一部太空实景拍摄”所暗含的技术难度和惊奇感,狭小太空舱里的细枝末节和翻卷磕绊确实都超越CG,更具实感,繁复中的有序和女主身体自然之美的展示等等都不同于常见太空片里的丝滑,大银幕上可谓美轮美奂。导演克里姆·斯彭科有前作《太空救援》(2017)已彰显其独特语汇透出的某种“硬”,让人想起俄罗斯文学。
这个写实故事其实没有任何“科幻”的设定,剧情设计和角色设计也较无新意甚至其浓重“爹味”已让如今中国观众不适,好奇删除的44分钟怎样呼应着俄罗斯的社会情绪,中国引进版居然还有两小时片长,考虑到战争与和平、以及竟然领先马斯克和阿汤哥上了太空,这部电影已属不易。对照今年美国动作惊悚片《国际空间站》(2023), 故事发生在同一个幽闭空间里,讲述美俄两国科学家在太空中从合作走向敌对厮杀的猜疑链和囚徒困境,可知世界和平是一种多么脆弱奢侈的平衡。
08《熊出没·逆转时空》Boonie Bears: Time Twist
这部《熊出没》新片以20亿的成绩在2024年春节档大战中稳居第三。故事说光头强当年一念之差南下“深城”打工而并没去当伐木工,结果在996生活的夜里不停梦到狗熊岭,原来那是他在另一条时间线上的生活,于是他掉进时空漩涡与坏老板和特殊客户大战,终于抹掉了当打工仔、干高科技的不良记忆,最后回到狗熊岭那条时间线上,跟熊大熊二过起了惬意光明的东北生活。修改时间线回到过去:这种强烈的修正主义信号与《从21世纪安全撤离》如出一辙,或许透露出某种时代之痛,那段高楼大厦被瞬间抹去的画面显然以深圳为背景,可谓意味深长。
《熊出没》系列始于2013、2014年的央视贺岁动画,当时即打破频道收视纪录,如今作为一年一度的贺岁片,以老少咸宜的接地气故事、无可挑剔的价值输出和稳固的制作品质而逐渐成长为新的国民记忆,很少人意识到该系列一直带有科幻元素且含量越来越重,从第一部《夺宝熊兵》(2014)里的螺旋桨自行车、单人喷气背包、滑翔翼,到第四部《奇幻空间》(2017)中的平行空间、第五部《变形记》(2018)的缩小器、第七部《狂野大陆》(2020)的虚拟空间、第八部《重返地球》(2022)外星和航天科技等等,2023年《伴我熊芯》的科幻成分更为纯正,AI熊妈妈“真正的智能是超越技术的爱”等母题更得时代风气之先。
对比《熊出没》,2024年元旦档还有过郑渊洁童话改编的合家欢动画大电影《舒克贝塔·五角飞碟》(2023),作为伴随了八零后成长记忆的郑渊洁IP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却未能实现当年《童话大王》般耀眼的口碑和票房成绩,甚为可惜。
09《机器人之梦》Robot Dreams
一只衣食无忧但生活百无聊赖的孤独小狗,买来一个绝无半点自我的陪伴机器人,演绎出半段完美的准爱情故事,不料却永远走散,最后各自找到另一伴…… 这部去年在戛纳首映的西、法合拍动画获得欧洲电影奖和西班牙戈雅奖,还在奥斯卡上与宫崎骏《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2023)同台,豆瓣影迷送出了年度最佳赞誉。
电影全程无对话,前半段的吃喝玩乐简直是单身狗的理想热恋,后半段则是阴差阳错无尽的虐心。拟人的世界、难以持久的缘分、深刻的苦涩,背后都是残酷的人生真相:世间所有悲欢离合,谁是谁的过客,谁将一往情深?无需内卷的单身狗并不多见,或许本片只是作者写给纽约的一封情书。
10《疯狂的麦克斯:狂暴女神》Furiosa: A Mad Max Saga
