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果工作室 2024-01-16 23:31
14岁的孩子,正当青春期,易冲动、不听劝,但同时14岁又是一个可塑性最强的“造型期”,面对这些迫切要长大、要独立的孩子,家长该怎么办?
“14岁”现象
在现代教育大讲堂中,主讲嘉宾、北京市关心青少年协会副会长冉乃彦提道:
当孩子达到14岁左右的年龄时,许多家长会发现,原本听话懂事的孩子变得越来越叛逆,而且心思敏感、脆弱,遇事多疑又不愿向家长倾诉,甚至学习成绩欠佳、行为习惯不良……
“14岁”是个危险期
英国科学家曾进行过的一项研究证实,青少年最容易出现打架、叛逆、学坏的年龄是14岁。
英国研究者对9~35岁的男性参与者进行了调查记录,受试者被要求玩电脑游戏。
通过记录参与者对游戏结果的满意或者失望程度,科学家对他们每一个人的情绪反应进行了分析。
结果发现,青少年更热衷于能够让他们感到刺激的危险行为,其中14岁的少年最为突出。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神经科学家分析认为:
“与儿童有所不同,青少年能够权衡自身行为的好坏利弊,但他们更关注这些行为能否给自己带来快乐和刺激,而不是安全与否。”
还有一些初中年级段的班主任教师反映,14岁左右的年龄属于成长中的一个“危险期”,这个年龄的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王老师是一位有着十余年初中教学经验的班主任教师,她曾针对14岁左右学生的教育问题撰写过一篇论文。
王老师提到,14岁左右的学生通常存在以下六种心理特征:
01
自我感觉“长大了”,表现自我的意识增强;
02
不成熟,讲歪理;
03
过于自信形成自负心理;
04
意志薄弱,适应性差,承受压力的心理空洞出现;
05
出现消沉、颓废、麻木、情感冷漠等不正常情感;
06
出现暴躁、报复、易激动、寻求刺激等现象。王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一名姓张的男生,学习成绩优良,却在与同学相处中常常出口伤人,动辄打人。他多次学着影片中的武打动作伤及他人。
当问及他做这些事时是怎样想的,这位男生的回答却是轻描淡写:“和同学并没有矛盾,就是想发泄。”
“14岁”是最佳塑造期
尽管14岁左右的孩子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教育专家冉乃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说:“14岁是危险叛逆期,更是最佳塑造期。”
作家柳青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关键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冉乃彦认为,对孩子来说,14岁左右的年龄就是这样的关键期,家长要抓好孩子的这段关键期。
为了说明少年期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性,他举了几个成功名人的故事:
桥梁专家茅以升14岁看到桥梁垮塌压死人后立志要修建最牢固的桥;14岁的爱因斯坦和两个同伴谈论世界新闻、科学成就,后来他们三个全部成为科学家。
冉乃彦强调说:“14岁左右的孩子是‘半成熟’的,既有独立成熟的一面,又限于经验、年龄独立不起来,也就造成了家庭教育最困难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家长一定要下足功夫,把问题妥善解决,让孩子顺利发展。”
家长怎么做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能给孩子哪些引导和支持呢?
