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的献本是人?
古代文献、当代文献、
电子文献、纸质文献、
汉语文献、外语文献、
哲学文献、医学文献。
你知道吗,文献的献,
原本指的是人。

文献一词,
古代很早便有了。
比如《论语》中
就有这么一段: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这段话是孔子说的,大意就是:
夏朝的礼法我能说出来,但杞国不能证明;
殷朝的礼法我能说出来,但宋国不能证明。
这是因为两国缺乏文字典籍,
也缺乏熟悉夏商礼法的贤者。
如果不缺,我说的就能被证明。
杞qǐ,杞人忧天的杞(杞国人总担忧天掉下来),也是枸杞的杞。
杞国,大禹后代的封地,在河南开封杞县一带。
宋国,殷商后裔的封地,在河南商丘一带。
徵,多音字,
zhǐ,五音宫商角徵羽中的徵,
zhēng,文徵明(文征明)的徵,同征。
《论语》中的徵,是证明的意思。
所以最初的文献,
有“文”和“献”之分。
文,指“典籍”,
献,指“贤人”。
这个贤人,指熟悉礼制的人。
到了元代,学者马端临
在他的《文献通考》中,
给出了文献的另一种含义: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
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
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常时臣僚之奏疏,
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
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
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
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简单说来,这里的“文”和“献”,
叙事的是“文”,论事的是“献”。
近现代以来,
文献一词又经过逐渐演化,
不再区分“文”和“献”
而是最终被定义为
“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 我来回应
百科小乱炖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夏日限定的绿色美学1100篇内容 · 29.8万次浏览
- 分享你夏天珍藏的一抹绿196篇内容 · 6.2万次浏览
- 抬头看看,这个刚诞生的夏天302篇内容 · 62.3万次浏览
- 锦绣芳华追剧手记449篇内容 · 27.0万次浏览
- 我生活着,就是为了这些瞬间183篇内容 · 33.7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715.4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3117篇内容 · 455.6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1450篇内容 · 695.5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