乔治·米勒在2015年以第四部重启30年前告一段落的《疯狂的麦克斯》系列,一晃已去9年,这部《狂暴女神》也走起了人物前史的路线,设定在世界末日后不久,生活在世外桃源里的少女弗瑞奥萨被绑架,不得不在艰险中学会适应,终成长为无畏的强者。
本片同样充满劲爆动作场面和空中马戏般的追车大战,但冲击力度和故事编排的新鲜感已呈颓势,为塑造人物、探讨人性复杂面而开始讲道理的话痨、不惜弱化故事中“疯狂基因”等等处理都被认作败笔,不过《疯狂的麦克斯》系列独有的废土世界终是令人赏心悦目,乔治·米勒廉颇老矣?试看还能撑多久。
11《变形金刚:起源》Transformers One
聚焦两大经典角色,被许多影迷誉为《变形金刚》系列最好的电影,而且这次回到动画、回到赛博坦星球,讲述擎天柱和威震天两个铁甲机器早年作为亲密的朋友加兄弟,如何最后分道扬镳成为对手。
本片对赛博坦星球和变形金刚社会的描绘都展现了一些有趣的科幻设定,视觉上多处出现《大都会》(1927)或《银翼杀手》的致敬画面,把原初《变形金刚》那种属于机械的和自动化的技术美学展现的淋漓尽致。结尾点明“Autobots”(汽车人)的 “Auto”本意不光指“汽车”,更是“自由”“自治”,完全是讲两种价值观、两条道路的选择。导演乔什·库雷也是奥斯卡得主《玩具总动员4》(2019)导演、《头脑特工队》(2015)和《飞屋环游记》(2009)编剧,难怪即使剧本很格式化,命题作文也是高分。
12《野兽》La bête
故事讲近未来,人工智能带来人类普遍失业。女主为一份工作,必须净化DNA中不稳定要素,在两次净化过程中,她分别重温了自己在 1910年和 2014年的两段前世。这是一对恋人、三段历史中反复相遇却总是被命运撕开的故事,有人称其是故弄玄虚的法版《三生三世十里桃花》(2017),也有人简述为《云图》(2012)遇见《穆赫兰道》(2001)。
法国电影的科幻传统当然无需证明,前有梅里爱和凡尔纳打底,后有阿内·拉鲁和墨比斯这样的动画漫画大师。本片节奏缓慢,极简的剧情以及毫无征兆的时空切换都是非商业化的叙事方式,幸好有蕾雅·赛杜充满内在张力的表演占据全部银幕时间。这部角逐威尼斯金狮奖的作品长达两个半小时,片尾字幕八分钟另需扫码才能在手机上观看,也算呼应片中数字影像的故障世界。野兽到底是什么?欲望?自我?社会疏离?人性丧失的焦虑?或数字技术即将吞噬一切?
本片导演贝特朗·波尼洛是“新法国极端主义”运动一份子,《野兽》刚刚被美国《电影评论》杂志选为年度十佳,一些影评人呼为年度“最好的科幻电影”,它在国内各电影节上也被疯抢,但观影体验则各种难说。
13《帝国》L'Empire
如果说《野兽》还带有法式悲剧色彩,同样来自法国的《帝国》则是一部奇怪荒诞的科幻闹剧,导演布鲁诺·杜蒙在本片中以早年《人之子》(1997)式的大全景开场,这次不在山间而在海边:无聊的乡村小镇发生了邪恶外星人和善良人类(或善恶颠倒过来)之间的生死较量,事关世界和平,于是有渔夫手持星战光剑肆意砍人、有《沙丘》般的外星巨舰降临人间,还有佐杜洛夫斯基(或达利)式的超现实主义外星帝王……
电影把大伙儿珍爱的科幻想象拿来胡搞,甚至还动用了凡尔赛宫,导演则说是结合了欧洲电影自然主义和美国科幻传统,一如既往没来由的性爱场面则是“她洞察到身体的冲动和欲望的涌现,就像某种神秘的外来无线信号一样”。影片角逐柏林金熊奖,最终获得评审团银熊奖。
14《动物王国》Le règne animal
另一部优质的法国片,讲述人类感染原因不明的变异症,恐惧在空气中曼延。男孩随父亲搬家到乡下,住在变异母亲接受治疗的医院附近,去当地高中寄读,也发现自己渐渐出现变异症状,长出了尖爪、獠牙和狼毛…… 父亲一面绝望地寻找已然不具人形的母亲,一面拒绝接受儿子变异的事实,最后不得不含泪目送儿子在恐惧和痛苦中走向动物般的自由。