对于这一年龄孩子的家庭教育来说,家长最难处理的问题,就在于“叛逆”、“不听劝”,很多家长因为孩子的叛逆,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他们主要有如下四种表现:
很多家长会认为这个叛逆的孩子是这辈子用来折磨自己的,这是典型的受害者心态。
面对叛逆的孩子,自己感到无能为力,完全失去了对孩子的操控能力;
孩子已经让家长疲惫不堪,陷于绝望,同时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和热情;
很多家长感觉到很自卑,责怪自己教育孩子的无能和失败。既然这四种心态都是不可取的,家长在对待孩子玩的叛逆问题时,到底应该注意些什么?1.无条件接纳孩子、爱孩子很多时候孩子不是故意和家长对着干,而是由于成长期的家庭教育或生理原因还有环境中的影响,所以家长们了解了这些成因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接纳和理解孩子,不要再埋怨孩子。还要知道,叛逆期只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短暂的一个时期,它很快就会过去,所以家长们能无条件的接纳和爱孩子,帮助孩子们把这个时期尽快度过去,未来你的孩子才会更爱你,更尊敬你。2.家长要认知自我,改变自我在这一点上,希望家长能够重视起来,因为很多家长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对自我不了解,甚至自己并不成熟,遇到事情并不能理性客观的去解决问题,甚至有的家长自己也极端情绪化,没等孩子发脾气,自己就先发火了。家长这种不理智的情绪状态,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是使孩子叛逆的导火索,因为教育孩子的前提就是要有平和的心态,所以希望家长能改变自己,把控好自己的情绪状态,这样你的教育才是有效的。3.陪伴是最好的爱在这个时期的孩子,还有一个心理特点,就是他们经常是处在混乱和矛盾的心理状态之中。虽然他们觉得自己长大了,想像一个成人一样去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但是因为他们缺乏相关的经验,所以很多时候他们是失败的,那这种失败再结合典型的混乱矛盾心理,让孩子此时的心理状态非常痛苦。如果家长此刻能带着无条件的接纳和爱陪伴着孩子,孩子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这种温暖会让孩子的叛逆减少很多,所以家长们可以试一试。4.父母应留下一点自己的时间父母关爱孩子,但不能成为孩子的保姆,上下学接送,孩子看书,自己陪读,一切围着孩子转,让孩子产生依赖性。父母应该主动地寻找一点时间和空间,暂把孩子放在一边。这不是不管孩子,只是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心理环境。抚养孩子并不意味着父母要放弃个人的需要和夫妻间的交流。利用这点空闲,夫妻间多交流与沟通,夫妻关系的和谐对家庭稳定至关重要。不少家庭,正是因为夫妻不和,整日吵架,甚至闹离婚,使孩子受到极大的伤害,父母形象地位在孩子心目中大打折扣,这是应努力避免的。另外,父母需要这点空闲时间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远离繁琐的家务和工作,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情,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要有一点幽默感,不要为自己的一点点错误懊悔不已。相信自己是一位好父母。善于工作,善于休息,才能更善于教养孩子。教育一个孩子,是帮助他了解何谓自由和完整。要自由、则必须要有秩序——这只有德行才能办到;而完整性之所以产生,则必须要有极单纯的心。我们必须由无尽的复杂迈向单纯,我们必须在内心的生活和外在需求中变得单纯。现在的教育所关心的是外在的效率,它完全忽视——或有意歪曲——人的内心;它只发展人的某一部分,而让其他部分自生自灭。我们内在的混乱、对立和恐惧,始终会胜过外在的社会结构——不论这结构构想得如何高尚,这社会是如何机巧地被建造起来的。
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我们便会互相毁灭,而每一个人的外在安全便会失去。正确地教育学生,是帮助他了解他自身的整体过程,因为唯有以完整的心灵融入日常生活,这时才会出现智慧,才会有内心的改造。除了提供知识和技术训练外,教育尤其应该鼓励学生对生活有一个完整的看法,应该帮助学生认识他内心的一切人与人之间的区分,并且铲除偏见,打消对追求权力与掌控的追逐。它应该鼓励正确的自我观察,以及把生活当作一个整体加以体验——那就是不必强调其中的某一部分——“我”和“属于我的”,而是帮助心灵超越自身,以便发现真实的事物。自由,只产生于一个人在其每日生活中的自我认识,也就是说,在他和人们、事物、观念、大自然的关系中的自我认识。如果教育者帮助学生成为完整的人,那么对于任何一个生活上的特殊状况,便不会狂热而无理地强调了。了解生活的整体过程,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有了自我认识,制造迷惘的力量才会消失,而唯有此时,真实或上帝才有存在的可能。人类如果想要脱离任何危机——尤其是现在的世界危机——而不至于粉身碎骨,则必须完整无缺。因此,对于真正关怀教育的父母和教师,其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发展一个完整的个人。要做到这件事,显然教育者本身必须是个完整的人。
