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上辣椒的故事
辣子酱
还没包产到户的时候,每家都有两三分自留地。我家自留地在老屋背后那一溜,挨着铁路。是四川那种铁红色的紫土。自留地用来种蔬菜。豇豆呀,四季豆,瓢儿菜;牛皮菜主要用来喂猪,人也经常吃。地边边挖几个坑,点上南瓜,南瓜就趴在地上长。丝瓜需要搭架,打木桩,牵铁丝,有时候用竹竿横起也行,丝瓜就顺着杆杆往上走。立了秋之后丝瓜肯结得很。隔两天就摘好几根,有半筲箕。有时丝瓜吃不完还能去卖。一开始几分钱一斤,后来一角两角。当然不比现在。包产到户之后,我家的地分在后面山的坡上。像个梯田一样,七八块分散在崖上。有的一分、两分,有的五厘。在地里边靠近崖的接拢处,隔一截挖个窝,点上扁豆,扁豆就顺着崖巴往上走。崖巴一米、两米高。长红扁豆、白扁豆、乌扁豆。扁豆成熟时,一摘就要摘一背篼。一毛钱一斤,有时候可以卖将近十块钱。
辣子种在房子后面,自留地有些坡度。地比较沥水,种出来辣子味道大。我们一般种的尖椒。青的吃。红的做辣子面,大多数做酱。我们用磨子推,推成稀汤汤。或者菜刀斩。搅了放到缸那么大的坛子里,放几斤盐。盐不能放少了,不然辣子酱是酸的,甚至长虫。辣酱也不能填太满,离坛口剩十厘米空间,不然辣子发酵要扑出坛沿外。每年要做一大坛子酱。酱辣子用来做什么?吃面的。有时候没菜下饭也去挖一坨酱辣子下饭。炒菜炒肉也要用酱。青的第一批辣子必须全部摘完,吃或者卖。不然辣椒要长虫,或者变成白壳壳。我们也种过一次荷包辣椒,现在叫青椒,就是青椒肉丝那种青椒,不是海南灯笼椒那种,个头大点,不辣,没有尖椒香。后面一直只种尖椒了。
焪(kǒng)饭
那时候吃饭,一般不吃纯白米。因为分的粮食有限,怕吃不到第二年新粮食出来,所以我们干饭、稀饭、面条都要加菜,一半一半。
很多家庭,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小春麦子没出来想吃面已经没面了,只能吃米;大春谷子还没成熟,家里米早已见底,只能吃面。小满过后新麦子出来,由于半个月、一个月没吃到面条,就大碗大碗吃纯面条。九月新谷子出来,很久没吃到米饭,又大碗大碗吃白米饭。导致第二年又缺米缺面。
甚至有那么一两年,到了小春,麦子抽了穗穗、还没成熟的时候,家里的米也没了,面也没了,他们就吃大麦。大麦要早熟一些,当时是喂猪吃,一般人不吃。没的吃了,只能吃大麦面。要把大麦的表皮刮了。那个皮又粗又硬,难以下咽。皮刮后剩下的米米,磨成面,搅成汤汤。听我干妈的女子说,吃起来滑溜滑溜的。大麦面也吃没了,据说还吃了几顿糠馍馍。糠就是打谷子之后谷壳和米灰灰混在一堆,摸在手上有点粉粉的感觉。当时糠是喂猪的,现在喂鸡、喂鸭也在用。吃了糠馍馍,屙屎都屙不出。生产队有人吃,听说其他队也有人吃。我们家没吃过那东西。我们家一年四季米面都吃得转。因为你外婆计划得好,平时都吃菜菜饭、菜菜面,搭配合理。
煮稀饭,过年前后的那段时间,就加南瓜、红苕。先吃头年的南瓜,再吃头年生产队分的红苕。到了农历四、五月份,洋芋果果长到鸡蛋、鸭蛋大。整个煮到稀饭里。夏天吃四季豆稀饭。豇豆从夏天一直吃到秋天,胖胖的白露豇豆最好吃。冬天就煮牛皮菜稀饭、粉红萝卜稀饭。秋冬天的南瓜和红苕吃到过年后,一年就圆上了。