电影具有毫不夸张的特效和极富感染力的表演,细节深入而情感细腻,微妙的“身体恐怖”跟《某种物质》的强刺激形成对照,变形过程的挣扎、接受、以及在恐惧中迎来的自由都让人感同身受:人有太多理由突然开始变异,但没人成为超级英雄。据说本片只有260万成本,竟然天衣无缝地涵盖众多议题:体制、人伦、爱、身份、成长、人兽边界、甚至进化论…… 说起来好莱坞的变异超人就太美式、too simple。中国科幻电影可以参考的地方挺多。
15《另一种结局》Another End
片名玩了个文字游戏:(A)not here(nd),完全不可预测的故事走向,让人面对生与死,思考亲密关系的本质。故事讲述妻子去世后,科学家把她的灵魂移植到另一个女人体内,让夫妻重新相聚。面对这个装有妻子灵魂的容器,男人和家人们将如何相处?导演在其首作《等待》(2015)中也探讨死亡和悲伤的主题,本片借助生离死别,进一步探讨灵魂和肉体的关系:如果灵魂定义了我们是谁而肉体并不重要,那么是不是可以把灵魂放进任何载体?
灵肉分离的设定在近来很多(科幻)电影中都有尝试,包括开心麻花的《羞羞的铁拳》(2017)。今年在圣丹斯电影节上也有一部劲爆的独立制作《开箱灵魂》(It’s What’s Inside),把人与人的意识交换扩大到多人规模,上演了一段惊悚变态的狼人杀。无独有偶,韩国导演金泰勇为汤唯量身打造的文艺科幻片《梦境》(원더랜드)也是类似题材,讲一种虚拟技术可以通过算法模拟死者的灵魂,让人们与死去的亲人进行无障碍实时视频通话,仿佛灵媒般维持一种沟通阴阳、生死相依的假象,可惜本片剧本太弱,故事的潜力未能呈现,整体勉强及格。
16《大都会》Megalopolis
曾拍摄过影史重磅《教父》三部曲(1972-1990)和《现代启示录》(1979)、年届85岁高龄的大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在2024年也发行了他自斥巨资冒险拍摄的这部电影,英文片名还有个副标题是“一则寓言”,据称基于古罗马历史著作《喀提林阴谋》,当然也遥远致敬经典的《大都会》,讲述一个建筑师的乌托邦梦想。全片具有古典的庄重华丽,但故事充满来自斯多葛哲学和莎士比亚的引语,让人不知所云,主角则有让时间静止的能力。
本片遭遇票房和影评的双重滑铁卢,当然也有大赞其独一无二的体验和对美国主义的批判,至于是否还会跟当年《现代启示录》一样观者对其前倨后恭,只能让时间说话了。诚如刚去世的文学评论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所言:“想象世界末日比想象资本主义终结更为容易”。想起《教父》开场黑暗中的第一句话:“I believe in America”(我相信美国),不由得感慨。
17《非诚勿扰3》If You Are the One III
不得不提这部冯小刚贺岁片,也是一部涉及灵肉分离的“软科幻”,是葛优、舒淇主演的《非诚勿扰》第三部,讲述老男人秦奋守在三亚海边别墅独自生活,老范送了个AI年轻版笑笑来陪伴秦奋,不料真笑笑云游四海玩环保回来撞上。本片口碑和票房都无比落寞,让人平添“沉舟侧畔千帆过”的感慨,显然科幻电影并非“软”比“硬”要容易。