所以,正确的教育至为重要,不仅是对于年轻人,对于年长的一代也一样——如果他们乐意学习,而不僵固于行为轨道中。我们本身的问题比传统上所说的应该如何教导孩子更重要,如果我们爱孩子,我们将会留意,使他们受教于正确的教育者。教育不应该成为一种专家的职业。如果这种情形发生——通常就是如此,爱便消逝无踪;而在完整化的过程中,爱却是不可或缺的。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则必须从恐惧中解脱。无所恐惧的心,带来了一种免于残暴、不轻视他人的独立性,而此种独立性是生活上最重要的因素。没有了爱,我们便无法解决许多互相冲突的问题;没有了爱,知识的获得只助长了混乱,导致自我毁灭。一个完整的人会借着体验而获取技术,因为创造的动力制造出他自己的技术——这便是最崇高的艺术。如果一个孩子有绘画的创造动力,他便着手绘画,不会被技巧的问题所烦累。同样,那些体验着人生,因而从事于教育的人们,乃是唯一真正的教师,而他们也会制造出自己的教育方法来。这看来似乎十分简单,然而这才是一项深入的革命。如果我们加以深思,就可以发现它在社会上产生非凡的效果。今日,我们大多数人由于成了墨守成规的奴隶,因此在四十五岁或五十岁时,便被淘汰了。由于顺从附和,由于恐惧和接受,我们的一生便完了,虽然我们仍挣扎于这个社会中——除了那些支配着这社会而活得安全的人们,这社会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如果教师明白了这一点,而且本身真正体验过,那么不论他的性情,能力如何,他的教导将不会成为例行的公事,而会成为一种帮助学生的工具。要了解一个孩子,我们必须在他游戏时观察他,在他种种不同的情绪下研究他。我们不能将自己的偏见、希望和恐惧投射到他的身上,或是塑造他,使他适合我们欲望中的类型。
如果我们不断地以自己的喜好与厌恶来判断孩子,必然会在我们与孩子的关系中,或与世界的关系中,制造出种种的藩篱与障碍。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希望以一种使自己的虚荣或个人的特殊反应获得满足的方式,去塑造孩子。我们在具有排斥性的占有欲与支配欲中、获得了种种慰藉与满足。显然,这项过程并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对他人的强制行为。因此,了解这项艰涩而复杂的支配欲非常重要。支配欲有许多微妙的方式,而且它根深蒂固地自以为是。在无意识中,那种因含有支配欲的想帮助他人的意图,是很难被了解的。有了占有欲,爱能存在吗?那些我们想加以控制的人和我们之间会有心灵的沟通吗?支配欲,是利用他人以达到自我的满足,而一旦我们利用他人,便没有了爱。有了爱,便有了尊重,不仅是尊重孩子,而且是尊重每一个人。除非我们深深地有感于这个问题,不然我们将永远寻不出正确的教育方式。仅仅技术上的训练必会造成残暴无情,而为了教育孩子,我们必须对生活的整体运行有所感觉。我们所思、所为、所言,关系至为重大,因为它们造成了一种环境,而这环境不是帮助了孩子,便是阻碍了孩子。因此,对这问题至感关切的人必须着手了解自己,才有助于社会的改造;我们要把建设新的教育当作切身的责任。如果我们爱孩子,难道不会找出一条终止战争的途径吗?然而,如果我们仅仅使用“爱”这个字眼,而缺乏“爱”的实质,那么这整个人类悲惨处境的复杂问题将继续存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在于我们自身。我们必须着手于了解自己与他人,与大自然、观念、事物的种种关系,因为欠缺了这种了解,便没有希望,没有方法足以走出冲突与痛苦之境。抚育孩子,需要明智的观察和留意,专家以及他们的知识永远无法取代父母的爱。然而,大多数的父母由于自己的恐惧和野心——他们扭曲了孩子的视野,并且加以限制——而污损了对孩子的爱。因此,我们没有多少人关切爱,我们多半关心于爱的外貌。目前的教育组织和社会结构,并不帮助个人走向自由与完整。如果父母真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圆满地达到他完整的能力,他们必须着手改变家庭的影响,而开始建造具有正确教育者的学校。家庭与学校的影响必须不能互相冲突,因此,父母和教师双方都必须再教育自己。经常存在于个人私生活和作为集体一份子之间的矛盾,会在个人身心以及与外界关系中造成无尽的纠纷。这种冲突由于错误的教育而受到鼓励与支持,政府和有组织的宗教,两者均以他们矛盾的教条助长了混乱。孩子的身心一开始便被分裂了,其结果是在个人和社会中造成祸害。如果我们爱孩子,并且看到这问题的严重性,能够专心致力于这个问题,那么,不论人数的多寡,我们经由正确的教育和明智的家庭环境,将有助于完整人格的诞生。然而,如果我们像多数人一样,内心充满种种心智上的诡诈,我们将会眼睁睁地看着孩子毁于战争、饥馑,或他们自己的内心冲突。正确的教育来自我们自身的改造。我们必须再教育自己,不要为任何主义——不论这主义是多么富有正义,也不要为任何意识形态——不论它对于世界的未来幸福多么富有希望,而互相残杀。我们必须学习怜悯、同情、知足,寻求那至高无上的真实。因为,唯有如此,人类才能获得真正的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