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版首次面世!这位诺奖得主为何饱受争议?
20世纪40年代中期算得上饱受争议的两大经济学家,一个是凯恩斯,另一个就是哈耶克了。
这是哈耶克对自己的评价。

他曾因《通往奴役之路》而名噪一时,却也因该书在经济学界声名狼藉。而他对自己的才华与历史地位有着清晰的认知,他说: “当时,凯恩斯已经去世,成了圣徒式的人物;而我因为出版《通往奴役之路》名誉扫地,情况完全颠倒了。”
这位被学界忽视了三十余年的经济学家,随着他对货币政策和经济周期研究的卓越贡献,以及他在1974年荣膺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终于在晚年收获了理应享有的学术声誉。
他蛰伏得太久,以至于许多公众得知他获得诺贝尔奖后,第一反应是惊异于他还活着。
作为逆风翻盘的典范,他用时间来证明,无论要在暗处行进多久,市场终将胜利。
他说过和爱因斯坦几乎一样的话:我拥有的原创思想,实际上并不来自一个有序的推理过程。我能够肯定,自己经常意识到对一个问题拥有了答案——在我能够以文字表达出来之前,我就已经“看到”它了。

他甚至也预感到自己在未来将有一席之位。 “由于最近当选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因此未来难免会有人尝试对我的一生进行简要描述,届时人们对我来英国之前的生活必然知之甚少,所以我时常感到有必要去尝试列出我的背景和成长中一些较为重要的特征。”
这也是《哈耶克论哈耶克:对谈式自传》一书的来源之一,未曾公开的自传笔记,加上各类访谈,用哈耶克本人的声音,讲述了他早年的教育经历,其思想的发展历程,以及世界对其观点的曲折接受过程。
这本书中,我们将看到,哈耶克的成功不靠时代来成就,时代才是他真知灼见的注脚。
哈耶克依旧鲜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