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明明心里苦,却口是心非?

1.咨询的动力
有一个寓言故事叫《北风与太阳》。
从前,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北风和太阳之间展开了一场有趣的赌约。他们想要看看谁能够让路上的行人脱掉身上的大衣。北风是个自信而强势的角色,他相信自己的力量能够让行人脱下大衣。于是,他竭尽全力地向路人吹着刺骨的寒风,希望能够吹走行人身上的大衣。然而,尽管北风越吹越猛烈,寒风却让行人更加紧紧地裹紧了大衣。
接着,轮到了太阳出场。太阳是个温暖而和善的角色,他以平和的力量照耀着大地,温暖着每一个人。太阳并没有像北风那样用强硬的手段,而是以自己温暖的阳光和热力来感化行人。在太阳的温暖照射下,行人自然而然地脱下了身上的大衣。
这个故事也可以用来比喻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关系。受过伤的人会在心理上保护自己,就像故事中新人身上的大衣就像是铠甲一样。如果来访者不愿脱下大衣,咨询师无法接触到他内心的秘密和创伤,这些伤口就会继续流血甚至腐烂。
咨询师需要像太阳一样释放温暖和热力,让来访者感到舒适并获得内心的力量和支持,这样来访者才有可能敞开心扉,让自己的创伤显现出来,从而一起来处理。
心理咨询师的角色有时被误解为无条件提供温暖和热情,就像罗杰斯所说的“无条件接纳”被误解为“无论来谈者干什么,咨询师都得照单全收”。
然而,这种观点忽略了咨询师的真正作用。咨询师并非应该被视为一个可以无条件忍受来访者攻击的对象。
在人际关系中,冲突和挑战是常态,这也适用于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成长意味着独立自主,这包括与父母产生分歧、争吵以及重新调整关系的过程。接受这些挑战是成长的一部分。
2.接纳与勇气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意识到每个人都有独立自主的一面,这意味着存在一种无法被他人完全理解的孤独。尽管我们渴望被完全理解,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有时,即使我们认为某人完全了解我们,实际上他们只是选择尊重和接纳我们,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尊重和接纳比理解更能给予温暖。
此外,我们需要区分理解和接纳之间的差异。理解一个人并不意味着我们会接纳他,有时甚至正是因为我们理解了他,我们才选择远离他。
相反,接纳并不一定需要在理解之后发生,有时我们无法理解一个人,但出于爱或其他原因选择接纳。
接纳是一种需要勇气的选择。就像父母可能无法理解孩子的行为,但选择接纳并给予孩子改正错误的机会,这种做法会给予孩子心理上的支持,让他意识到父母的爱超越了评判。这种看似不理智的做法往往是父母爱的体现。
所以接纳是什么?接纳是指接纳自己的人性面,包括理性和非理性。我们需要接纳自己非理性的一面,比如在爱情中可能做出的非理性行为和思维。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的行为愚蠢,但这也是人性的一部分。
有些人通过过度的理智心理防卫来保护自己,但这样会使他们失去真实的一面。当来访者以理智化方式进行心理防卫时,咨询往往会变得平顺。他并未展现真实的自我,仿佛只是在与咨询师进行一场脑力激荡,缺乏情感的对话。
这种交流就像是提前写好剧本,带着套路的对话,听起来一本正经,内容严肃。更吊诡的是,他们明明想要寻求帮助,但在咨询中却总说“我好得很啊!”、“我没事。”。
这并不利于咨询的进行。因此,在咨询中,展现真实的自我是很重要的。
这时,咨询师如果应对得宜,会对咨询起到关键作用,有助来访者有所突破。
想像一下,在一间安静的咨询室里,咨询师面对着来访者,他意识到了一些异常的信号。他开始思考,为什么每当这位来访者讲话时,我都感到烦躁呢?