面条就吃连汤面,有点像烩面。比如南瓜刚出来的时候,摘一个嫩南瓜,切成细丝,放点菜籽油,放点盐,有时候加点泡青菜,锅里炒一下。然后掺两瓢水,水开之后下面。煮熟之后就是一半菜一半面,汤汤、面、菜一起吃的连汤面。不同于清水煮熟的清水面。这样有盐有味还有点油星。土豆新出的时候也是这样煮连汤面,切成丝丝,丝瓜切成滚刀片片。豇豆、瓢儿菜类似。总之自留地里有什么菜就煮什么面。
偶尔也吃干饭。干饭也是要加菜的。饭煮到米胀颗胀颗的时候,就用筲箕放在盆子上,把锅里的米舀出来滤干。焪饭的时候锅里少放一点油,放点盐,把比如说扁豆炒两下。筲箕里滤好的半熟的米倒在扁豆上面,盖住。用筷子把米戳几个洞洞,底下是通气的,面上再用筷子刨几下把孔孔遮住。火太旺的话,用小碗水淋在锅边一转。盖上盖。小火焖至饭熟。盖子冒烟烟,上汽了,就估计熟了。揭开锅盖,用锅铲耖几下,让扁豆和饭混合。这就叫做焪饭。一人舀一碗,吃去吧。饭里有盐,可以不吃菜。也可以坛子里捞碗泡菜。
十几岁的时候,为了有味,夏天焪土豆的时候喜欢加点辣子。土豆切丁,辣子切成小颗颗。焪成辣子土豆饭以后,饭已经辣酥酥的,舀到碗里还嫌辣子不够多,要跑到锅里去把辣子颗颗选到自己碗里。在饭里翻过去翻过来,选辣子。那时候觉得辣子特别好吃。饭也好吃。
秋辣椒
秋冬之交,立秋之后,大概就是这两天的光景,秋辣子很多,一直吃,吃到快接近冬天。这时要种其他蔬菜,就把辣椒树连杆拔掉。上面有大大小小,老嫩不齐的辣椒果果,全部摘下。小的就是瓜子大的小垛垛,辣得轻微。大的也没夏天的辣椒那么光滑。秋辣子籽籽多。摸起来也比夏天的辣子硬一点。但吃起来更香。也有红的,但红的带橙,不像夏天的鲜红。有乌的,介于深绿和红之间,味道比红的还辣。深绿的比较硬,硬的就特别辣。
秋辣子杆杆扯完,摘下大小辣椒一大筲箕,有时还不了。洗净放锅里,少放水,焪几分钟。捞到筲箕里滤干,放到大瓷盆里,然后撒上盐,耖(chào)几下。盖上盖,揽几天。就可以拿来下饭了。

刚盐好的时候,辣得很。先吃小的嫩的,一口一个。还没咋上味,有股淡淡的苦味。这是最好吃的。先把盆子里的小的选了。我们在盆里耖来耖去,把小的下稀饭全吃完了。
过几天,大点的辣子也盐进味了。这回辣味足了。吃的时候,挑一个辣子,咬一半,赶紧下口饭,不敢一口气吃掉。这种辣子小指头长,再不敢一口一个了。
等剩下半盆,这种辣子也选完的时候,就吃乌一点、硬一点的辣子。煮熟过后颜色偏黄。个别的盐出水了,瘪瘪的。辣椒皮和籽籽贴得紧,就像抽了真空一样。从外面可以看到籽籽的形状。这种是最辣的。先把靠近蒂蒂那一截咬了,辣度稍微可以忍受,剩下大半截放回盆子,继续盐着。
最后剩下盆子底底全是最辣的。我们舌头辣得歪一歪的,有时候眼泪水都辣出来了。但我们还是要吃。直到盆子里的辣子全部吃完。
盐辣子是你外婆老家蓬溪那边的吃法,只不过蓬溪的做法是把盐辣子放坛子里而不是瓷盆。这上头的人一般不做,没看到院子里其他人这么吃。还有一种做法叫鮓(zhǎ)辣子。把秋天剩下的辣子斜着切成条条,用盐鮓出水,挤干,像干盐菜那么干,稍微有点润。再稍微拌点盐,放生玉米面,作用是吸水。用个酒瓶那么高的小坛坛装起来,坛沿掺水。放一个月就可以吃了。下稀饭的时候连用红苕丝炒一下,连玉米面面一起吃。