曾几何时冯氏喜剧还是引领时尚的尖货,他早在 1996年的春晚小品《机器人趣话》就写过人工智能主题,平心而论冯氏电影没变、本片“多巴胺配色”也绝对养眼、AI题材也是眼下正火的话题,但世界变了,眼下中国的社会心态甚至要求电影对热点事件做出新闻深度报道般的话题关切,于是这部电影对它预设的观众群体显得那么不痛不痒,像是错长在了2008年的时间线上,仿佛奥运会还在没完没了地盛开着,像秦奋那样先富起来的中国富人正在被万民由衷地热爱模仿着,在那条时间线上,第一部《非诚勿扰》的大幅广告贴满了一线大城市的地铁沿线 …… 难怪片尾让葛优和舒淇出来告别,宣告未来再也勿扰。
18《749局》Bureau 749
之所以列入年度片单,只是因为它灾难性的口碑和票房与我们对它的巨大期待之间的强烈反差。这部陆川新作耗时八年,都以为涉及中国超自然神秘现象, 但这个开创性题材包含的巨大可能性被电影混乱的逻辑和故事设计破坏殆尽,由此表演难以深入、显而易见的时代悬浮感和悬浮的服化道设计、奇怪的人物脸谱等等,都让一个本应神秘的世界在虚张声势、语焉不详和敷衍了事之间令人蹙眉,电影即使某些局部切片有着很高的制作水准,最终还是沦为观众发泄时代情绪的牺牲品,实为年度最令人失望的科幻事件。
19 & 20|《美国内战》Civil War &《焚城》Cesium Fallout
2024年还有两部不是科幻的好电影也可纳入推想性叙事(SF)的大视野:一部是执导了《机械姬》(2014)的英国导演亚历克斯·加兰的政治寓言《美国内战》,讲述战争中的人性和当代媒体的流变与堕落;另一部是香港导演潘耀明的《焚城》,讲述近在咫尺的科技垃圾带来的末日灾难,均是警世恒言。
各种IP衍生片 各种各样的“续集”以及流媒体电影作为杀时间的工业产品,都有各自精准的商业定位,也获得了锁定目标的相应回报,这是成熟市场生态下的结果。中国电影在高喊“工业化”之际,需要更多精细化的工业思维,包括跟市场定位紧密联系的分级体系。下面这些电影也是恰当的类型例子。 《死侍与金刚狼》(Deadpool & Wolverine)
这部R级的话痨动作片,IMDB的类型标签前几条是“哥们喜剧”(Buddy Comedy)、“黑色喜剧”(Dark Comedy)、“粗俗喜剧”(Raunchy Comedy),然后是“超级英雄”“动作”“冒险”,最后才是“科幻”,从中可见电影的市场诉求。“粗俗喜剧”这个词我们很少看到,“raunchy”还有“粗野”“淫荡”“艳俗”的意思,显然来自片中大量的涉性玩笑和屎尿屁的梗,而“黑色”则来自暴力和血腥的娱乐化展示。把这些元素调配起来,若再去强求故事逻辑、主题什么的都属奢侈或过于学术,所以死侍这个本来就很另类的超英角色时隔15年后再次与漫威世界的金刚狼联手打怪,还一边在电影里打破第四面墙地叫嚷“拯救MCU”,对美漫超英迷来说或许有趣,但对路人科幻迷而言就只能看些廉价的脑洞大开和好玩的打斗。 《哥斯拉大战金刚2:帝国崛起》(Godzilla x Kong: The New Empire)
华纳不断扩大的怪兽宇宙电影第五部,继2021年哥斯拉与金刚互殴之后,两大巨兽再次回归,但这一次站在同一阵线对抗来自空心地球深处的新威胁。与死侍的R级不同,这部怪兽电影是PG-13分级,即13岁以下观影需父母陪同,吉雅的设定决定了它的讲述视角,是一部为吸引青少年观影主力而做的电影:与怪兽心灵感应的少女、饶舌的黑人、嬉皮士科学家、忙碌的职业妈妈、民科极客播主等等,都是老套配方,故事不需要思考,明丽的阳光和葱郁的绿色都很养眼。话说PG-13是在R级(限制)和G级(普通)之间的细分,最初由斯皮尔伯格倡议、为安全地打开更多青少年市场而设立的,本片趣味也正是他擅长的那种青少年电影。 《毒液:最后一舞》(Venom: The Last Dance)
