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的继承者们 01
《梁祝的继承者们》是林奕华主创的一台音乐剧。说它是音乐剧好像也不恰当,并不是所有表达都通过歌化的语言,或者说,其实舞台装置设计和台词对话也承担了整部剧很强大的一部分。所以它算是音乐剧吗?我也不知道,但是归类本身也没有那么重要.
最开始听到这部剧应该是20年困在家里上网课的时候,或者更早一些,我也忘记了。最开始听的是《暗恋》(因为当时还在暗恋一个人),歌词太贴合当时的心情。后来听《围裙》,前段时间的性别小组让我们讨论自己什么时候意识到性别攸关,《围裙》好像就是一个开端,“让人在一起的是性格,把人分开的是性别,看不见的是性格,看得见的是性别”“谁是男的,谁是女的,又是男的,又是女的”“就像裙子性格有很多,穿上了它,可以是男,可以是女,就像你我身上的这条叫围裙”。陆陆续续在生活的不同阶段听专辑里不同的歌,感谢它们的支持和安慰。
如剧中美术老师讲到艺术史的时候,提到画面和生活图景的区分,“画面”是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风吹麦浪,儿童嬉戏;但“生活图景”是整体生活世界的呈现,也就是说,其中包含了更多乡村生活的内容,有辛勤劳动的农人、被天灾糟蹋的庄稼、被压榨剥削的奴隶……整部剧也很“生活图景”,人物和话语旋转在不同的命题里,很难说它到底关于什么、是关于什么样的身份的表达。生活是琐碎的,我们被自己的生活绊住,再从自我理解碎片的生活,拼凑出完整的生命。想了很多天要怎么记录这部震撼的音乐剧(姑且称它为音乐剧),但是梳理不出来一条合适的脉络,所以决定以一种“琐碎”的方式呈现,简单来说就是想到哪写到哪,想写什么就来写写。需要写在前面的一点提醒还有,故事中梁山伯与祝英台不是一个固定的人物,ta是男也是女(在不同的篇章会有不同);但是ta也不是一个符号化的象征,最起码我不愿意将ta作为符号化的人物看待;ta可能就是我们身边的某某,或者我们自己。
01 “为什么不能与父母谈生命的意义,为什么只能谈生活的意义?”
熟悉梁祝故事的朋友们都知道,梁祝是关于反叛封建礼教、追求自由恋爱的故事。《梁祝的继承者们》同样继承了梁祝故事中的“反叛”,祝英台(这里需要说明下文中的人物角色都是梁祝继承者们当中的角色)想要进入艺术学院学习,但是祝父母觉得家中产业庞大,祝英台应该老老实实待在家里继承祖业。这是故事反叛的开端,祝英台要去追求属于自己的事业,而不是一条被家人安排的既定道路。祝英台的独立精神之后又从对梁山伯的示爱中表现出来。祝英台对梁山伯说“为什么我好想告诉他我是谁”“我像是一本你会读的书吗”“我们会一起遇见鲸鱼吗”……示爱的行为本身隐含的是祝英台主体性的显现,“我”不要“你”来爱我,“我”不是被爱的,“我”要去爱。
美术课上反对老师权威,提出质疑的也是祝英台。老师问:“听懂了吗?”梁山伯不认同老师的观点,但没有提及,没有去问“为什么”,而是选择沉默的接受。祝英台不打算沉默,ta提出质疑。“为什么”。质疑的不只是本质的“他是谁”,还有为什么这样画画,可以换一种表达吗?老师的回复是,拿钱办事,家长把孩子送过来培养不是为了得到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而是完美的“产品”,是能够画标准的好画、考上艺术学院的学生。教师自己也是无力的,ta说,ta照本宣科,因为ta没有能力、勇气,也不应该传授超出技能之外的价值观——不“辜负”家长的期待,也不“耽误”学生的人生。
“为什么不能与父母谈生命的意义,为什么只能谈生活的意义?”这是剧里的第一首歌。为什么我们无法直视各自生命的本质,为什么“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总是如此困难?我们将两代人无法理解彼此称之为“代际鸿沟”。传统的梁祝故事是觉醒的梁祝和封建礼教(父母代表)的故事,而梁祝的继承者们中封建礼教减少了一些,父母将“理想自我”投射在祝英台身上的意涵彰显的更多。人人都理解“代际鸿沟”讲什么,但为什么,家长、老师依然可以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规制我们的生活。
上午读到《生育制度》“第八章 世代间的隔膜”,提到对孩子的规范是父母“理想自我”的投射。父母把孩子划归为自我的一部分,期待在孩子身上实现父母自己的“理想自我”是费老认为保障抚育制度“社会力量”的成因之一。因为理想自我不是依靠生物性的人类个体建设的,而是社会文化建设的。父母的现在是父母自己的现实,但对于孩子而言,他们还有将来,还有无限可能。这种可能性让父母在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第二生命”,于是我们听到太多“你应该”“你不应该”……在我们的文化中父母把孩子作为自我延伸的思维过程发生的自然而然。既然理想自我依靠社会力量和个人学习获取,那么孩子必然不会很快把父母看作是ta自我的一部分——ta没有太多生活的经验,还没有体会到扮演家长的社会角色的经历,还没有建构理想的自我。ta没有过失败自我的体验,更不会把自我扩大到父母身上。这是从孩子的自我角度而言的。从家长/老师(或者叫期待的权威者)角度来说,他们也不允许下位者挑战自己的权力,因为期待代表他们知道正确的行动是怎么样的,只能由他们期待下位者的行动,对他们寄予厚望。但下位者对上位者寄予期待并企图实现这一期待就构成了某种倒置,对权威期待好像就是在挑战权威,试图“教导”权威者的行动。
这一章最后借用尼采,尼采痛苦于母亲对他成为新教徒的期待,他烦闷,决定上街走走。狂风中他见到一个卖气球的小贩,小贩和狂风搏斗,企图控制住将要四散的气球。但风还是太强劲了,丝线还是断了。“要飞的,终于飞了。”
祝父用自己突然离世的借口骗祝英台回家继承家业,英台没有回去,学校去信给祝父祝母,通知英台的死讯。祝父和祝母用玩笑和游戏的眼光看待他们抹杀英台个性和自我的行为,或许他们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怀疑英台是不是有病才不接受自己为ta铺就的康庄大道。
“不要问 人死后会去哪里”
“哪里哪里 对大人要保持礼貌和客气”
“人家的孩子说东就不会往西”
“这个孩子注定是一锅粥的老鼠屎”
英台对生命的询问被祝父祝母消解在日常的行为里,这是很表面的社会规范的教授。或许他们期待的英台是内里空洞的木偶,表征的“理想自我”,会给英台带来像父母一样的欣慰和狂喜吗?也许会,但对剧中的英台来说绝对不会,ta不会根据既定的剧情走下去,也不会放弃自己的权利,同样,ta在不断寻找自己,询问“我是谁”、“我的意义是什么”。而关于“自我”的话题还没有想好如何写下来,留待日后。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测测你的精神住宅区1899篇内容 · 4.3万次浏览
- 三十多以后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1.0万+篇内容 · 41.7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1480.4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4021篇内容 · 718.4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1021.7万次浏览
- 我的生命和夏天是同一种质地154篇内容 · 7.4万次浏览
- 命运的齿轮真的会悄悄转动15篇内容 · 2597次浏览
- 独居中年女性最难面对的困境1.0万+篇内容 · 46.7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