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读思(30):“内心容不下”
2412阅读(30)
时间过得真快,明天天就是2025年了。
花掉2024元钱,还能再得,逝去的2024年却不会再有了。
拨打了母亲的电话,表达下关心之意,她跟我提起老家的邻居去了,说是脑溢血走的,太突然了,21号冬至那天,我回乡祭祖时,他还找我聊天,声音响亮,谈笑自若,怎么说没走就走了呢?毫无先兆。
生之途,又太多暗礁险滩,令人难以安枕而卧,遭暗锤之击,受暗针之刺,遭命运摆弄,案剑瞋目,暗气暗恼,又有何益?人生之事,太多难料,无常难斩!
虽言安危相易,当安适如常,安生服业;穷,则安贫守贱,达,也安心定志,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安闲自在的良好状态,然而一当论及“生死”,淡然处之,谈何容易?王羲之说:“死生亦大矣,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今日阅读:

1.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今日作者跟我谈及“第十九章,定义和理解”,作者指出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概念,如情感、时间等概念,他们要么抽象,要么在我们的经验里界限模糊,不好直接理解,我们得通过隐喻理解这些概念。
作者提及词典里对概念所下的定义存在局限性,没有涵盖人类通过隐喻去理解概念的层面,理解一个概念需要依托完整经验领域,而非孤立概念。
作者阐述了:“隐喻定义的对象:各种自然的经验,互动属性,范畴化”,于是作者得出自己的观点:“概念不是仅仅依据其内自爱属性来定义的,它们主要是依据互动属性被定义,是通过原型与原型的关系类型来定义的,隐喻和模糊限制语是进一步定义概念和改变概念的实用性范围的系统化手段。”
作者话有点多,说的还有点抽象,我听着有点懵,只得用“爱”、“时间”等自然的经验来理解作者所言了。
“爱是什么?”词典里的定义可能是“情感”、“喜欢”、“奉献”、“包容”、“付出”等美好而明亮的字眼,字典里没有让我们通过隐喻理解爱,作者感叹道:“概念的定义被认为具有概念本身内部属性的特征”,然而只是依照其内部属性的特征去理解爱,并不能帮我更好地理解“爱”,它有着局限性。
通过隐喻来理解爱,则完全不一样。“爱是一次旅行”、“爱是一次播种”、“爱是一次斗争”,你能感受到:“爱的理解只是部分依据字典里对爱的解释(内在属性),而大部分是隐喻性的,你可以通过这些隐喻所表达的自然经验去理解爱,因为这些自然经验源自我们与他人与世界的互动之中,换言之,被他们以隐喻的形式定义的‘爱’将根据我们所称的互动属性被理解。”
不管我们如何定义“爱”,都不要忘记“人”这个主体,故而爱的内在属性是通过人与人、人与物互动中体现的,从而我们发现爱的多样性,具有多维度完形的特征,而这些维度(概念的不同隐喻方面)正是自然产生与我们在世间的经验(这样更为直观)。
客观论者对“爱”定义是一个集合,以该范畴内的内在属性集合为特征,以行为在不在这个范畴内来判断“爱”,显然这种范畴的集合理论概念不符合人们对爱的经验的范畴化方式:缺少灵活性。对人类而言,范畴化是一种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它必须以一种充分灵活的方式满足这一目的,换言之,只要一种行为无限接近“爱”的原型(会给人温暖,令人舒心,身体会酥软,内心很踏实,体验感很美妙),我们是可以将其理解为“爱”。
同时,范畴可以各种方式,为各种目的的系统化地得到扩张,有一种修饰语,被称为模糊限制语,它挑选出一个范畴的原型,并定义各种各样的与原型的关系。也正因为如此,每一个人会根据自己的情感需求,将同一种行为判定为“爱的行为”与“非爱行为”,他们都是以合乎情理方式总结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这一行为(一种行为是否属于爱的范畴,取决于我们分类的目的,爱这集合的‘元素’是不固定的,因为隐喻和模糊限制语都系统的方式重新确立爱的“元素”)。
2.《走出原生家庭的创伤》
直面原生家庭的创伤,不是一件容易事,与作者初次见面,作者递给我两张表,她劝我填一填,他让我写下自己的成长故事,分别写下10件(句)不希望爸爸、妈妈做的事(话),怎堪回首童年创伤?
我一拖再拖,作者软硬兼施,我拖不下去了,只好从命,今天抽了两个小时,把表填了,回望了一眼自己成长的轨迹,不能否认出生及原生家庭对我生命底色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也该有勇气承认一个事实:
“出生及原生家庭,不会决定一个人的生命底色。在人生很多重要的节点,我们难免受原生家庭的影响,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尽管一些创伤与心灵桎梏没有消失,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是可以平复创伤,挣脱桎梏。”
或许,往事,我们无能为力,然而面向未来,我们还是有一争之力,兴许得一呢?

3.《早安,怪物》
作者今天把我带进了劳拉的世界,她打开劳拉的心门,让我观看劳拉的记忆,我看到这样一个记忆碎片:
劳拉4岁的时候,从滑梯上摔了下来,脚被金属刮破了,留了很多血,她一声不吭,她的父亲说道:“不愧是我的女儿,真是让我骄傲。一声不吭的,就像马一样强壮。”
这件事对劳拉的影响很大,她觉得:“只有坚强才能赢得爱与关怀”,尽管作者提醒她无条件的爱即无论孩子做了没什么都会得到双亲的爱,而劳拉坚定地认为,“所有人被爱都需要理由”,显然劳拉对作者所言的“无条件的爱”这一概念相当陌生。
或许是为了“爱”,劳拉的内心容不下懦夫。
这会对她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底层人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晒晒我画的月亮1.0万+篇内容 · 65.3万次浏览
- 我看到的中秋月2563篇内容 · 146.0万次浏览
- 我来预测2025诺贝尔文学奖1.0万+篇内容 · 14.1万次浏览
- 节日亦是休息日1241篇内容 · 46.5万次浏览
- 长假旅行去哪里908篇内容 · 82.6万次浏览
- 暂停打工后,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444篇内容 · 60.7万次浏览
- 生活中的童话时刻176篇内容 · 39.4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1797.4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