他意识到来访者似乎带着一层厚厚的铠甲,讲话充满理智却缺乏情感,这种逻辑语言让人感到昏昏欲睡。这种社会规则下的言辞已经泛滥成灾,充斥着掩饰和虚假。
咨询师意识到需要正视这种情况,他需要表达自己的感受,并探问来访者的感受。在这个澄清的过程中,或许双方都会发现,来访者已经将自己的感受隔离起来,冰冷而不可触及。
咨询师明白,他得让来访者照见他自己。毕竟,来访者在咨询中展现出的态度和情绪往往也会在生活中得到体现。如果来访者通过理智化的心理防卫阻碍了与咨询师之间的正常交流,这种方式也会影响他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的交流。
因此,咨询师的反馈可以帮助来访者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思考“在我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个过程不仅能够帮助来访者回归正常的生活轨道,也有助于改善他与他人之间的交流方式。
3.毁灭与新生
当咨询走到这一步时,如果咨询师没有妥善处理,自访关系往往会很快结束。来访者在这样的对话中并不会得到新的东西,一切就像日常生活的重复。这种情况下,来访者会质疑咨询的必要性。
咨询师除了要拿出耐心去倾听,还需要有勇气去给予反馈。特别是当咨询师提出自己的感受并向来访者确认时,来访者可能会否定,声称一切都很好,没有不开心的事情。然而,咨询师能够感受到来访者的自我矛盾和无法控制的情绪。
虽然一部分动力朝向咨询师,但更多的动力是朝向来访者自身。这种朝向自己的动力就是一种自我压力,必须通过这种方式来维持。这种厚重的铠甲就像是穿在身上一样。
是的!你发现重点了吗?当我们进行心理防卫时,为什么有的时候我们自己会承受不住。
当我们认为自己需要防卫的负担越重,铠甲的重量就越重。我们越想用厚重的铠甲去抵御未知的风险,我们的心就会承受这个铠甲的重量。这也是为什么心理防卫越重的人,往往更容易在某个意想不到的时刻崩溃。
因此,我们必须理解,心理防卫并不等同于疗伤。有时,穿上厚重的铠甲反而能让伤口更容易痊愈。想象一下,当伤口需要愈合时,它需要的是放松,而不是紧绷,更不是被严严实实地遮掩,连一丝空气都无法进入。

4.结语:咨询的尾声
让我们回到之前讨论的咨询师的角色。咨询师应该如同太阳般温暖。太阳散发着温暖和热力,但这种温暖并不意味着对来访者言听计从,或者讨好他们。
相反,咨询师应该坚定地面对来访者,表达自己观察到的感受,并耐心地与他们对话。他们需要共同处理来访者因心理防卫而回避的创伤,却无法自行痊愈的问题。
慢慢地,咨询师需要让来访者愿意逐渐脱下心理上的厚重铠甲。这种热力即是建立信任感和安全感的过程,而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这也解释了另一件事情,有些人将积极乐观误解为热力。这是对咨询师热力的误解。
你可以回想一下,生活中有时会遇到特别积极乐观、阳光的人,但你可能会感到心里不舒服。这是因为对方的态度似乎过于强势,没有给予你足够的空间。这种感觉会让人感到不安,甚至有一种可能会窒息的感受。因此,我们自然会想要远离这样的人。
相反,咨询师的热力是建立在信任感和安全感之上,而不是刻意表现出极度乐观和阳光的样子。
咨访关系的起点和终点始终一致,就是让关系回归真实。唯有关系是真实的,才能和来访者的生活连结,才能帮助来访者重建真实的内在力量,好使他通过内在的“抗体”自我疗愈,而非永远依靠外力——那件厚重的铠甲——这个外力也包括咨询师。寻求咨询是短暂的通过咨询师的帮助痊愈,而非一辈子跟咨询师同居。
今天谈到的“理智化”心理防卫,你有何想法?你是否曾在自己或他人身上观察到类似的现象?欢迎留言分享你的想法或问题,老师会回复你的留言。
作者:高浩容。哲学博士,前台湾哲学咨商学会监事。著有《小脑袋装的大哲学》、《写给孩子的哲学思维启蒙书》等著作。公众号:"容我说"。
高浩容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孩子不爱思考,只会等答案?这本来自一线的教学指南,或许能帮到你 (1人喜欢)
- 被折叠的创伤|当一位母亲问孩子:你更爱我,还是更爱你爸? (1人喜欢)
- 创伤之谜:为何狄云走向重生,慕容复走向毁灭? (2人喜欢)
- 内卷时代的文明病:备份数据,却忘了备份人生 (2人喜欢)
- 爱丽丝・米勒的悲剧:她用一生书写童年的真相,却用一生回避真实的自己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私藏夏日书影音清单105篇内容 · 3.0万次浏览
- 我的消暑菜单92篇内容 · 6643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984.8万次浏览
- 万物皆可邪修478篇内容 · 52.5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1997篇内容 · 912.9万次浏览
- 关于夏日的幸福小事24篇内容 · 3811次浏览
- 普通人有哪些糟糕的财务决定99篇内容 · 33.5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当时只道是寻常”的经历?5414篇内容 · 43.4万次浏览