对于路人观众而言、不用去管漫威宇宙或索尼宇宙的各种纠葛,《毒液三部曲》最后一部倒是比前作更有单纯的观赏性,作为一部与超级英雄相对的“超级恶棍”动作爽片,能把一个又丑又凶的东西弄出让人喜欢的“反差萌”,甚至拍出耽美cp的喜感,体现了好莱坞整体工业感的圆熟。更有意思的是本片的七零后女性导演凯莉·马塞尔也是《五十度灰》(2015)和第一部《毒液》(2018)的编剧,片中围绕51区情怀而展开的情节,莫名想起《749局》。 《超能敢死队:冰封之城》(Ghostbusters: Frozen Empire)
同样是PG-13的青少年电影,这部作品所属的“捉鬼敢死队”系列是一个在中国不太知名但已持续40年的老IP,有不少电影和剧集,现在也轮到新一代面孔继承捉鬼事业,继续演绎用高能物理和中学化学知识来科学抓鬼的民间传奇,跟纽约城的消防队一样忙碌。 《寂静之地:入侵日》(A Quiet Place: Day One)
跳出原生系列前两部框架,换了导演、卡司,也变了味道,从低成本的逃生恐怖片变成了都市情感文艺片,设定在外星怪兽入侵纽约第一天,讲一个会写诗的癌症女患者在厌世中寻求生命意义,为一块披萨和父亲的爵士乐而与一个陌生人相互救赎。故事没有科技含量,除了外星怪兽,也没有惊奇元素。 《猩球崛起:新世界》(Kingdom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
更为缺乏新意、甚至到了敷衍程度的这部《人猿猩球》系列第十部、新三部曲重启第一部,除了开场看着让人期待、而且CG过硬外,全片充满了关于做人和做猿的正确说教,各种无法自圆其说的破逻辑,完全丧失了前作史诗的宏阔野心。
除了上面这些商业大作,IP衍生电影还有西班牙的《饥饿站台2》(El hoyo 2),继续讲述一个反乌托邦政治-社会寓言;美国华裔导演杰夫·陈的科幻动作片《8号警报2》(Code 8: Part II)继续讲述一群具有超能力的失业蓝领工人在城市里挣扎求生、铤而走险。
韩国科幻动作片《荒野》(황야)继续讲述前作《混凝土乌托邦》(2023)展开的后末日故事,据说是韩国年度第一无脑爽片,极端世界、残暴打斗、人体实验、科学狂人、加各种反转配方;另一部韩国喜剧动作大片《外星+人2》(외계+인 2부)则继续第一部(2022)的套路,在14世纪和21世纪之间反复穿越,是欢乐的科幻闹剧。
中规中矩的奈飞类型片快消品里,也包括美国人翻拍中国低成本独立电影《平行森林》(2019)的《平行森林》(Parallel),亦是可以无限复制、类似《彗星来的那一夜》(2013)或《恐怖游轮》(2009)般的平行宇宙故事变体,有一定可看性,但原创阙如。
流媒体及独立电影
美国-捷克合拍、根据捷克移民雅罗斯拉夫·卡尔法(Jaroslav Kalfař)小说改编的《太空孤航》(Spaceman)描写未来捷克宇航员在太空与神秘生物的遭遇,作为一则婚姻危机叙事,夹杂了父子关系的原罪感,以及捷克前共产主义政权退出的历史叠影,甚至还有与韩国太空争夺的情节,都是银幕前所未见。除了若干惊奇的科幻设计,影像呈现颇具东欧美学特质。本片由拍摄过高分剧集《切尔诺贝利》(2019)的瑞典导演约翰·伦克执导,他的另一部科幻名作改编剧集《三尖树时代》(The Day Of The Triffids)也将在2025年开播。
在保加利亚拍摄的美国独立电影《屈从》(Subservience)虽说是人工智能主题,但完美机器人妻子因嫉妒而暴走的设定在观念上极为陈旧,家庭AI的惊悚恐怖类似去年的《梅根》(2022),思想力度远不及半世纪前的《复制娇妻》(1975)。