有一年春节,几家耍得好的吃转转饭,桌上放的鮓辣子。你赵叔叔说,诶,你们还可以,做得出鮓辣子。结果哪是我做的哟,是你外婆家坛子里挖的。赵叔叔是遂宁人,他们那一方也这么吃。
朝天椒
后来地里种得杂了。本来想种尖椒,又叫线辣子,一直最喜欢吃的。你二孃舍不得买辣子苗苗,别人给了她点辣子米米,是人家在馆子里打工时,在干辣子里抖出来的米米。拿去种到坡坡上。等到结辣子的时候,结果种出来全是七星椒、朝天冲。炒肉的时候只敢放几个。最后成熟做成辣子面。辣子面熟油,只敢放一点点,辣得很。做成辣子酱,连青的也做成酱。你外婆吃的时候只敢蘸一点。她想吃又不敢多吃。
你初中毕业那年暑假,正是吃辣子的季节。我们天天都吃尖椒回锅肉。有时候肚子都辣疼了,解手更疼,还照吃不误。有一天买错了,买成了朝天椒。它不是短截截的,也是长条条。估计是地里杂了,尖椒和朝天椒混了。一颗一颗硬得很。炒完,肉很辣,勉强吃完。即使加了醋,辣子也一颗都没人吃。不敢吃。嘴巴豁得疼。中午剩了一盘光辣椒在油里。辣子舍不得倒,又多加了点醋,拌了。还是辣。放在那,放了一下午。到了晚上,辣子耙了,醋进味了,盐也鮓进去了。嘿,这下可以吃了。没之前那么辣了。虽然还是比一般的尖椒辣。但我们辣哈辣哈下稀饭,吃得笑嘻了。
现在街上卖的辣椒种类多了,有螺丝椒,拳头大的荷包椒,一尺长的线椒,做蔬菜生意的人卖的,估计是远地方运来的大棚里种的。辣椒也不过季了,过年也能吃上鲜辣椒。就是没本地尖椒,更没朝天椒那么辣了。
滕子京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读史记2: 垓下歌是谁所作? (10人喜欢)
- 一首关于家暴的诗 (12人喜欢)
- 从黄钟到大吕:创造宫商角徴羽 (19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970.4万次浏览
- 普通人有哪些糟糕的财务决定95篇内容 · 31.3万次浏览
- 万物皆可邪修460篇内容 · 48.3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1972篇内容 · 899.2万次浏览
- 我身边闷声发财的普通人44篇内容 · 28.4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345.2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当时只道是寻常”的经历?5406篇内容 · 42.6万次浏览
- 我生活着,就是为了这些瞬间250篇内容 · 43.5万次浏览
一看紫红土我马上脑补红壤,富铁微酸缺氮,适合种科德斯和丹陶月季(不是)。早看你这个文就好了,我家去年辣椒种太多了都不知道怎么吃,我妈也不会做酱。
用四川话读完了木哈哈哈,蓬溪是遂宁的一个县,吃法类似也是正常。 小时候也吃过连锅面,丝瓜嫩嫩的。
看到这个辣椒,就想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