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且听风吟》林译本与赖译本的差异
标题起得有点学术,其实只想简单从文本层面探讨一下两个版本的翻译问题。
如果手上刚好有两个版本的话,拿来对照着读确实会很有意思。

林少华与赖明珠两位翻译家都是翻译村上春树的长期译者,因此常有读者会拿两位的译本来进行比较。但因为我不懂日文,以下的比较以2024版林少华译本《且听风吟》(上海译文出版社)和2019版赖明珠译本《听风的歌》(时报文化出版)为主要对象。
简单粗暴地说,赖译本的特色是直译,保留了原作的风味;林译本则是「创作性翻译」,在意思相同的前提下有创造性发挥。
我挑选了几处有意思的段落,简单对比,谈谈我的看法。
1
林译本:我的提问因为没得到回答,在空中徘徊了一会儿。
赖译本:我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答,一时飘在空中悬着。


点评:我更倾向于赖译本「飘在空中悬着」,表现出问题悬而未决的意思,而「徘徊」没有这个表达出这个意思。
2
林译本:让人讨喜的山羊。
赖译本:人很好的山羊。


点评:肯定是林译本更能清楚地表达意思,「人很好」的形容跟主语「山羊」显得非常突兀;但赖明珠在后记中说这就是村上春树原文的直译,也就是说这种怪诞的表达方式是村上春树刻意而为之,也算是标新立异。
3
在讲述电台内容的时候,赖译本出现了两次「字数不符和歌的五七五」,林译本则完全删去了这句话。

4
林译本:你可知道《较之贫瘠的真实我更爱华丽的虚伪》?
赖译本:你知道『与其贫乏的真实,我更爱华丽的虚伪。』这句话吗?


点评:这句最大的区别就是标点符号的使用。我实在想不明白林译本为什么用的是书名号而不是单引号。写成“你可知道‘较之贫瘠的真实我更爱华丽的虚伪’?”就挺好。
5
林译本:话务员查找了五分钟,最后说电话簿上没收这个姓名——就差没说怎么会收那个姓名。
赖译本:可是接线生找了5分钟后说,这芳名电话簿上没有登记。说到这芳名的时候,感觉满(蛮)好的。


点评:前半句意思基本一致,但后半句两者表达的意思几乎是相悖的。林译本中的接线员是怀疑态度;赖译本的接线员则是有点惊喜,“为什么不收录呢”。当然,因为没对比过日文原著,所以就我个人而言,林译本会更恰当一些。
6
林译本:傍晚袭来一阵大粒急雨,打湿了院子里树木的叶片,又倏然离去。雨过之后,带有海潮味儿的湿润的南风开始吹来,轻轻摇晃着阳台上排列的盆栽观叶植物,摇晃着窗帘。
赖译本:结实的午后阵雨,把庭院的树叶都打湿,然后又停了。雨下过后,吹起带有海的气味的潮湿南风,把阳台上排着的观叶植物叶子吹得轻轻摇摆,又掀动着窗帘。


点评:首先是时间的用词,林译本是「傍晚」,赖译本是「午后」。其次,对于雨水的形容,林译本用了更生动的「大粒急雨」,而赖译本则是「结实的阵雨」。这里很明显看出林少华的特色,「大粒」「急」,表现了雨势大且急;赖译本的「结实」则有一种陌生化的手法,和前文提到的「人很好的山羊」有一样的味道。
7
林译本:斜坡下面横着一条很深的壕沟,对面是一处古坟,小岛一般高,上面长满苍郁的树木,是古代天皇的。
赖译本:斜坡下面有一道深深的壕沟,对面林木苍郁像小岛般隆起来的古坟,是以前天皇的。


点评:这里的对比就是长短句的问题,赖译本的长句在林译本里被拆成了三个短句。
8
林译本:汝等乃地中之盐。
赖译本:你们是地上的盐。


点评:林译本的风格展现出来了,是林少华爱用的古文翻译腔。
9
林译本:摩羯座吧。
赖译本:那是山羊座咯?


点评:台版专有名词翻译的问题,看得我莫名其妙。不知道上海译文引进的简版赖明珠译本有没有改过来。
10
林译本:然而,这一切宛如挪动过的复写纸,无不同原有位置有着少许然而无可挽回的差异。
赖译本:但这些简直就像没对准的描图纸一样,一切的一切都跟回不来的过去,一点一点地错开了。


点评:个人偏爱赖译本的译法,句式简单,意思明了。林译本的后半句读起来非常拗口,需要花点心思理解。
11
林译本:是的。21号C席,C是第一个字母。A是美国,B是巴西,C是中国,D 是丹麦。听错了可不好办。
赖译本:对,21号的C席,第一个字母啊。A是America、B是Brazil、C是China、D是Denmark。免得有人听错了麻烦。


点评:赖译本的一大特色是保留了原文中的英文,不作翻译;而林译本则对所有的英文作了翻译,仅对必要的部分进行了括号或小标加注。
12
林译本:一切都将一去杳然,任何人都无法将其捕获。我们便是这样活着。
赖译本:一切都会过去,谁也没办法捉住。我们就是这样活着的。


点评:句式结构小有不同。有的读者会嫌弃林译本「故作姿态」,还特地写了「杳然」。不过好处是「过去」和「一去杳然」相比,后者会更有深意。
小结
两个译本当然是各有千秋的,就译名而言,我个人是偏爱《且听风吟》的。长期阅读林译本的村上作品,一下子读到赖译本,别有一番风味,就像一部分读者说的「原著的味道」。如果有条件阅读原著的话,那就更是「原汁原味」了。尤其是得知今年《城与不确定的墙》不是林少华翻译时,反而有些许失落,转而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对岸的赖明珠女士身上。
阅读了大量关于村上春树小说的论文后再回来读这部初出茅庐的作品,不难发现村上春树在他的处女作中就已经写下了他往后小说中即将出现的大部分元素:孤独的男主角、带有反思意味的枯井、怅然若失的结局等。在《1Q84》和《刺杀骑士团长》中被讨论的「元小说」命题,早在这部《且听风吟》中就花了大篇幅去阐述「写作」(对应骑士团长中的绘画),甚至虚构了一个美国作家的故事。即便是知道了这种创作模式和既定的元素,我们依旧期待村上春树在新书中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故事。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私藏夏日书影音清单105篇内容 · 3.1万次浏览
- 我的消暑菜单92篇内容 · 6772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985.0万次浏览
- 万物皆可邪修478篇内容 · 52.5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1997篇内容 · 913.1万次浏览
- 关于夏日的幸福小事24篇内容 · 3850次浏览
- 普通人有哪些糟糕的财务决定99篇内容 · 33.5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当时只道是寻常”的经历?5414篇内容 · 43.4万次浏览
很棒的分析!
今天看且听风吟,还以为较为贫瘠的真实我更爱华丽的虚伪真的是本书,在豆瓣上搜看到了作者的博文,原来是翻译的疏忽呀,很有趣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