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思考|为什么好莱坞电影美剧画面黑暗了

好莱坞影视暗色调趋势的深度剖析::从生物视觉到艺术流派,探索影视作品的黑暗魅力

近年来,观众们都在吐槽好像电影越来越暗,暗到都看不清了,好莱坞影视界似乎刮起了一股强劲的暗色调风潮,这一变革不仅重塑了影视作品的视觉风貌,也深刻影响了观众的观影体验及整个影视产业的发展轨迹。
看上图不同世代的同一系列电影的对比图,更能发现此间差异。我们把一部甚至几部电影的画面抽象提取为条形码样式的东西,更能发现其中的嬗变。通过我自己的思考与搜集,我总结出来以下4点原因:
1. 从生物视觉特性的角度来看,欧美人群普遍较浅的虹膜颜色使他们在暗光环境中拥有更高的敏感度。这一生理特性促使影视制作团队倾向于采用暗色调,以更好地捕捉并传达细腻的情感变化。科学家指出,人类视觉系统对暗色调有着强烈的反应,这种反应机制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所体现,更在影视作品的氛围营造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 从生物视觉特性的角度来看,欧美人群普遍较浅的虹膜颜色使他们在暗光环境中拥有更高的敏感度。这一生理特性促使影视制作团队倾向于采用暗色调,以更好地捕捉并传达细腻的情感变化。科学家指出,人类视觉系统对暗色调有着强烈的反应,这种反应机制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所体现,更在影视作品的氛围营造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 技术的飞跃也为暗色调的普及提供了坚实支撑。自2012年数码技术全面取代胶片以来,摄影设备对暗部细节的捕捉能力显著提升,为导演和摄影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作自由。低照度环境下的拍摄成为可能,暗色调画面得以更加精准地呈现,同时HDR、IMAX等高新技术的涌现,进一步拓宽了视觉效果的边界,使观众能够享受到更加震撼的观影体验。
- 艺术流派的演变同样推动了暗色调的流行。从好莱坞学院派的传统戏剧光效,到法国新浪潮派的自然主义追求,电影艺术经历了从华丽到真实的转变。暗色调作为这一转变的重要表现手法,不仅传递了更为真实、客观的情感与氛围,更成为连接导演意图与观众情感的桥梁。通过对比《哈利波特》与《蝙蝠侠》等作品,不难发现不同世代导演在画面控制上的显著差异,这正是艺术流派对暗色调偏好影响的生动写照。
- 还有影视作品的制作预算也对暗色调的采用产生了重要影响。在预算紧张的情况下,制作团队往往选择暗色调作为成本效益较高的视觉解决方案(如暗的没边的《权利的游戏》最终季)。然而,这种做法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成本,却也可能牺牲作品的视觉体验。因此,在有限的预算内寻求视觉与叙事之间的平衡,成为影视制作中的一大挑战。


在叙事艺术中,暗色调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能够增强故事的情感深度和悬疑感,还能深入角色的内心世界,引导观众关注角色的心理状态与情感变化。通过暗色调的巧妙运用,创作者能够营造出更加丰富的叙事层次和更加深刻的心理体验。随着观众审美的不断变化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暗色调将成为一种更加成熟、精细的视觉风格。
> 我来回应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私藏夏日书影音清单105篇内容 · 3.0万次浏览
- 我的消暑菜单92篇内容 · 6582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984.8万次浏览
- 万物皆可邪修478篇内容 · 52.5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1997篇内容 · 912.9万次浏览
- 关于夏日的幸福小事24篇内容 · 3779次浏览
- 普通人有哪些糟糕的财务决定99篇内容 · 33.5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当时只道是寻常”的经历?5414篇内容 · 43.4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