说到人工智能,或许苹果出品的《致命AI》(Afraid)是今年反映迫在眉睫的AI挑战的电影佳作之一:AI的无处不在和诱敌深入,事实上已经彻底绑架了我们。可惜导演在第三幕纯粹有点胡来。这部九月份上映的电影甚至把今年开始大肆泛滥的AIGC视频放进了正片,比那个噱头多于实际意义的“纯AI重制版《终结者2》”(Our T2 Remake)要恰如其分,毕竟后者只是50人各自为战的碎片拼盘,至今连个正经中文片名都还没有就已明显过时了。
另一部思考人工智能问题的西班牙政治惊悚科幻片《人造正义》(Justicia Artificial)围绕用AI判案取代法官,把正义留给算法,排除人为和政治影响,是否可行、可靠,效率、公平和正义之间的人性抉择当如何,影片没有给出答案。
本着人类跟AI的纠葛必然走向战争对决的老思路,《异星战境》(Atlas)在奈飞上线后获得过非常亮眼的播放数据,不过评论家给的分数不高。本片由好莱坞一线女星詹妮弗·洛佩兹担任制片人并主演,讲述人类在泰坦星与暴走的AI展开生死对决,最后获胜的唯一道路是与新一代AI合体。影片有着快速推进的节奏,大量机甲战斗场面,配以标准的剧本和洛佩兹的独角戏演绎、酷似《终结者》(1984)的AI对人类无休止追杀、绝对的大女主、以及反派最后的覆灭等等都较有观赏性,也把人类与AI的复杂关系再次呈现出来。
扎克·施耐德在2023年推出了被各种灾难性嘲笑的奈飞网大《月球叛军:火之女》(2023),不久后发行冗长的204分钟导演剪辑版依然未能口碑翻盘,2024年居然又接着上线了第二部《月球叛军:烙印之人》(Rebel Moon — Part Two: The Scargiver),除了特供扎导铁粉,无论怎样炫酷的特效和打斗设计都无法挽救概念和角色的陈旧套路带来的普遍差评。
电影大国印度在2024年上映的《毗湿奴降临》(Kalki 2898-AD)是一部集神话、动作、奇幻、超级英雄、废土科幻和好莱坞时尚于一体的三小时史诗大片,号称史上最贵、演员阵容最强、票房最高,看上去也是混杂元素最为多样,还有出色的车辆和武器设计,不了解印度文化和神话传说的我们只好望洋兴叹,就连豆瓣简介也只能以一句“当世界陷入黑暗,一股新力量即将崛起”草草敷衍。
结语 2024年,中国科幻电影在继续酝酿突破。在年初郭帆于郫都首办“小苔藓”科幻编剧训练营之后,又破天荒出现另外两个科幻电影训练营,一次是纯民间团体的合作探索,一次是新成立的中国电影家协会科幻工作委员会在象山组织的科幻创作训练营。
北影节、上影节、金鸡电影节、雄安未来影像季等等纷纷做起了科幻电影展映和创投活动,而已届第六年的蓝星球科幻电影周还在继续探索可持续道路,加上AIGC的狂飙突进为科幻创作带来更多面向,如冷湖AI短剧拉力赛推出的几十部短片佳作、抖音爆火的AIGC微短剧《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和《觉醒》等等,更有年底前九位成熟导演拍摄的AIGC短片集体上线,包括贾樟柯、张吃鱼等都选择了科幻故事。
九月,坊间期待已久的《群星闪耀时》顺利开机,中国科幻电影群星闪耀的氛围已经烘托到位,正好套用那部印度大片的简介来为本次年度盘点收尾——“当世界陷入黑暗,一股新力量即将崛起”。
本文作者:西夏,八光分文化影视总监,科幻电影研究者,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组委评委,2023世界科幻大会申办委员会主席。
日记提到了40部影视
- 40部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